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以色列之母——梅厄夫人2006/08/20
  • 执政一年的伊朗总统内贾德2006/08/10
  • 黎巴嫩战事幕后各方述评2006/08/03
  • CNN:拉登胆子小 崇拜李小龙 2006/08/01
  • 看巴勒斯坦教育是如何歪曲历史的2006/08/01
  • 阿爾巴尼亞不嫌東突燙手2006/07/31
  • 阿拉伯人怎么看真主党2006/07/28
  • 殷罡:袭击联合国观察站的罪魁祸首2006/07/28
  •  
    重温阿拉伯人历史
    时间:2006/08/22 出处:早报网
    一、简述
    阿拉伯半岛,是闪族的摇篮,闪族在这个地方成长之后,迁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区(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后来就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所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要素,以及后来发展成为闪族性格的各种特质,必须在这个半岛的沙土中寻求其根源。在中世纪时代,阿拉比亚产生了一个民族,曾征服当时大部分的文明世界;阿拉比亚还产生了一个宗教---伊斯兰教,是继犹太教和基督教之后的第三种一神教,也是最后的一种一神教;除拉丁字母外,阿拉伯字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一套字母,使用这套字母的语言,有波斯语、阿富汗语、乌尔都语和一部分突厥语、柏柏尔语、马来语。
    阿拉伯帝国版图之大,胜过极盛时代的罗马帝国,阿拉伯人在教义上、语言上、血统上所同化了的异族人,比他们之前或之后的任何民族所同化的还要多,希腊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俄罗斯人都赶不上他们。 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他们继承了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上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特征。后来,他们把其中许多文化影响传到中世纪的欧洲,使欧洲走上了文艺复兴的道路。 在阿拉伯人的土壤里,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液体能量,即1932年初次发现的石油。
    由于犹太人散居于欧美两洲的缘故,闪族这个名词,在欧美向来是指犹太人的。所谓闪族的相貌,连凸出的鼻子在内,全然不是闪族的特征。这种相貌,恰恰是使犹太人的脸型与闪族的脸型有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显然是喜特-胡列安人(Hittite-Hurrians)与希伯来人早期通婚的结果。 阿拉比亚的阿拉伯人最能代表闪族,一则由于他们在地理上与世界隔绝,再则由于他们过的是一种单调的、划一的沙漠生活。人种上的单纯,是中部阿拉比亚那样最乏味、最与外界隔绝的环境所给予的报酬。阿拉伯半岛东西南三面临海,北面是沙漠,几乎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关于居民与土地之间保持不变关系的例证。
    撒拉逊这个名字最初适用于从叙利亚到沙特这一区域的沙漠游牧民族,在更广泛的用法上,它是指生活在中世纪的所有阿拉伯人。撒拉逊人从阿拉伯半岛开始自己的对外征服行动,在鼎盛时期,撒拉逊人帝国从西班牙向南向东穿越北非,横跨埃及、中东、小亚细亚、整个中亚地区,一直达到印度和中国的边界。
    撒拉逊人的精神首都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加城。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运动分裂成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什叶派和逊尼派。什叶派控制了哈里法政权,并把统治中心迁移到了巴格达。 公元634年,穆罕默德的追随者们(撒拉逊人)开始了讨伐异教徒的运动,即圣战。在短短五年时间内,进行圣战的撒拉逊人就征服了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撒拉逊人对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宽容,使他们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变得容易了许多,因为这些人一直承受着拜占庭帝国统治者对他们所进行的迫害。在接下来的60多年时间中,西面的北非和东面的波斯都落入撒拉逊人手中。
    公元八世纪初期,来自丹吉尔的撒拉逊人侵入西班牙,征服了罗马陷落之后在这儿建立起来的西哥特王国。这些撒拉逊人还占领了西西里岛并侵入意大利,虽然他们在意大利境内并没有待多长时间。在亚洲,撒拉逊人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了小亚细亚,并试图通过水陆两路夹击攻占君士坦丁堡。但是,君士坦丁堡周围坚固的高大城墙挫败了撒拉逊人的陆上进攻,从海上进攻的撒拉逊人舰队则被拜占庭帝国军队的秘密武器——希腊火所击败。在西面,撒拉逊人对今天法国地区的入侵行动在公元732年被法兰克王国的查尔斯-马特尔在图卢兹附近阻止。 在对西方的入侵行动惨遭失败之后,撒拉逊人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公元750年,他们打到了印度河,并向北越过印度侵入中亚地区,一直到达中国边界。
    撒拉逊人的军队主要由轻装步兵以及驾驭马匹和骆驼的轻装骑兵组成。他们的主要武器是弓箭、标枪、半月形弯刀。穆罕默德死后,撒拉逊人马上处于哈里法(意思是”先知的代表”)的统治之下。公元656年,内战在什叶派和逊尼派两个教派中展开。什叶派要求穆罕默德家族的一个成员担任哈里法一职,而逊尼派则则希望选举任何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担任哈里法一职。另外,两个教派在《可兰经》是否需要更多的解释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场持续时间长达60年的内战使伊斯兰教国家四分五裂,一些地区由逊尼派统治(西班牙),另外一些地区则由什叶派统治(埃及和今天的伊拉克)。从此以后,新成立的伊斯兰教国家都保持独立的地位。
    在中世纪初期,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发展成为欧洲地区最强大的一个国家。穆斯林、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共同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但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分裂成为相互敌对的不同派系。内战使西班牙弱小的基督教势力得以慢慢地重新夺回西班牙的控制权,到了公元1252年,整个西班牙地区仅剩下格兰纳达还在穆斯林手中。格兰纳达通过向基督教势力支付巨额贡物苟延残喘了两个多世纪,但最终还是在公元1492年落入基督教势力手中。 撒拉逊人控制的小亚细亚和中东地区,在公元十一世纪初期被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征服。土耳其人对前往巴勒斯坦朝圣的基督教徒可没有撒拉逊人那么宽容,到土耳其人控制区域旅行变得异常危险。
    为了回应来自拜占庭帝国的援助请求,欧洲各国发起了一系列“十字军东征”行动,旨在把巴勒斯坦从土耳其人手中重新夺回来。这一区域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失去了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公元十二世纪末期,伟大的穆斯林领袖萨拉丁统一了埃及、叙利亚和一些穆斯林小国,他从十字军手中重新夺回了巴勒斯坦,并在自己的一生中多次挫败了“十字军东征”行动。   在中世纪结束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穆斯林国家仍然保持独立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中东和北非地区现在的阿拉伯国家。公元十五和十六世纪,欧洲国家自己开辟了通往亚洲的贸易路线,从而使这些穆斯林国家的经济逐渐衰落。

    二、早期的国际关系
    “阿拉比亚人”通指阿拉伯半岛上所有的居民,内部又分为南方的阿拉比亚人和北方的阿拉比亚人。 北方的阿拉比亚人,大半是游牧民族,以“毛屋”为家,他们的故乡是希贾兹(汉志)和纳季德(内志);南方的阿拉比亚人,大半是定居的,他们的故乡是也门、哈达拉毛(也门最大的省,位于也门东南部)和沿海一带。北方人所说的是《古兰经》的语言,即是非常优美的阿拉伯语;南方人所使用的是一种自己所有的历史悠久的闪族语、赛伯伊语或希木叶尔语,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语很类似。 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是地中海长头种族的成员。但是南方人中间还有不少沿海人种的要素,他们的头是圆的,与亚美尼亚型(喜特人或希伯来人)类似。他们的特征是宽顋颊、鹰嘴鼻、平颧骨和丰富的毛发。他们可能是由东北从海道侵入南方的外来民族。南方的阿拉比亚人,是首先著名于世的,他们曾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北方的阿拉比亚人,直到中世纪时代,伊斯兰教诞生以后,才走上了国际舞台。
    阿拉比亚人先分作两大族:绝种的阿拉伯人和现存的阿拉伯人。绝种的阿拉伯人,包括赛莫德人、阿德人----都是在《古兰经》上有名的----泰斯木人、哲迪斯人。赛莫德人是一种历史上的人民,一般古典作家称他们为特莫德人。阿德人在古代的哈达拉毛兴盛过。现存的阿拉伯人再分为两个种族:道地的阿拉伯人和归化的阿拉伯人。在他们看来,道地的阿拉伯人,是指盖哈丹(即《旧约》上的约坍)的子孙也门人而言的,他们构成本地的种族;归化的阿拉伯人,是指希贾兹人、纳季德人、奈伯特人、巴尔米拉人而言的,他们是以实玛利(即易司马仪)的后裔阿德南的子孙,他们是到阿拉伯地方来入籍的人。传说中的盖哈丹和阿德南,使人想起阿拉比亚人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区别。先知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后,那些奋勇地起来支持他的麦地那人,原籍是也门人,穆罕默德的宗族——古莱氏人——却是北方的种族尼萨尔人。东部叙利亚的加萨尼人和伊拉克地方希拉城的莱赫米人,原籍都是南方人。
    阿拉比亚人意识到了这种南北的区别。南北阿拉比亚种族之间的鸿沟,从未消除。这种由来已久的区分,即使在伊斯兰教把阿拉伯民族表面上统一起来之后,依然是很明显的。
    古典文献的作家,把阿拉比亚分为三个区域:(1)幸福的阿拉比亚,(2)岩石的阿拉比亚,(3)荒凉的阿拉比亚。公元一世纪时在政治上也把阿拉比亚分为上述的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独立的;第二个区域,隶属于罗马;第三个区域,在名义上,一部分归安息(帕提亚)管辖。荒凉的阿拉比亚包括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旷野。岩石的阿拉比亚,以西奈半岛和奈伯特王国为中心,皮特拉就是这个王国的首都。幸福的阿拉比亚,包括阿拉伯半岛其余的地方。
    阿拉伯半岛象一个很厚的楔子一样,插在最古的两大文化发源地——埃及和巴比伦——之间。印度的旁遮普或许是第三个文化中心,阿拉伯半岛位于旁遮普和西方之间。阿拉比亚虽未处于单河流域区或双河流域区的河滨文化的范围以内,却未能完全避免那些文化的影响。但是它的文化,基本上是本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属于海滨文化的范畴。阿拉比亚东南隅的人民,可能是最古的三大商业中心——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旁遮普——的中间人。
    非洲与阿拉比亚的接触,有三条路线:在北方的,是西奈半岛上的陆路;在南方的,是曼德海峡的水路;在中间的,是一条陆路,沿瓦迪哈麻麻特而行,在底比斯附近,与尼罗河曲相对,在库赛尔地方与红海相接。最后的这条路线,是主要的中央路线。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时代(公元前2000—1788年),有一条运河,在比勒贝斯北面,把尼罗河与红海上端联系起来。 埃及人对于西奈半岛感兴趣,是由于那里出产铜和蓝宝石,矿坑在半岛南部的瓦迪麦加赖中,临近现代的图尔城。 南部阿拉比亚所以能引起埃及人的注意,主要的原因是乳香。埃及人所谓的朋特,泛指曼德海峡两岸的地区。
    对于阿拉比亚发生商业上的兴趣的人,并不限于古代的埃及人,还有巴比伦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底人,远在公元前4000年时,早已经由陆路和水路同东部阿拉比亚人交往。铜是最初发现而被用于工业的金属物,苏美尔人所需要的铜,来源于阿曼。楔形文的铭文中所提及的“海地”,包括波斯湾的西岸远至巴林小岛(古代的迪勒孟)、内夫得沙漠西远至亚喀巴湾。 波斯帝国的冈比西斯,于公元前525年去征伐埃及时,途经北部阿拉比亚,并且与阿拉比亚的人民缔结盟约。
    希伯来人原是沙漠民族。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是两种同源的闪族语言。公元前1225年前后,希伯来(拉结)各部族从埃及到巴勒斯坦去,在中途逗留于西奈半岛和内夫得沙漠地区四十年左右。在米甸(西奈半岛的南部和东面),希伯来首领摩西娶了一个阿拉比亚妇女(一个祭司的女儿),那个祭司是耶和华的崇拜者,他把这种新的崇拜传授摩西。耶胡(耶和华)显然是米甸人(北方阿拉比亚人)的部族神灵。他是一个沙漠的神灵,朴素而且严肃。他的住所是帐棚,他的祭仪毫不复杂。他的祀典包括在沙漠里举行宴会、献祭、献牲畜为燔祭。希伯来人是以游牧人的身分进入巴勒斯坦的;他们跟迦南人住在一起,而且变成有文化的人,但过了一个长时期以后,他们在沙漠里的祖先所遗留给他们的部族生活传统,仍然是很显著的。 希伯来王国的版图,在极盛时代,包括西奈半岛。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犹太人已开始仇视他们的东南方的邻居了。 就语源学来说,‘Arab’是一个闪族语的名词,译为沙漠,或沙漠的居民,并没有民族的涵义。
    罗马人虽号称世界的霸主,但也未能奴役阿拉比亚的人民。公元前24年,当恺撒在位的时候,他们曾自埃及派遣一支著名的远征军,在盟友奈伯特人的支持之下,进攻阿拉比亚,结果大败而归。

    三、赛伯伊和南阿拉比亚
    赛伯伊人是首先开化的阿拉比亚人。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隅,是赛伯伊人早期的故乡。这里出产乳香、没药等香料,有可供人民调味用的,有可供朝廷大典和教堂仪式中焚香之用的;制焚香的材料,最为重要,那是古代商业上最有价值的货物。那里有很希罕的和很珍贵的产品,如从波斯湾来的珍珠,从印度来的香料、布匹和刀剑,从中国来的丝绸,从埃塞俄比亚来的奴隶、猿猴、象牙、黄金、驼鸟毛,都是从这里转运到西方的市场上去的。
    赛伯伊人是南海的腓尼基人。他们了解南海的路线、暗礁和港口,熟悉南海的难以捉摸的季风,因此,他们能独占南海的贸易。红海里的主要航线,是从曼德海峡航行到埃及中部海岸的瓦迪哈麻麻特。在红海里航行,特别是在红海北部航行,有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故赛伯伊人发展了也门与叙利亚间陆路的交通,即沿半岛西岸向北行,经过麦加和皮特拉,在陆路的北端,分为三条支路:一条到埃及,一条到叙利亚,一条到美索不达米亚。到叙利亚去的支路,可以直达地中海的港口加宰(加沙)。
    南方的阿拉伯语(或称为米奈—赛伯伊语,也称为希木叶尔语),有二十九个字母。这些字母,可能是西奈字母的一种早期的分支,而西奈字母原是腓尼基字母与其埃及祖母间的桥梁。南方的阿拉伯语同阿卡德语(亚述—巴比伦语)和埃塞俄比亚语(阿比西尼亚语)之间有某些渊源,是闪族语言较古的形式。自也门文化衰落以后,南方阿拉伯语,实际上已消灭了,北方阿拉伯语遂取而代之。
    南阿拉比亚最早较大的王国,是赛伯伊王国和米奈王国。赛伯伊王朝的年代,自公元前750年继续到公元前115年;米奈王朝的年代,自公元前700年继续到公元前三世纪。赛伯伊王朝国王,在他们的全盛时代,把自己的霸权扩张到整个南阿拉比亚,把自己的邻国米奈王国,变成了附庸。马里卜,在萨那东面六十英里,为赛伯伊首都。 米奈人和赛伯伊人,使用同样的语言,不过方言上略有差别。
    除米奈王国和赛伯伊王国外,在这个地区还兴起了另外的两个王国:盖特班王国和哈达拉毛王国。盖特班的地方,位于阿丹(亚丁)的东面,哈达拉毛就在现在的哈达拉毛省。盖特班王国国运自公元前400年继续到公元前50年;哈达拉毛王国国运自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继续到公元一世纪末。这些王国,往往在赛伯伊王国和米奈王国的霸权之下过生活。
    自公元前115年以后,整个地区已归新的征服者统治了,他们是从西南高地来的希木叶尔人。但是,王号仍然是“赛伯伊和盖特班之王”。希木叶尔王国的国运,继续到公元 300年。希木叶尔人,是赛伯伊人的近亲,是同族中最年轻的一支,他们变成了米奈—赛伯伊文化和商业的继承人。他们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他们的先辈赛伯伊人和米奈人的语言。采法尔(古典文献里的赛法尔和《创世记》里的西发,今亚里姆),在穆哈东北面一百英里左右,位于通往萨那的道路上,是希木叶尔朝的首都。
    在这个时代,发生过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从也门和哈达拉毛来的阿拉比亚殖民者定居于对岸的东非,他们在那里奠定了阿比西尼亚王国的基础,终于发展了一种文化,那是本地的黑人从来没能达到过的。东非洲沿岸一带,阿拉比亚的血液与本地人的血液相混合了。阿克苏姆王国(近代阿比西尼亚的原来的中心)的肇造,是在公元第一世纪。
    当埃及在托勒密人的统治下再变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与南方的阿拉比亚人争夺海上的霸权。托勒密二世(前285--246年)重新修复了由塞索斯特列斯于一千七百年前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所创凿的尼—红运河。托勒密人的商船进入红海,表示希木叶尔人的商业活动已开始结束了。罗马帝国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从托勒密人手中夺取埃及后,继续了托勒密人实行的与阿拉比亚人竞争海上霸权的政策,想使埃及在商业上不依靠也门。
    阿比西尼亚人前来也门解救基督教徒,但他们作为征服者在也门停留下来了,变成了殖民者,希木叶尔朝灭亡。希木叶尔古王朝的后裔赛义夫开始领导从阿比西尼亚人的统治下解放也门的爱国运动,赛义夫请求君士坦丁堡援助他抵抗阿比西尼亚,这种要求当然不会被接受的,因为阿比西尼亚是一个基督教的国家,所以和拜占廷是亲善的。公元575年,波斯皇帝应赛义夫的恳求,派兵八百名,击溃阿比西尼亚驻防军,解放了也门。但不久,也门就变成一个波斯州,南部阿拉比亚人发现自己仍然是亡国奴,不过换了一个新主子而已。公元628年,波斯驻也门的第五任州长巴赞信奉了伊斯兰教。自这个新宗教诞生以后,人们对这个半岛的兴趣,已移到北方去了。从此以后,阿拉比亚历史的水流,在北方的河床里流动,希贾兹取也门的地位而代之,也门不再为世人所重视了。

