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日俄北方领土争端再起 2006/08/28
  • 戈尔巴乔夫:评说苏联解体为时太早2006/08/22
  • 从列宁的“普通”品格说开去2006/08/22
  • 托洛茨基是如何被打成反革命的2006/08/21
  • 苏联农业集体化中的恐怖景象“吃人肉...2006/08/21
  • 国家主席刘少奇 长孙竟是俄国人()(图)2006/08/20
  • 8.20苏联出兵对捷克实行军事占领2006/08/20
  • 独联体各国经济增长十分迅速2006/08/20
  •  
    苏联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时间:2006/09/02 出处:光明观察
    《世界沧桑15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中的几处问题

    王保贤

    2002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世界沧桑15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一书。该书由1份综合报告和11份专题报告组成,正文前有李铁映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代序言》。应该说,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从整体上看,也是一部水平较高的著作。但是,该书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或叫“硬伤”)。以下是笔者就其中的综合研究报告《〈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一文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发表的一些看法。

    (1)“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第15页)

    这里的问题是:第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中,要表明苏联在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必须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二三十年代”跨度较大,这一说法未免太含糊了;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事实是,即使到20世纪的三十年代末,苏联也还根本没有成为经济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从1925年起,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就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28~1933)在1927年进行了重新修订,经全苏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1928年10月起开始执行。1933年2月起,苏联开始执行“二五”计划(1933~1937)。这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官方当时对外宣布,都是以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的。“三五”计划(1938~1942)实行三年半后,由于希特勒德国的入侵,被迫中断。在短短的十多年里,通过这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结束时,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国力确实有了迅速的提高。

    那么,到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结束时,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其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究竟提高到什么程度呢?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人、著名经济学家沃兹涅辛斯基(1903~1950)在总结苏联“二五”计划建设的成就时说:到1937年,“苏联由于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在技术方面变成了先进国家。按工业产值,它在欧洲居第一位,在全世界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沃兹涅辛斯基经济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1版1次,第317页)我国出版的不少著作根据有关资料也指出:“1937年,苏联人民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建立一批大型发电站和大型机器制造企业。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1994年5月第3次印本,第879页)“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总结表明,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超过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总产值看,苏联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1版1次,第238页)“1937年4月1日,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九个月胜利完成。大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长了一倍多,比战前(的1913年——笔者注)增长了七倍。苏联的工业产值超过德、英、法三国,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这标志着苏联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杜康传、李景致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次,第110页)“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了德、英、法三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工农业比重中,工业已占到了77.4%。”(廖学胜主编:《世界历史十五讲》,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6月1版1次,第249页。)

    以上所引著作,在论及苏联1937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时,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表示是“工业(总)产值(量)”的限制性定语。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说苏联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成为一个什么世界“第二强国”的话,只能说,它是到1937年的“二五”计划完成后,在工业方面,才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的。很显然,工业方面的世界“第二强国”绝不等同于整个经济方面的世界“第二强国”。

    1938年出版的著名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苏联的“二五”计划建设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总结,但有意思的是,该书中并没有有关1937年苏联在工业方面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的任何文字表述。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苏联是到了1940年,才成为欧洲第一、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的。(见张建华等:《红色风暴之迷——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1版1次,第212页)

    那么,苏联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呢?国内几本权威著作一致认为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1972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时期,苏联国民经济获得新的发展。钢铁、石油、小麦、牛奶等20余种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1994年5月第3次印本,第880页)“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占据了整个苏联历史的1/4。在此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其他各个时期都要高,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1版1次,第280页)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苏联(及后来的俄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学者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刻的总结,在这一总结过程中,不少学者对苏联各个时期公布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据以及某些说法提出了一定的质疑;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性的国际战略研究中,不少学者也指出,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总是简单地、绝对地以“工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等类似指标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的做法,是不全面的。因此,笔者以为,虽然我们今天在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时,还不能完全摈弃“工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等概念,但同时也有必要采用更多的与“综合国力”相关的其它概念和指标。

    笔者注意到,我国最近出版的由陈之骅等苏联问题专家主编的《苏联兴亡史纲》一书,在论述卫国战争前苏联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情况时,虽然也肯定“苏联在工业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该书并没有关于当时苏联成为工业方面的世界“第二强国”的论断(见陈之骅、吴恩远、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次,第189~198页)。笔者还注意到,我国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家高放教授和肖枫教授在为《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书所写的《总论•回顾与前瞻》中,在论及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时这样说:“从十月革命胜利到20世纪中期,是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实践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站住了脚,并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把革命前的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二等强国,为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胜法西斯势力的主力军奠定了基础。”(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1月1版1次,第29页)这段话,与以上说法显然是不同的。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它没有用“第二强国”、“第二位”这类比较绝对的说法,而是用了“二等强国”这种弹性较大的说法;从语义学上讲,“二等强国”一般当然不会只是一个国家。第二,它把苏联成为“二等强国”的时间确定在了20世纪中期(从行文看,再具体一些,应是确定在了20世纪的30年代末40年代初)。当然,高、肖两教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准确、科学,学术界自然可以讨论,笔者这里要说的是,这种说法起码给我们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教训乃至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实力”(或称“国家力量”、“综合国力”)问题提供了另外一个也许是更加科学的思路,这就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力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判断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时,如果一定要绝对地说它在某个时期是世界“第几强国”,也许这种思路本身就是欠科学的。(但让人不解的是,高、肖两教授在同一本书的同一部分,还有一个类似《〈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一文中的判断,就是说,到20世纪40年代初,苏联在世界经济中已由革命前的第五位而跃居第二位——见该书第40页。)

