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油老虎痛咬美国经济 2006/05/25
  • 美国阻挠中国在中亚找能源2006/05/21
  • 委内瑞拉要把一半石油给中国2006/05/17
  • 美怀疑盂暴涨存在幕后黑手(图)2006/04/30
  • 国外“的哥”干得也挺辛苦 2006/04/27
  • 谁分享了中石油去年的1334亿元利润2006/03/27
  • 发改委:今日起提高成品盂格水平(图)2006/03/26
  • 巴基斯坦愿为中国铺石油管道2006/03/22
  •  
    哈萨克石油与中美能源冲突
    时间:2006/05/25 出处:科技日报
    秦戈



    2005年5月21日,当中油管道局的施工人员完成对中哈管道最后一道焊口的对接处理后,就意味着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将于本月底通过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进入中国新疆的独山子石化公司,中国由此而获得了又一个稳定的石油供应源;更意味着中国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冲破西方某些国家对其所设置的封锁包围圈,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这一地缘政治角逐中,取得了一次实质性的胜利。

    相对与她的经济总量、人口和幅员而言,中国是一个石油资源储量贫乏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之一就是能源不足,严重依赖石油进口,且在能源储备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供应配置更显得捉襟见肘,能源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出于战略考虑,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上同主要供油国签署了长期合同,以弥补国内资源的长期、根本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发现大型油田,这一发现引起了中国的关注。而中国的西部邻居们也越来越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看成是一个重要贸易伙伴,并乐意增大对中国的能源出口。中哈双方决定双方共投资8亿美元,于2004年开始铺设一条长988公里的中哈输油管道。并以极快的速度,使该项目于2005年年底完工。其后,中国又在其境内铺设了200多公里的阿拉山口—独山子管道。除了中哈石油合作外,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能源合作方面,经过了长达10年的风风雨雨,今年初俄方也最后敲定在中俄间建立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

    能源安全战略考虑的不仅仅是从哪里进口以得到补充能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证进口运输线的安全通达和可靠性。因此,对与之毗邻的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贸易而言,铺设油、气管道的方式就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个中的原委既有纯粹经济行为的计算,也有从大的地缘政治斗争的角度出发而不可讳言的政治和军事战略利益的考量。



    迄今为止,中国进口石油的大部分是通过海上途径运输。这在和平时期可能还不至于有大的问题;一旦由于诸如台海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引起中美关系出现紧张,中国的海上石油动脉就极易被在太平洋地区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国海军的切断。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打的是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包括信息、物资在内的后勤保障。一旦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被卡断,不要说后方战争所需物资的生产,即使前方的装甲车大炮等武器,也会因动力不足而自废武功。在目前没有石油战略储备的状况下,假如中美因台独问题发生战事,仅第七舰队的海上封锁,美国就可以赢得战争的一半;不出个把月,美国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图。因此,石油对中国而言,不仅仅是经济物资,而且是战略命脉。

    对多元石油进口的战略意义,应该说中国政府早已认识;但真正把它付诸于行动,是从2002年江泽民-朱镕基政府任期的后两年以降。这些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访问俄罗斯,中亚,中东,北非和南美,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石油开发方面的合作与贸易。可以说中国近几年的外交中,石油外交是其主旋律。这是因为,一是由于快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不断扩大的对石油的需求,二是日益增强的国力所导致的对大量进口的支付能力,三是出于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贸易平衡的考量,更重要的是石油对和平崛起的战略意义。

    基于此认识,中国在近几年来,不断调整着其石油战略。其中包括:(1)国际进口与国内开发的结合;(2)进口源的多地域性和进口方式的多样性;(3)“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巨头近年来的外向型发展(4)考虑一定量的石油战略储备,并采取国家与企业储备相结合,如位于浙江镇海和其他三个地方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5)对原油生产开征“暴利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等等。



    毫无讳言,美国企图独霸天下、追求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领导权这一野心,就决定了其不愿看到有第二个强国在地球上的出现。不幸的是,美国把寻找第二潜在强国的目标对准了中国,把目标出现的时间确定在2020—2025年间,把战略放在了围堵以“防患于未然”。然而在睡狮已醒,难能从内部实现“颜色革命的可能”的情势下,美国就把其主要战略之一放在了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从外部切断中国石油进口的油脉,以限制中国日益扩大的石油进口之上。

