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北京故事:最后的侠客
|
时间:2006/07/19 出处:散仙谷 |
燕子李三是京城最后一位侠客。俺哥跟俺说的,他听老人们讲,李三走到哪都拿根白 蜡杆,杆子往地上轻轻一撑,几丈高的围墙房舍便如平地,所以赢得\"燕子\"的美名。这 故事可不是编的,那会儿的人可没见过奥运会的撑杆跳。
李三早年进深山老林找到异人,发誓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得异人传授绝世武术轻功。来 到京城,视八旗禁军如无物,白天上前门楼子睡觉,夜晚潜入城里那些深宅大院,珠宝 钱财随手取来散发给穷苦百姓,赢得天下第一侠客的美名。
李三不怕官府追捕,甚至开过官家捕快的玩笑,故意让人捕到牢里,隔着铁栏、戴着手 铐脚镣对狱吏说:\"上街给老子买几个煮鸡蛋吃。\" 狱吏心说:只有犯人孝敬老子,哪有 老子孝敬犯人的?骂骂咧咧地一不留神,牢房就空了,手铐脚镣扔在地上。赶紧提刀往 外追,刚跑到院里,就听李三在房上说:\"小子,买去吧…\" 老人们说,李三那是顶尖 的缩骨功。
李三爱吃煮鸡蛋,吃完把蛋壳顺前门楼子的箭孔往外一扔,所以前门楼子根底下老有鸡蛋 壳,扫街的早上刚扫干净,中午又让人扔满了。
李三一路行侠,慢慢发现,那些大官大户家的千金,个个脸比银子还白,皮肤比珠宝还光 亮。渐渐地,李三盗的宝越来越少,采的\"花\"越来越多。侠名小了,恶名扬了。四面八方 越来越多的高手好汉,肯应官府的召唤邀请,进京捉拿李三。
高手们进京,有的披红挂绿,由官府鸣锣开道,热热闹闹上城楼子捉人。有的乔装改扮, 掩人耳目,悄悄潜到城根底下埋伏。闹腾了几年,前面楼子下面的空鸡蛋壳还是没有一 天见少,大户人家的闺女还是不断传出夜半失身的尴尬事。
上小学三年级放暑假,家里第一次给买月票,俺坐车直奔前门,看见箭楼子底下还有不少 鸡蛋壳。仔细观察,发现都是些生鸡蛋壳,八成是风从附近的垃圾堆吹过来的。那会儿 前门外都是小胡同大杂院,到处是垃圾。不知当年以鸡蛋壳判定李三行踪的人,观察是 不是象俺这么仔细。不过据俺哥说,李三这样的侠客和人过招,是绝不让闲杂人等看见的。 据说所有被请来的好汉,夜深人静的时候都和李三较量过。有些是武功不行,打不过。有 些是轻功不济,打得过,追不上。总之是奈何李三不得。几年下来,大江南北能请到的高 手请得差不多了,官府好象也没辙了。
这里要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天蒙蒙亮,前门楼子底下早市开张。卖东西的,买东 西的,招揽顾客的,讨价还价的,好不热闹。
突然,大街从南到北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都愣在原地,看着一个人由南向北慢慢走来。
这是个乡下人,乡下进城卖糕的。乡下人,差不多都是黑红脸膛,本色土布裤褂,遮不住 裤褂下面壮实的身子骨。推辆独轮车,车上薄薄的笼屉布盖着几层切糕。这样壮实的汉子, 推这么辆小车,当然不费吹灰之力。这样的乡下小贩,每天都会在这京城第一大集市出现 几个新的,每天也会消失几个旧的。他们不管用何处方言乡音吆喝,也不会引起任何人注 意,何况,这个卖糕的一声都不吆喝。只不过,他那辆独轮车下面,没有轮子! 车把在卖 糕的手中,车身浮在离地三尺的空中,象架在无形的轮子上,平平稳稳向前滑行。
