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交權不是下臺,陳水扁以退爲進2006/06/02
  • 马英九的民主和法治观 2006/06/01
  • 台灣政局突變 陳水扁宣布交權 2006/06/01
  • 國民黨民調:贊成罷免阿扁不到三成 2006/06/01
  • 台灣放寬大陸專業人士登島2006/05/30
  • 台湾岛“颜色革命”就在眼前2006/05/29
  • “驸马”一案体现出了台湾的真民主2006/05/26
  • 强烈呼吁国内媒体立即封杀陈驸马的丑...2006/05/26
  •  
    台湾政局尚未发生本质变化
    时间:2006/06/03 出处:联合早报
    陈子帛

    陈水扁以及民进党当局,目前正处于1987年该党成立、2000年该党执政之后最为严重的危机中。危机并不来自外部,而是源自陈水扁家族贪渎事件的总爆发。

    继陈哲男、马永成、吴淑珍以及赵建铭的弊案接连被揭露之后,在媒体和舆论持续不懈的跟踪报道之下,陈水扁穷于应对,民进党政府招架无力,在野党以及民间要求罢免的声音日益强烈。在多重政治压力之下,陈水扁作出了新的危机管控决定,在端午节当晚召开党政会议,表示经过彻底反省之后,将约束第一家庭,除宪法赋予的两岸、外交及国防权限之外,其余权力彻底下放,交付行政院与民进党。

    弃婿保妻 以拖待变

    陈水扁的“三个决定”,即自清、革新和权力下放,并承诺未来他和家人除了奉献公益之外,决不允许涉入任何公共事务;将现有的权力结构彻底改变,着手进行相关人事革新;行政院人事权交由苏贞昌,不再涉入党务运作,不参与选举活动。而“一个决心”,就是说到做到,坚持到底,接受全民监督。这表明,在此之前,他的确是大权独揽,至高无上,纵容家人胡作非为。

    这个停损点选择的时机是恰当的,因为陈水扁已经清楚看到,貌合神离、各怀鬼胎的泛蓝阵营对他无法构成致命威胁,最大隐患反而是来自内部。只要稳定内部,下放部分权力,就可以暂时渡过难关,以图再起。

    当然,人们也看到,陈水扁的“三个决定”、“一个决心”的实质是,只下放权力,不交出权力。两岸、外交以及国防大权依然在他手中。政局的后续发展也许会出现弃婿保妻、弃赵保扁、以拖待变的轨迹。

    陈水扁下放权力,实际上只是获得可喘息的机会,而无法完全解除贪渎弊案所带来的危机和困境。

    台湾舆论认为,国家安全会议赋予总统的权力,实际上还是控制主要的行政权责。最为关键的是,陈水扁在民进党以及党政军系统中的权威地位已基本丧失。他缺乏诚信的痼疾已无法治愈,政治道德和信任感难以重建。下放权力的举措,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此时治本就等于自掘坟墓,与自宫式的了断无异。以陈水扁的政治性格,除非濒临山穷水尽境地,否则他不会轻易屈服。换句话说,他是一个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政客,其维护权力的能力和能量不可低估。

    台湾民主的致命缺陷

    台湾的民主化尝试在华人社会先行一步,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粹政治氛围之下的不完全政治形态,很难公正、公平和公开。尤其在缺乏完善的法律秩序、完整的权力制衡的条件下,台湾最高权力几乎处于天马行空、大权独揽、毫无节制、无法监督和制衡的真空状态。陈水扁及其家族和亲信的胡作非为、贪得无厌,恰恰是台湾民主化存在致命缺陷的最佳例证。台湾的执政党有责任,在野党有责任,媒体有责任,社会大众也有责任。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检视的问题。

    有人据此悲观地以为,陈水扁之所以还能苟延残喘,一是因为人民及政客对政治的认知水准极低。人们只看重选举权,却疏忽了罢免权;二是因为台湾社会对政治的认识仍以蓝绿对立为主,这种封建的党派性超越了大是大非的公共性;三是因为台湾的大小政客一切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主,精打细算,无法把政治标准提高。虽然悲观些,却也接近客观现实。

    只重选举过程和结果的政治形态,只注重蓝绿而辨析黑白的主流民意,以及斤斤计较于一党得失、一人得失的政客,很难对陈水扁家族予以最致命的痛击,也很难让陈水扁最终受到舆论和道德的判决。加上台湾社会普遍对权力有敬畏感,对掌权人物毫无节制的状态普遍有某种宿命感和无力感,这都是导致陈水扁不断切割、不断设计停损点、不断断尾求生、其权力根基难被撼动的症结。

    陈水扁下放权力,缓和了内部要求权力分割的压力。我们相信这才是陈水扁蜕变成“跛脚”的开始。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台湾之子”已成“台湾之耻”,但跛脚只是不良于行的踉跄,只是暂时的行动不便,而不是双脚功能尽废。因为,陈水扁和民进党还有进行政治动员的切入点和爆发力。

    社会层面依然有序

    最近的几次重要民意调查显示,尽管陈水扁的支持度已经低到两成上下,不支持度高到六成五,但仍然还有近四成五的人不主张罢免。这是一种政治吊诡,以至于某些观察家愤怒抨击台湾社会的民主观。除了热衷选举,台湾社会似乎不讲能力,不讲清廉。这种偏狭的视野,也是陈水扁可能会侥幸逃脱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泛绿支持者,甚至出现了新的悲情诉求。这种没有是非观念的悲情,很容易产生某种似是而非的价值认同,更成为陈水扁坚持到底、绝处逢生的凭借。

    我们看到政治内耗依然严重,立法机构几近停摆,经济发展指标不尽人意,但社会没有完全失控,经济照常运行。社会自救意识驱动下的某种自觉,维持了民生和社会运营最起码的秩序。媒体的监督机制和功能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司法系统的效率也许令人存疑,但依然正常运作。这一切构成了乱中有序的基本面,也成了陈水扁设定停损点的条件。

    台湾政治发展尽管呈现出混乱的表象,但大厦将倾,却仍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乱中有序的特点迄今为止尚未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是未来一个阶段台湾政治发展的主流脉动。若不能准确把握,我们对台湾政局的观察就会陷入被动认受的窠臼之中。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