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溫家寶看望季羨林 探討和諧2006/08/06
  • 姚雪垠写《李自成》为政治投机?2006/08/05
  • 中华民国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2006/08/03
  • 带三个表:北京到底有没有文化?2006/08/01
  • 陈寅恪先生怎样读自己的名字?2006/08/01
  • 慕容雪村新作《虚无世家》(二)2006/08/01
  • 朱大可痛骂艾未未沈宏非2006/08/01
  • 四大名著,美国读者太少 2006/07/29
  •  
    文学名人香港留足迹
    时间:2006/08/06 出处:早报网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这是鲁迅著名演讲《无声的中国》的结语,1927年于香港发表。

      不少中国文学名人,曾在香港住过,他们的一些作品,也在香港完成。

      香港知名女作家卢玮銮教授,在刚于7月23日落幕的香港书展举行期间,带领大陆和香港作家走了一趟“文学名人香港足迹”之旅。这趟文学散步走过鲁迅、萧红、戴望舒等的居港地,也到许地山、蔡元培的长眠处。

    香港旅游业近期接连发出警告,首先是香港迪士尼的入场人数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昂坪缆车迟迟未能启用;而香港旅游发展局也提出,担心今年全年访港人数不能达到2700万的目标。

      屋漏偏逢连夜雨。最近有一个四川旅行团,因为在港购物金额不符旅行社的要求,几乎被弃于酒店外,严重破坏了香港的形象。

      此外,香港浸会大学调查发现,中国旅客对香港设施的评价低于期望,尤其是香港的艺术气息及休闲气氛不足。

      实际上,香港的文学界并非缺艺术气息,起码就曾有不少著名文人在香港留下过足迹。

      身兼作家及香港文学史家的卢玮銮教授(小思)透露,许多大陆文化人都对她说,很渴望去香港,目的是要走一趟“文学名人香港足迹之旅”。

      于是,小思在今年香港书展期间亲自组织了一次“散步”,到鲁迅、萧红、戴望舒的居港地,又向许地山及蔡元培之墓致祭,同往的中国与香港作家刘心武、虹影及陈冠中,均深有体会。

      小思说,香港是中国最自由的地方,无论回归前还是回归后,都是文人最向往的地方。他们可随意在香港撰写和发表作品。

      “不过,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没有领略这个优势,甚至根本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文学名人曾在港生活。”小思在香港中文大学开了一门课,就专门向大学介绍,学生们感到非常惊讶。

      这个“文学名人香港足迹之旅”是如何走呢?

      在炎炎盛夏,摄氏30多度的高温,一行人先到上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这里现在已成为一个智障人士工场。小思说,“我一直感到很奇怪,这里还未被发展商收购,地价已是天价了。”

    鲁迅的演讲辞

      鲁迅在1927年2月18及19日,在这里发表了《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两篇影响中国深远的演讲辞。小思笑说,“他用浓浓的浙江乡音讲话。《华侨日报》的记者记下及报道了,却错误百出。”。

      在青年会礼堂内有一个捐献石碑,当中的善长名人,包括何东等赫赫有名的香港早期富豪,对香港史有兴趣的人,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参观过后,陈冠中感叹:“庆幸鲁迅先生当年身处的基督教青年会,能完整地保留至今。”他说,以往从未去过这些文化地点,这次文学散步正好能够让他“恶补”,增加香港文化知识。

      离开青年会礼堂,经过域多利监狱时,因为行程匆匆,没有下车,小思在车上忙作推介,“这所监狱曾牢困过不少文人。”

    萧红的一半骨灰

      在到达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前,小思又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萧红当年死后,男友端木蕻良将她的一半骨灰埋葬在校内(当年是日治时期医院),端木蕻良后来在广州结婚,他死后,太太又将他一半骨灰带来香港,跟萧红的一半骨灰合葬。”

      小思说,当她将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时,几乎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惊叹为何端木蕻良的妻子如此大方。同时,也因为这个故事,令更多的香港年轻一代,对文学名人感到兴趣。”

      中国网络女作家虹影到了中学的花园,献完花后说,虽然未能确定萧红女葬骨灰的确实地点,但也不觉得遗憾。

      “因为我知道萧红女士的骨灰是埋葬在一个很宁静的花园里,远离烦嚣的闹市,已经很高兴。”她说,香港是一个充满文化色彩的地方。

      萧红骨灰原埋于浅水湾,后因墓地遭破坏,部分骨灰迁葬广州银河公墓,部分却埋于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树底。

    戴望舒的诗集

      离开这个感人的地方之后,众人坐车经过香港大学的正门,到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居港住处——西区半山浦飞路(林泉居旧址)。

      戴望舒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尽折磨,1948年出版了诗集《灾难的岁月》,这段艰辛日子,他都在林泉居生活。来到这里,可以想像一下,诗人为何经常在作品介绍屋外的小溪。

    许地山之墓

      车子没多久就来到薄扶林华人基督教坟场,走下数百石级,来到许地山之墓。香港的中年人在年轻时,都读过许地山的文章《落花生》,但一直不知原来他选择香港为最后落脚地。

      许地山1935年从北京到香港,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他在《落花生》指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1941年8月4日下午,许地山突然心脏病发,在寓所去世,终年49岁。

    蔡元培之墓

      最后,大家来到香港仔的北京大学永远的精神校长蔡元培之墓。1937年,蔡元培取道香港赴重庆,抵港后一直留港养病。1940年3月5日于养和医院病逝,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

      中国作家刘心武,曾在“揭秘红楼梦”的第一章,引用了蔡元培的八个字“多歧为贵不需苟同”。他献花之后说,非常欣赏这位先贤敢于发表自己独特意见的精神。

      他认为,勇于提出新的看法,作出新的分析,才会有贡献。

      小思也对行程作出总结,强调中国与香港是血脉相连的,这次内地作家有机会参与“中国文学名人的香港足迹”,相信他们的感受一定十分强烈。

      她认为,许地山和蔡元培是促进中国大陆与香港文化交融的重要人物。

    “沙漠也是可以变的”

      今年香港书展同期举办了《中国文学名人的香港足迹展览》,展板上摘录了鲁迅访港演讲对香港的评论:“就是沙漠也不要紧的,沙漠也是可以变的。”

      另外,在“小思文学散步”讲座上,她为大众做了一个文学散步DIY的示范。

      她说,文学散步虽名为“散步”,其实是有目标,有准备的,这样散起步来才有作用。而文学散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跟随作家的步伐,探访他们的足迹。

      其二则和作品有关,探访作家笔下描述的场景,这当然先要读过作品。

      小思强调,“不喜欢文学不要紧,一个好读者,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历史、经济、文化,以致历史没有记下的各种讯息。”

      香港的文人,正是希望透过多种活动,帮助港人衔接香港文化记忆的断层。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