卖糕的不看集市上成百上千的闲人,推着\"车\"走过前门大街,来到前门楼子底下,不紧不 慢地围着箭楼打起了转转。
渐渐地,有人开始交头接耳。没一会儿,所有的人都加入了叽叽喳喳的议论。京城的百姓, 个个见多识广。眼前的阵势,差不离的人都在茶馆听说书的说过,在戏园看戏班子演过, 这出叫 \"强龙硬压地头蛇\"! 大地方的高手,到小地方当众露一手功夫。小地方的侠客 好汉如果不敢出来应招,就是\"认栽\",就得永远退出江湖,回老家该干嘛干嘛去。这卖糕 的是哪来的?竟然把诺大的前门楼子当小地方,把诺大的京城当小地方! 大伙边议论,边 不时抬眼瞟一瞟高高的箭楼。人人心里明白,眼前的\"强龙\"要压哪条\"地头蛇\"。
\"买糕!\" 一声断喝,满城皆惊。
这已是第三天,太阳偏西。卖糕的推着没轮子的车,围前门楼子转了两个整天一个大半天, 这会儿仍旧和刚来时一样,面不红气不喘。小车平平稳稳,车上几层切糕丝毫未乱。再过 一个多时辰,他就可以走了,前门楼子就算被他\"平\"了。
从第一天起,他和他推的这辆独轮车,不对,无轮车,已经在京城一传十、十传百,传遍 每一个角落。从第一天起,前门大街和箭楼周围已被上万人堵得水泄不通。
第一天,几万人都为心中的侠客骄傲:有他在前门楼子上,才能把这书里戏里才有的而且要 留到今后书里戏里的一战送到眼前。李三会怎么收拾卖糕的?把他打翻在前门楼子底下?或 者在他头顶施展轻功让他当众出丑?
第二天,人们开始为侠客着急:李三迟迟不现身,说明眼前确有强敌,侠客将有一番苦战, 不能不作充分准备。李三还会来吗?还敢来吗?傍晚收市,卖糕的推车顺前门大街往南走, 前门下万人竟然一齐高喊:\"李三!李三!\" 卖糕的一步不停,象没听见一样。
第三天,几万人嘴上不说,心里已经明白:李三恐怕是不会来了。不管他是不敢来,是真有 要事不能来,还是根本没在前门楼子上所以不知道自己应该来,反正这一回,前门楼子恐怕 是要让人平了。平了就平了,有啥办法?当年清军入关,闯王进京,加上再早的蒙古人、金 兵,这楼子不知让人平过多少回了。自家技不如人,胆不如人,指望一个李三出头有什么用?
所以这一声喝,几万人心头一震。李三,李三,李三总算来了! 人们象潮水中的鸭子,伸长 脖子,往前涌,往前看。
\"不是李三!\" 来人是个老者,60上下的年纪,青布对襟小褂,青布免裆裤扎着白裤脚,青布 圆口鞋,花白胡子垂过胸前。这样的老者在前门大街,每天都能见他几十个,提着鸟笼遛鸟。 老者的左手真的提着一个鸟笼,右手上两个转着两个鸡蛋大的铁球。
\"卖糕的,给俺孙女来块糕。\"
人们这才注意到,老者身边站着个10岁上下的小姑娘,红袄绿裤,扎两根冲天羊角辫。老者 不象是李三。以李三的名气,乔装迎敌就是输。看样子,这一老一少也不象习武之人。难道 真是买糕的?三天来传遍京城的消息,难道这一老一少一点没听说?卖糕的车子没有轱辘, 难道两人没有在意?人们心里都在嘀咕。
卖糕的并不打量来人,把车\"推\"到路边,轻轻放下,掀开笼统布,抽出把小刀切糕。一举一 动,透着小贩的麻利,只是车没有轮子,放到地上,立刻矮了一尺多,他这样高大的只好汉 子低头哈腰,推无轮车时的威严立马丢了一半,让围观的人群不由自主舒了口气。
