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共领导人陈平记录片被禁
|
时间:2006/07/19 出处:凤凰周刊 |
文 □ 特约撰稿员 王可强(发自吉隆坡)
马来导演阿米尔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马来华人很少谈及马共。后来,他决定自己拍摄一部马共领导人陈平的电影。这部记录片用迷你DV拍成。但就在它通过保守而严苛的电影局审查,准备于5月18日在吉隆坡和槟城公映之时,马来西亚国内事务部长拉西发出了禁放令,并将其递交执政党巫统的最高理事会讨论。
阿米尔想知道的答案应该随着本次事件的进展而逐渐清晰。虽然巫统已经建党60年,但是种族主义的幽灵仍然时时注视着大马,大部分由华人组成的马共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巫统和种族主义分子的工具,成为华人的一块伤疤,经常成为被攻击的重点。而围绕《最后一名共产党员》(以下简称《最》)禁映前后的是是非非,也足以映照出一直以来存在于马来西亚的种族鸿沟。
被禁的共产党人
阿米尔最初是从陈平出版的自传《我方的历史》((My Side of History) 中受到启发的。他以此书作为影片的基础。由于看到华裔导演没有兴趣拍这个题材,他觉得他拍应该没有问题。
这部花费8万林吉特、片长90分钟的《最》,除了探讨以陈平为首的抗日、抗英斗争,同时也展现马来西亚在二战后的社会历史。阿米尔使用迷你DV拍摄,访问了陈平出生和长大的城镇以及他现在身处的泰国南部地区,并以老式宣传电影的方式,穿插特别为此电影撰写的音乐。导演每到一处,就访问一些平民百姓,谈论陈平,也谈论生活、工作、对国家的想法等,从中勾勒出自国家独立后所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种族身份图像。
阿米尔此前也拍摄过涉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战争的政治电影,但从来没有送交当局审查,而是采取私下放映的方式。起初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该片在今年4月送交电检局审查时,获得了“一刀不剪”的待遇。此后,20名警方政治部人员也在警察总部看过此片,同样表示“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很快这个应该之外的微小可能性就变成了现实。马来文报纸《每日新闻》在5月3日至5日期间连日刊登多篇抨击阿米尔和该片的文章,质疑阿米尔为何不选择拍摄其它马来历史人物,而偏偏选择陈平,并且在未看到影片的情况下,仍然指责该片歌颂马共,歌颂陈平这个给马来西亚带来巨大灾难的恐怖头子。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事务部长拉西“顺应民意”,于5月5日援引电检法令撤回批准。
此后,马来华人社会对此事展开抨击,认为这是一种不敢正视历史的行为。华文报纸《星洲日报》质疑道,“电检局既已通过,为什么还被禁?是电检局的专业有问题,还是眼光狭隘的种族政治主义者有凌驾电检局的超强权力?电影还未上演,绝大多数人尚未观赏影片的内容,国内事务部怎么能以‘公众抗议’为理由而禁演呢?”“只是一部《最》片,已完全反映出我们高官处理问题欠缺原则、没有程序、全凭个人喜怒好恶的情绪等等弊端。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高官们对历史的短视,以及他们站在‘历史’面前因欠缺自信而自我萎缩的影子。”
而《南洋商报》则在另外一篇评论中写道:“今天回头再看时,那些在当年曾经对共产运动存有若干浪漫想法的民众,想来都能更中肯地评价:马共分子当年的那种单纯、天真和对理想的执着,确实深深激动过不少心灵;但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他们的政治理念和组织,确实粗糙和缺乏经验,行政也残暴而稚嫩。可是这样的探讨,在向来只听见一种言论的马来社会中还是不可想象的。”
在马来西亚各个种族加入到这场激烈的社会讨论之后,5月21日,马来西亚官方组织了一批国会议员观影。16名议员在看完电影之后,大部分人觉得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纪录片,并没有如指责般具有歌颂大马共产党总书记陈平和鼓吹共产主义的因素。不过,巫统安邦和礼让区国会议员罗再达与哈敏沙穆里形容,影片近结尾访问前马共党员的部分较为敏感,如果能删剪这部分,公开上映是没有问题的。罗再达说:“有一名前马共女党员表示自己不是恐怖分子,他们的抗争没有错,我觉得这不是很正确的谈话。”
尽管如此,5月24日,马来文的《马来西亚前锋报》及《每日新闻》还是报道,国内事务部长拉西指出,政府禁映该片的决定不变,即使带上巫统最高理事会也一样。
两个党的战争