    四、奈伯特王国和阿拉比亚
    在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在半岛的北部和中部,还出现了几个小国,与南部阿拉比亚各国互相辉映。这些北方的阿拉比亚小国,象南方的那些小国一样,主要是靠商业强盛起来的,都不是穷兵黩武的。这些小国中最早的是奈伯特王国。
    因为奈伯特人没有居住在通往西方的主要路线上,所以亚述没有进攻奈伯特人。公元前六世纪初叶,奈伯特人以游牧部族的身分,离开了约旦,占据了以东人(以扫的子孙)的地方,后来,又从他们的手里夺取了皮特拉。以东人未来之前,在西珥山地区居住的人,是何利人。Petra(皮特拉),是一个希腊名词,意思是岩石,现今的名称是瓦迪穆萨。自公元前四世纪末期起,在四百多年的期间,皮特拉是队商往来于赛伯伊和地中海之间必经的孔道。公元105年,罗马皇帝图拉真终结了奈伯特的独立,从此以后,岩石的阿拉比亚并入罗马帝国,而称为阿拉比亚省。
    奈伯特人虽用阿拉伯语为日常生活的语言,但缺乏一种阿拉伯书法字体,所以,他们采用北方邻人的阿拉马语字体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采自阿拉马语的奈伯特草书字体,公元三世纪时,发展成为北方阿拉伯语的----《古兰经》和现代阿拉伯语的----书法字体。
    完全使用一种字母体系的腓尼基人,起初一定是以埃及的象形文字为这个字母体系的基础,但在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之间,似乎有一条很宽的鸿沟。西奈文字,现在来做那条鸿沟上的桥梁了。字母的西奈渊源说明字母一方面怎样传入南部阿拉比亚,在那里经过一种独立的发展,在公元前1200年,早已为米奈人所采用;并且说明字母另一方面怎样向北方传入腓尼基海岸。阿拉伯人贩运绿松石去卖给腓尼基人,字母就随着绿松石传到那里去,后来,腓尼基人与希腊人通商,又把字母传授他们,就成为欧洲一切字母的来源。
    安息国征服美索不达米亚所造成的新局势,以及公元一世纪后开始大规模地使用的新商道,使叙利亚中部沙漠一块绿洲里的一个城市巴尔米拉(塔德木尔)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城市。巴尔米拉介乎互争雄长的两大帝国之间,全靠这两个国家的均势和自己的中立而维持其安全。巴尔米拉在公元130年与270年之间,已达到了灿烂时代,已取代了皮特拉的地位。
    公元226年波斯萨珊王朝灭安息王朝,262年罗马人与萨珊人大战,一个旅长伍得奈斯(巴尔米拉人)帮助罗马建立奇功,故被封为统治东方的副君。这就是说,小亚细亚和埃及的统治权,名义上是在他的掌握之中;而叙利亚、北部阿拉比亚,可能还有亚美尼亚,实际上都归他统治。巴尔米拉就这样称霸于西亚,267年,伍得奈斯及其长子被暗杀,这是因为罗马人怀疑他有叛逆之意而唆使的。伍得奈斯的妻子齐诺比雅代幼子摄政,将本国的疆域向外推广,使整个埃及和小亚细亚大部分的地方都归入本国的版图。公元270年,她把小亚细亚的罗马驻军赶到安卡拉。她的军队,甚至企图占领拜占廷对面的卡尔西顿城。她的常胜军,于同年占领东罗马帝国的陪都亚历山大港,她的次子自称埃及王。272年罗马攻入巴尔米拉。阿拉伯女王被俘,巴尔米拉全城夷为平地。巴尔米拉昙花一现的光荣历史,就此告终了。
    巴尔米拉的文化,是希腊的、叙利亚的、伊朗的三种要素混合而成的一种有趣味的文化。它可以说明,在适当的物质条件之下,沙漠里的阿拉比亚人在文化上能达到什么高度。巴尔米拉人是属于阿拉比亚民族的,他们日常应用的语言,是西方阿拉马语的一种方言,与奈伯特人和埃及人所说的阿拉马语,没有什么区别。巴尔米拉王国灭亡之后,陆路的贸易,找到了别的途径。豪兰的布斯拉和加萨尼人其他的城市,变成了巴尔米拉城的继承者,正如巴尔米拉继承了皮特拉一样。
    加萨尼人是在公元三世纪末叶,因马里卜大水坝的崩溃,从也门逃到豪兰和巴勒卡的。他们把首先在叙利亚建立王国的撤里哈人(阿拉比亚人)驱逐了。他们在大马士革东南的地区,在联系马里卜和大马士革的运输大道的末端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过了一个时期之后,加萨尼人信奉了基督教,而且为叙利亚人所同化,采用了叙利亚的阿拉马语,但未抛弃他们的国语----阿拉伯语。他们象居住在肥沃的新月地区的其他阿拉比亚部族一样,能说两种语言。五世纪末叶,他们进入了拜占廷的势力范围,而被当作一个缓冲国,用来阻挡贝杜因部族的发展,他们的任务,与今天英国控制下的约旦的任务没有差别。首都在查比叶地方的昭兰(高兰尼提斯)。
    加萨尼王国,象在希拉地方的与它有亲戚关系的莱赫米王国一样,在第六世纪时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加萨尼的哈里斯二世(529—569年)在第六世纪时与希拉的孟迪尔三世(554年卒)成为这个时期阿拉伯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哈里斯曾打败了他的劲敌,莱赫米的国王孟迪尔三世,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为了奖赏他的功劳,于529年任命他为叙利亚各阿拉伯部族的首领。哈里斯在位的时期很长,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于战争,而那些战争,都是为拜占廷的利益服务的。
    哈里斯的继任者孟迪尔、努尔曼之后,加萨尼人陷于无政府状态之中。叙利亚沙漠里的各部族,各选择其族长。萨珊王朝的皇帝于614年夺取了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使加萨尼王朝遭受最后的打击。希拉克略于629年收复叙利亚。
    自太古以来,流浪的阿拉比亚人,惯于从阿拉伯半岛东岸一带,渗入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而定居在那里。公元226年有几个象这样的部族,自称为台努赫人,并且说原籍是也门人,在幼发拉底河右岸肥沃地区找到一个居住的地方。 台努赫人起初住在帐棚里面。过了若干年之后,他们的临时帐棚,变成了永久的“希拉”(al-Hīrah这个名词是从叙利亚语的herta转变来的,本义是帐棚),希拉在库法之南三英里,与巴比伦相隔不远。希拉后来变成波斯所属阿拉比亚的首府。
    相传,艾兹德部族的马立克是在伊拉克的阿拉伯人居留地的第一个族长,他的儿子哲狄默是艾尔德什尔的奴仆。但莱赫米王国真正的创建者是哲狄默的外甥阿慕尔,他的父亲是哲狄默的外人。阿慕尔在希拉建国,并定希拉为首府。
    公元三世纪末叶,奈斯尔王朝(莱赫米王朝)建国,第一个国王是伊木鲁勒-盖伊斯一世(328年卒)。他有一个后代,叫做努尔曼一世,外号独眼龙(约在400—418年在位),曾建筑了著名的堡宫赫维尔奈格,做波斯王子伯海拉木的寓所。努尔曼的儿子孟迪尔一世(公元418—462年)继承王位,他势力很大,帮助伯海拉木加冕波斯皇帝,帮助波斯对拜占廷作战。
    莱赫米王朝孟迪尔三世(505—554年),成为罗马统治下的叙利亚常随不离的烦恼。他随时蹂躏叙利亚地方,他的铁蹄踏到安提俄克城,直到加萨尼王朝的哈里斯比他强大的时候,他才不敢肆无忌惮。 莱赫米王朝努尔曼五世去世后,泰伊部族的伊雅斯继承王位(602—611年),但一切大权都掌握在波斯总督的手中。莱赫米王国灭亡,成为波斯领土的一部分。
    与波斯为邻的希拉城的阿拉伯文化,远不如受叙利亚和拜占延影响的皮特拉、巴尔米拉、加萨尼地方的阿拉伯文化。希拉城的阿拉伯人,在日常生活中说阿拉伯话,读书写字的时候用叙利亚文,正如奈伯特人和巴尔米拉人说阿拉伯话、写阿拉马文一样。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基督教徒,对半开化的阿拉伯人来说,是居于教师的地位的,他们把读书和写字的技术传授给他们,同时把基督教也传给他们。
    肯德部族也是南部阿拉比亚人的后裔,他们最初定居于哈达拉毛西边的地区。肯德王朝的奠基者胡志尔,是希木叶尔王朝的国王哈萨尼的异母兄弟,公元480年,哈萨尼任命他为他父亲在中部阿拉比亚所征服的某些部族的统治者。他的儿子阿慕尔承袭了他的这个职位。阿慕尔的儿子哈里斯,是肯德王朝最勇敢的国王。波斯皇帝库巴德去世不久,他就变成了希拉城的国王。到529年前后,他的王位才被莱赫米族的孟迪尔三世夺去。孟迪尔三世把他和王室的五十多个亲戚一道杀了,这是对肯德人的一个致命的打击。哈里斯的都城安巴尔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上,在巴格达城的西北四十英里。
    哈里斯的几个儿子,各据一个部族,互相倾轧,招致了联盟的瓦解和这个短命王国的灭亡。肯德族残余的人口,不得不退回哈达拉毛。的老家。北部阿拉比亚人之间,为争夺最高的统治权,经常发生三角战争:争夺希拉城的莱赫米人和肯德人、叙利亚的加萨尼人。肯德人撤退后,只剩下两个敌手了。


