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中国学术界要日本归还“鸿胪井碑” 2006/05/30
  • 关注日本,哪能只看《菊与刀》 2006/05/28
  • 终身雇佣符合日本国情 2006/05/28
  • 中国的上海,还是日本的上海?2006/05/25
  • 日本学者希望中国人民了解的事实2006/05/21
  • “中国禁止筷子出口日本”真相2006/05/19
  • 中日关系:潮起潮落皆有因 2006/05/14
  • 中日关系走入新的拐点? 2006/05/10
  •  
    揭秘黑龙江日本人公墓
    时间:2006/06/09 出处:国际先驱导报
    揭秘黑龙江日本人公墓:以德报怨收容天皇弃民

    日本战败后,大批在中国的日本“开拓团民”非死即困,黑龙江省境内的方正县人出于人道主义,不仅收殓其尸骨,建成“日本人公墓”,还养育和照顾日本“开拓团民”后代。如今,方正形成中国境内非常独特的日本侨乡。方正对民族宽容的浓缩体现,用亲情唤醒良知,越来越多的中日友好人士希望借此“以民促官”,让更多日本人知道方正事迹的同时,也能认清历史,以史为鉴 中国修公墓收容“天皇弃民”


    以德报怨义举感动日本

    中国修建“日本人公墓”的做法,赢得了日本部分民众和学者的称赞和感激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李晓晖、驻哈尔滨记者颜秉光、崔峰报道  “这座公墓在日本有相当的知名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二十余个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到方正旅游观光、祭扫公墓。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及民间的一些友好团体也为支持‘日本人公墓’的配套建设提供了资金援助。近几年,每年都有三四十个日本旅行团来这里参观,最多的一个团人数达1290人。”方正县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王伟新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曾有一个来自于日本山形县的旅游团,给原方正县外事办副主任陈福堂留下深刻印象。他记得一个日本国会议员以顾问身份参与其中,此人曾官至日本官防长官,该议员看过公墓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国人的博大胸怀极为佩服。

    中国修建“日本人公墓”的做法,赢得了部分日本民众和学者的称赞和感激。


    “迟到”的援建


    根据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京都大学的坂部晶子的报告——《围绕“满洲”移民的宽容记忆——黑龙江省方正县日本人公墓的建立》,“日本人公墓参观团”开始于80年代,参加的有日本遗孤家属、日中友好团体、各地的和平团体等。

    除了参观访问外,在日本也出现了各种友好协会,它们在日本国内宣传和支持“日本人公墓”的建设和管理。1994年7月,以日本琦玉县秩文、荒川日中友好协会副理事长铃木武雄为团长的友好访问团来到方正县,对“日本人公墓”及附近道路进行了调查。回国后,铃木武雄在日本各地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日本人公墓”进行宣传报道,号召日本人对公墓的主体修建、纪念陈列馆、墓地道路的维修做贡献。琦玉县日中友好协会还和其他日本对华友好人士共同出资,修建了纪念陈列馆——成为中日友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所日式建筑中,讲述了日军侵略罪行、军民奋起备战、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


    中日友好园林的纪念碑林大多是日本友好团体援建,甚至还包括宗教类团体,如佛教的立正佼成会。佼正会总会长听说“日本人公墓”的事情后,对中国人宽广的胸怀十分佩服,决定要来方正县拜祭并准备用会费帮助方正人民。该会在1987年8月第一次组织“日中友好亲善交流访中团”,到方正县日本人公墓祭奠、访问。1992年,该会捐款解决了公墓照明用电问题。2002年8月15日,日本立正佼成会和哈尔滨市方正县人民政府,在中日友好园林内举行了由立正佼成会捐助的“中日友好、世界和平塔”落成仪式。


    将真相告诉更多的日本人


    中日友好园林负责人王伟新说,近年来,到园林参观的日本人呈增加趋势,他们中很多人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罪行和中国人收养日本遗孤的事情后,都表示要将这段历史告诉更多国人。

    日本“方正友好交流会”就是一个例子,该协会1993年成立,并于2005年6月重新组建。该会事务局的大类善启解释说,这座公墓的存在,除了一部分与此事相关的人之外,鲜为人知。为了使中国人超越民族憎恨而建立并维持管理的公墓的行为,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而且促进日本在维持管理方面作出相应协助,所以成立了“方正友好交流会”。

    大类善启认为,在现在中日关系冷淡的时候,“方正”更应该发挥作用。他认为作为一个日本人,应该思考“日本人公墓告诉我们什么?”“在中日恢复邦交以前的1963年,哈尔滨方正县建立日本人公墓,正是存在有包容力的领导的结果。1963年是邦交恢复前的9年,在中国,对日本侵略的憎恨并没有衰减。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将死亡的日本同胞也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在方正掩埋。3年后的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同外国文化和旧传统有关的事物遭到破坏,而方正地区的‘日本人公墓’则得到了中国人的保护。可以说,日中关系无论在怎样的时代,‘日本人公墓’都是追寻友好回忆的最适合的‘圣地’。在思考今后的日中关系时,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友好精神而诞生的‘日本人公墓’将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此外,日本媒体对方正日本人公墓也有一些介绍。《朝日新闻》曾在2002年连载小田实所著《亚洲纪行》,其中也涉及公墓。小田实指出,日本人应该努力树立对自己的过去“不忘”的意志。