\"切块带枣的!\" 老者这一声喊,人群中居然传出稀稀拉拉的笑声,然后是\"嘘\"地一声,近处 的人们倒抽一口凉气,因为卖糕的已经放下刀,立起身,转向老者,人们三天来头一次看见 这大汉脸涨得通红。
\"要出手了!\" 人们又想起书里戏里的情节,摒住气,紧盯着卖糕的和老者。小姑娘连蹦带跳 来到卖糕的面前,一把抓过大汉手里的糕,拿到嘴边咬一口,嚼着蹦蹦跳跳地跑开。
\"咦,怎么忘了给人家钱?\" 老者亲昵地呵斥一声。小姑娘嘴里嚼着糕,转回身,还是一蹦 一跳跑回卖糕的面前,左手把高举到嘴边,又咬一口,右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铜钱,递 给卖糕的。大汉伸手拿钱,老者端着鸟笼转着铁球转过身,眼见是要走的意思。\"怎么着? 这就完了?闹半天真是来买糕的?这么说,推没轱辘车这主儿也真是卖糕的?合算俺们三天 在这白等了?\" 人们心里又犯起嘀咕,卖糕的似乎也一脸茫然,看一眼老者,右手伸出拿住 小姑娘拇指食指捏着的铜钱,轻轻一拽。
忽然,人们看见卖糕的仿佛全身一震。小姑娘小手一动未动,身子一动未动,双脚一动未动, 三个铜钱还在拇指食指之间。卖糕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好象第一次看见小姑娘,周围的人们 也好象第一次看见小姑娘。小姑娘看上去平平常常,小姑娘的衣着穿戴,小姑娘的个头身材, 尤其脸上天真无邪的笑,不是任何成年人能够模仿出来。卖糕的略一迟疑,又是一拽,小姑 娘指间的铜钱还是一动未动,身子一动未动,双脚一动未动。卖糕的收回手,整个人仿佛呆 在那里。小姑娘吐出嘴里的枣核,咯咯笑声中,把铜钱朝卖糕的怀里一丢,转身蹦跳着追赶 已经走出几步的老者。
\"爷爷,爷爷,领我上箭楼子玩。\"
\"人家不让上去,你没看见楼梯上有当兵的把着?\"
\"把着楼梯有什么用?会飞檐走壁的不照样能上去?\"
\"谁会飞檐走壁?\"
\"燕子李三不是会吗?\"
\"那是传说。再说这么大的京城,难道除了燕子李三就没别人了?\"
一老一少一路说着,走进城门。
\"卖糕的走了!\" 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这才回过神来。可不是嘛,大汉已经走上前门大街, 和来时一样,稳稳当当推着无轮车,大大方方走在路中央,那架式分明在说:输了,认输!
卖糕的走后没多久,李三又被逮住了。那是夏日最后几天,前门外广和剧场唱大戏。 戏班台柱子演武丑的金三嫌后台热,施展轻功,顺天窗爬上房顶乘凉,看见房顶上睡着个黑 衣汉子,身边放根白蜡杆。金三心说,这不是李三吗?趁李三没醒,一个箭步过去,一脚踹 下当街。李三这回进去,立刻被狱吏拿铁丝穿了锁子骨,什么功也使不出来,没过几年就病 死了。
京城人人都知道,李三是戏迷,广和的大戏场场不落,只不过没人找得着。那次是头天晚上 采花累过劲,看着半截戏,睡着了。人人都说,金三功夫不如李三。金三靠偷袭制伏李三, 竟然没一个人说他不地道。李三没受千刀万剐,甚至没被赶上绑赴菜市口,就这么不声不响 地死了,也没人说可惜。他该出头时不出头,在京城百姓心目中早已算不上什么侠客好汉, 甚至算不上强盗土匪,只能算个小贼,下三烂的采花贼。
打那以后,京城再没出过侠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