    伊拉克战争使世界第一油库波斯湾掌控于美国手中;中俄远东输油管线建设被日本搅局,10年来反反复复,几近夭折;中国跻身中亚里海黑金开发潮的努力在英美的排挤下折戟沉沙。 在国际能源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中亚地区自然成为两个世界强国的石油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的主要舞台。

    正是从这一长远战略出发,美国对中俄、中哈间双边在石油贸易方面达成的协议深感不安。美国深知其左右俄罗斯的难度,因此,就有了美国外交人员开始加强对哈萨克斯坦的强度关注,和美高官开始对哈进行频繁访问等一系列的举措。如,美国国务卿赖斯于2005年10月11日至13日对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5国进行了闪电式访问;除了反恐和鼓动颜色革命外,对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控制是其重要议题。2006年5月份,美国副总统切尼再次访哈,他此行主要目的是敦促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对输油管道的走向做出“正确选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切尼所谓的“正确选择”,无非就是为实现美国的地缘战略,一方面阻止哈与俄在经济、军事和政治诸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压制哈将输向中国的石油转向西方国际市场,切尼明确指路,譬如纽约、伦敦、东京等交易所,以遏制中国崛起的速度。

    就美国的霸权野心而言,哈萨克斯坦确实具有现实且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美国巩固和发展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和据点,是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的“软肋”所在;第二,它是国际石油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在最近中东、非洲和南美一些石油输出国出口政策有变,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的重要性尤显凸出。



    然而,围追堵截的手段是不可能奏效的;就像过去几年来不遗余力的鼓吹“崩溃论”“威胁论”的鸹噪结果所证明的那样。这是因为:

    1.贸易的根本因素是利益驱使,其实现的条件是供需要求和价格决定。美国既没有能力,也不会愿意以支付超出市场价格以达到垄断的目的。

    2.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在地域上的毗邻为其间的贸易提供了天然的比较优势,再加上还有历史交往中所形成的文化上的相似性与血缘上的联系,和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地缘政治组织的人为促成力量,这些都是美国所不具备也无法改变的。

    3.对于一个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年经济增长率达9.9%,总产值(GDP)达到2.2257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量超过14000亿美元(2005年数据)的一个大国(排世界第四位),其维持经济增长所需的能源等生产要素数量是巨大的;当国内生产量无法满足其需求时,自然要寻求新的解决出路,而唯一的手段就是通过进口,这是想堵也堵不住的。

    4.更为关键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从冷战以后,从政治目的出发所给予原苏联所属国家、东欧国家和中东国家的利益承诺,其结果多是以“画饼充饥”般的失望而告结束。而人们学到的是,抓住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以换取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这才是真的。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像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样,对能源需求量的巨大是必然的,也是应该得到理解的。当然,如何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样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其中涉及到管理体制,更涉及到技术水平,有广阔的探讨和改进空间。就人均消耗量而言,中国的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美国水平。因此,任何对中国目前能源消耗和进口增加的炒做和指责都是自私、无理和霸道的行为。

    随经济的发展,中美两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是未来不可避免的现实。其影响既可导致激烈的竞争,也可能在“同病相怜”的处境下,达到在世界能源利用上的某种相互合作和责任共识,譬如在对自由航线和对商船的保护,又譬如在两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情况下,达到对石油供应的可靠性和适当价格水平的共识。何去何从,其关键取决于双方是否有对和平共存与平等互利的国际观,是否对利益冲突采用对话与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手段,是否能着眼于长远而愿意共同担负起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是否通过合作开发研究其他形式的代替能源和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水平。从美国拒绝签订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京都议定书》和对伊拉克发动非正义战争的行为来看,人们有理由持并不乐观的态度。倘若能从人类共同和长远的利益的角度,来获取对此一问题的大智慧,则能源冲突并非不可避免。


    ·作者是旅居欧洲的学者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