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一部电影放映与否,不是交由政府讨论,而是让执政党巫统的最高理事会商议。对此,拉西的解释是,提交巫统最高理事会,而非由内阁决定,因为它涉及巫统的层面更多。“共产党课题与巫统的关系远比内阁大,巫统对共产党课题非常敏感,就让我们看看巫统有什么意见。”
拉西同时也是巫统的总秘书。他同时还解释说,这部电影除了激起人民的反对(事实上只是马来文报纸的反对),被禁映的原因还在于时机不对。因为今年正值巫统庆祝60周年党庆。“那时巫统党员情绪高涨,如果不是因为这缘故,我不会驳回。”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巫统1946年建党后的一段往事。60年前,巫统的成立仪式,是在新山大皇宫举行的。此后,他们牢牢控制了马来西亚这块土地。巫统的第一任党主席是拿督翁,他是一位激情的民族主义者,又是位富有理想和远见的政治工作者。他一手创立了以马来人利益为主导的巫统,尔后又主张巫统开放门户,接受非马来人入党。
可惜的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大气候下,他这一具前瞻性的政治改革计划无法被党内其它激进的民族主义领袖所接纳,造成他愤然退党。
拿督翁于1951年退党,并于1953年另起炉灶成立非种族色彩的独立党,但他的理想不仅无法赢得马来人的认同,也无法争取到代表华人的马华和以印度人利益为诉求的印度国大党的支持与合作,在选举中,他的“投非种族主义及进步一票”的号召也以惨败告终。独立党很快就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独立党的失败使拿督翁不得不承认种族情绪的重要,他后来在1954年成立了另一个新党——国民党,转而争取马来人的支持,政治理念也日趋保守和极端。
事隔多年之后,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人们仍然没有看到种族的最终和解,而眼前的《最》片刚好就表现了这种种族政治的根深蒂固。
在历史面前却步
虽然马共自从1989年和泰国、马来西亚两国政府达成停火协议后,已经从历史上消失了。但是巫统对待历史的态度仍然是一边倒。在现今的马来西亚,马共就是和恐怖主义等同的一个组织,没有其它的表述。
成立于1930年的马共,全称马来亚共产党。在日本侵占马来亚后,他们学习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丛林游击队,与英军合作抗日。在战时担任联络员的陈平还被英帝国授予两枚勋章。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对马来亚的殖民统治。同年12月,马共解散了人民抗日军。但是此后面对英军的殖民统治,马共又重新走上了武装抗争之路。而马共在此期间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的事实,也让它留下了恐怖、残忍的恶名。
1955年12月28日,马共和以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联盟自治政府代表团,在吉打华玲针对放下武器走出森林谈判,但最终因马共不接受投降的条件而宣告失败。1960年前夕,马共越来越势单力孤,从此转入泰国南部,领导人陈平也在1960年远赴北京,此后又辗转到泰国。
1989年,马共虽然最终和巫统当局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其在马来西亚国内的“恶魔”形象始终没有得到改善。陈平数次申请回国,都未得到允许。
一直以来,代表马来人利益的巫统当局对马共始终采取严厉的抨击态度,而马来的一部分华人则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公平。毕竟,马共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神勇,而如果没有马共的抗争,英国人恐怕也很难那么轻易地让马来西亚独立。
只是,马共为马来西亚抗争的历史在官方语境中一直是个禁区。导演阿米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讽刺说,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来说,当权者要你知道的那些历史是对他们的执政有帮助的,其它的他们不让你挑战。他举例说,马来西亚国内有15所大学,但只有一所开设历史课程。
虽然如此,阿米尔本人仍然对《最》片的公映抱有希望,他也希望借此唤起大马人民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来源:凤凰周刊2006年第17期(总22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