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兵越多军越弱:宋军衰落的鉴戒2006/05/25
  • 北宋的人均GDP估计达2280美元2006/04/07
  • 关于岳飞政变的可行性的分析研究报告2006/04/06
  • 北宋一两银子值现在的多少人民币2006/03/31
  • 寻找开封犹太人后裔 揭开历史迷雾2006/02/16
  • 张邦倡精神疾病诊断书2006/01/09
  • 金国是残暴侵略者的化身吗?2005/12/06
  •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2005/11/17
  •  
    猪头书生:侃侃岳飞历史地位演变
    时间:2006/05/26 出处:新观察
    郑成功怎么也不会想到三四百年后成了“民族英雄”;而岳飞也不会想到“民族英雄”称号几乎不保,郑岳两位先人若能相聚,不知道会不会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其实,“民族英雄”乃是中西近代相通之后的摩登词汇,古时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教育部为了所谓“民族团结”而褫夺岳飞“民族英雄”封号,并为汉奸秦桧翻案,也不是始于今日。如果翻翻孩子们的历史教科书,一直称岳飞是“抗金英雄”或“南宋名将”。教育大纲现在提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这只是由暗贬转为明贬罢了,结果若借用英国格言,是把原本睡着的狗搅醒了。

    其实,带有官方或政治色彩的对岳飞的重新评价,本朝诸公绝不是始作俑者。“民族英雄”是现代产物,但是对岳飞的毁誉,可以说从他被杀之后就开始了。这反映了各朝各代当时的政治大气候。

    话说当年宋金之争,在汉人王国和女真政权内部,都有和战的两条路线之争,彼此的鹰派和鸽派,斗得你死我活。宋朝这边已经是众所周知了。但是女真政权那边,同样有拉宾和沙龙。和宋高宗同时的金熙宗,主张文治,倾向汉化,被主战的武人视为违反女真光荣传统,对外软弱。但是正因为双方都有主张以土地换和平的势力,这才有和议的可能。对某些女真鸽派来说,扩张的土地已经足够了,而且河南陕西等地,乃汉族人故土,如果要建立和维持新的女真定居点,不知要派多少军队弹压,倒不如让汉人自治。在南宋这边,对汉人主和派来说,他们觉得,势已至此,再打也打不出个名堂,糜兵费饷,伤生害命,搞不好不是金军南下,就是军阀势力失控,倒不如偏安一隅,挣钱理财,写诗做词,来个暖风吹得游人醉,岂不比连年兵荒马乱强?

    而各方的主和派又都面临来自主战派的强大压力。秦桧就对高宗说过,疑人不用,既然要议和,就请皇上独与臣议其事,力排众议,方能成其事。为了打击主战派,秦桧和同党排斥异己,甚至以莫须有之罪杀了岳飞。但是,就算是卖国,这厮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卖国的。主战派反对议和时就有人上奏要把他的脑袋砍下来挂在竿子上当街示众,杀了岳飞签订和约后,还有施权行刺事件。只是现代的拉宾被爱国青年刺死了,而秦桧命大,从此就加强了身边的保安工作。可以说,两条路线斗争之激烈,秦总理去世前,就知道自己身后会出问题的。

    宋金在绍兴八年(1138)议和,金把河南陕西归还宋国,并送回徽宗夫妇的灵柩。而宋则对金称臣纳贡。高宗表示,念南北军民十余年不得休养生息,故此忍辱负重,屈己求和。主和派称颂皇上体现了四个代表精神,孝悌仁慈,四德具备。但是,包括岳飞在内的主战派,群情激愤。岳飞拒绝接受封赏,公开表示,今日之事,可忧不可贺,让敌人看笑话。让赵核心一族很没面子。

    但是,金人这边也有烈士们用血汗打下来的土地岂可轻易赠人的叫嚣。一年后,通宋的哒濑以谋反罪被杀,鹰派人物金兀术崛起,架空了金熙宗,随即撕毁和约,南犯宋国。但是岳飞等宋朝大将英勇反击,重挫金兀术南下政策。岳飞建议朝廷乘胜追击,收复中原,以图中兴。但是高宗和秦桧主张见好就收,仍以议和为长治久安之计。高宗语录:此次反击,本欲为民而吊伐,岂欲多杀以示威。而且打出统战口号,说是誓与“华夷”铲除破坏和平的首恶,“期使南北,共享太平”。还语重心长地找大将张俊谈心说,要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学习前人郭子仪,虽然手握兵权,也要心尊朝廷,否则非但子孙无福,自身恐怕也难保。张俊决定与时俱进,还是保住自己身家性命要紧。