    日本侨乡的前世今生


    日本人公墓所在的方正县是民族宽容的“活化石”,特殊的历史塑造了特殊的侨乡


    国际先驱导报驻哈尔滨记者颜秉光、崔峰报道 在“日本人公墓”的旁边,是一座“中国养父母公墓”。

    二者产生一种独特的“历史对称”:一边是由战争受害国不计前嫌为战争发动国遇难侨民修建的公墓。另一边则是战争发动国侨民后代为纪念战争受害国人民救命之恩修建的墓地。

    “当年除了死亡的5000多人外,还有4500多名日本妇女和儿童滞留在方正县,中国百姓见她们十分可怜,就收养了这些儿童。一部分日本妇女也与当地百姓组成家庭。”方正县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王伟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民族宽容为侨乡“奠基”


    远藤勇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幼年随全家由日本来到中国,远藤勇的父亲在日本“开拓团”里被日军征兵入伍。“开拓团”撤离时,祖父母、母亲及姑姑都死在途中,当时年仅6岁的远藤勇成了遗留在中国众多日本孤儿中的一个。1946年春,在难民收容所里生命垂危的他,被居住在方正县庆丰村的中国农民刘振权、吕桂云夫妇收养,并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刘长河。

    为了抚养远藤勇,两位普通的中国农民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了供他上学读书,夫妇俩早起晚归,辛勤劳作,节衣缩食,一直供他读完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远藤勇被分配到哈尔滨市第19中学任教。1974年,远藤勇偕妻子和孩子回到日本定居。

    远藤勇很难忘记这段历史,为了报答中国养父母对他的救命养育大恩,他捐资于1995年在日本人公墓旁边建成了“中国养父母公墓”。该墓地占地600多平方米,墓身呈圆形,墓穴内分5层放置骨灰盒。他的养父母去世后,遗骸都安放此处。

    “养育之恩,永世不忘”8个钢筋焊接大字,在“中国养父母公墓”正门两侧显得非常醒目。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遗属、遗孤及他们的第二代开始陆续回国。由于大多数中国养父母都年事已高,很难随子女到日本生活,方正县的归国遗孤们常常要面对人生中第二次“骨肉分离”——这次是与他们的“中国父母”。

    佐佐木邦雄也有着和远藤勇类似的身世,回到日本后,正当他要把养母接到日本安享晚年时,养母却突然得病去世了。佐佐木邦雄跪倒在养父母的墓前泣不成声:“养父母对我恩重如山,我却没有报答他们,我对不起养父母啊!”



    日本侨乡的当代史


    方正人民“以德报怨”的博大胸襟,建立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中日组合的特殊家庭,并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方正与日本的亲缘、血缘关系。

    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与日本有亲缘、血缘关系的方正人陆续定居和侨居日本,方正县逐渐演变成黑龙江省华人华侨和归侨侨眷人数最多的县。据方正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李宝元介绍,在有着23万人口的方正县,就有86270位华侨及侨眷,占全县人口的47.14%。

    方正县与日本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独特性已不仅仅通过亲缘纽带来体现。

    毕忠庆在日本打工三年,最终带着“第一桶金”回到方正县,投资百万元人民币办起了龙湖公园。他告诉记者,父亲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母亲是日本人,在方正像他这样的人被称作“二代”,是中日混血儿。他2001年到日本后,在一家工厂打工,每月赚取相当于五六万元人民币的工钱。在日本呆了几年后,他感觉还是在方正县生活比较习惯,就说服家人回到这里。现在他的儿子和儿媳还在日本,工作生活都很如意,比他这一代更能融入日本社会。

    在方正县,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就是这里的日语学校很多。据当地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由于与日本特定的亲缘和血缘关系,在方正县不到四人中就有一人有日本亲属。在当地人的餐桌上,可以见到黑龙江特色的德莫利炖活鱼与日本风格的寿司、生鱼片时常搭配在一起。


    中日民间交流的一扇窗口


    据记者了解,目前从方正县回到日本定居或取得日本国籍的人数已突破了4万人。王伟新说,这些人到达日本后,向当地人介绍了公墓,有的还亲自带领日本人来这里参观。这也使得坐落在方正县境内的“日本人公墓”,成了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个“平台”。方正县也成了两国民间交流的一扇窗口。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每年不光有日本政府和民间人士来方正访问,方正县政府自1984年开始,也先后派出16个代表团赴日考察访问。1990年方正县与日本山形县大石田町建立了友好县町关系,1999年又与日本长野县泰阜村建立了友好县村关系。

    1981年日本“农民水稻王”藤原长作来方正传播“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此项技术经方正县传遍中国各地。1996年经日本友人的努力,日本政府无偿援助的水稻耕作机械化和畜产振兴项目得以在方正顺利实施。此外,日本友好人士和团体先后向当地捐赠农业机械、医疗设备、教学仪器等物资和资金等折合人民币700多万元。