    五、伊斯兰教兴起前夕的希贾兹(汉志)
    阿拉比亚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部分:(1)赛伯伊—希木叶尔时代,至公元第六世纪初告终;(2)蒙昧时代(查希里叶时代),指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一百年;(3)伊斯兰时代,自伊斯兰教兴起,以至于现在。
    查希里叶(jāhiliyah)这个名词,通常译成“蒙昧时代”或“野蛮时代”,其实,这个名词的涵义是指阿拉比亚没有天命(dispensa-tion)、没有获得灵感的先知、没有天启的经典的那个时代而言的;因为象南部阿拉比亚人所发展的那种具有学术文化的社会,要称为蒙昧的社会、野蛮的社会,是有点困难的。穆罕默德是宣传绝对的一神教的,他热望他的人民抛弃伊斯兰以前的一切宗教观念,特别是偶像崇拜的观念。因此,他宣布这个新宗教是要把过去的东西一笔勾销的。这个宣言,后来被解释成禁绝伊斯兰以前的一切观念和理想。但旧观念是很难破除的,绝不是任何人发一道命令就会生效的。
    北方的阿拉比亚人——包括希贾兹人和纳季德(内志)人——他们大多数是过游牧生活的,这是与南方的阿拉比亚人不相同的。贝杜因人的历史,主要是一部游击战争史,在那些战争中有大量的袭击和劫掠,但很少有流血的事件。在希贾兹和纳季德两地的土著,没有自己的古代文化。就这一点来说,他们不象他们的邻人和亲戚奈伯特人、巴尔米拉人、加萨尼人和莱赫米人。奈伯特人和巴尔米拉人都是部分阿拉马化的,后者阿拉马化的程度更深一些;加萨尼人和莱赫米人,都是从南部阿拉比亚迁移到北方去的;加萨尼人的文化,是叙利亚文化和拜占廷文化的混合;莱赫米人的文化,是叙利亚文化和波斯文化的混合。因此,我们关于蒙昧时代的研究,只限于考察回历纪元前一世纪中北方贝杜因人之间的那些战争,以及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外来文化对于希贾兹土著的影响。
    “阿拉比亚人”就广义来说,是包括阿拉伯半岛上所有的居民的,就狭义来说,只限于北方的阿拉比亚人,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他们没有参加过国际事务。阿拉伯语这个名词也有广狭两义,广义的阿拉伯语,兼指希木叶尔—赛伯伊语和希贾兹的方言,但自希贾兹的方言变成伊斯兰教经典的语言,并取代了也门方言以后,它就变成优美的标准的阿拉伯语了。因此,以后我们提及阿拉比亚人和阿拉伯语,我们心目中就只有北方的阿拉比亚人和《古兰经》的语言了。
    在阿拉比亚人的日子里,各部族通常为争夺牲畜、牧场和源泉而发生敌对行为。沙漠里缺乏生活资料,居民常在半饥荒的情况中过生活,好战的心理,是一种常在的意识形态,他们的人口不致于过剩,大概是由于这些战争的缘故。两族间因世仇而引起的械斗,已成为贝杜因生活中最强固的一种半宗教半社会的制度了。
    贝杜因人的战役,当以白苏斯战役最早最驰名。参加的人,一方面是伯克尔人,一方面是他们的同族人台格利卜人,他们都是阿拉比亚东北部的居民。这两个部族都是信奉基督教的,都认为自己是瓦伊勒的子孙。这次冲突的起因是一只母驼,它是伯克尔族的一个名叫白苏斯的老太婆的财产,台格利卜族的族长杀伤了那只母驼,就闯下了滔天大祸。这次战役延续了四十年,到525年,才告结束,虽是由于希拉的国王孟迪尔三世的调解,但那是在双方筋疲力竭之后才实现的停战。
    典型的闪族人(阿拉比亚人)没有创造或者发展他们自己的什么伟大的艺术。他们的艺术家的天性,只能凭语言而发挥出来。倘若希腊人夸耀自己的雕像和建筑,那末,阿拉比亚人在自己的长诗里,希伯来人在自己的诗篇里,已发见了自我表现的更巧妙的方式。阿拉伯谚语说:“智慧寓于三件事物之中:佛兰克人的头,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在蒙昧时代,必须能以散文和诗歌来有效地、文雅地表情达意,而且会射箭和骑马,这样才配称为“全才”。
    贝杜因人崇拜星宿的信仰,是以月亮为中心的,因为他们在月光中放牧他们的牲畜。月亮崇拜是游牧社会的象征,而太阳崇拜是较晚的农业阶段的象征。贝杜因人认为,沙漠里充满了许多性格残暴的有生命的东西,这种有生命的东西叫做精灵。神灵都是友好的,精灵都是敌对的。在伊斯兰教时代,精灵的数量增加了,因为拜物教的神灵降级后,都并入精灵的行列了。
    在希贾兹地方,居住城市的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十七。在这些人中间,拜物教早已达到拜星教的阶段。欧扎、拉特、麦那三个偶像,被称为真主的女儿,她们的圣地,后来变成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拉特(意思是女神)的禁地在塔伊夫附近,麦加人和其他的人都到那里去朝拜和献祭。欧扎(势力最大,她是金星)的崇拜流行于麦加东边的奈赫莱,她的圣坛由三棵树组成,杀人去祭她,是她的祭仪的特点。麦那(意思是命运)是司命运的女神,主要的圣坛包括有古戴德的一块黑石,古戴德在麦加和叶斯里卜(后来改称麦地那)之间的道路上,她是奥斯和赫兹赖只两部族的人特别熟识的,他们曾通力合作,一致支持从麦加迁移来的穆罕默德。 在闪族人中间,构成亲属的原始关系的,是母亲的血统,不是父亲的血统,家庭的组织,最初是女族长制,因此,阿拉比亚人首先崇拜女神,后来才崇拜男神。
    胡伯勒(意思是蒸汽、精神)显然是克而白的最有势力的偶像,在他的旁边安放着卜士用以决疑的神签。这个偶像从莫阿卜(美索不达米亚)传入麦加,穆罕默德征服麦加后,胡伯勒同其他的偶像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而且被捣毁了。克而白(意思就是立方体),是一个简单朴实的建筑,原来没有房顶。墙上安置着一块黑色陨石,被人当做神物崇拜。在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一个阿比西尼亚人于608年把它重建过,盖房顶的材料是一只船的残骸。
    据伊斯兰教的传说,克而白是阿丹依照天上的原型而建筑的,洪水泛滥之后,易卜拉欣和易司马仪曾重建一次。克而白的管理权,原来是在易司马仪的子孙的手中,后来,骄傲的祝尔胡木人和以后把偶像崇拜引进麦加的胡扎儿人把克而白据为己有。古莱氏人接续了古代的易司马仪人的世系。相传,易司马仪正在建筑克而白的时候,天神迦伯利把玄石递给他,那块玄石现在仍然嵌在克而白的东南隅上,在朝觐的典礼中,人们都要抚摩它。
    安拉(上帝)是麦加城首要的神灵,但不是唯一的神灵。这个名称是很古的。在伊斯兰教之前,麦加人已认为,安拉是造物主,是最高的养育者,是在特别危急的时候可以呼吁的唯一神灵,他显然是古莱氏人的部族神灵。
    拜物教其他的神灵,如奈斯尔(兀鹰)、奥弗(公鸡)等都具有动物的名称,而且发源于图腾。阿拉比亚人具有享乐主义的性格,他们大部分的思想,贯注在眼前的生活问题上,没有多余的工夫去专心思考来生的问题。
    贝杜因人常常到希贾兹的城市里去做买卖,特别是在神圣的休战期间,因此,他们就吸收了一些更进步的城居人的信仰,并且去参加克而白的典礼和祭祀。他们宰骆驼和羊去祭祀克而白和附近的许多神石,他们把那些神石当做偶像或祭坛。游牧人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是朝觐城居的阿拉比亚人的几个圣地。神圣的休战期,包括回历十一月、十二月、一月和七月。前三个月是特为举行宗教仪式而设的,后一个月是为做买卖而设的。希贾兹地位适中,交通便利,而且在南北队商往来的要道上,故在宗教的和商务的活动上获得了优越的地位。乌卡兹集市和克而白,就是这样出现的。
    希贾兹介乎东方的纳季德高原和西方的帖哈麦低地之间,是一个不毛之地,只有三个城市是值得夸耀的:塔伊夫和两个姊妹城市麦加和麦地那。 塔伊夫拔海六千英尺,全城都是果树园。 在也门的马里卜与地中海东岸的加宰之间,有一条运输香料的古道,麦加是一个更古的城市,是那条古道的中途站。会做买卖的、进步的麦加人,很快地使他们的城市变成财富的中心。古莱氏人是克而白的管理人,克而白变成一个民族的圣庙,乌卡兹集市变成一个商业和文化的定期集合场所,显然应归功于他们,在他们的领导之下,麦加的优越地位获得了保障。
    叶斯里卜在麦加以北三百英里,气候和土质都胜过麦加。这个城市位于联系也门与叙利亚的香料大道上,而且是一个肥沃的绿洲,特别适于种植枣椰。这个城市,在犹太居民奈迭尔人和古赖宰人的手里,变成了一个最重要的农业中心。由这两个部族的名称和他们在农业生活中所用的词汇看来,我们可以判断他们大半是犹太化了的阿拉比亚部族和阿拉马部族,但他们的核心是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征服巴勒斯坦时逃亡出来的以色列人。
    红海西南岸上的闪族居民是从阿拉比亚的西南地区逐渐地迁移过去的。后来他们被称为阿比西尼亚人,他们曾构成庞大的国际贸易“托辣斯”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赛伯伊—希木叶尔的领导之下,垄断了古代的香料贸易,这种贸易的主要路线是通过希贾兹的。在穆罕默德诞生之前约五十年,阿比西尼亚人在也门建立了他们的统治权,在穆罕默德诞生的那一年,阿比西尼亚人进兵麦加郊外,以捣毁珍贵的克而白相威胁。当弱小的穆斯林群众不能忍受拜物教的古莱氏人进行迫害的时候,他们不逃避到别的地方,却逃往阿比西尼亚。
    在穆罕默德的使命之前一百年的期间,希贾兹在文化上、宗教上、物质上曾受过许多影响,那些影响,是从拜占廷、叙利亚(阿拉马)、波斯、阿比西尼亚等国,通过加萨尼、莱赫米、也门三个途径而传入的;但我们不能断言希贾兹与北方更高的文明有十分密切的接触,以致改变其本地的文化面貌。基督教虽在纳季兰找到一个立足点,犹太教虽在也门和希贾兹有相当的势力,但这两个宗教对于北部阿拉比亚人的意识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然而,阿拉伯半岛上陈腐的拜物教,似乎已不能满足人民精神上的要求,当时有些人自称哈尼夫派(意思是真诚者),他们唾弃了拜物教,发展了模糊的一神论观念。穆罕默德的从表兄伍麦叶(公元624年卒)和赫底澈的堂兄韦赖盖就是哈尼夫派的代表人物。从政治方面说,在古代的南部阿拉比亚发展起来的有组织的国家生活,现在已全然瓦解了。无政府状态,在政治领域和宗教领域中都占了上风。历史舞台已经搭好,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兼民族领袖上台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六、先知穆罕默德
    公元571年,有一个小孩诞生在麦加的古莱氏族,他的同族人称他为艾敏(意思是忠实人)。在《古兰经》中,他的名字是穆罕默德。这个小孩的父亲阿卜杜拉,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阿米娜,在他六岁的时候,也去世了。抚育孤儿的责任,由他的祖父阿卜杜勒-穆台列卜担负,他的祖父去世后,由他的伯父艾卜-塔列卜担负。
    穆罕默德十二岁时,跟他的伯父参加一个商队,前往叙利亚经商,相传,他在旅途中曾会见一个基督教的僧侣,名叫贝希拉。穆罕默德二十五岁时,与富裕而且高洁的孀妇赫底澈结婚,她比他大十五岁。从此以后,穆罕默德的事迹逐渐明朗了。赫底澈是古莱氏人,她的前夫从事商业,家道小康,丈夫死后,她独自经理商务,曾雇用年轻的穆罕默德做伙计。这位夫人有坚强的性格和高贵的品质,她在世的期间,穆罕默德并没有别的妻室。穆罕默德的经济生活,从此富裕了,他有闲暇的时间去研究他感觉兴趣的问题了。他常到麦加郊外的希拉山上,隐居在一个小山洞里,昼夜沉思冥想。穆罕默德怀疑现实,思慕真理,以致心烦意乱,精神恍惚。有一次,在希拉山山洞里,正当精神恍惚之际,突然听到一股声音,命令他宣读:“你当奉你的造物主的名义而宣读……”。这是他初次奉到的启示。这位先知已奉到他的任命状了。然后,第二次异象发生了,穆罕默德在紧张的、惊慌的情状之下,匆匆忙忙地跑回家去,叫赫底澈拿被来给他盖上,接着就奉到启示说:“盖被的人呀!你起来吧,你警告吧。”这种声音是常常变化的,有时象铃子的声音一样,但后来在麦地那各章里面,已变成一种声音,与吉卜利勒(J迦伯里的对音)的声音是完全相同的。
    阿拉比亚人穆罕默德宣称上帝是独一的,是全能的,是宇宙的创造者。将来有一个审判的日子。遵行天命的人,将在天堂里享受优厚的报酬;漠视天命的人,将在地狱里遭受严厉的惩罚。这是他初期传道的要点。穆罕默德以热烈的情绪,献身于新的任务,他觉得那是天使分内的事情,他在本族人民中间,进行教育、宣传、传达新使命的工作。他们嘲笑他。他变成了警告者——浩劫的预言者。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逼真的、动人的文辞,描绘天堂的快乐和地狱的恐怖,甚至以迫近的浩劫威吓听众。
    穆罕默德以天使和先知的身分,颂扬他的主宰,劝告他的人民,起初没有什么人信仰他。他的妻子赫底澈,因受她的哈尼夫派的堂兄韦赖盖的影响,而首先信仰他。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和他的血族艾卜-伯克尔接着就信仰他。当时,古莱氏族的伍麦叶支,是一个有势力的贵族统治集团,他们的代表人物艾卜-素福彦坚决地反对穆罕默德。他们认为穆罕默德所宣传的伊斯兰教是一种异端邪说,是与古莱氏族最重要的经济利益相矛盾的,因为克而白里面供奉着很多偶像,是全体阿拉伯人朝觐的中心,古莱氏族是克而白的管理人。
    当许多新的加入者(主要是来自奴隶和下层社会的人)使信徒的行列壮大的时候,古莱氏人一向滥用的嘲笑和讽刺,已经不能再当做有效的武器了,于是就用实际的行动来迫害他们。敌人采取这些新策略之后,他们不得不迁移到阿比西尼亚去穆罕默德虽暂时丧失了这么多的信徒,他并没有被敌人吓倒,他仍然大胆地继续传道,用说服的方法,号召他的人民抛弃杂糅的邪神的崇拜,而专事独一的真主----安拉。启示不断地下降。他羡慕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有经典,因此,决心使他的人民也有自己的经典。
    在“希志来”之前的时期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夜间旅行,据说在这次夜间旅行中,顷刻之间,先知就从克而白被运送到了耶路撒冷,准备从那里上升到第七层天上去。耶路撒冷,在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看来,已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自从做了此次难忘的旅行的地上站之后,又变成了穆斯林世界第三个最神圣的地方,其地位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登霄的传说,在伊斯兰教世界仍然是一种生动的、感人的力量,1929年8月在巴勒斯坦发生的重大骚动,就是最好的说明。骚动的主要原因,是争夺耶路撒冷犹太教徒的“泣墙”,穆斯林们认为那是卜拉格的起点站,卜拉格是一匹神马,有翅膀,有美女的相貌、孔雀的尾巴,穆罕默德曾骑着卜拉格飞上了九霄。
    公元620年,有几个叶斯里卜人,主要是赫兹赖只人,在乌卡兹集市上会见了穆罕默德,而且对于他所说的话开始发生兴趣。两年后,由七十五人组成的一个代表团邀请穆罕默德到叶斯里卜(麦地那)去住家,希望他去调解奥斯和赫兹赖只两大支派间多年的争端。麦地那的犹太教徒,曾期待着一个弥赛亚的诞生,他们对于本地的拜物教徒接受穆罕默德的教义,显然起了启发作用。穆罕默德曾以传道者的身分访问塔伊夫,并没有取得效果,这时候他已确信自己的传道工作在家乡是不会成功的,因此,他准许自己的教徒两百人,乘古莱氏人疏于防范的时机,暗暗地溜到他母亲的故乡麦地那去;不久,他自己也出走,而于622年9月24日到达麦地那。这就是著名的“希志来”(hijrah),“希志来”的意义不完全是“逃亡”,而是在两年之中经过周密考虑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行动。十七年之后,哈里发欧麦尔才决定以希志来发生的那一个太阴年为回历纪元的正式起点(此年元旦为622年7月16日金曜)。“希志来”是麦加时期的终结,是麦地那时期的开始,事实证明,那是穆罕默德生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以一个被轻视的先知的身分,离开他诞生的地方,却以一个受尊仰的领袖的身分,进入他寄居的城市。现在,先知的身分退到幕后去了,富有经验的政治家的身分出场了。先知的身分逐渐被政治家的身分掩蔽了。
    从麦加迁移来的穆斯林被称为迁士,麦地那的穆斯林被称为辅士,辅士们为了维持迁士们的生活,曾利用休战的时期,在新领袖的领导之下,出城去截夺一个从叙利亚返回麦加的夏季队商,给那个商业的首都一个重大的打击。队商的头目听到这个计划的风声,早已派人到麦加求援。公元624年,得到增援的队商和麦地那人之间的战役,发生在麦地那西南八十五英里的伯德尔,由于先知天才的指挥,三百个穆斯林对一千以上的麦加人,结果获得了全面的胜利。伯德尔战役本身虽然不能算做什么重要的战争,但穆罕默德的政治势力,从此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伊斯兰教已初次获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这一次的胜利,被解释成真主对于这个新宗教的批准。伊斯兰教在初次武装斗争中所表现的严守纪律、为道牺牲的精神,在后来的更大的战役中证明是伊斯兰教的特征。诚然,在第二年(625年)中,麦加人在伍侯德为此次失败进行了报复,并且打伤了先知,但他们的胜利,并不是永恒的。伊斯兰教恢复了元气,而且逐渐地改守势为攻势,伊斯兰教的传播似乎永远是有保证的。在这以前,伊斯兰是一个国家里的一种宗教;在麦地那,在伯德尔战役后,伊斯兰已提高了一步,不仅是一种国教——伊斯兰教本身,已变成国家了。从此以后,伊斯兰教已变成了一种能战斗的政体,这是全世界的人以前所不承认的。
    公元627年,同盟军,包括麦加人、贝杜因人和阿比西尼亚的雇佣兵,再次与麦地那人较量。这是邪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又一次大的斗争。相传,穆罕默德采纳了他的弟子波斯人赛勒曼的建议,在麦地那城四周挖掘战壕。贝杜因人的乌合之众看见这种新奇的战术,觉得又惊讶,又烦恼,围困了一个月,双方损失二十多名战士,他们终于撤退了。同盟军撤退之后,穆罕默德就去讨伐麦地那郊区的犹太人,因为他们援助了同盟军,帮助敌军进攻麦地那,结果把他们的主要部族古赖宰族的壮丁六百名处死,把其余的人驱逐出境。无主的枣椰园,由迁士去管理。伊斯兰教的敌人,必须放弃原来的宗教,要不就被处死,二者必居其一;被迫作这种抉择的,古赖宰族人是空前的,却不是绝后的。在这次讨伐之前一年,麦地那郊区的另一个犹太部族奈迭尔族已被放逐了。628年,麦地那北部海巴尔的犹太人投降并且交了贡品。他们占据的绿洲本来是设有坚固的防御工事的。
    在这个麦地那的时期中,实现了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化,即民族化。这位新的先知,排除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切影响;聚礼日(星期五)代替了犹太教的安息日(星期六),“艾赞”(意思是宣礼)代替了吹号和敲钟,正向(礼拜者所面对的方向)由耶路撒冷改为麦加,定朝觐克而白为正制,并准许吻玄石——伊斯兰教时代以前的一种崇拜物。
    公元628年,穆罕默德率领一批信徒,到距离麦加九英里的侯德比叶村落去,在那里签订了给予麦加人和穆斯林平等待遇的一项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结束了穆罕默德与其宗族古莱氏人之间的战争。在这个期间,古莱氏族中有许多人信奉了伊斯兰教。630年,麦加就被征服了。穆罕默德入城之后,第一件工作是捣毁麦加大寺的三百六十个偶像,但人民获得了特别宽大的待遇。就在这时候,穆罕默德宣布克而白四周为禁地,禁止外教人入禁地的明文的启示。这节明文,显然只是要禁止多神教徒在每年一度的朝觐中接近克而白的。
    631年,穆罕默德派兵驻扎塔布克,以防守本国与加萨尼国交界处的边疆,同时没有经过任何冲突,就与艾伊莱(现在的亚喀巴)的基督教领袖和南方的麦格纳、艾兹鲁哈、哲尔巴等三个绿洲里的犹太教部族,签订了和平条约。本地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获得了新兴的伊斯兰教社会的保护,每年只须缴纳人丁税一次。 631年被称为“代表团之年。在这一年里,有许多代表团从远近各地先后到麦地那来,表示他们对于这位政治的和宗教的领袖的忠顺。各部族即使不是由于觉悟,最少也是由于便利,而联合起来了,而伊斯兰教则只要人们口头上表示信仰,而且交纳天课(济贫税),就已经感到满足了。加入新组织的这些大量的贝杜因人,可以称为“伊斯兰教的原料”。从未派遣过代表团的各部族和各地区,现在也纷纷派遣代表团到麦地那来了。他们来自辽远的阿曼、哈达拉毛和也门。泰伊、哈木丹和肯德,也派代表团来了。从来没有服从过任何人的阿拉比亚,现在似乎自愿归穆罕默德统治,而且愿意参与他的新计划了。他们都自愿地抛弃自己的拜物教,而接受一种更高贵的宗教和一种更高尚的道德了。632年,穆罕默德率领着每年一次的朝觐团胜利地进入他的新的宗教首都麦加城。他返回麦地那后三个月,就身染重病,与世长辞了。
    后期的较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就是从麦地那的这个宗教集团中兴起的。由迁土和辅士构成的这个新的宗教集团,称为真主的民族,是建筑在伊斯兰教上的。自古以来,阿拉比亚人都是依血统而分为若干部族的,以宗教为社会组织的基础,是史无前例的。真主是最高政权的象征。先知活着的时候,是真主的合法的代理人,是大地上的最高统治者。由此可见,除精神的职权外,穆罕默德还执行国家元首所能执行的一切世俗的职权。在这个集团里,至少在原则上,人人都成了同胞,以前的部族关系和宗主关系一概不论了。
    穆罕默德在短短的一生中,把向来散漫的阿拉比亚人团结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坚强的民族;把一个仅仅是地理上的名称--阿拉比亚--改变成一个有组织的国家;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宗教,在广大的地区,取代了犹太教和基督教,而现在仍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信奉这个宗教;奠定了一个大国的基础,这个大国辽阔的版图,包括了中世纪时期文明世界上物产最丰富的地区。穆罕默德本人,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但他传授了一部经典,全世界八分之一的人民在信仰这部经典,把这部经典看成是一切科学、哲学和神学的具体表现。

    七、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穆罕默德去世了,谁来做他的哈里发(继任者)呢?先知的几个儿女都在他之前去世了,只剩下他的女儿法帖梅(阿里的妻子)。最后,年高德劭的艾卜-伯克尔,当选了哈里发,他是先知的岳父。
    艾卜-伯克尔是四位正统派哈里发中的头一位,其余的三位是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在正统派哈里发的时期,先知生活的灯台,不断放出光芒,照亮了四位哈里发的思想和行为。这四位哈里发,都是先知亲密的伙伴,又都是他的亲戚。他们都住在先知最后内阁的所在地麦地那,只有最后的一位哈里发阿里,选择伊拉克的库法城做他的首都。
    艾卜-伯克尔在任哈里发的简短时期(632—634年),差不多完全忙于讨伐变节者的各次战役。讨伐变节者的战役,与其说是用武力迫使变节者留在伊斯兰教的范围内,不如说是把还没有入教的人拉入伊斯兰教。现在,阿拉伯半岛被统一在艾卜-伯克尔的旗帜之下了。阿拉比亚必先征服自己,然后才能征服世界。在先知去世后,才几个月的工夫,这些内战就把阿拉比亚改变成一个武装阵营,这种内战所激起的精力,必须找到新的出路;从有组织的战役中新近获得的技术,必须使用到别的地方去。许多部族现在已经集合在名义上共同的社会里。这些部族的好战精神,必须找到新的发挥途径。
    后期古代史上有两件根本的大事件,第一是条顿人的迁移,这一事件造成了古老的罗马帝国的瓦解;第二是阿拉伯人的出征,这一事件消灭了波斯帝国,而且震动了拜占廷帝国的基础。阿拉伯人的出征,到占领西班牙而登峰造极,成为中世纪开端的里程碑。
    互相敌对的拜占廷人和萨珊人,在好几个世代中进行互相残杀的战争,因而大伤元气;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强征苛捐重税,使人民贫困到无以为生,从而大大损伤了他们的忠义感;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特别是在边疆上,阿拉比亚各部族早已归化;由于基督教教会宗派的存在,结果在叙利亚和埃及建立了一性派教会,在伊拉克和波斯建立了聂斯脱利教会,这两个教派都遭受正教的迫害——所有这些原因,都为阿拉比亚军队神速的进展铺平了道路。拜占廷人在边疆上的堡垒,早已疏于防备。在摩耳台(即古代的莫阿卜)击败先知所派遣的纵队(629年)之后,希拉克略对于死海南边和麦地那—加宰道上的叙利亚阿拉伯各部族停发一向按期发放的补助金。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闪族居民和埃及的含族居民看来,新来的阿拉比亚人,比那些讨厌的、压迫人的霸王要亲近得多。实际上,穆斯林的出征,可以看做是古老的近东恢复其早已丧失的领土。在伊斯兰教的刺激下,经过西方统治了千余年的东方现在觉醒了,重新要求自己的权利了。而且,新征服者所征收的赋税,比旧征服者所勒索的轻得多;被征服者现在有更多的自由,去从事于自己的宗教业务,而不象过去那样横遭干涉了。阿拉比亚人自己呢,他们代表着一种精神充沛、生气蓬勃的种族,他们为新的热情所鼓舞,为征服的意志所贯注,他们因新宗教的谆谆教诲,而绝对蔑视死亡,在战争中奋不顾身。但是,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在西亚和北非辽阔的草原上使用了新的战术,即使用了骑马和骑驼的骑兵,罗马人对于这种战术,完全是门外汉。 伊斯兰教的扩张,标志着从荒凉的沙漠地区,逐渐渗入附近肥沃的新月地区这一长期进程中的最末一个阶段,这是闪族最后一次大迁移。

