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有关苏联的文章,都是建立在苏共垮台这个事实之上.然而,如果苏共没有垮台,比方说,如果当时的苏共处置得当,没有垮台,又会怎样演变呢?
要说苏共的垮台,先得探求苏共垮台的原因,我认为,当年苏共的垮台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苏共处在深刻的政治与经济双重危机之中,应变危机的方法失当.
先说政治危机,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后,尤其是在斯大林极其以后的时期,建立起一套庞大的官僚系统,这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在维持着社会的运转.苏共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由于权利不怎么受人民的监督与制约,形成了以官僚为主的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这个既得利益集团,拥有广大的苏联人民所没有的众多特权,官僚们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私利,虽然是计划经济,但腐败仍然是普遍而严重的.由于长期脱离人民,人民又没有表达愤怒的言论自由,所以在人民的心里,苏共已经被人民所抛弃.
苏共倒台前的民意调查也显示,绝大部分的苏联人民并不认为苏共代表人民的利益,认为苏共只代表官僚集团的利益,所以当时的苏共,实际上已经处在严重的政治危机之中.
苏共的教训是,如果一个执政党,没有人民的民主监督与制约,那么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代表官僚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当大多数人民不认可执政党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那么执政党就会处在严重的政治危机中.
毛泽东当年批判苏共变修,是有道理的,毛泽东预见到了原来革命的党,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会形成丧失革命精神,只维护官僚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毛泽东称他们为官僚资产阶级.毛泽东的方法为搞运动,每隔七八年来一次文革那样的运动.
再说苏联当时的经济危机,苏联的经济体制为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但这种体制已经显得越来越僵化,当时苏联工厂公司的消极怠工现象十分严重,产品质量低劣,经济效益低下,效率低下的苏联经济还要负担与美国进行太空大战与阿富汗战争的庞大费用,结果当时在苏联商品紧缺,买什么都要抢购排队,人民十分不满意.
苏联的政治与经济危机,其实在波列日涅夫时代就已经十分明显,在波死后,本来应该进行改革,但先后上台的两位书记头脑同样僵化,丧失了改革的大好时机,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改革已经迫在弦上,改革已经成了党内党外万目所盼.
应该说此时改革是对的,是应付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的唯一出路.但错误的是,由于缺乏经验,戈尔巴乔夫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由于官僚集团脱离人民,并且经济恶化,人民对苏共十分不满,此时放开选举,则代表共产党的苏维埃代表必然被人民所抛弃,这是苏共垮台的直接原因.
聪明的办法是先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让人民尝到改革的甜头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再进行渐进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政治体制改革,则苏联有可能不会垮台.
但问题是,如果苏联的经济由于体制改革,而有了巨大的发展,那么,执政党还会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欲望吗?我的判断是不会,苏共会得意于自己的经济发展,人民也会满意于经济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实惠.
似乎一切都是圆满的,但且慢,事情不会这么简单.由于权利不受制约,在市场经济下,官僚集团会利用一切机会来捞取既得利益,会形成一个比计划经济下,利益更为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由于既得利益集团掠夺了本来应该属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那么虽然人民的整体水平提高,但人民对官僚集团的愤怒与厌恶并没有减轻,政治危机更加严重了.
在这种政治危机的氛围下,只有持续的经济增长,才能稍微缓和拖延一下政治危机的爆发,所以为了经济增长,苏共会不惜牺牲几代人的资源与环境.由于财富逐渐集中到既得利益集团手中,人民的消费委靡,国家不得不靠举债投资基础建设来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靠牺牲环境与资源,靠举债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能维持长久.
当经济不再增长,政治危机也没有得到解决,苏共必将再次陷入比当年还要严重的双重政治与经济危机当中.
苏共的聪明做法是,在下一次经济危机还没爆发时,抓紧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这种改革必须是渐进的,有序的,可控的,利用经济还在增长,多数人还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先党内改革,铲除腐败官员,在党的形象得到改革,清廉的官员占到绝大多数的时候,再进行党外的政治改革,让党员在选举中具有竞争力.
历史的实践证明,没有民主,任何原来具有革命精神的政党,在长期的执政后,都会形成官僚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会成为脱离人民的贵族.
在资本主义的体制下,瑞典的社会民主党能七十多年长期连续执政,说明一个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政党,可以有长期执政的资格与能力.
毛泽东曾想采用文革那样的运动的方法,来铲除党内的官僚既得利益集团,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失败的,会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当年的四五运动,就是人民用行动表达了对文革的反对.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句话说得何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