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日本动画步入“后宫崎骏”时代2006/07/11
  • 传言惹的祸:2003年西安“反日”事件2006/07/07
  • 日本两大间谍机构触角遍布中国城乡2006/07/03
  • 日前首相桥本龙太郎病逝2006/07/02
  • 日本游戏媒体发展史2006/06/19
  • 日本企业入股51job 掌控中国人力资源...2006/06/16
  • 从日本队看中国足球应走的发展方向 2006/06/13
  • 日本防衛廳擬升格 動刀謀殺和平憲法2006/06/13
  •  
    日誣華駐日武官竊密沖淡小澤訪華
    时间:2006/07/12 出处:中评社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炒作“中國間諜案”是一些日本媒體渲染“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種手段。這不,7月8日的日本《產經新聞》再次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所謂“中國間諜案”的文章。

      人民網今天刊載環球時報記者的分析文章說,報導稱:“中國大使館的2名武官曾與防衛廳官員等進行多次接觸。警方懷疑自衛隊的機密情報遭到洩露而進行了內部偵查,但都因中國武官的回國而被迫停止偵查工作。去年12月,日本駐上海外交官因被中國情報當局索要外交機密而被迫自殺,如今日本國內也出現了中國進行間諜活動的嫌疑。”在日本一些人總覺得中國在“偷日本情報”的今天,《產經新聞》的這篇文章無疑將起到很壞的作用。
       
       稱“中國武官在日進行間諜活動”

      《產經新聞》描述了中國駐日武官在日進行間諜活動的“詳情”:1997年,中國駐日武官與防衛廳退休人員OB在東京市內的餐館多次“接觸”。警方在進行了監視和跟蹤之後,發現他們一年大約“接觸”了20次,後來這位武官“突然回國”。2002年,另一名中國駐日武官也與防衛廳下屬研究機構的現職人員在餐館頻繁“接觸”十多次,隨後回國。

      這就是所謂“中國武官在日本進行間諜活動的詳細情況”,2名中國駐日武官分別與防衛廳的一名退休官員和防衛廳下屬研究機構的一名現職人員經常“接觸”,地點都是在餐館。警方對此感到“懷疑”並進行了跟蹤監視,但監視了一年也沒有什麼結果。後來中國武官在日本警方沒有破案前回國了,所以留下了很大的“嫌疑”。
    坦言“中國間諜案極少發生”


      大概《產經新聞》也感覺到自己的頭版頭條文章有點單薄,再加上沒有什麼中國在日本進行間諜活動的案例,為了讓讀者盡可能地產生“中國在日本進行間諜活動的印象”,於是又在當天刊登了另一篇文章講述“中國間諜案為何極少發生”的原因。文章坦言,雖然中國在日本諜影重重,但二戰後破獲與中國有關的間諜案只有3起,而且距離現在最近的一起也是在1987年。文章費了很多筆墨,解釋中國的諜報活動經常被比作“真空吸塵器”,一方面為了不引起情報提供者的警戒而不追求特定的資料,另一方面又像大功率吸塵器那樣吸取所有能夠搞到的情報,然後再從中挑選出重要的情報。《產經新聞》還援引原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一名情報人員2001年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的文章加以佐證,“(中國的諜報活動)看起來不像間諜,也不像間諜那樣行動,也不大量竊取機密情報”。

      《產經新聞》還試圖將去年發生的一起防衛廳技術研究所的退休人員盜竊有關潛艇材料論文的案件與中國扯在一起,不過後來因為沒有像樣的證據只好作罷。但《產經新聞》強調說,中國近些年來非常重視發展潛艇技術,而俄羅斯又不會將核心技術告訴中國,所以中國對日本的潛艇技術非常感興趣。《產經新聞》由此推斷,去年發生的論文盜竊案應該與中國的間諜活動有關係。

       
    “惡炒”所謂的“中國間諜案”別有用心


      有分析稱,《產經新聞》既想渲染中國在日本進行間諜活動,但又找不到案例,只能靠猜測和想像來懷疑中國的間諜活動,渲染中國的威脅,借此煽動日本國內的緊張情緒,推動政府制定更嚴格的法律,加強防範間諜活動。

      當然,《產經新聞》此時突然“惡炒”所謂的“中國間諜案”,還有另外一個目的。據報導,這是部分日本政界的反華勢力精心策劃出來的,用意則是沖淡民主黨代表小澤一郎訪問中國帶來的效果,削弱日本國內要求重視中日友好的勢力。小澤訪華引起了日本國內擁護參拜的政治勢力的嫉妒與不滿,他們不願看到有反對參拜的日本政治家到中國去,與中國領導人進行會談,更擔心這樣會造成日本國內反對參拜的聲音增強,因此總想製造一些問題來攻擊中國,破壞中國在日本國民心中的形象。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