    八、殖民扩张
    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归真,艾卜-白克尔为先知继位者。艾卜-白克尔逝世前就指定欧麦尔为继承人,634年,欧麦尔成为哈里发。欧麦尔起初是穆罕默德的死对头之一,后来突然加入伊斯兰教,成了先知终生最得力的支持者之一,也是先知的第二个岳父。
    叙利亚本是拜占廷帝国的—部分,在636年耶尔穆克战役中,阿拉伯人在耶尔穆克河畔大胜拜占廷军队,同年攻克大马土革,两年后耶路撒冷陷落。641年,阿拉伯人占领了整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继续向今天的土耳其方向进军。
    叙利亚这样“易于征服”,是存在着特别的原因的。自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叙利亚以来,强加于叙利亚的希腊文化,是肤浅的,而且只限于城市的居民。至于乡村的居民,则仍然感觉到,在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统治者之间,存在着种族上和文化上的种种差别。使叙利亚闪族人民和希腊统治者之间种族上的反感更加扩大的,还有宗派的分歧。叙利亚的一性教主张基督只有一性,他们反对基督兼有神性和人性之说,这种二性说是451年制订、而为拜占廷的希腊教会所承认了的信条。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所提出的基督学上的折衷论,于638年正式公布,这种折衷论其目的在于将基督本身具有一性或二性的问题置之不理,光强调他有一个意志,凡接受这种新公式的基督教徒,都叫做一意教徒,折衷论产生了一个新的教派。
    伊拉克原是萨珊王朝波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发动了决定性的卡迪西亚战役,未到641年,伊拉克全部落入阿拉伯入手中。阿拉伯军队没有驻军,继续向波斯帝国进军。644年欧麦尔被一波斯奴隶行刺身亡,奥斯曼-伊本-阿凡继任第三代哈里发,644—656在位共12 年。奥斯曼是代表伍麦叶贵族的,他的两位前任者,却是代表全体迁士的。这三位哈里发都没有建立王朝。
    闪族的伊拉克人民,把他们的伊朗统治者当外国人看待,而对新来者感觉到较亲密。他们是基督教徒,而统治者是祆教徒,因此,他们得不到特殊的照顾。远在伊斯兰教之前好几百年,阿拉比亚的小族长和小国王们,早已生活在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接壤的地方。在阿拉比亚人控制两河流域之前,远在巴比伦时代初期,他们早已同伊拉克人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对于伊拉克的文化,早已有了逐渐深刻的认识;边境上的贝杜因人跟当地的居民,早已混得很熟了。 库法的营地变成了新征服的伊拉克地区的首府,与其姊妹城巴士拉一道发展,终于成为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直到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曼苏尔建立了世界著名的都城巴格达时为止。
    651年,阿拉伯军队攻取波斯全境。波斯帝国前后持续了一千二百多年,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八百多年后,才复兴起来。波斯的初步的和暂时的征服,花了十几年的工夫;穆斯林的军队,在波斯遭到比叙利亚、伊拉克更顽强的抵抗。波斯人是雅利安人,不是闪族人;他们在许多世纪中享有自己的民族生活,而且是一种组织完密的军事力量,这种力量曾与罗马人较量了四百多年。
    埃及邻近叙利亚和希贾兹,具有战略的地位;它土地肥沃,盛产谷物,一向是君士坦丁堡的谷仓;首府亚历山大港,是拜占廷海军的基地,也是北非走廊其余地区的门户:由于这些原因,在阿拉比亚人向外扩张的初期,他们早已垂涎于尼罗河流域了。639年,阿拉伯军队攻入原来也是拜占廷附属国的埃及,8年之中阿拉伯人占领了全埃及。

    九、阿里和穆阿威叶争夺哈里发的职位
    656年,奥斯曼被刺死后,在麦地那阿里继任为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是穆罕默德的亲堂弟,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帖梅的丈夫,是穆罕默德绝无仅有的两个在世的男性后裔哈桑和侯赛因的父亲,他所代表的党派叫做正统主义派(意思是天命和指定派),这派人坚决断言:真主及其使者在当初就明白地任命阿里为唯一合法的继任者,但是前三位哈里发诈取了他的合法的职位。
    阿里把首都从麦地那迁移到库法,他撤换了前任者所任命的大部分省长,而且要其余的省长宣誓忠顺。他没有把叙利亚的长官穆阿威叶(伍麦叶族,奥斯曼的血族)考虑在内。穆阿威叶现在以殉道的哈里发的复仇者的身分出现了。 在赖盖(现叫腊卡)南边,在幼发拉底河右岸的绥芬平原上,两军终于对垒了:阿里所统率的军队据说是由五万个伊拉克人组成的,穆阿威叶所统率的军队是由叙利亚人组成的。阿里快要取得胜利的时候,穆阿威叶建议用《古兰经》调停来解决争端,率直的阿里接受了建议。 哈里发指派艾卜-穆萨做自己的代表,穆阿威叶指派阿慕尔做代表。两位代表经过商议,达成协议:同时废除两位首长,这样为未来当选的哈里发扫清道路。依照长幼的秩序,在先由艾卜-穆萨站起来宣布废除他的主人的哈里发职务之后,阿慕尔却批准了穆阿威叶。
    接受调解的原则,对阿里来说,在很多方面都是一种灾难性的错误:这件事情使得他的很多追随者不再同情他了。这些哈列哲派(退出同盟者)是伊斯兰教最早的教派,当**们被人称为哈列哲党。他们成为阿里的死对头。他们所采用的口号是“除真主的调解外,绝无调解”,发展成为四千人的武装力量。 在奈海赖旺运河岸上,阿里进攻他们的营房(公元659年),而且几乎歼灭了他们,但是他们又用各种名义重新武装起来,他们成为哈里发政府腰上的一根刺,直到阿拔斯王朝的时候。661年1月24日,阿里返回库法清真寺的时候,中途被哈列哲派的人用带毒的军刀刺杀了。
    阿里被埋葬在在库法附近(今伊拉克的纳贾夫),后来,阿里的陵墓发展成为伊斯兰教十叶派的圣地之一。阿里的世俗的经历,实际上是失败的,但他死后,还继续发生一种影响,而这种影响仅次于先知本人的影响。朝觐者的群众,川流不息地去朝拜纳贾夫的阿里陵墓,以及在附近卡尔巴拉的他儿子侯赛因——十叶派卓越的圣徒和殉道者——的坟墓,而且整个十叶派世界,每年都在回历一月十日举行一次苦难节表演。这两件事都证明,对一个弥赛亚(救世主)来说,死亡可能比生存更有裨益。
    公元632年由艾卜-伯克尔开始,到公元661年因阿里去世而告终的这个时期,可以称为哈里发帝国的共和时期。阿拉伯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的四位哈里发叫做“拉什顿”(正统派)。
    661年,穆阿威叶在耶路撒冷僭称哈里发,成为第二个哈里发帝国的奠基人。穆阿威叶,提名他的儿子叶齐德做他的继任者,这样他就变成了一个王朝的开基创业者。世袭原则,从此被引入哈里发的继任制度中,以后世代相沿,从来没有被完全取消过。伍麦叶人的哈里发帝国是伊斯兰教第一个王朝。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帝国(661—750年)奠都于大马士革,取而代之的是奠都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帝国(750—1258年)。奠都于开罗的法帖梅王朝哈里发帝国(909---1171年)是十叶派唯一重要的帝国。另一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帝国,奠都于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从929年继续到1031年。
    哈里发和伊斯兰教的关系,只是一位保护者的关系。他保卫这个宗教,正如欧洲的任何皇帝保卫基督教一样,他镇压异端,对外教人作战,扩张伊斯兰教地区,在完成这一切任务时,他都是行使他的政治权力。直到十八世纪后期,才有这样一种观念盛行于欧洲:穆斯林的哈里发,就是他们的教皇,他在宗教上管辖全世界的穆斯林。有一种轮廓不鲜明的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末叶,这种运动的名称是泛伊斯兰教运动,这种运动特别致力于促进统一行动,以对抗基督教列强。这种运动以土耳其为团结的中心,不适当地强调哈里发职务的世界性。

    十、伍麦叶哈里发帝国:穆阿威叶建立王朝
    661年穆阿威叶在伊里亚(耶路撒冷)称哈里发。自他即位后,叙利亚的省会大马士革就变成穆斯林帝国的首都,尽管这个帝国的版图缩小了一些。调解之后,穆阿威叶的股肱之臣阿慕尔从阿里派的手中夺取了埃及,但是,伊拉克宣布阿里和法帖梅的长子哈桑为阿里的合法的继任者。哈桑不久就让位给他的更能干的劲敌,而退居于麦地那,去度养尊处优的生活。他的弟弟侯赛因,在穆阿威叶任哈里发的期间,在麦地那过隐居的生活,680年,他拒绝承认穆阿威叶的儿子叶齐德继任哈里发的职位,伊拉克人宣布他为阿里和哈桑之后合法的继任者,他于是动身到库法去。齐雅德(穆阿威叶认的弟弟)的儿子欧贝杜拉是伍麦叶王朝的伊拉克省长,他在希贾兹到库法去的道路上沿途放了前哨,杀了侯赛因。侯赛因的妹妹和儿子,随着他的头颅到了大马士革,叶齐德把头颅还给他们,又带回卡尔巴拉,与遗体合葬在一起。为了纪念侯赛因的殉道,十叶派的穆斯林规定每年举行一次追悼会,回历正月上旬为哀悼旬,后来又发展成一种受难表演,着重表演他的英勇斗争和苦难的情节。这种每年一度的受难表演,分两节进行,前节于回历正月初十日,在巴格达郊区的卡齐麦因举行,这是纪念那次战争的,后节于正月初十日以后的四十天内,在卡尔巴拉举行,称为“头颅的归来”。
    侯赛因的牺牲成为十叶派的起源,在这方面,他父亲的牺牲是比不上的。十叶派是正月初十日诞生的。从此以后,在十叶派的教义中,承认伊马木必须由阿里的后裔担任这一教条,就变得和伊斯兰教教义中承认穆罕默德是先知这一教条同等重要了。卡尔巴拉日使十叶派得到一个“为侯赛因报仇”的口号,而这终于成为推翻伍麦叶王朝的原因之一。在另一个阵营,逊尼派证明叶齐德是事实上的统治者。谁要追问他的权力从何而来,谁就成为叛逆,要被处死刑。伊斯兰教发生了重大的分裂,这种裂痕从来就没有填补起来。
    就阿里派来说,在一个相当时期内,伍麦叶人的哈里发帝国是稳定的,但是斗争实际上是三方面的,因为第三党还没有清除掉。阿以涉是艾卜-伯克尔的女儿,穆罕默德的妻子;阿卜杜拉-伊本-左拜尔(麦加党)的母亲艾斯马是艾卜-伯克尔的女儿、阿以涉的姐姐。左拜尔曾与阿里争夺哈里发的职位,但毫无结果。在强大的穆阿威叶在世的期间,他在麦地那待机而动。以昏庸淫荡著名的叶齐德登上了哈里发的宝座后,左拜尔公开宣布反对新哈里发,而且鼓励侯赛因采取冒险的步骤,以致丧失了生命,从而左拜尔就成为唯一的竞争者了。整个希贾兹都拥戴左拜尔。叶齐德赶快派遣讨伐部队,去镇压麦地那的叛乱,大获全胜。正此时,叶齐德死了,叶齐德的儿子穆阿威叶二世(683—684年在位)即位,内战暂时停止下来。
    在敌军撤退之后,左拜尔不仅在他的大本营所在地希贾兹称哈里发,而且在伊拉克、南部阿拉比亚和叙利亚部分地区称哈里发。他任命他的弟弟穆斯阿卜为驻伊拉克的代表。他任命达哈克为大马士革的临时摄政者,达哈克是北部阿拉比亚党派盖斯党的领袖,这个党派是拥护左拜尔的。在拉希特草原战役(对伍麦叶人来说,是第二个绥芬战役)中,684年达哈克终于被凯勒卜人击溃了。定居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凯勒卜族是拥护年老的伍麦叶族的族长麦尔旺(奥斯曼的堂弟)的,所以同达哈克为敌。穆阿威叶二世做了三个月的哈里发就死了,没有儿子,于是麦尔旺继位。麦尔旺的儿子阿卜杜勒-麦立克继任哈里发位后,派叙利亚的军队又包围了麦加城,杀死了左拜尔。辅士们的力量,完全崩溃了。在这崩溃之后,有些辅士离开了麦加和麦地那,到北非洲、西班牙和其它战场上,去参加军事行动去了。从此以后,阿拉比亚的历史,大部分是关于外部世界对这个半岛的作用,小部分是关于这个半岛对外部世界的作用。这个母岛的精力已经在内讧中耗尽了。
    穆阿威叶(661—680年在位)制服了所有的反对党派后,就可以放心地奋力去对付伊斯兰教在西北方的强大敌人拜占廷了。在征服叙利亚之后不久,他在阿克发现拜占廷装备齐全的船坞,他就利用那些船坞,来建设穆斯林的海军。在伊斯兰教的海军史上,这些船坞可能仅次于埃及的那些船坞。希腊血统的叙利亚人,是惯于航海生涯的,这只舰队的人员无疑是由他们担任的。在穆阿威叶的统治期间,哈里发帝国各地区不仅统一起来,而且扩大了。向北非扩张就是在这个时期;在东方,穆阿威叶以巴士拉为基地,完成了征服呼罗珊的工作,并且越过乌浒水,侵入辽远的突厥斯坦的布哈拉。因此,穆阿威叶不仅成为一个王朝的开基创业者,而且在欧麦尔后成为哈里发帝国的第二个奠基者。
    在维护王位的安全方面,在扩大伊斯兰教的版图方面,穆阿威叶主要依靠叙利亚人(他们仍然信仰基督教)和叙利亚籍的阿拉伯人(主要是也门人),而新从希贾兹迁移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则受到排斥。叙利亚的军队,原是未经训练的,穆阿威叶把他们训练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这支军队是伊斯兰教战争史上初次出现的正规军。

