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俄邀新加坡參與開發黑瞎子島
|
时间:2006/06/22 出处:中評社 |
“一島兩國”的獨特地理特徵,決定在黑瞎子島的整體規劃開發上,必將是由中俄兩國互動。
香港6月22日電/在中俄友好年熱烈氣氛中,6月下旬,中俄兩國將啟動新一輪實地勘界。此次勘界預計將持續到2007年,這意味著蘊涵巨大商機的黑瞎子島,即將進入大規模開發的實質操作階段。文匯報報道,新加坡作為世界著名經濟貿易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的典範,將可能獲俄方邀作“第三方”參與黑瞎子島的整體規劃設計與開發。
在中俄就黑瞎子島歸屬問題達成協議後,黑瞎子島成為人們眼中的一塊寶地。如何開發利用也成為眾多學者和商家關注的焦點。但無論是做商貿還是搞旅遊,讓這塊寶地生金,是中俄雙方共同的願望。而中俄兩國更有意在此建設輻射中、俄、日、韓、朝、蒙六國的自由貿易區。因為中俄雙方互補性非常強,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石油、森林、礦產都儲量可觀,其東部的森林更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大面積原始森林,而中國由於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之一;中國農產品豐富,輕工業發達,而這恰是俄羅斯之所需,特別是農產品的缺口非常大,彼此互補,商機誘人。
而中國近年的飛速發展,對俄羅斯也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看到中國沿海經濟特區的發展,更是使他們大受啟發。因此俄羅斯準備學習中國特區的經驗,在俄全國建設10個特區。俄羅斯《獨立報》2005年8月3日援引俄羅斯聯邦政府經濟特區管理署署長日丹諾夫的話說:俄國將在2007年末到2008年初在全國首批建設10個特區。這10個特區將主要分佈在俄羅斯的東西兩側,西部是俄與歐盟之間,東部則是在俄中、俄韓、俄日之間,而海參崴、哈巴羅夫斯克、共青城等城市都在全力爭取成為特區,且都有可能最終都真正成為10個特區之一。
為了充分發揮黑瞎子島在中俄貿易中的作用,特別是帶動雙方東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有意邀請新加坡政府來幫助規劃設計黑瞎子島的開發建設,因為新加坡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由貿易港之一,在此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可以給予高水平的專業指導。
而“一島兩國”的獨特地理特徵,決定在黑瞎子島的整體規劃開發上,必將是由中俄兩國互動。之前,中方人士曾擔心,中國的開發熱情,會引起俄方和當地百姓的反感,此次俄方邀請新加坡將參與黑瞎子島的規劃開發,可以說也正合中方意願,因為中國與新加坡關係也十分密切,作為這方面的典範,正可作為第三方協調中俄兩國關於黑瞎子島的整體開發。在國際上,相似的開發建設由第三方介入,已成為一種模式。
據說,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將可能親自參與黑瞎子島的規劃開發,這對加速黑瞎子島的開發必將是有益的。
“一島兩國”的特有格局,使黑瞎子島在人們的眼中充滿商機。佳木斯市乃至黑龍江省都致力於將其培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佳木斯市政府更是未雨綢繆,2004年10月14日中俄兩國簽署《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後,11月,佳木斯市政府就成立了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自由貿易區籌備委員會,同時他們還邀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做了關於《撫遠三角洲自由貿易區開發建設可研報告》,並把開發黑瞎子島寫進了佳木斯的“十一五”規劃中。現在中方正在規劃上島橋,並準備在撫遠縣修建鐵路,將來還要建飛機場,並爭取在“十一五”期間完成。
在開發的資金上,當地並不擔擾,因為現在包括新加坡等國和中國香港、台灣、上海等地的企業都對開發表示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已有銀行準備在此注資。
現在,黑龍江省期望,將黑瞎子島開發建設成為中國對俄合作與對外開放的一大亮點。
文匯報報道又說,中俄山水相連,兩國之間擁有4300多公里的邊境線,是全世界最長的陸地國境線。邊界問題曾是困擾兩國的痼疾。在領土爭端問題上,中俄曾歷經昔日百餘年的歷史冰凍,而今天終於看見冰雪消融,萬物催生的美景。
1989年鄧小平提出“結束過去、面向未來”後,中蘇關係全面回暖。到1998年為止,中俄聯合勘界委員會完成了包括中俄邊界西部54公里和東部全部國界線勘界任務的98%,兩國間就只剩下黑瞎子島和內蒙古額爾古納河阿巴蓋圖洲渚的歸屬問題沒有解決。
2004年中俄簽署的《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標誌著兩國長達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走向全部確定,也為兩國持續了40多年的邊界談判劃上了圓滿的句號。根據上述協定,中俄最後一部分有爭議的邊界土地,包括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界處的黑瞎子島和靠近內蒙古滿洲里的阿巴該圖洲渚在內近375平方公里,雙方將各得約一半。
目前,勘界仍在進行,黑瞎子島依據協定劃歸中方一側的島上俄方設施尚未拆除,連接哈巴羅夫斯克郊區與黑瞎子島的浮橋也並未拆除。
據了解,黑瞎子島連同鄰近的銀龍島上現有俄羅斯居民約1萬人,在黑瞎子島靠近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市的島嶼東部,有哈巴市數十座企業療養基地,1萬多座別墅,1.5萬餘個果蔬園,每年都會有大批哈巴市民前來觀光。據哈巴羅夫斯克市的《阿穆爾地區公報》顯示,俄方還在島上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肥沃低地四周建有環形防水高壩,以及10多個農場,2個常住居民點,數座教堂。每年生產4,000多噸土豆,1,700多噸牛奶,出欄1,500頭肉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