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中國公務員工資如何改革?2006/06/01
  • 黄万里:论长江三峡修建高坝的可行性2006/05/22
  • 张光斗坦言三峡工程质量不够好2006/05/22
  • 关于三峡工程的异议2006/05/21
  • 三峡工程: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大倒退2006/05/20
  • 世界规模最大 三峡大坝明天封顶2006/05/19
  • 萬潤南,一个还算清醒的知识分子2006/05/11
  • 柏杨:张居正的改革与惨败2006/05/10
  •  
    理性反思不等于动摇改革
    时间:2006/06/02 出处:光明网
    --评《改革不可动摇》一文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 杨圣明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成就巨大,但积累的问题、矛盾也不少。近两年来,一些群众和学者开始反思改革的某些问题、内容和步骤。这本来是很正常的,正如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的“我们的全面改革是一种试验,中间一定会有曲折,甚至大大小小的错误,那不要紧”,他又说:“对的要坚持,错的要纠正,不足的要加点劲”,这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

    最近,读了《财经》杂志1月23日发表的 ,《改革不可动摇》一文(以下简称《动摇》一文)后,觉得文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批判新自由主义不是反对改革

    《动摇》一文开宗明义地写道:“社会上出现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他们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上纲为崇奉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恶果,加以批判和否定”。文章的结尾部分又写道:“以批判新自由主义来否定改革实践,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改革的历史,也否定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论断显然把批判新自由主义看成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新思潮,换言之,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新思潮是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果真如此吗?否也。

    新自由主义是二战后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思潮、新理论。有人曾把它称为“华盛顿共识”。在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认为自私自利是不变的人性;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是永恒的,最符合人性的,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迷信市场自由化、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万能,一切交由市场解决;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地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东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所采用。但是,糟粕也进来了。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些人打着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这种倾向不是真正的拥护改革政策,它是要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邓小平年谱》第1284页)新自由主义进入我国后,就假借中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同中国的正确改革观,即邓小平的改革观、社会主义改革观进行较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开始对新自由主义进行反击。显然,批判新自由主义,决不是什么否定改革,反对改革,恰恰相反,是捍卫改革,坚持改革,坚持邓小平同志开拓的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反思改革中的某些向题、内容和步骤: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

    《动摇》一文写道:“有些人把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统统归罪于市场化改革本身,动摇和否定改革。”这里说的“有些人”是指哪些人呢?文中另一处说明了,包括骂土地被征用、旧房被拆迁的人,骂教育医疗收费太高的人,骂买不起住房、找不到工作的人,骂贪官太多、司法腐败的人,骂治安太乱、安全无保障的人,骂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办事不民主的人,以及“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人,一句话,是“弱势群体”。他们的“骂”有不够理性的地方,但也是对改革的一种反思。《动摇》一文把这些人以及上文所说的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学者都打成反对改革派或保守派。这是值得商榷的。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成就巨大,但积累的问题、矛盾也不少,应当总结经验教训。近两年来,一些群众和学者开始反思改革的某些问题、内容和步骤。这本来是很正常的,正如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的“我们的全面改革是一种试验,中间一定会有曲折,甚至大大小小的错误,那不要紧”。(《邓小平年谱》第1060页)他又说:“对的要坚持,错的要纠正,不足的要加点劲。”(《邓小平车谱》第1280页)这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与此不同,《动摇》一文则把群众和学者对改革的反思视为“动摇和否定改革”的新潮流。这样做,有害怕群众和学者在反思中深思熟虑与对比分析之嫌。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有本身缺陷

    《动摇》一文写道:“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背景下,诸多矛盾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是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 这是一种变相的市场完美论、市场万能说。

    邓小平确立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还必须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市场的作用、性质、覆盖面以及不同领域的市场化程度等应有全面认识。当前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既有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的因素所致,更由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所造成。市场像一切事物一样有二重性、双重作用,由市场配置资源,确实能调动和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是,市场机遇、市场信息、市场决策能力、市场运作手段,等等,对每个人或每个企业并不是均等的,甚至相差悬殊。结果,有的赢利,有的亏空;有的暴富,有的赤贫;即使都获利,也有大小、多少之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具有二重作用,既能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又具有分配和分化的功能,使生产经营者分化,胜者上天堂,败者下地狱。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常识。

    既然市场有二重性、双重作用,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积极作用(正面效应),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抑制或消除它的分化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它的消极作用(负面效应),防止或消除社会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

    再者,市场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波动性。对此,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干预。这就是说,要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两手并用,岂可只用一只手。

    从市场覆盖面和市场化程度分析,有的领域应进一步推动市场化,也有的领域市场本来不应进入,而今已经进人;有的行业市场化程度尚低,也有的过高;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分析,分类指导,切忌一刀切,不能以“市场化不足”一个调门说话。

    我们党总是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政策导向

    《动摇》一文写道:“整个改革开放的‘效率优先’旗帜上,也写着‘公平’二字”。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效率优先”并不是我国整个改革开放28年间的旗帜。其实,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一,“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是改革初期经验的总结,写进了党的“十四大”决议。其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写进了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其三“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再分配中注重公平”,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其四,“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13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写进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文件。从党的历次决议和文件中清楚地看到,我们党总是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政策导向,指导亿万群众前进,不愧为成熟的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先进政党。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