    十一、伍麦叶王朝势力的顶点
    伍麦叶王朝麦尔旺支的奠基者麦尔旺(683—685年在位),传位给他的儿子阿卜杜勒-麦立克(685—705年在位),即“列王之父”。在阿卜杜勒-麦立克和继承他的王位的四个儿子的统治之下,大马士革王朝的势力和荣誉,达到了顶点。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四个儿子是韦立德(705—715年在位),苏莱曼(715—717年在位),叶齐德二世(720—724年在位),希沙木(724—743年在位)。欧麦尔二世(717—720年在位)阻断了嫡系的继承,他是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弟弟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儿子。
    当韦立德和希沙木在位的时候,伊斯兰帝国的版图,扩大到了极点,西自大西洋东岸和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印度河和中国的国境,幅员之广,是古代任何帝国所不能比拟的,就是现代的国家,除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外,也没有能赶得上的。在这个时代,实现了政府的民族化或阿拉伯化,创始了纯粹的阿拉伯货币,发展了邮政业务,在伊斯兰教第三圣地耶路撒冷,建筑了磐石上的圆顶寺那样的纪念物。国家机关的阿拉伯化,包括两件事:一件是公共注册簿所用文字的改变,在大马士革是从希腊文变为阿拉伯文,在伊拉克和东部各省区是从帕莱威文(古波斯文)变为阿拉伯文;另一件是设厂铸造阿拉伯货币。
    在阿卜杜勒-麦立克即位的时候,以及他在位的头十年中,他是在四面楚歌之中。他象他伟大的前辈穆阿威叶一样,必须对付四邻的敌人。在他去世的时候,他传授给他儿子韦立德的,是一个太平的、团结一致的帝国,这个帝国,不仅包括整个伊斯兰教世界,而且增加了他自己新获得的地区。在欧麦尔和奥斯曼在位的时代,征服了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和埃及,这就结束了穆斯林征服史上的第一时期,现在第二时期在阿卜杜勒-麦立克和韦立德的时代开始了。在这两位哈里发任期内,所有辉煌的军事成就,都集中在两个人的名义之下,在东方的是哈查只-伊本-优素福,在西方的是穆萨-伊本-努赛尔。
    哈查只原来是希贾兹的塔伊夫地方的青年教师。他投笔从戎,起来支持摇摇欲坠的伍麦叶王朝的宝座,692年他把僭称哈里发九年之久的阿卜杜拉-伊本-左拜尔打倒了,被任命为阿拉比亚的长官。在两年之内,哈查只平定了希贾兹、也门和东面的叶麻麦。后来又恢复了伊拉克和波斯的秩序。
    喀布尔的突厥王尊比勒不愿照习惯缴纳贡税,700年,哈查只派阿卜杜勒-赖哈曼(古代肯德王室的后裔,是锡吉斯坦的长官,后来领导了一个反对哈查只政权的可怕的革命)去讨伐他,大获全胜,但是他的勋业比起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和哈查只的侄子穆罕默德-伊本-嘎西木来,大有逊色。704年,古太白被任命为呼罗珊的长官,他以哈查只部属的身分,在呼罗珊统率的阿拉伯军队,有四万人是从巴士拉去的,有七千人是从库法去的,有七千人是顺民。在这以前,乌浒水(阿姆河)已经成为“伊朗”和“突兰”之间,即说波斯语的人民和说突厥语的人民之间的传统的(虽非历史的)界线。穆斯林们现在已经跨越这条河,古太白于705年克服了下吐火利斯坦及其首府巴里黑(阿富汗的巴尔赫),于 706—709年征服粟特的布哈拉及其四周,公元710—712年克服撒马尔罕(也在粟特)和西面的花拉子模。公元713—715年,他领导一个远征队,深入药杀河(锡尔河)各省区,特别是费尔干纳,建立了名义上的穆斯林政权。构成伊朗人和突厥人之间政治上和种族上自然边界的河流,与其说是乌浒水,不如说是药杀河,跨越药杀河就是伊斯兰教对蒙古利亚种人和佛教的第一次直接挑战。751年,阿拉伯人占领了撒马尔罕东北的赭时(即塔什干),就这样在中亚细亚明确地建立了伊斯兰教坚固的最高权力,以致中国人也不再与之争雄了。
    在东战场上另外一支纵队,在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的统率之下,当时在向南移动。公元710年,他通过现代的俾路支,于712年征服信德,即印度河下游的河谷和三角洲。接着占领南旁遮普,但是,印度其他地区并未受到侵略。直到十世纪末,在加兹尼人麦哈茂德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入侵,这时,才侵入了其他地区。印度边疆的省区,从此永远伊斯兰化了。迟至1947年,新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诞生了。在这里,闪族的伊斯兰教和印度佛教之间,第一个重大的接触就永久地建立起来,正如在北方建立了伊斯兰教与突厥的宗教和文化之间类似的接触一样。哈查只曾应许他的两个大将之一,穆罕默德或古太白,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但是他俩都没有能跨过中国的国界。南方的信德和北方的喀什噶尔和塔什干,这时已变成了而且永远成了哈里发帝国的最东的边界。
    在穆萨-伊本-努赛尔指挥之下,在西线进行的征服,比起在哈查只在东线进行的征服来,并无逊色。公元640—643年征服埃及后,接着就向西侵入易弗里基叶(柏柏尔人的东部地区)但是,彻底征服那个地区,是在欧格白于670年建筑盖赖旺(今突尼斯的凯鲁万)之后。欧格白是穆阿威叶的代理人,他利用盖赖旺城做军事基地,对柏柏尔人各部族采取军事行动。相传欧格白曾远征到大西洋的波涛面前,才勒住他的坐骑。阿拉伯人对易弗里基叶的占领很不巩固的,在欧格白死后不久,他的继任者不得不从这个地区撤退。直到加萨尼人哈萨尼-伊本-努尔曼于693—700年前后担任这个地区的长官,才结束了拜占廷的主权和柏柏尔人的抗拒。698年,获得一个穆斯林舰队的合作,哈萨尼才把拜占廷从迦太基和其他海口城市驱逐出去。于是,他腾出手来对付柏柏尔人,这时候他们由一个女巫率领着,她对她的追随者有一种神秘的影响。这个女英雄最后由于部下的叛变而被击败了,在一个源泉附近被杀,那个源泉仍以女巫泉为名。
    哈萨尼的继任者穆萨-伊本-努赛尔以盖赖旺为首府,脱离埃及而独立,归大马士革的哈里发直接管辖。穆萨把本省的边界扩张到极远的丹吉尔,这就使伊斯兰教确定地、永久地与另外一个民族----柏柏尔民族互相接触。柏柏尔人是白种人的一个支派含族人,在史前时期,可能是闪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穆斯林征服各国的时代,柏柏尔人居住在地中海南岸肥沃的狭长地带,大多数信奉基督教。但是人民大众并没有受到罗马文化的深刻的影响,因为罗马人和拜占廷人,主要是居住在海滨的城市里,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是与北非的这些游牧民族和半游牧民族格格不入的。另一方面,对于象柏柏尔人这样文化程度的民族,伊斯兰教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腓尼基人曾在北非的若干地方开辟了殖民地,而且在迦太基成为罗马的可怕的对手,阿拉伯人是闪族的一支,与早期的腓尼基人是亲戚,因此,阿拉伯人很容易地跟他们的亲戚含族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迦太基语在乡村里残存到穆斯林征服北非之前不久的时代。这可以说明伊斯兰教的似乎难以解释的奇迹:使这些半开化的部族的语言阿拉伯化,使他们的宗教伊斯兰化,而把他们当做在进一步远征途中的接力者。征服者这样找到了可以吸取新鲜血液的民族,阿拉伯语找到了可供征服的广大场地,伊斯兰教找到了向世界霸权攀登的新的立足处。
    穆萨征服了北非海岸,远至大西洋以后,就为征服邻近的西南欧开辟了道路。711年,柏柏尔族的自由人、穆萨的助手塔立格采取了重大步骤,渡海到西班牙去,进行掠夺性的远征。这次的侵入,发展成为对西班牙半岛的征服。这就构成了阿拉伯人最后的、也是最惊人的一次军事行动,结果使穆斯林世界增加了穆斯林所获得的最大的欧洲领土。732年,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军队占领南高卢的几个城市之后,被查理-马特尔挡阻于图尔和普瓦蒂埃之间。这个地点就是阿拉伯人向西北方深入的界限。

    十二、伍麦叶王朝的倾覆
    在伊斯兰教之前,有几个北方的阿拉比亚部族迁移到伊拉克去,他们沿底格里斯河建立起赖比耳族的住所,沿幼发拉底河建立起穆达尔族的住所。在穆达尔部族中,盖斯人居于领导地位。在某些省区中,盖斯人被称为尼萨尔人或麦阿德人。 居住在叙利亚的其它部族,则是从南阿拉比亚迁移来的,因此,被称为也门部族。在叙利亚的也门部族中,以凯勒卜人为最著名。波斯呼罗珊的阿拉比亚人,则是从巴士拉城来的殖民者,是北方的阿拉比亚人,在那里居于领导地位的是阿拉伯族台米本人。呼罗珊的也门派人,被称为艾兹德人,这是以其中最著名的支族称呼整个部族的。 北方的阿拉比亚各部族,跟南方的阿拉比亚各部族,老是针锋相对。北方的阿拉比亚人,意识到自己有一种根深柢固的种族优越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易司马仪(以实玛利)的苗裔,自称为阿德南人,他们跟溯源于盖哈丹或《创世记》的约坍的南方阿拉比亚人从来没有融合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盖斯人成为一个政治派别的核心,也门人成为另一个政治派别的核心。
    伍麦叶王朝的奠基者穆阿威叶在叙利亚建立王朝,是以也门部族为靠山的。他的儿子和继任者叶齐德的母亲梅荪,是也门凯勒卜部落的女儿,他本人又跟凯勒卜部族的女人结婚。嫉妒的盖斯人,不承认他的继任者穆阿威叶二世,而宣言拥护僭窃哈里发职位的伊本-左拜尔。在拉希特草原战役(684年)中,凯勒卜人击溃了盖斯人,才替伍麦叶王朝麦尔旺支的祖先麦尔旺保住了宝座。在韦立德一世时代,盖斯人的势力,已登峰造极了,哈查只和他的堂弟印度的征服者穆罕默德,以及中亚细亚的征服者古太白,都是盖斯派的代表人物。韦立德的弟弟苏莱曼,却偏爱也门人。但是,叶齐德二世,由于他母亲的影响,而保护外戚盖斯党人,韦立德二世,也是这样;叶齐德三世,全凭也门人的武力,从前任哈里发韦立德二世手中夺取了王位。伍麦叶王朝末期的哈里发,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帝国的君主,不如说是某一个党派的首脑。
    伊斯兰世界分化为两大派系,一个派系是以盖斯人为中心,另一个派系是以也门人为中心,至此,这种分化已经完成了。这种分化导致王朝的崩溃,其恶劣的影响,在今后若干年内,在许多相距很远的地区内,都是显而易见的。在首都和各省区,在印度河两岸,在西西里岛沿岸,在撒哈拉大沙漠的边缘上,祖先传下来的党争,到处变成两个政党的对立。这种争端,直到近代,似乎还存在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
    哈里发职位的世袭,缺乏一种确定的制度,不少的内乱就都是由此而起。穆阿威叶提名儿子做他的继任者,他创始这个政策,要算是英明的、有远见的。但是,阿拉比亚人依照年龄而推举族长的古老的部族原则,成为一大障碍,统治者不便于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于是人民表示效忠的宣誓礼,就变成了哈里发即位的唯一安全道路。
    反对国教的十叶派,从来没有默认过“僭窃的伍麦叶人”的政权,从来没有饶恕过他们对阿里和侯赛因所犯的罪行,现在,他们比以前更活跃了。他们对于先知的后裔一心一意的忠诚,使他们变成了人民同情的焦点。在政治上,或经济上,或社会上,不满意伍麦叶王朝的人,有很多都参加了他们的阵营。在伊拉克,大半的居民此时变成了十叶派,他们原来是由于感觉到自己的国家被剥夺了民族独立才反对叙利亚统治的,现在这种反对已加上了宗教的色彩。
    还有另一种破坏力量在活动着。阿拔斯人,他们是先知的叔父阿拔斯的后裔,他们坚持对于王位的要求。他们强调哈希姆家族的权利,因而巧妙地与阿里的拥护者协作一致。十叶派认为哈希姆家族主要是阿里的子孙,但是,阿拔斯人认为他们自己也是古莱氏族哈希姆家族的成员,因此,他们跟先知的血缘关系反而比伍麦叶人更亲密些。
    非阿拉比亚的穆斯林,特别是波斯的穆斯林,他们表示不满意,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他们原来指望获得与阿拉比亚穆斯林完全平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殊不知不但没有获得这种地位,反而降到顺民的行列里去,并且又不是经常可以免缴非穆斯林所缴纳的人丁税的。使他们更加不满意的是,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代表更高超和更古老的文化的,这种事实,连阿拉比亚人自己也是承认的。十叶派—阿拔斯人,在这样一些心怀不满的新穆斯林中间,找到了散播起义种子的肥沃土壤。伊拉克通常是效忠于阿里派的,十叶派的教义,就从这里传布到波斯去,特别是在东北的呼罗珊省生根发叶。阿拉伯人在波斯长期进行的艾兹德对穆达尔的党争,多少也替呼罗珊人铺平了道路。但是,更深厚的力量在起着作用,在十叶派伊斯兰教的伪装下,伊朗民族主义在复兴中。
    当十叶派、呼罗珊人和阿拔斯人这三大势力的联盟实现的时候,伍麦叶王朝的国运就接近临危了,阿拔斯人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运用这个联盟的。领导这个联盟的是先知的叔父阿拔斯的玄孙艾卜勒-阿拔斯。747年,长期策划的革命爆发了,阿拔斯人在呼罗珊的代理人艾卜-穆斯林,一个波斯血统的奴隶,高高地举起了黑旗,那原来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军旗,但是,此时已经变成阿拔斯人的标志了。艾卜-穆斯林率领着也门的艾兹德部族,攻入省会木鹿,但是,他的拥护者大半是伊朗的农民和顺民,而不是阿拉比亚人。呼罗珊的省会木鹿,首先陷落,伊拉克的首府库法城于749年接着陷落。749年,在主要的清真寺里,举行公众的效忠宣誓礼,拥戴艾卜勒-阿拔斯为哈里发。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位哈里发,就这样登上了宝座。在每个地方,伍麦叶人的白旗,都在阿拔斯人和他们的同盟军的黑旗前面节节退却。大马士革失陷,伍麦叶哈里发逃亡埃及,最后也被捕杀。阿拔斯人开始执行扑灭伍麦叶家族的政策。许多间谍和密探,被派到伊斯兰世界各地方去,搜索到处流亡的前王朝的后裔,年轻的阿卜杜勒-赖哈曼-伊本-穆阿威叶-伊本-希沙木,戏剧性地逃亡到西班牙,后来,在安达卢西亚成功地建立了新的的伍麦叶国家。
    由于伍麦叶人的覆灭,叙利亚的光荣逝去了,它的领导权结束了。叙利亚人觉醒了,但是觉醒得太晚了,他们认识到,伊斯兰教的重心,已经从他们的故乡向东移动。尽管他们屡次举行武装斗争,来恢复他们从前的势力,但是都遭到了失败。最后,他们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救世主类的人物,来把他们从伊拉克压迫者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听到叙利亚的穆斯林们提及穆阿威叶的一个苗裔不久就要来临。但是,伍麦叶人的覆灭,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伊斯兰史上纯粹阿拉伯的时代已成过去了,伊斯兰帝国第一个纯粹阿拉伯人的统治,开始迅速地结束了。阿拔斯人把自己的政府叫做“道莱”(意思是新纪元),那的确是一个新纪元。伊拉克人感觉到自己已经摆脱了叙利亚人的保护,十叶派认为自己已经报了仇,顺民们已从奴役中解放出来,在波斯边境上的库法城已经变成新的首都,呼罗珊人已经变成了哈里发的护卫。波斯人占据了政府中最重要的职位,从哈里发帝国各民族人民中选拔出来的官员,代替了原来的阿拉比亚贵族。旧的阿拉比亚穆斯林与新的外族穆斯林,互相联合,逐渐融合起来。阿拉比亚民族主义覆灭了,但是伊斯兰教继续发展,在国际伊斯兰教的伪装下,伊朗民族主义耀武扬威地前进。

    十三、阿拔斯王朝的建立
    伊斯兰教伟大的政治戏剧的第三幕开幕了,扮演主角的是哈里发艾卜勒-阿拔斯(750—754年在位),舞台是伊拉克。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位哈里发自称赛法哈(屠夫),后来,赛法哈就成了他的绰号。这个“屠夫”是正统的哈里发和伍麦叶王朝之后的第三个朝代的奠基者,这个朝代是伊斯兰最驰名和最长久的朝代。自750年到1258年,艾卜勒-阿拔斯的子孙,世袭了哈里发的职位,但是,他们并不是始终都掌握实权的。 伍麦叶帝国是阿拉伯的,而阿拔斯帝国是比较具有国际性的,因为这个帝国包括新穆斯林的各种民族成分,阿拉伯民族只是其他许多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此外,还有些区别。哈里发职位不再和伊斯兰教是同义语了,这是有史以来初次发生的事情:西班牙、北非、阿曼、信德,甚至呼罗珊都不完全承认新的哈里发。至于埃及,名义上的承认,多于实际上的承认。伍麦叶人在伊拉克的首都瓦西兑城抵抗了十一个月。叙利亚处在不断的骚动中,这种骚动的主要原因,是叙利亚王朝受到种种污辱。阿拔斯人和阿里派之间的联盟,原来是全靠对强大敌人的同仇敌忾来维系的。敌人一倒,这种联盟就不存在了。天真的阿里派,认为阿拔斯人是为他们的利益而作战的,但是,不久之后,他们的幻想就破灭了。
    库法城是反复无常的,又是亲阿里派的,赛法哈认为他在这个地方不安全,因此,在安巴尔建筑哈希米叶城,作为都城。这座城因皇室的鼻祖哈希姆而得名。库法城的姊妹城巴士拉城,由于同一原因,也弃而不用,而且那座城市偏在南方,不适于做王国的中心。754年赛法哈死,赛法哈的弟弟艾卜-哲耳法尔(754—775年在位)即位自称为曼苏尔(常胜者),他是阿拔斯王朝最伟大的哈里发,也是最不讲道义的哈里发。762年,曼苏尔奠定了新都巴格达的基础,直到这时候,他一直居住在库法和希拉之间的哈希米叶城。巴格达就是舍海尔萨德在《一千零一夜》里加以绘声绘影描写的那许多传奇性冒险事件的地点。这个地方是古老的,原来是萨珊王朝的一个村落,就叫做巴格达,本义是“天赐”。曼苏尔曾踏勘过好几个地方,最后才决定在这里建都。他说:“这个地方是一个优良的营地。此外,这里有底格里斯河,可以把我们和老远的中国联系起来,可以把各种海产和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及其四周的粮食,运来给我们。这里有幼发拉底河,可以把叙利亚、赖盖及其四周的物产,运来给我们。曼苏尔以四年功夫,建成他的新都,花费约四百八十八万三千第尔汗,雇用建筑师、技工和小工十万左右。
    新都名叫和平城,位于底格里斯河右岸,是圆形的,故有团城之称,内城和外城,都是用砖砌成的,外城四周有一条深壕,内城里还有紫禁城,城高九十英尺,环绕在中心区的周围。这三套城墙,各有等距离的四道门,有四条大街,从中心区辐射出来,象车轮的辐条一样,射向帝国的四个角落。这些城墙,构成了三个同心圆,以哈里发的宫殿为圆心,宫殿叫做“金门宫”,这是因镀金的宫门而得名的,又叫做“绿圆顶宫”。宫殿的旁边有清真大寺。引见殿的圆顶,高达一百三十英尺,这是“绿圆顶宫”这个名称的由来。萨珊王朝故都泰西封的废墟,被当做新都主要的石料和必需的建筑材料的来源,城砖是在附近烧制的。曼苏尔在世时,曾在城郊底格里斯河岸上,建筑一座宫殿,叫做永恒宫。。又在更北的地方,建筑了第三座宫殿,叫做鲁萨法宫,这是为皇太子而建筑的。
    新都的位置,给东方思想的传入大开方便之门。历代哈里发,在这里建立了萨珊王朝科斯洛埃斯式的政府。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受到了波斯的影响,哈里发的职位,不过是伊朗专制的复活,与阿拉比亚的族长制大相径庭了。在那个时代,波斯头衔、波斯酒、波斯老婆、波斯情妇、波斯歌曲和波斯思想,逐渐占了上风。阿拉比亚人的东西,只有两件保全下来:一件是变成国教的伊斯兰教,另一件是变成国语的阿拉伯语。
    曼苏尔的继任者麦海迪(775—785年在位),把教育他儿子哈伦的责任,委托给重臣波斯人哈立德的儿子叶哈雅。哈伦的哥哥哈迪(785—786年在位)登基后不久就死了,由哈伦继任哈里发。他对叶哈雅授予无限的权力。805年,叶哈雅死,他的两个儿子法德勒和哲耳法尔,从786年到803年,实际上统治了这个帝国。时机成熟的时候,哈里发哈伦(786—809年在位)摆脱了这个波斯家族的保育,哲耳法尔被处死,叶哈雅和法德勒被关死在监狱。

