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卫华:让“网上纳谏”渐成民主行政常态
|
时间:2006/07/15 出处:光明网 |
在我国,“网上纳谏”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纳谏,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即是纳谏者;二是进谏,网民或准网民即是进谏者;三是传谏,各网站的论坛或博客即是传谏者。要想让“网上纳谏”渐成民主行政常态,这三个条件不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涵养一定的素质,做到三力合一方能收到成效。
先说纳谏者,这是“网上纳谏”的前提条件。没有他们,其他条件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古代我国只有一个人可以享受“纳谏”的尊荣,那就是皇帝,但现在不同了。按照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和行政框架,这里所说的纳谏者,广义地讲,是指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具体地说,当然是指各级党委政府机关的领导者——不仅包括最高决策层,也包括各级党政乃至最基层的乡镇。一直以来,这些人的纳谏渠道主要是人大和政协,以及平面媒体。毋庸讳言,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这些渠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在有条件的地区,一些领导同志开始逐渐关注来自网络的谏言或民意。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他们不止一次地对网络民意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等高级干部甚至公开表示把网络民意作为“工作的重要参考”。这都为纳谏者“网上纳谏”提供了具有导向性的示范。但在有些纳谏者在“触网”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怪异的甚至变形的倾向。他们上网往往不是带着求谏若渴的心态,而是瞪大了眼睛搜寻是否有本地的“负面报道”或“正面批评”;而且搜寻这些的目的又往往不是为了警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是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此常常做出欲盖弥彰甚至以错掩错的的蠢事。
在网络时代,其实什么消息都是盖不严、封不住、捂不死的。据说有些地区的领导越是遭遇风高浪急,越是需要听听大众谏言的时候,他们反倒越是拒绝网络民意,有的甚至下令关闭当地政府公共网站的论坛。实际上,这种被动的做法不仅毫无作用,而且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作为领导,与其整日面对网络民意提心吊胆,毋宁像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沈素琍那样,不论尊卑采纳一名普通网友的建议在全市组织一次规模最大的整顿干部学风运动,自己也因此而在当地声名大振;或者像海南临高县县长符永那样,冲到网络前沿挺身求谏,令他本人和政府执政形象平添亮色。这才是具有过硬政治素质的纳谏者应有的风度和胆识。因此必须调整纳谏心态,矫正纳谏盲区,从谏如流,从善如流。惟其如此,让“网上纳谏”渐成民主行政常态才有希望。须知,“知政失者在草野”,欲政通者必纳谏。而今言“知政失者在网络”恐怕不算言过其实。不同的是,无须执政者微服江湖,只要轻启鼠标,即可丰获“政失”之谏言,何乐不为?
再说进谏者,这是“网上纳谏”的基础条件。没有他们,“网上纳谏”便成了无本之木。古代一般拥有进谏资格的大都是朝廷的一帮谏臣。这里的进谏者是指网上那些常年笔耕不辍的普通网民。著名学者邵道生先生最近送给这些网民中的精英人物一个雅号——网络知识分子。很准确,比起“写手”之类的不尴不尬的江湖式封号更能体现这些人的尊严和价值。
最有质量的谏言往往出自这些人之手。他们的“谏帖”大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意见,即向执政者指出这里存在问题和矛盾;第二类是批评,即指出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的危机与后果;第三类是建议,即建设性地提醒执政者应如何对这些问题与矛盾进行改正与改善。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有些网友常常将这三类归一,做成一份相对完整的“谏帖”。这种“谏帖”对领导同志尤其具有参考价值。如铜陵市那位笔名为“风雨是晴”的网友关于该市党政机关改变学风的建议,以及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风之末端”去年关于昆明市市容问题的批评,都属于这类“谏帖”。
中国上网人数目前已经超过一亿,但实际上还有一些人可以称之为“准网民”。他们进谏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或者基于自己“人微言轻”的顾虑,无法或不想直接上网说话,于是便求助网友特别有影响的网友代为进谏。这些人为数不少,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这样,“网上纳谏”就被赋予了更高的“民意”含量。虽说网上言论鱼龙混杂,有些领导常常以此为理由拒绝“网上纳谏”。但这种理解失之偏颇,因为网上真正具有谏言价值的文章却不难分辨。当然,网言失序的现实性并不等于其合理性,网友仍须勉力自律,那些被誉为“网络知识分子”的网友精英更应率先垂范,为“网上纳谏”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环境。
最后说说传谏者,这是“网上纳谏”的关键条件。没有他们,“网上纳谏”便成了无渡之水。所谓传谏者,是指在纳谏者和进谏者之间起媒介作用的一种角色。而今在互联网上担任这个角色的,自然非各类网络论坛和博客莫属——它们是纳谏者和进谏者共同拥有并进行互动的平台。对于这个平台的管理,目前形成了一个较为有序的体系。但从“网上纳谏”的角度看,却存在明显的弊端。比如担负着传谏人使命的版主或管理员,现在基本职能大致就是放帖和删帖,当然也不乏荐帖的辛劳和智慧。但对“网上纳谏”而言,似乎还存在着一个空白。因此我认为应加强“荐谏”的工作。在这方面,目前的版主和管理员群体还没有像报章媒体编辑那样历练一双淘选上乘“谏帖”的慧眼,不是说他们天生缺乏这双慧眼,而是这种新兴的职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他们提供历练的机会。
而随着“网上纳谏”时代的到来,这个机会终于来了,甚至有必要设立像报社群工部那样的部门,集中若干专职的“选谏”或“荐谏”版主、管理员去网络民情民意,定将有事半功倍之效。进而言之,论坛的使命与追求是什么?我们不是一直期待着网上高论能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吗?既然如此,为何不进行一次集约化、专门化的设计与推进,让决策者们对网上谏言的关注从偶然发现“高度重视”,进而变成天天知情、时时重视的常态呢?当然,这是纳谏者和进谏者所鞭长莫及的事体,而它不正是论坛版主、博客管理员乃至网络管理层份内之责吗?比如,如果能够把有供执政者参考价值的“谏帖”集中在一个专门的空间供人浏览,则善莫大焉!“两会专区”就是这样一个空间,可惜在休会期间无人管理,形同废区。同时,除了推荐“谏帖”到特定区域之外,还应建立一种如前所述的群工部门那种“内参”推荐管道,有重大参考价值的“谏帖”,可通过一定程序直达“天听”。对此,特别是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主流大型新闻网站更是责无旁贷。
总之,“网上纳谏”将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因为它可以大幅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促进行政和谐,稳固执政根基。若能主动将其导入常态,将是中国行政之幸,民众之幸,社会之幸!倘若此举能够得到最高层的实质性推动,“网上纳谏”逐渐成为民主行政常态的路程将会缩短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