    以上两段,是笔者由《〈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一文中存在的问题引出的题外话。

    此外,“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句话,还有一个语文方面的问题。原文中的“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改成“为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胜法西斯势力的主力军奠定了基础”(此处暂且照搬上述高、肖两教授文章中的原话)就好了,否则会给人们造成反法西斯战争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错觉。

    (2)“1864年第一国际创立,随后,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英德爆发无产阶级革命,1871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诞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第14页)

    这段话,文字不多,但存在的问题并不少。

    第一,读者从中根本看不出当时欧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与巴黎公社革命的关系;或者干脆可以说,作者本身就不清楚当时欧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巴黎公社革命有何关系。历史事实是,1864年成立的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是以当时欧美各国普遍存在的工会组织为主要基础的,第一国际成立至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之后的若干年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欧美国家中只存在一个1869年8月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又称爱森纳赫派,1875年与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是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事,而在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第一国际先是在欧洲,以后不久在美洲就几乎停止活动了。一般认为,1879年10月正式建立的法国工人党,“是继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出现的第二大社会主义政党”。(杜康传、李景致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次,第43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第二”,不是简单地按建立的时间“推算”的。关于当时欧美各国主要的工人阶级政党建立的具体时间,可参见高放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1版1次,第125~128页)。这一时期,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原因,是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其中,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教训是非常重要的。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1871年9月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国际秘密代表会议,就明确指出了工人阶级为了实现社会革命和消灭阶级的伟大使命,必须组织成为政党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从广义上,我们当然可以说,自从19世纪40年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在西欧诞生以来,就出现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有的激烈一些,有的平和一些;有的是武装夺取政权,更多的则是各种各样的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政治、文化斗争。但是,具体到马克思恩格斯时期,说当时英德两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说不通的。因为在这种语境下,说某一国家“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让读者理解成狭义的“无产阶级革命”,也就是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而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在英国,不要说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没有发生过,就是直到21世纪的今天,也还都没有发生过。德国在19世纪没有发生过无产阶级革命,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20世纪的前两个十年里,即1923年革命,这次革命中最突出的事件,是同年10月由恩斯特•台尔曼(1886~1944)领导的汉堡工人武装起义。1918年11月,德国还爆发过一次革命,不过,这次革命的性质,从总体上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次革命中,斯巴达克派同改良主义派决裂,于1918年12月30日成立了德国共产党,领导了1919年1月的柏林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被镇压后,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1871~1919)和罗莎•卢森堡(1871~1919)被杀害;1919年4月,巴伐利亚工人起义,曾经建立起苏维埃共和国,但不久即被艾伯特政府血腥镇压了。

    第三,说“1864年第一国际创立,随后,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英德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至少给读者传递了如下相关的信息:一是,欧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是在第一国际成立不久,就在它的直接影响下纷纷建立的;二是,所谓的英德两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自然也就是在这两个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至少是在影响下)“爆发”的。这样的信息,当然是错误的、虚假的。如上所述,德国虽然在1869年就成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它的成立,的确有第一国际的影响,但当时根本不存在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事实。至于英国,这个国家在1881年出现了由海德门(1842~1921)领导组建的英国民主联盟,这是一个实行宗派主义和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组织,是明确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1884年,从英国民主联盟中分裂出了一个社会主义者同盟,其中有一些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成员,但更多的还是赞成无政府主义的分子;1884年,在英国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社会主义组织,就是费边社,费边社更是以改良主义为其信仰,它的领导人之一,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大文豪肖伯纳(准确地译法是“伯纳•肖”,1856~1950)——这些组织,都是在第一国际于1876年7月宣告解散的若干年后,才建立起来的。

    《世界沧桑15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一书的作者,都是我国学术界相关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该书出现上述问题,实在是不应该的。

    (本文写作过程中,任晓伟博士不厌其烦地接受了笔者的有关咨询,并对初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谨表谢意)

    本文参考书目:

    ①《沃兹涅辛斯基经济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1版1次。

    ②[苏]B•C•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1版1次。

    ③鲍•尼•波诺马辽夫主编:《苏联共产党历史》,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60年版。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1994年5月第3次印本。

    ⑤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1版1次。

    ⑥陈之骅、吴恩远、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次。

    ⑦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1版1次。

    ⑧张建华等:《红色风暴之迷——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1版1次。

    ⑨高放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1版1次。

    ⑩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1月1版1次。

    (2006年8月31日,古城西安,终南山下)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