    十四、阿拔斯帝国的分割:西方小国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五年,从他们的大屠杀中逃出去的年轻的阿卜杜勒-赖哈曼,到达了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成为伍麦叶王朝唯一的的苗裔,建立了一个辉煌灿烂的王朝。因此,在阿拔斯帝国建立之初,它的第一个省区就永远被剥夺了。
    哈桑的曾孙易德里斯-伊本-阿卜杜拉,于785年在麦地那参加了再次爆发的阿里派的叛变。这次叛变被镇压下去以后,他就逃到摩洛哥。在那里,他建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国,国祚几乎延续了两百年(788—974年)。 定都于法斯的易德里斯王朝,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十叶派的王朝。他们的力量是得自柏柏尔人。柏柏尔人虽然是逊尼派,却愿意赞助分裂派的事业。他们的王朝,夹在埃及的法帖梅王朝和西班牙的伍麦叶王朝之间,最后在科尔多瓦的哈里发哈克木二世(961—976年)派遣的一位将军的致命打击下垮台了。
    哈伦-赖世德于800年任命逊尼派的易卜拉欣-伊本-艾格莱卜为地方长官,去治理他的领土易弗里基叶(小亚非利加,主要指突尼斯)。伊本-艾格莱卜把易弗里基叶当做一个独立王国来治理,其首都盖赖旺(今突尼斯的凯鲁万)的前身是古代的迦太基。在他被任命的那年之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在埃及西部边境外的政权,就不再行使了。易卜拉欣-伊本-艾格莱卜死后,继任人于902年占领了拜占廷的西西里岛,接着又占领了马耳他岛、撒丁岛,并以此为基地进攻意大利等大陆地区。同时,从克里特岛出发的穆斯林海盗,不断地袭击希腊的沿岸各城市。这个时期盖赖旺建了一个清真大寺,现在还屹立在那里。靠了这座清真寺,盖赖旺变成了仅仅次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的伊斯兰教第四个圣地。 易弗里基叶原来是一个说拉丁话、信仰基督教的地方,这个时期才变成一个说阿拉伯话、信仰伊斯兰教的地方。909年法帖梅人攻灭易弗里基叶。
    突伦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868—905年),在埃及和叙利亚创建这个王朝的,是艾哈迈德-伊本-突伦。他父亲是巴里黑的突厥人,于817年由布哈拉的萨曼省长当做一件礼物送给哈里发麦蒙。艾哈迈德于868年,以埃及省长助理的名义到了埃及。不久他就在埃及宣布独立。伊本-突伦政权的支柱是军队,军队的核心是由突厥奴隶和黑奴组成的禁卫军。877年,叙利亚省长去世,伊本-突伦轻易地占领了这个邻省。自托勒密王朝以来,埃及初次成为一个主权国家,自法老时代以来,埃及初次统治叙利亚。突伦王朝是哈里发帝国心脏里从前默默无闻的蛮横的突厥分子在政治上团结起来的最早的表现。其他更重要的突厥小王朝,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但是突伦王朝在埃及没有民族的基础,因此是短命的。伊本-突伦所创立的国家,在他的儿子第四个继任者舍伊班(904—905年在位)的时代,复归于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对埃及和叙利亚实行了短时期的、不稳定的统治之后,另一个由巴里黑人创立的突厥王朝伊赫什德王朝(935—969年),又在弗斯塔德建立起来了。这个王朝援突伦王朝的先例,把叙利亚、巴勒斯坦纳入他的半独立国家的版图,又把麦加和麦地那吞并了。从此以后,东西两方争夺不已的一片土地----希贾兹的命运就跟埃及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期达数百年之久。伊赫什德王朝于969年灭亡于法帖梅王朝。
    北方十叶派的哈木丹尼王朝,是埃及伊赫什德王朝的劲敌台格利卜部族人的后裔哈木丹人,起初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建立哈木丹尼王朝(929—991年),定都于毛绥勒。在拜占廷人和法帖梅人的威胁之下,哈木丹人无法支持下去,只好投降了法帖梅人。

    十五、阿拔斯帝国的分割:各式各样的东方小王朝
    在西方的许多小王朝——主要是阿拉伯血统的小王朝——瓜分哈里发的领土的时候,在东方,同样的过程也由另外一些人在进行着,他们主要是突厥人或者波斯人。
    在巴格达东面首先创建半独立国的是麦蒙曾一度信任的大将,呼罗珊人塔希尔-伊本-侯赛因。塔希尔是一个波斯籍奴隶的子孙,820年,麦蒙为奖励他的汗马功劳,任命他为巴格达以东所有领土的总督,以呼罗珊为他的政权中心。塔希尔的继任者,名义上虽然是哈里发的诸侯,但是他们把自己的版图扩张到印度的边境。他们把自己的政府的所在地迁移到内沙布尔,他们在那里维持自己的势力,直到872年,才被萨法尔王朝所替代。
    萨法尔王朝发源于锡吉斯坦,在波斯建国四十一年(867—908),奠基者是叶耳孤卜-伊本-莱伊斯-萨法尔(867—878)。萨法尔是以铜匠业为正业,以强盗业为副业的。哈里发所任命的锡吉斯坦省长很赏识他,因此,委任他做驻军的司令。萨法尔终于继任了他的恩人的职位,他几乎把波斯全境和印度的外国加到自己的版图中,甚至威胁到在哈里发统治下的巴格达。萨曼王朝继承了萨法尔王朝的一大部分土地。
    在河外地和波斯实行统治(874—999年)的萨曼人,原是巴里黑的一个祆教贵族。萨曼人于900年从萨法尔王朝抢夺了呼罗珊。萨曼人起初是塔希尔王朝的副省长,后来逐渐强大起来,版图包括锡吉斯坦、克尔曼、祝尔占、赖伊、泰伯里斯坦,再加上河外地和呼罗珊。这个王朝表面上表示效忠于阿拔斯王朝,但是在实际上是独立的。河外地最后成为穆斯林的领土,是在萨曼王朝时代。他们的首府布哈拉和他们的主要城市撒马尔罕,作为学问和艺术的中心,几乎使巴格达相形失色。萨曼王朝虽然是伊朗各王朝中最开明的王朝之一,但是有一个危险,那就是北方的突厥游牧民族。萨曼王朝用来充实他们宫廷的那些突厥族奴隶,甚至逐渐暗暗地插手于国家权力。萨曼王朝在乌浒水(阿姆河)以南的领土,于994年被加兹尼王朝所吞并,这个王朝是在这群奴隶之一的领导下强盛起来的。乌浒水以北的领土被突厥斯坦的所谓伊莱格汗们抢夺去了。伊莱格汗于992年克服布哈拉,而在七年之后,彻底灭亡了萨曼王朝。这样,中亚细亚的各突兰汗国,就第一次在伊斯兰世界事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萨曼王朝加以恩宠,而且给以高官厚禄的突厥奴隶当中,有一个人叫做艾勒卜特勤,不久,他失宠了,逃到这个王国东方的边境去。在这里,他于962年从当地统治者的手中夺取了阿富汗的加兹尼,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这个王国后来发展成包括阿富汗和旁遮普(962—1186年)在内的加兹尼帝国。但是,这个加兹尼王朝真正的奠基人是素卜克特勤,他是艾勒卜特勤的奴隶和女婿。加兹尼王朝的十六位君主继承了他的王位,他们都是他嫡系的苗裔。素卜克特勤把他的版图扩大到印度的白沙瓦和波斯的呼罗珊,这是他在萨曼王朝时代曾统治过的地方。素卜克特勤的儿子麦哈茂德,并吞旁遮普及其中心拉合尔、木尔坦和信德的一部分,旁遮普穆斯林的势力从此永远确立起来了。麦哈茂德还把他的领土的边境向西边扩张。他从十叶派的布韦希王朝的手中抢夺了波斯的伊拉克,包括赖伊和伊斯巴罕。在这个时期,布韦希王朝曾经把哈里发控制在他们的手中。麦哈茂德是一个正统派的穆斯林,自他继承王位时开始,他就承认了哈里发嘎迪尔的名义上的宗主权。麦哈茂德的版图最辽阔的时候,除东边的北印度和西边的波斯的伊拉克外,还包括全部呼罗珊、吐火利斯坦及其中心巴里黑和河外地的一部分,南部包括锡吉斯坦(阿富汗伊朗交界处的锡斯坦)。 加兹尼王朝的崛起,标志着突厥势力同伊朗势力争夺伊斯兰世界的最后霸权的初次胜利。但是麦哈茂德死后,东方各省逐渐脱离首都,于是在印度开始出现一系列独立的穆斯林王朝。在北部和西部,突厥斯坦的各汗和波斯的大塞尔柱克人,瓜分了加兹尼王朝的领土。在中部,阿富汗强大的古里人给这个王朝以致命的打击,而于1186年摧毁了加兹尼人在拉合尔的最后统治。
    阿拔斯王朝在东西两端的翅膀被修剪掉的时候,抓在波斯人和突厥人手里的一把短剑,又对准了它的心脏。在十叶派波斯的布韦希人和继他们而起的逊尼派突厥塞尔柱克人统治时代,除首都外,哈里发已经没有多少地盘了,甚至在这很小的领土内,他的权力也是有名无实的。一支蛮横的禁卫军兴起了,接着又爆发了黑奴的革命,这就破坏了中央政权的根基,并为布韦希人的统治铺平了道路。
    阿拔斯王朝的第八位哈里发穆耳台绥木(833—842年),是哈伦的儿子,是一个突厥女奴所生的。他首先用河外地的突厥新兵做自己的禁卫军。输入这些突厥人,原来是为了对付在建立阿拔斯哈里发帝国的时候有过汗马功劳的呼罗珊军人的势力,但是每年输入的突厥人又变成了对帝国完整的更大的威胁。哈里发于836年,把中央政府所在地向北迁移到距巴格达六十英里的萨马腊城。以突厥军人为主体的禁卫军的出现,标志着哈里发权力告终的开端。穆台瓦基勒是衰亡时期的头一位哈里发,在他之后的哈里发都是由突厥军人自由废立的。宫廷妇女凭着自己对于这些奴隶的影响,也来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这就使局面更加混乱了。
    在穆耳台迪德在位的时代(892—902年),他从半世纪多的临时首都萨马腊迁回故都巴格达,这虽然改变了地点,却没有改变形势的进程。穆格台迪尔在位期间(908—932年),北非的法帖梅王朝的欧贝杜拉(909年)和西班牙的伍麦叶王朝的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929年)先后僭称哈里发,采用哈里发的礼仪和国徽,从而造成在伊斯兰教世界同时有三位被承认的互相敌对的哈里发的非常现象。穆格台迪尔把国家大事交给自己的禁卫军统领穆尼斯-穆赞法尔,他是一个太监,哈里发赏赐他一个新创造的尊号“大元帅”。不久大元帅成为穆斯林国家实际统治者。
    945年哈里发穆斯台克菲(944—946年)在巴格达迎接了胜利的艾哈迈德-伊本-布韦希,并任命他为自己的大元帅,还赏赐他穆仪兹-道莱(国家的支持者)的头衔。艾哈迈德的父亲艾卜-舒札耳,自称古代萨珊王朝的苗裔,是一个好战的部族联盟的领袖,这个联盟主要包括从里海南岸山区来的德莱木族的高地人。艾卜-舒札耳在一个时期内曾为萨曼王朝效过劳,他的三个儿子,包括艾哈迈德,曾排除困难,向南方前进,先占领伊斯巴罕,后占领设拉子省,又先后占领了艾海瓦兹(现在的胡泽斯坦)和克尔曼两省。设拉子被选作这个新王朝的首都。当艾哈迈德向巴格达进军之际,突厥族禁卫军逃跑了,但是,在新主子十叶派的波斯人的监护下,哈里发的命运并未得到改善。946年1月,穆斯台克菲被废黜,穆帖仪(946—974年)被立为新哈里发。这个世纪(945—1055年)是布韦希人称霸的世纪,他们自由地废立哈里发。伊拉克是作为一个省区,由法里斯的设拉子统治,设拉子是布韦希王朝的首都。巴格达不再是穆斯林世界的中枢,因为不仅设拉子,还有加兹尼、开罗和科尔多瓦,现在都在和巴格达分享其先前的国际地位了。
    在鲁克尼-道莱的儿子阿杜德-道莱(国家的胳膊)当权的时代(949—983年),布韦希王朝的权力达到了极点。在布韦希王朝的统治时代,在波斯和伊拉克出现了几个小王国,阿杜德于977年,把那几个小王国统一起来,创造了一个帝国,版图之大,相当于哈伦-赖世德时代的阿拔斯王朝。1055年,塞尔柱克王朝的突格里勒攻进巴格达,结束了布韦希王朝的统治。
    塞尔柱克突厥人在十一世纪早期从东方出现的时候,哈里发的帝国几乎完全被瓜分了,他从前的权力已经只剩一个影子了。西班牙的伍麦叶王朝、埃及和北非的法帖梅王朝,已经根基稳定,巴格达再不可能把那些王朝摧毁了。北叙利亚和上美索不达米亚,前面已说过,都在一些强横的阿拉伯首领的控制之下,他们有些人已成功地建立了王朝。波斯、河外地和东方与南方的地区都被布韦希王朝和加兹尼王朝瓜分掉。
    一个名叫塞尔柱克的首领,统率着他的土库曼乌古思人于956年进入这个混乱的王国。从突厥斯坦的吉尔吉斯草原来的这些游牧人,定居于布哈拉地区,他们在那里热情地信奉了逊尼派的伊斯兰教。塞尔柱克和他的儿子们,在伊莱格汗国和萨曼王国中,先后慢慢地稳步地打开一条道路。塞尔柱克的孙子突格里勒于1037年从加兹尼王朝的手中夺取了木鹿和内沙布尔。很快又夺取了巴里黑、戈尔甘、泰伯里斯坦、花拉子模、哈马丹、赖伊和伊斯巴罕,布韦希王朝坍塌了。1055年,突格里勒来到了巴格达的城门口。布韦希王朝的突厥将军兼巴格达军事长官白萨西里,离开了首都,哈里发嘎义木赶快出城,把入侵者突格里勒当做一位救星迎入城内。突格里勒被任命为帝国的摄政王,官衔是“苏丹”(意思是权威)。 白萨西里拥护法帖梅王朝的事业,他乘突格里勒到北方远征的机会,于1058年统率德莱木人部队和其他部队,占领了巴格达。哈里发嘎义木被迫把权利都让给自己的劲敌---开罗的法帖梅王朝的穆斯坦绥尔(1035--1094年在位),他派人把哈里发职位的各种象征,包括先知的斗篷和别的遗物全部送给他。但是,1060年,当突格里勒返回巴格达的时候,他又使嘎义木复位,并把白萨西里处死(1060年)。德莱木人的部队被解散了,布韦希人的权力永远被摧毁了。
    突格里勒、继任者艾勒卜-艾尔斯兰(1063—1072年在位)、艾勒卜的儿子马里克沙(1072—1092年在位)在位的时代,东征西讨,把自己的征服地扩大到四方去,直到西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并入了穆斯林的版图,使穆斯林军队已凋零的光华又重新辉耀起来。1071年,艾勒卜在亚美尼亚的凡湖以北的曼齐卡特俘获了东罗马皇帝,塞尔柱克的游牧部族在罗马人的国土上获得了一个永久性的立足处,开始定居于小亚细亚的高原地区,打下了小亚细亚突厥化的基础。阿勒颇于1070年以后被艾勒卜占据,在那里阻止了法帖梅人势力的前进,而且从那里收复了麦加和麦地那。 塞尔柱克王朝最初的两位素丹都没有驻在巴格达,他的政府的所在地是伊斯巴罕,木鹿是他的前辈的首都。直到1091年,塞尔柱克王朝政府才迁移到哈里发的首都。在马里克沙在位的时代(1072—1092年),塞尔柱克王朝的势力已达于极点,版图从喀什噶尔到耶路撒冷。马里克沙死后,辽阔的帝国的各个地区,取得了实质上的独立地位,波斯的大塞尔柱克王朝,则一直维持着名义上的宗主国地位,一直到1157年为止。 由古代某一苏美尔祭司想出来的双头鹰,很早就传给巴比伦人和喜特人,在三千多年后,又被定居于喜特人地方(小亚细亚)的塞尔柱克突厥人当做一种象征。从塞尔柱克人又传到拜占廷,再从那里传到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塞尔柱克人控制哈里发帝国,始于1055年,终于1194年。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十字军战役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厌倦地拖着脚步前进,但是无论塞尔柱克人或阿拔斯人,对于远方的事务都是不感兴趣的。
    纳绥尔在位(1180-1225年)时期,他企图恢复这个哈里发王朝过去的光荣。塞尔柱克王朝各亲王之间不断的内讧,英雄人物萨拉哈丁给予阿拔斯哈里发王朝的新的承认,这些都使纳绥尔有了一个机会。虽然如此,纳绥尔的企图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他的第一个严重的错误是怂恿花拉子模突厥王朝的台卡史(1172—1200年)去进攻波斯的伊拉克的塞尔柱克人,他们继波斯的大塞尔柱克王朝之后统治着巴格达。结果台卡史大胜,他援塞尔柱克人的先例,掌握巴格达的世俗的政权,只把名义上的主权留给哈里发。台卡史的儿子阿拉义丁-穆罕默德接着征服了大部分波斯、克服了布哈拉和撒马尔罕、攻下了加兹尼,决心结束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另建一个阿里哈里发王朝。张皇失措的纳绥尔于1216年寻找新的同盟者的援助,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也因为自己的驮队被杀,为复仇进攻阿拉义丁,阿拉义丁逃到里海的一座岛上死去。蒙古帝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横扫伊斯兰教的领土。哈里发纳绥尔的风烛残年,他儿子扎希尔(1225—1226年)和他孙子穆斯坦绥尔(1226—1242年)的岁月,都是在不断的恐怖中度过的。
    1253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统率大军,象波涛一样,第二次汹涌而来。在花拉子模诸沙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各个小王国,被这支大军扫荡得一干二净。1258年蒙古攻取巴格达,杀死哈里发穆斯台耳绥姆(1242-1258年在位)。1260年旭烈兀进攻叙利亚,克服了阿勒颇,夺取了哈马和哈里木。由于他哥哥蒙哥大汗的逝世,他被迫返回波斯,行前派遣了一位将领,去围攻大马士革。他留下来的部队,在征服叙利亚之后,1260年在拿撒勒附近的阿因-扎卢特地方(即歌利亚泉),被埃及麦木鲁克王朝古突兹的名将拜伯尔斯歼。旭烈兀在波斯建立了蒙古人的伊儿汗国,其版图从阿姆河至叙利亚、从高加索山至印度洋。巴格达的地位降为省会,这个省区叫做阿拉伯的伊拉克。波斯的伊儿汗王朝的国祚仅仅七十五年。