    但是,岳飞却被高宗和秦总理除掉了。随后双方重新议和,宋把河南陕西的部分州,又割让给了金人。

    这次和平,持续了二十年。

    大宋屈辱求和,大将无端被杀,这些在当时就是粪坑扔石头激起民粪(愤)的行为。宋朝主战大臣对秦总理的专横和虎视眈眈的金人自然是一万个不服气。为岳飞平反的运动,可以说自岳飞一死就方兴未艾了。

    秦桧死时做为忠臣礼葬,受封王爵,备极哀荣。平反派趁机活动,但是,反岳运动毕竟是高宗首肯的,秦桧遗留的三种人仍在。因此,高宗发表最高指示:讲和之策,悉由朕衷,故相秦桧,但能赞朕而已,诸位不要做无知的猜测,遂禁止妄议那场政治风波。但是,当年一些在和战风波中被撤职的干部,比如胡启立、阎明复等,陆续回到官场,恢复高干地位。政治风头,开始转变。但是,岳飞的平反,再塑金身,那则是高宗他老人家去世以后的事了。

    秦桧临时死给高宗上遗书,愿陛下益固邻国之欢盟,杜邪党之窥觎,把南北和平大业,托付给亲信党羽。高宗厚葬秦桧,但是让秦仆方等秦家弟子退休养闲,执行没有秦家将的秦氏路线。朝野多有上书请求为岳氏平反昭雪的,而这种平反之意,实际也是借题发挥,是希望政治改革,走主战道路。这些诉求都被高宗压下。

    这段期间,金国政治也发生变化,沙龙式的强硬派渐渐抬头,完颜亮发动政变,入主帝宫,开始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1161年,完颜亮打响了宋金之间二十年来的第一枪。宋国一面武装抵抗,而和战之争,再次浮上台面。

    完颜亮南下受阻,旋即祸起萧墙,北方老家发生政变,完颜亮被兵变的部下所杀,统一南北的大业,功亏一篑。与此同时,高宗老人家也感到疲惫不堪,于1162年宣布把总书记职位传给太子,是为孝宗。高宗成为太上皇。

    孝宗不是高宗的嫡系传人,做太子时就主战,上台之后更不用韬光养晦了,政策明显出现变化。

    岳飞的地位,从此就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孝宗下诏为岳氏父子平反,重新举行国葬,岳家子孙,都破格提拔录用。

    这实际上也是政策信号,表明孝宗已向主战政策倾斜。和岳飞平反同时的指标,是当年靠边站的主战官员纷纷落实政策,回到领导岗位,其中主战老臣张浚的复出,为岳飞平反,为收复失地政策制造了舆论和精神榜样。张浚1163年出师北伐,向金国发起进攻。大军北上之际,只和大宋皇帝秘密打了个招呼,却避开了文职中央政府,反战的宋国首相为此请辞,被孝宗罢免。结果,元嘉草草,仓皇北顾,张浚北伐失败。主和派声势又起。 当主和派希望太上皇高宗表态时,孝宗怒斥道:秦桧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在复杂的战场形势下,孝宗在和战之间,没有选择的余地。

    1164年,宋金再度议和。宋朝又割让土地,但是不再称臣,而是以“侄皇帝”自称,名义上也废除进贡和赔款,而改之以经济援助,也就是“岁贡”以“岁币”
    形式支出。

    这次和平条约签订后,宋金之间,三十年无大战。但是岳飞的地位却日益高涨。

    转眼到了宁宗时期,在国戚和权臣韩(托〕胄主持下,中央追封岳飞为“鄂王”,又削去秦桧的王爵,展开了彻底的揭批秦桧的运动。

    从此,岳飞和秦桧,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英雄,一个狗熊了。这离岳飞被处死已有六十余年,距离秦桧病死也有半个世纪了。

    韩氏追封烈士和鞭尸国贼,也有现实政治目的,就是为北伐战争做舆论准备。

    这段时期,金国鼎盛期已过,只想维持淮河两岸现状。但是宋国主战派却看到这是收复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的北方土地的历史时机。韩氏于1206年正式请皇上下诏,对金国展开进攻。不料主战派口号喊得响,仗打得却不好,北伐未遂,竟引来金兵南下反击。主和派又看到了出头的时机。

    最后,主和派先斩后奏,将韩氏杀死,将其做为破坏和平的祸首,把人头送给金兵,函首安边。宋金第三次签订和约,宋国以犒劳的形式赔款,金兵撤出战争期间占领的地区。

    顺便提一下,南宋时期始终贯彻着主战与主和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但是也有朱熹等知识分子主张的胡适式的第三条道路。

    道学家朱熹既反对主战,也反对主和,而是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加强守备,富国强兵,羽翼长成了,到时自然好办事,但是更关键的还是要搞“三讲”,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朱氏盛名远扬,孝宗请他来谈理财和强兵之道,朱熹劝他搞三讲,搞德治,正心术,立纪纲,如果没有正气在身,何来经济发展、军事现代化以及光复国土?不存天理,去人欲,财又安得而理?军政何自而修?土宇何自而复?气得皇帝大骂儒生空谈无用。

