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日本队看中国足球应走的发展方向
|
时间:2006/06/13 出处:一见如故 |
从日本始终难以跻身世界强队看中国足球应走的发展方向
记得98年日本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的时候,居然就可以和阿根廷、克罗地亚力拼中场的控制权,而丝毫不落下风。现在的日本队即使遇上任何一支世界强队,都可以在整场比赛中获得多次的边路起球机会,但是由于日本队中路的包抄在身高和力量上都处于明显劣势,所以很难造成威胁。 其实日本队一直就缺个有力量有身高冲击力强的好中锋,哪怕没有当年鼎盛时期代伊那样的,有个状态正勇的谢晖或者黎兵那样的全队的攻击力都可以上个档次。
中国队的情况和日本恰恰相反,即使和亚洲二流队交手时,中国也很难真正地控制中场。但一旦获得前场定位球,中国队立刻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高力量优势给对手的球门造成极大威胁,这也是中国与亚洲强队交手时的主要得分手段。
另外我听有的朋友提到阿根廷和墨西哥也是基本放弃身高的小快灵风格,但成绩比日本明显好。这的确不错,但应该注意到,这两支球队的身体素质和对抗能力都是要强于日本的,个人技术也更胜一筹,所以成绩好些也是正常的。
这种风格其实比较类似NBA太阳队的小快灵打法,需要有个象纳什那样的可以将其余球员的灵活快速完美地组织在一起的天才领袖,不然光有单个球员的灵活快速就只是在乱打。阿根廷当年扮演纳什这个角色的人是球王马拉多纳,但老马退役之后,阿根廷就再没有进过世界杯的四强了,墨西哥也是最好就止步于八强。
因此,光强调个人技术的灵活快速而放弃身高力量的打法至少可以说是背离当今世界足球发展的主流的,其实采取相同打法的,不止有比日本成绩好的阿根廷、墨西哥,还有比日本成绩差很多的,常常被中国队的高空轰炸羞辱的体无完肤的东南亚球队。
中国队充分发挥自己的身高优势并不是错误的方向,倒是舍本逐末的追求小快灵风格不可取,比较近一点的例子就是沈祥福放弃传统高中锋的国奥队被马来西亚羞辱,并直接导致两年后的世界杯预选赛中,丧失了传统中锋和中卫身高优势的中国队,被20年没有在重大比赛中战胜过中国的科威特队淘汰出局。
中国球员最缺乏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技战术素养和意识,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多和世界强队尤其是欧洲队交流学习,让更多的年轻球员去欧洲联赛提球,同时坚持聘请欧洲教练执教各级别国家队尤其是青少年球队。这样在坚持发挥自身优势特点的情况下,中国联赛的水平也必将能水涨船高,并进一步促使中国足球水平的稳定提升。
最后,举个中日国家队交手时常出现的例子,请那样持反对意见的朋友们思考。经常看亚洲队比赛的朋友都很熟悉,在和日本队比赛的时候,中国队通常是完全被对手控制了中场,甚至整场比赛中国队都极少能出现三脚以上的成功传球。而日本队在中国队不用犯规战术的情况下,连续传上十几脚球非常轻松,但无论是被中国队犯规阻止后获得的任意球,还是成功利用传球跑动所制造出的禁区内攻势,绝大部分都因为日本队员缺乏身高力量而很难在最后一击上给中国队的球门制造实质性的威胁。而中国队虽然整体明显比日本要差,但单个的球员对上日本队几乎从不吃亏,只要中国队球员能在前场拿到球,日本队就必须通过几名球员的快速跑动包围形成局部人数优势才能有效化解。日本队员在防守时和中国队员单挑的后果,通常是被中国队员利用身体硬突制造出前场定位球,随后就是中国队的高大中锋和中后卫们令日本队的门前一片风声鹤唳。所以虽然整场比赛的技术统计,中国队在控球时间、传球成功率、攻击到前场30米次数、定位球次数和射门次数上通常都处于明显劣势,但有时中国队仍可以利用有限的几次前场攻击机会和定位球机会攻破对手的大门,并在最后的比分上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