    十六、埃及
    法帖梅哈里发王朝,是伊斯兰教唯一的较大的十叶派王朝,909年建立于突尼斯,其目的是要有意识地反抗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所代表的伊斯兰教世界的宗教领导权。这个王朝的奠基者是赛仪德-伊本-侯赛因,他是什叶派的一支易司马仪派的第二个创立者波斯人阿卜杜拉-伊本-麦蒙的后裔。赛仪德惊人的崛起,是易司马仪派宣传工作的最后结果。宣传的成功,应归功于十叶派总宣传员艾卜-阿卜杜拉-侯赛因,他是也门故都萨那人,在九世纪末自称麦海迪(救世主)的先驱,他在北非洲柏柏尔人中间,特别是基塔麦部族中间,播下了暴动的种子。赛仪德离开叙利亚北部赛莱木叶的易司马仪派总部,进入西北非洲。艾格莱卜王朝的齐雅德特-阿拉(903—909年)下令把赛仪德投入地牢,而艾卜-阿卜杜拉-侯赛因援救了他,并于909年摧毁了有百年历史的艾格莱卜王朝。艾格莱卜王朝是逊尼派伊斯兰教在非洲那个地区的最后的堡垒。赛仪德以欧贝杜拉-麦海迪的头衔,宣布自己是那个地区的统治者,而且撒谎说自己是阿里和法帖梅的儿子侯赛因的子孙易司马仪的后裔。人们不相信他瞎编的家谱,把他所建立的王朝称做欧拜德王朝。
    欧贝杜拉(909—934年)起初定居在艾格莱卜王朝首都盖赖旺。920年,他移居新都盖赖旺东南十六英里的麦海迪叶。他不久就把领土扩大到从易德里西王朝的摩洛哥到埃及的边境。969年,法帖梅王朝大将昭海尔-绥基利(西西里岛的希腊人)从伊赫什德王朝的手中抢夺了埃及,现在版图囊括了整个北非洲。昭海尔进入伊赫什德王朝首都弗斯塔德后,立即开始建设一个新的市区,叫做嘎希赖。这座城市(即现在的开罗城),于973年变成为法帖梅王朝的首都。阿拔斯王朝曾委托伊赫什德王朝保护伊斯兰教的圣地,法帖梅王朝灭亡伊赫什德王朝后,继承了这种保护权,而占领了西部阿拉比亚。法帖梅王朝首先仿效阿拔斯王朝的先例,采取了一项极其有害的政策:从突厥人和黑人中输入雇佣军。这些外国雇佣军跟柏柏尔部族的禁卫军的互相倾轧,成为这个王国最后瓦解的主要原因。
    1098-1099年叙利亚海岸西方基督教滩头阵地的建立,以及深入到幼发拉底河以东地区的位于埃泽萨(乌尔法)的据点,对伊斯兰教世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116年耶路撒冷的法兰克人国王占领了亚喀巴和亚喀巴湾中的格里尔岛,从而切断了伊斯兰教世界亚洲和非洲部分的陆路通道。塞尔柱人雇佣的一名突厥军官伊马德-丁-赞吉在1127年被任命为摩苏尔的总督,到1144年他已吞并了阿勒颇、霍姆斯和埃泽萨。1154年赞吉的儿子努尔-丁占领了大马士革,建立了努尔-丁王国。1161-1170年努尔-丁在与耶路撒冷国王争夺对法帖梅埃及的控制权的斗争中获胜,努尔-丁的军官库尔德人萨拉丁任埃及法帖梅王朝宰相。1171年萨拉丁推翻法帖梅王朝,自立为苏丹,在埃及建立阿尤布(艾优卜)王朝。1174年断绝和努尔丁王国的臣属关系,宣布阿尤布王朝独立,在名义上归附巴格达哈里发。1183年攻占阿勒颇,灭努尔丁王国。1185年攻克摩苏尔,完成了统一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北部﹑汉志和也门,进而从东西两侧夹击十字军的部署。1187年,萨拉丁率阿拉伯联军在海廷战役大败十字军,俘虏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遂乘胜进占地中海东部沿海要塞和内陆城镇,1187年收复被十字军强占88年的圣城耶路撒冷。
    麦木鲁克政权的奠基人是舍哲尔-杜尔,原来是一个突厥或亚美尼亚的奴隶,做过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穆斯台耳绥木的女奴,后来她服侍艾优卜王朝的素丹撒列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后,获得了释放。她僭称埃及女王,八十天后,她嫁给了被推选为素丹的伊兹丁-艾伊贝克(1250—1257年在位)。艾伊贝克(1250—1257年)成为麦木鲁克王朝的头一个素丹。 人们通常把历代的素丹分成两个系统,一个是伯海里系的麦木鲁克人(1250—1390年),另一个是布尔吉系的麦木鲁克人(1382—1517年)。伯海里系的麦木鲁克人原来是艾优卜王朝的素丹撒列哈买来做禁卫军的,他把这些奴隶安置在尼罗河中的罗德洲上,这是他们被称为伯海里系(河洲系)的缘故。这些奴隶主要是突厥人和蒙古人。艾优卜王朝效法巴格达哈里发的政策,用外国的奴隶做禁卫军,以致蹈了他们的复辙。昨天的奴隶,变成了今天的将领和明天的素丹。 布尔吉系的麦木鲁克人原来也是禁卫军,但是,这个系统是由伯海里系麦木鲁克的素丹盖拉温(1279—1290年)建立起来的。他们大多数是塞加西亚的奴隶,驻扎在开罗城堡的碉楼里,这是他们被称为布尔吉系(碉楼系)的缘故。
    艾伊贝克废黜了年幼的共同的国王艾什赖弗,建立了麦木鲁克王朝;叙利亚的艾优卜人以艾优卜王朝亲戚的身份自命为合法继承者,与艾伊贝克进行了激烈战斗。穆扎法尔-赛福丁-古突兹为花拉子模沙的侄孙,被蒙古人俘虏来,卖在大马士革,艾伊贝克从那里把他买到埃及来。艾伊贝克死后,古突兹当了摄政王,继续与叙利亚的艾优卜王朝继承人作战,并于1259年废黜了艾伊贝克的儿子,篡夺了王位。1260年,由怯的不花统率的旭烈兀蒙古军队进攻麦木鲁克王朝,在阿因-扎卢特战役中被打败。此役后不久,大将拜伯尔斯谋杀了古突兹,夺取了王位。拜伯尔斯原来是一个突厥奴隶,被卖给艾优卜王朝的撒列哈。撒列哈最初委派他当禁卫军的队长,他逐渐升迁,最后升到最高职位。拜伯尔斯挫折了十字军的锐气,使他的继任者盖拉温和艾什赖弗有可能最后战胜十字军,并把他的版图向西扩张到柏柏尔人的地区,向南扩张到努比亚人的地区。
    拜伯尔斯朝代最大的奇观,就是他为一系列新的阿拔斯哈里发举行就职典礼,这些哈里发都是傀儡,没有一点实权。这位素丹的目的,是使他自己的王冠合法化,使他的宫廷在穆斯林们的眼中具有正统的地位,并且阻止阿里派的阴谋得逞,这种阴谋自法帖梅王朝时代起,在埃及就特别盛行。阿拔斯王朝最后一位哈里发的叔父,哈里发扎希尔的儿子,从巴格达的大屠杀中逃到大马士革,拜伯尔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于1261年6月,把他从大马士革请到开罗,使他在盛大的仪式上就任哈里发之职,称为穆斯坦绥尔。素丹拜伯尔斯则从他的傀儡哈里发接受了册封,授权他统治埃及、叙利亚、迪亚尔伯克尔、希贾兹、也门和幼发拉底河地区。三个月之后,拜伯尔斯从开罗出发,要把哈里发送到巴格达去,但是,到大马士革后,他让哈里发自己去碰运气。穆斯坦绥尔在沙漠中受到巴格达的蒙古长官的袭击,从此再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一年后,阿拔斯王朝的另一个苗裔到了开罗,拜伯尔斯又给他举行就职典礼,称为哈里发哈基木。在二百五十年间,哈基木的子孙一个接着一个地僭称哈里发。这些哈里发最重要的职务就是主持新任素丹的就职典,某些穆斯林的君主,包括印度的几个君主和奥斯曼的巴叶济德一世(1394年),曾获得他们所颁发的册封,实际上那是毫无意义的。1517年,奥斯曼的素丹赛里木,从麦木鲁克王朝的手中夺取了埃及,他把这个世系的最后一位哈里发穆台瓦基勒带到君士坦丁堡去了。
    拜伯尔斯死后,两个儿子相继即位,1279年盖拉温篡夺了他儿子的王位。盖拉温和拜伯尔斯一样,原来也是一个钦察汗国的突厥奴隶,在青年时代被卖给哈里发撒列哈。盖拉温的王位,由他的子孙世袭到第四代,这在麦木鲁克王朝是绝无仅有的。伯海里系的最后的素丹撒列哈-哈只是他的玄孙的儿子。
    1290年盖拉温的儿子艾什赖弗即位,他征服了阿卡,加速了留在法兰克人手中的少数其他港口的陷落。1293年艾什赖弗的弟弟纳绥尔即位,他第四次击败了蒙古人。1340年,纳绥尔死,他的十二个子孙在42年之间,迅速地互相继承王位,他们是有名无实的素丹,国家政权被他们的权臣操纵,他们可以随意废立素丹,或者加以暗杀。伯海里系的最后统治者,是纳绥尔的重孙(1381—1390年)后被奴隶出身的塞加西亚人贝尔孤格篡位,贝尔孤格成为一个新世系,即布尔吉王朝的奠基人。
    伯海里系的麦木鲁克人都是突厥人,而布尔吉系的麦木鲁克人却是塞加西亚人,只有两个例外是希腊人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德-迦玛发现了绕道好望角的海道。不仅红海和印度洋里的穆斯林船只,开始经常遭受葡萄牙和其他欧洲舰队的攻击,而且香料以及印度和阿拉比亚出产的其他热带物产的贸易,大部分也逐渐地不经过叙利亚和埃及的各港口了。1424—1426年麦木鲁克王朝征服了塞浦路斯。
    瘸子帖木儿于1336年生于河外地,他的祖先曾任成吉思汗的儿子的大臣,但是,这个家族自称为成吉思汗的苗裔。1380年,帖木儿开始征服阿富汗、波斯、法里斯和库尔迪斯坦。1393年,他攻克了巴格达,在同年和次年内,他蹂躏了美索不达米亚。他在萨拉丁的故乡塔克里特,用牺牲者的头骨,建立了一个金字塔。1395年,他侵入钦察加汗国的领土,占领了莫斯科一半以上。三年后,他蹂躏了印度北部,屠杀德里居民八万人。1400年,帖木儿袭击了叙利亚,大马士革被克服。1402年帖木儿在安卡拉粉碎了奥斯曼人的军队,并俘虏了素丹巴叶济德。1404年,帖木儿在向中国进军的途中死去,这是对于埃及麦木鲁克人的解救。帖木儿的儿子沙鲁赫(1404—1447年)死后,帖木儿王朝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内部的倾轧上,从而鼓励了波斯拉法威王朝的崛起和奥斯曼帝国的重新缔造。
    奥斯曼土耳其人发源于阿尔泰山,后来在中亚细亚与伊朗各部族相混合,然后向小亚细亚迁移,在那里逐渐地取代和同化了与他们同血统的塞尔柱克人,在十四世纪初期建立了一个王国,终于取代了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奥斯曼(1299—1326年)是这个王朝的奠基人,巴叶济德一世(1389—1402年)是他的曾孙。这个王国的版图,自叙利亚的北部国境延伸到多瑙河,在巴叶济德在位时,亚洲的部分完全丧失了。但是,巴叶济德的儿子穆罕默德一世基本上光复了全部领土。在穆罕默德的曾孙巴叶济德二世(1481—1512年)时,埃及素丹们面临着严重的奥斯曼问题。
    易司马仪是萨法威王朝(1502—1736年)的奠基者,这个王朝是穆斯林波斯的最光荣的土著王朝。这个王朝的名称,得自虔诚的舍赫萨菲艾丁,易司马仪是他的六代孙。这个王室溯源于第七位伊马木穆萨-卡最木。易司马仪即位的时候就宣布以十叶派的教义(特别是十二伊马木派的教义)为波斯的国教。1514年,他和逊尼派的奥斯曼国王巴叶济德二世的儿子赛里木一世发生冲突,他的骑兵败于土耳其禁卫军的优势炮队。土耳其人占领了易司马仪的首都大不里士、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
    麦木鲁克王朝的素丹干骚-奥里借口调停交战双方,进兵阿勒颇,实际上是去支援他的波斯同盟者。1516年,两军相遇于阿勒颇北边达比格草原,奥斯曼人大获全胜。土耳其军队拥有比较优良的装备----大炮、滑膛枪和其他长距离武器,而看重骑兵的麦木鲁克军队,包括贝杜因人和叙利亚人组成的分遣队,却不肯使用那种新式武器。土耳其人早就使用火药,而叙利亚人和埃及人的军队还固执陈腐的理论,认为个人的勇气在战斗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叙利亚落在奥斯曼人的手中,一直被他们统治了四百年之久。
    奥斯曼人的征服者从叙利亚向南冲入埃及,当时干骚的奴隶突曼贝已在埃及就素丹之位。1517年,在贝杜因分遣队的支持下,赛里木攻下开罗城,把所有俘获的麦木鲁克人全部杀死了。麦木鲁克的素丹王朝,永远结束了。自萨拉丁以来就是东方伊斯兰教中心的开罗,不再是首都了,从此变成了一个省会。麦加和麦地那,自动地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版图的一部分。赛里木把那位哈里发穆台瓦基勒带走,直到赛里木的儿子素莱曼登基后,才准他回到开罗去。穆台瓦基勒于1543年死于开罗,结束了假阿拔斯哈里发王朝最后的一年。他是否把自己的职位让给奥斯曼素丹,已无法考证,但是,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统治者,实际上逐渐侵占了哈里发的特权,最后,竟僭取了哈里发的称号。用哈里发的头衔称呼奥斯曼素丹,而且正式承认他对土耳其领土外的穆斯林享有宗教上的权威的第一个外交文件,就我们所知道的来说,是1774年签订的库楚克-开纳尔吉俄土条约。
    君士坦丁堡的素丹兼哈里发,变成了伊斯兰教最强大的君主,他不仅是巴格达哈里发的继任者,而且是拜占廷皇帝的继任者。由于麦木鲁克王朝的灭亡和土耳其帝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建立,伊斯兰教势力的焦点,已经西移了。实际上,世界文明的中心,现在已经转移到西方去了。美洲和好望角的发现,改变了世界的通商航路,整个东地中海地区都变成了偏僻的地区。中世纪时期建筑在阿拉伯帝国遗址上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和穆斯林各王朝的历史,从此结束了。奥斯曼哈里发帝国的现代史,从此开始了。