    近年来,方正县针对特殊的县情,充分挖掘侨力资源,扶持发展侨务经济。该县利用侨资总额达1.1亿元,侨资侨属企业38家。方正县企业生产加工的山野菜、方通大酱、江川白酒、大罗密干豆腐、粘玉米棒等已远销日本。目前,哈尔滨市政府已将下辖的方正县发展“侨务经济”列入该市“十一五”规划。



    “日本人公墓”趋热引发思考

    “日本人公墓”在打动日本人的同时,也让一些日本人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承认了日本的侵略历史


    国际先驱导报驻哈尔滨记者崔峰、颜秉光、驻东京记者何德功报道 辛培林常陪同旅游团来“日本人公墓”祭扫,这位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很多日本游客到公墓祭扫后,了解到自己的先人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死后却受到中国人民的恩遇,不但遗骨保存完好,遗属被收留、遗孤还被抚养成人,都对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

    “尽管日本战后的和平思想与和平运动活跃,但应认识到许多日本的中间派力量对日本作为战争加害者的罪行长期以来几乎没有认识,而这也为我方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提供了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步平说。


    日本右翼担心国民了解真相

    每年暑假,许多日本中小学生都会进行“修学旅行”,这是一种把旅行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中国进行修学旅行者很多,不光因为中国是日本一衣带水的邻国,而且中国的文化对日本学生很有吸引力。

    很多具有正义感的日本老师,不满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的行径,因此在修学旅行时往往选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历史。因为在日本,中小学近代史教育讲得很少,参观中国的抗战历史博物馆对日本中学生冲击很大,他们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但这些是某些日本政客所不愿意看到的。2004年时任日本外相的町村信孝在参议院的一次会议上公开表示,他担心前往中国进行修学旅行的日本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可能会对他们的历史观产生“误导”。町村信孝要文部省等有关方面指导修学旅行不要选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记述日本侵略历史的场馆,“而应安排学生去参观、学习亚洲各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考虑到这种情况,在继续批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及右翼势力反华活动的前提下,黑龙江省一些专家认为,政府要加强对“日本人公墓”的保护和研究,为中日民间交流提供更多的中性载体。


    提供揭示历史的亲情载体

    “我在日本留学的4年里,接触了很多的日本普通民众。有的日本人说:‘中国人总是让我们看罪证,我们不知道要道歉到什么时候。’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年轻一代对部分侵华证据在认同的同时,也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际关系学博士安成日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而‘日本人公墓’既是侵华的罪证,又是不少日本人父母安葬地,亲情更容易唤起他们的良知,只要他们来这里参观,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和了解了日本的侵略历史,懂得日本人民也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这种中性的载体虽然刺激性不强,但教育效果往往会更好,目前日本人捐资在方正县实施的系列福利工程、修建的‘养父母公墓’、‘友好纪念碑’等就是例证。”

    近年来,由于“日本人公墓”的桥梁作用,方正县和日本民间团体、部分县市结成了友好关系,双方都派出参观团以民间友好往来的名义互访,增进了了解。原方正县政府外事办主任田文斌说,“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民间交流需要‘抓大引小’,‘抓大’就是争取日本国内实力强、人数多的民间组织和一部分政府要员,‘引小’就是对零散来这里参观的日本游客加强引导。例如,日本立正佼成会拥有600万名会员,在日本各个城市几乎都有分会。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组织争取过来,就等于同时争取到了几百万日本民众。”



    既请进来,也走出去

    辛培林分析,来方正县参观“日本人公墓”的日本人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侵华时期在中国担任过职务,对中国及侵华历史了解,如今想验证一下中国人是否真的“以德报怨”;二是当年在这里居住,来这里寻找当年的印迹;三是回来寻找养父母,报答中国人的恩情。“不管哪一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可以争取的。我们应抓住日本人‘民族情绪和亲族情结很重’的心理特点,利用‘日本人公墓’、‘养父母公墓’以及日本遗孤遗属悲惨遭遇的史实打动日本人。政府也要高度重视日本民间友好团体的接待工作,建立旅行、外事等多种接待渠道。”

    针对“日本人公墓”目前规模小、管理落后、外宣薄弱等状况,当地的干部和学者还建议,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加强对公墓的规划、修复和管理,加快搜集历史资料、科研和文艺创作,以生动丰富的外宣品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日本人公墓”,并激发他们来这里参观的兴趣。

    侵华日军731罪证陈列馆馆长王鹏认为,为了争取日本民众,“请进来”是一个重要方面,而 “走出去”也很必要,他认为应该“把这些历史真相搬到日本人的家门口、学校门口和政府门前,直接对日本中间派力量进行争取和教育”。




    把历史真相搬到日本人家门口

    与“日本人公墓”同属一市的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欲到日本办巡展,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国际先驱导报驻哈尔滨记者崔峰、颜秉光报道  在基本结束国内的巡展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管理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国外,欲到日本举办巡回展览,让更多的日本国民知道当年这段历史。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