    说着说着,转眼间,时间就到了女真后人建立的清朝了。这是外族人征服东土建立的政权,但是这个政权疆域广大,有效控制范围远超出宋明两代汉人政权,是一个辖有多民族的庞大帝国。

    清朝党中央所面临的政治需要和形势,不同于前朝。他们既要维持少数民族的精英地位,但是又要吸取汉人文化,需要对汉人实行怀柔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打破过去的夷夏大防。

    本朝对国家与民族问题上的重新界定,实际上在清朝康乾年间就已经有过先例了。

    本朝乃至更早的民国修史,除了受历史上的天朝中心观影响外,还基本按照现代国界来推及古代,把当时并不认为是中国的外族地域,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国与国之争,族与族之战,被视为内战和民族关系。而过去历史上某些时期曾属于中国皇朝管辖但是如今早已成为独立国的越南、朝鲜等,则在当代历史教科书上被列为外国,东土和他们的关系,属于古代对外关系章节。这实际上是在用今日的国家观念和疆域,来解释古时的形势。正因为如此,才存在岳飞等人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的困惑。

    而如今的国家疆域以及多民族大一统特性,和满清奠定的基业是分不开的。

    明朝祭祀前朝先君,辽金两国,并不入列,明显视为外国。但是满人占领东土后,不仅祭祀明朝先君,以示自己为东土皇朝正统,还把辽金列入前朝先帝祠,如今看来,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象征行动,为岳飞等人的地位,增加了新的变数。

    清朝文字狱的打击对象,包括那些华夷有别之论。对民间文艺和戏剧作品,不仅涉及明清关系要查,连南宋与金朝关涉词曲,乾隆皇帝也下旨要一体饬查,该删就删,该改就该,并且送满清XX部审查。而同情汉人降藩的戏剧《四郎探母》据说就是清朝时推出的样板戏。雍正还颁发过《大义迷觉录》,宣传华夷无别,舜是东夷,文王是西夷,大家不分彼此,满人也能作东土皇帝,云云。

    但是,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在文字狱高峰期,岳飞墓似乎也没有被砸。岳飞文集,也是清人整理的。

    因为满清朝廷,很聪明地调整了岳飞的地位。那时岳飞是没有“民族英雄”称号的民族英雄,而清朝皇帝和本朝御用学者一样,从新的角度诠释岳飞,除去了他的“民族”性,但是却保留了他的“英雄”性。在满清看来,岳飞是忠臣的典型,他的可歌可泣,在于他的忠君报国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可以想象,曾和满清先祖作战的岳飞金身,于是大难不死,又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岳庙的香火得以延续不断。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清末。此时中西相通,西学东渐,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已经受到现代影响了。反清志士,出于政治目的,打出排满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时候的岳飞,又焕发了新的光彩。

    反清先驱以岳飞等反抗异族的英雄为榜样,号召民众起义,激励自己的反清斗志。陈独秀、柏文蔚等人组织过岳学会,这是早期反清社团之一,成为同盟会外围组织。岳学会的人还策划过反满兵变。

    岳飞和文天祥、史可法等人,正式戴上“民族英雄”桂冠,应该是这个年代的事了。除了政治需要外,那时的词汇,也现代化了。岳飞等被写进中小学教材,取代二十四孝的模范地位,应该是民国成立后的事。

    不过,民国成立之初,就出现了“五族共和”口号。民国人士也以清帝国合法继承者自居,对清帝国的所有疆域,包括清朝瓦解后失去控制的蒙藏地区,都宣称拥有主权。反满的政治渐渐让位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而这个国家,是沿袭满清帝国的多民族大国。

    到了本朝,反帝理念、国耻教育、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都是新的政治标准。这时候,重新审查、清理“民族英雄”队伍,其实也是可以想见的。在这种情形下,早已成为民族英雄的岳飞,竟发现自己的地位渐渐被新提拔的戚继光和郑成功取代了。

    给孩子们用的教科书,也许不得不简单化和脸谱化些,但是俺觉得,谈历史时,还是理性平和一些为好,特别是要尽可能地回归历史的本来面目。在通俗文学上,大家还是尊重民俗。但是就真正的专业历史而言,应该回避政治和历史不分、黑白爱憎分明、口号与脸谱充斥的研究和叙述方式。

    至于中小学教科书,虽难以避免简单化,但是俺觉得有些问题还是可以避免政治化的,至少应该多留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当然,这又是脱离东土本朝的实际国情之议了。

    不过,小孩归小孩,大人们看历史,是不应该当评书看的,更不应该当政治论文看,写岳飞和秦桧,要是夹杂这么多当代政治货色,那就绝不是真正的历史了。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