    十七、作为土耳其行省的阿拉伯国家
    1300年,奥斯曼国家牺牲了拜占廷帝国,而建立于塞尔柱克王国的遗址之上,过了六十多年,它仍然只是一个边疆上的公国。1326年,开始定都于布尔萨(布鲁撒)。1366年,这个公国在欧洲大陆上获得一个坚固的据点,发展成为一个王国,定都于亚得里亚那堡(埃德尔纳)。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他的版图日愈扩大,在灭亡麦木鲁克王朝后,他不仅变成了拜占廷的继承者,而且变成了继阿拉伯哈里发帝国而崛起的各小国的继承者。这个新帝国继承了东方和西方的国土,也继承了东方和西方的思想。
    1518年,希腊血统的奥斯曼海盗赫伊尔丁为土耳其夺取阿尔及利亚。1534年,突尼西亚国内发生王位继承之争,赫伊尔丁乘机占领了突尼西尼。就这样,柏柏尔人的国家全部(除摩洛哥外)纳入土耳其版图。一般地说,柏柏尔人人口的比例,不仅是自东至西地,而且也是自北至南地逐渐增加。柏柏尔人的几个省,变成了海盗的国家。海盗行径,主要是针对基督教徒的。海盗的活动,在十七世纪前半期,达到了极点,危及意大利、法兰西和西班牙的海岸。在十七世纪后半期,较小的国家,仍然要每年纳贡,替自己的侨民和商业取得豁免,甚至美国,也曾为寻求安全而每年纳贡。
    素莱曼一世(1520—1566年在位)死后不久,奥斯曼帝国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土耳其人的问题,变成了如何保持既得领土的问题,而不是获得更多领土的问题;武装力量的任务不再是进攻,而是防守了。北非的阿拉伯人地区,是奥斯曼帝国最初丧失的领土。那些地区,接近南欧,远离伊斯兰国家在西亚的中心和心脏,那里伊斯兰教的传统比较薄弱,柏柏尔人和欧洲人的血统,在人口中又占着较高的比例,因此,那些地区从一开头就是自便的。
    阿尔及利亚,是从这个帝国被分割的第一个阿拉伯地区。1830年,法兰西的军队在阿尔及利亚海岸登陆,外表上是报复海盗的活动,是为遭受阿尔及利亚统治者侯赛因岱侮辱的法国领事报仇。十八年之后,法国宣布这个国家及其沿海一带为法国领土的一部分。1942年11月,美军在那里登陆,赖法尔援引1848年法令,提出抗议,坚持整个地区都是法兰西自然的延长。象其它省份一样,阿尔及利亚也派代表参加法国议会。法国军队和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经过八年的流血战争,于1962年缔结了和平条约,阿尔及利亚遂获得独立。
    法兰西帝国向东发展,结果于1881年占领了突尼西亚,在那里奉行同样的政策,其范围几乎是一样广大的。正如在阿尔及利亚一样,法兰西语代替了阿拉伯语,成为当地人的文学语言。突尼西亚,名义上虽然是一个保护国,但是,实际上简直是法兰西的一个属国。一个法国总督,坐在本国贝的旁边,管理一切公务。但是,由于接近埃及,穆斯林的民族传统保持得比较牢固。在这两个地区,都有成千上万的法兰西移民定居下来。突尼西亚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因为那里有数量和规模都很大的意大利殖民地。在法兰西的制度下,阿尔及利亚和突尼西亚都享受了较高程度的安全和公共卫生,得到更便利的交通设施,这是毫无疑义的。突尼西亚在1955年获得内部自治,1956年获得完全独立。突尼西亚和阿尔及利亚,现在都是共和国了。
    的黎波里塔尼亚,大部分是干燥的沙漠,沿海一带有几个绿洲,曾是柏柏尔人国家里最后的土耳其前哨。作为1911—1912年土耳其一意大利战争的结果,的黎波里塔尼亚从奥斯曼人的手中被夺去,改成一个殖民地,于1934年与昔兰尼加合并成意大利的利比亚。二次大战期间,英国、法国和利比亚当地的军队共同行动,把有德国人帮助的意大利的军队赶出了利比亚。1951年,利比亚宣告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王国。
    1901年,法兰西开始征服摩洛哥。在这里,曾经建立过两个强大的阿拉伯—柏柏尔帝国,但并不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法兰西的地带是在1907年到1912年期间完全取得的。同时,西班牙也在忙于夺取自己的份额,即与西班牙海岸正对面的那个地区。1956年法国和西班牙都放弃了自己的保护国,满足了摩洛哥素丹(现为国王)的要求。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白非洲”(以南的通称为黑非洲),在1830年后的八十二年间,全部落入南欧三个拉丁国家的手里,而经过二次大战后,这里完全获得了解放。
    埃及-大叙利亚-伊拉克,构成一个阿拉伯人的新月集团,这个集团有些许印欧民族的血统;阿拉伯人的另外两个集团是柏柏尔血统成分较重的北非集团,纯粹闪米特血统的阿拉比亚集团(半岛集团)。 素丹赛里木任命了一位奥斯曼帕夏为埃及总督,并留下一支占领军,包括五千多名土耳其禁卫军。埃及被划分为十二旗,仍归旧有的麦木鲁克管辖。过了不久,从君士坦丁堡派来的奥斯曼帕夏,就不再对于地方政务实行真正的控制了,他不会说埃及的土语,不了解地方的情祝。1769年,高加索奴隶阿里贝获得充足的力量,赶走了奥斯曼人的帕夏,宣布独立。他的副手女婿艾卜勒-宰海卜背叛了他,阿里贝死,艾卜勒-宰海卜从此挂上两个头衔:一个是地方首长,是主要的麦木鲁克的头衔,另一个是帕夏,是奥斯曼授予他的爵号。主要的几位麦木鲁克,为争夺埃及政权而兵连祸结,一直到拿破仑出现时才告结束。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进攻埃及,被出生于马其顿的土耳其军官穆罕默德-阿里击败。1805年,阿里就任埃及帕夏,实际上他只是在名义上属于奥斯曼。阿里王朝统治埃及,直至1952年。历时几乎六百年之久的埃及麦木鲁克人问题,这个时期获得解决。苏伊士运河是在阿里儿子易司马仪在位时代开凿的,奥斯曼土耳其赏赐他赫迪夫的称号。1879年,赫迪夫被英法废黜。虽然埃及依然是在有名无实的土耳其的宗主权之下,而到一战爆发后不久,英国便宣布埃及为保护国了。于是,赫迪夫阿拔斯-希勒米被废黜了,他的叔父侯赛因-卡米勒,以素丹的称号继承了他的职位。1917年,富阿德继承了他的哥哥侯赛因,1922年,在保护关系结束的时候,他成为埃及国王,宣布埃及独立,并公布了宪法。1952年发生了不流血的军事政变,富阿德的儿子法鲁克国王被废黜,君主政体被推翻,1954年成立了共和国,领导人就是阿卜杜勒-奈绥尔(纳赛尔)上校。他大胆地反对以色列、英国和法国侵略者,因而1956年被公认是整个阿拉伯的英雄。他推行了社会主义类型的政治与经济的改革。
    1516年,赛里木征服了叙利亚,任命土耳其的帕夏当大马士革省长。叙利亚经济不断衰落,但不能完全归咎于奥斯曼人的瞎搞。1498年发现从欧洲绕好望角而至印度的海道之后,国际商业的道路就从阿拉伯东方转变方向,葡萄牙人便代替了阿拉比亚人和叙利亚人作为经纪人的地位。1492年发现了新世界,世界事务的重心,向西转移,地中海被遗弃了。过了三百五十多年,地中海才恢复了它作为国际商业大道的地位--因为开凿了苏伊士运河。在奥斯曼人统治的第一个世纪里,叙利亚商人发展了陆路的商业,阿勒颇变成连接伊拉克-波斯-印度的商业道路的终点。1831年,埃及阿里王朝穆罕默德-阿里派儿子易卜拉欣,征服叙利亚。在占领叙利亚十年之后,当快要对整个奥斯曼帝国作最后一击的时候,穆罕默德•阿里在欧洲列国的命令之下,把他的军队撤回埃及本土。一战后,法国在叙利亚建立了托管制。1925年7月,德鲁兹山发生了造反事件,很快就传遍大马士革及其邻近的城镇。象这样的连锁反应,一直没有停止,到1945年,最后一批法军终于被迫从叙利亚领土撤退了。外约旦是英国人于1921年2月从南叙利亚分割出来,由艾米尔阿卜杜拉统治的一个新国家。伊拉克国王费萨勒在叙利亚的王位被取消,他的哥哥阿卜杜拉表示愤慨,所以英国人才创立这个小国,一来是抚慰他,二来也是把他当做缓冲器,用以对付贝杜因人。这位艾米尔于1946年变成外约旦国王,1949年变成哈希姆约旦王国的首脑。
    当土耳其人与麦木鲁克人在达比格爆发战争的时候,黎巴嫩首领法赫鲁丁坐山观虎斗,等到胜负已决,跳到胜利一方。以致素丹批准他保持原有的封地,让他们继续享有在前政权下所享的地方自治权,并向他们征收较轻的年贡。在法赫鲁丁孙子法赫鲁丁二世(1590—1635年)的统治下,由原来的一个阿拉伯部族发展起来的麦耳尼家族的势力,达到了最高峰。他从奥斯曼接受了贝鲁特和西顿两省,从他的北方邻人的手里抢夺了的黎波里、巴勒贝克、比嘎耳,从他的南方邻人接受了萨法德、太巴列和拿撒勒的归顺。1635年法赫鲁丁二世被土耳其杀害。他所追求的事业,即求得一个独立的、更大的黎巴嫩,由另外的一位封建君主伯什尔-什哈比(1788—1840年)继承下来,但是,直到1943年,这个事业才算完全实现了。1697年继承麦耳尼家族的什哈比家族,把他们的世系追溯到一个最高贵的阿拉伯部族,古莱氏部族。黎巴嫩王室的缔造者,是麦耳尼家族最后的统治者的女婿。 1861年,黎巴嫩接到一个法令,准许享受总督统治下的民族自治,总督每五年改任一次,由素丹任命,由各签字国批准。黎巴嫩在总督和民选的政务委员会的领导下,繁荣起来,那是邻近的任何一省都比不上的;黎巴嫩被认为是土耳其各省实行民族自治的“最有用的范例”。黎巴嫩的民族自治,继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才被土耳其人摧毁了。黎巴嫩的人口,大半是基督教徒,因此,更能接受欧美的观念和习惯。比较伯什尔和法赫鲁丁的时代,黎巴嫩更加变成了窗口,阿拉伯人的四方院子,通过这个窗口,向西窥视外面的世界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黎巴嫩,都建立了托管制。黎巴嫩与法国托管者始终保持友谊关系,1943年获得解放,成立了共和国。
    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伊拉克,分为三个省:巴格达、巴士拉、毛绥勒(摩苏尔)。这个国家具有汉谟拉比和尼布甲尼萨统治下的古代声望,还具有哈伦和麦蒙统治下的中世纪的光华,而在奥斯曼人的统治下,黯然失色,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十叶派分子,在伊拉克人口中占优势,与十叶派的波斯很接近;与君士坦丁堡总部之间的交通有困难;城市和各部族之间有裂痕。现在,就象拜占廷时代那样,君士坦丁堡和波斯仍在争夺这个国家的霸权。十叶派认为,最神圣的陵庙都在伊拉克,如卡尔巴拉的侯赛因陵庙、纳贾夫的阿里陵庙、卡齐迈因的第七位和第九位伊马木的陵庙,因此,伊拉克是十叶派的根据地,十叶派的皈依者都把逊尼派的哈里发和奥斯曼的素丹看作是篡夺者。同时,他们把波斯人认作朋友和同盟者。十叶派的因缘,构成了伊拉克和波斯之间最坚强的纽带。在整个十六世纪期间,土耳其和波斯一直处于敌对的形势之下,这种敌对即使不是进攻性的,也是防守性的。1508年,沙易司马仪占领了巴格达,而且固守到赛里木胜利之后。1623年11月,沙阿拔斯借助一个禁卫军叛逆的告密,又重新占领了巴格达。在十五年的期间,伊拉克一直是萨法王国的一个省。除赋税外,土耳其的兴趣主要在于利用这个国家为基地,去反对阿拉伯半岛的东岸,但是,土耳其从未能固守东岸地区。土波战争,妨害了伊拉克的经济,妨碍了对于十叶派各陵庙的朝拜——那是国家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贝杜因人到处劫掠,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纷扰的原因。在十八世纪中叶,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几个贝杜因部族,结成联盟,把头痛不但带给了巴格达的帕夏们,而且带给了地方上的麦木鲁克。 麦木鲁克的政府是自治的领地,不是总督的管区,他们大都是入口的塞加西亚的奴隶,伊拉克曾被一个麦木鲁克的寡头政治所掌握,达八十多年之久。在克里米亚战争后(1853—1856年),君士坦丁堡更坚决地努力维护其政权,并在巴格达派驻一支强大的军队。 十七世纪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使伊拉克处在东方和西方之间陆路交通的一个战略地位上。十七世纪末,英国人在波斯湾战胜了葡萄牙和荷兰竞争者,夺得了海上贸易的霸权。在伊拉克的土地上发现石油,这件事加强了这个国家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1925年,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石油开采权,以七十五年为期。一战后,英国在伊拉克建立了托管制。1920年在幼发拉底河下游各部族之间,以及在纳贾夫、卡尔巴拉等神圣城市里开始的造反活动,导致英国以间接统治代替了直接统治。1921年,侯赛因国王的次子费萨勒被立为伊拉克立宪政体的国王。1930年,英国放弃托管的权利,承认伊拉克的完全独立。1958年发生了军事政变,费萨勒二世(1939—1958年)和他的叔父(摄政王兼首相)一道被杀,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告成立。
    阿拉伯半岛自成一个集团,与北非集团、新月集团,是不相同的。作为伊斯兰教的摇篮,阿拉比亚的周围有一道园光,在全世界穆斯林的心目中,保持着一个独特的地位。神圣的联想,地理上的孤立,不发达的交通等等,使这个大半岛仍然具有中世纪的面貌。希贾兹和也门,与西方的观念和影响之间,存在着特别的绝缘体,所以这两个地区成为近东最独立自足的部分。 也门的人民是宰德(侯赛因的曾孙, 在740年反抗伍麦叶人的起义中被杀害)的追随者。宰德教派虽然是十叶派的支派,却不强调十叶派的教义,他们几乎是逊尼派。他们当中有一个名叫嘎西木的,曾于1633年成功地赶走了土耳其省长,而建立了伊马木国家,这个国家几经盛衰,继续到1871年。但是,从1849年开始,这个国家又变成土耳其的一个省,直到1904年为止。1904年伊马木叶哈雅兴起了,他占领了萨那,并定都于此,但是奥斯曼土耳其并不承认这个国家的区域自治,直到一战的最后一年,土耳其人实际上才从这个国家完全撤退。1948年2月,叶哈雅成为一次宫廷阴谋的牺牲者。
    1960年以前,半岛上有两个独立国家:沙特阿拉伯王国和也门王国,此外,就是亚丁殖民地、亚丁保护国、马斯喀特素丹国和阿曼、休战的各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自治酋长国,所有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大不列颠的附庸,受它保护。另一个波斯湾的酋长国科威特,经英国人宣布,于1914年获得自治,1961年成为独立的酋长国。这个盛产石油的国家,按人口计算,在全世界大概是收入最多的。阿曼和阿拉比亚的东南海岸,早期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晚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它不象希贾兹、纳季德、也门那样曾受到土耳其的控制。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里,这个地区的素丹国,以马斯喀特为首府,名义上是独立国家,实际上与英国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1939年签订的一个条约,又加强了这些联系。从卡塔尔半岛东南端,向东南延伸三百六十英里,这一段波斯湾海岸,从前以海盗海岸著称,是属于休战的各酋长国的。这些酋长,在一个时期内,曾经同东印度公司为敌,1820年与英国政府缔结了一个总条约,规定维持和平,放弃海盗行为和奴隶贸易。卡塔尔同英国政府的关系,和南面的酋长国同英国的关系是一样的,并且由1916年签订的条约加以校正。巴林的情形,实际上也是同样的,巴林岛上有举世闻名但日渐衰落的采珠业,1932年又增加了更有利的石油工业。 1968年,英国政府宣布,计划在三年之内把所有的军队撤出波斯湾。跟着,巴林、卡塔尔以及七个休战的国家的代表集会,开始商谈关于建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问题。
    亚丁(阿登)保护国,从亚丁殖民地向东延伸,包括拉赫杰、哈达拉毛、马哈拉和索科特拉岛。十八世纪中叶以前,这个地区一直由萨那的伊马木管辖。亚丁,这个海港要塞和首都,远在1839年,已加入英帝国的领土了。1967年,整个地区宣告独立,成立南也门共和国。
    十八世纪中叶,唯一神教徒兴起以后,阿拉比亚的现代史才开始。这个运动是一个严格的复兴运动,创始者是纳季德的欧雅叶奈人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1792年卒)。他与穆罕默德-伊本-素欧德(中阿拉比亚的一个小头领,1765年卒)缔结了盟约,并且把女儿许配给他,结果是这个教派和伊本-素欧德的政权在阿拉比亚中部和南部得到迅速传布。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的追随者,被他们的反对者叫做瓦哈比教派。由于他们热切希望使伊斯兰教摆脱圣徒崇拜和其他异端,他们于1801年劫掠了克尔贝拉,于1803年攻下了麦加,于1804年克服了麦地那,把受人尊敬的那些坟墓都摧毁了,并且使这些城市摆脱了含有多神教味道的东西。1805年,他们进攻叙利亚和伊拉克,并且把他们的领土从巴尔米拉扩张到阿曼,这是从先知的时代以来,这个半岛上最大的版图。据他们的解释,他们的成功,是真主不喜欢赛里木三世的异端的一个标志。奥斯曼土耳其张皇失措,请求穆罕默德-阿里指挥一系列的战役,1818年终于摧毁瓦哈比派的势力,并且把他们的首都迪里叶夷为平地。但是,瓦哈比派的教义继续传布,从东方的苏门答腊到西方的尼日利亚,都能感觉到他们的影响。除1833年开始的一个短时期的恢复外,这个运动处在一种晦暗的状态中,后来由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素欧德又恢复过来,他是瓦哈比国家和瓦哈比朝代现代的首领。起初,阿卜杜勒-阿齐兹是侨居在科威特的一个亡命者,他在二十世纪的最初二十五年中为自己开拓了一个王国,这个王国的牺牲品,是哈伊勒的伊本-赖世德家族和麦加的舍利夫侯赛因家族。这个王国从波斯湾连绵到红海。1916年,由于英国人的怂恿,侯赛因宣布自己是“阿拉伯人之王”,1924年又僭称“穆斯林们的哈里发”。1921年,阿卜杜勒-阿齐兹结束了赖世德家族,1924年占领了麦加,1925年占领了麦地那,1932年创建了沙特阿拉伯王国,自己做了国王。他宣布部族的劫掠为非法,限制运送朝觐者的收费,建立起高标准的治安,把广播、无线电报、电话、汽车等引入某些地区。他还企图使他的游牧人民易赫旺(同胞)在农民居住区定居下来,但是,没有很大的成效。1933年,阿美石油公司初次取得石油开采权,这个公司已成为政府和人民最大的财源,收入比朝觐圣地者所缴纳的用费大得多。这个公司仍然在不断地对于阿拉比亚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