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陆生单车游台湾 千里处处温情
|
时间:2006/05/23 出处:早报网 |
「来台湾不容易,要多去一些地方看看﹗」抱着这样的心情,北京大学赴台交流学生彭临夏、邢亦青到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仅一个月,在不熟悉台湾的情下,带简单行囊,踏上为期8天的台湾环岛单车之旅。途中虽经歷连续暴雨、单车链断裂和爆胎等困难,但都在沿途台湾民众的帮忙下一一克服,完成这趟单车千里环岛游。
北大物理系学生彭临夏、数学系学生邢亦青2月底到台湾清华大学进行4个月交流活动,同行的共有北大、清华及浙江大学13名学生。谈到为何兴起环岛单车之旅的想法,彭临夏说,由于大陆人到台湾不容易,学校又正好放春假,他在台湾大学的「批踢踢」网站閒逛时,看到一篇「自助环岛」的文章,于是就邀请曾是北大「自行车协会」成员的邢亦青,一起在3月31日展开为期8天的单车环岛之旅。
「环岛之旅机会非常难得,内心有股衝动」,虽然不熟悉台湾,但彭临夏相当兴奋。他们从新竹北上,先到淡水,然后再到东部宜兰。最初两天还有浙江大学两名交流生一起陪同踩单车到宜兰,从宜兰沿东部海岸一路南下后就只剩下彭、邢二人,绕经台湾南部尾端的鹅銮鼻,到了台湾西岸,然后北上高雄、嘉义,再回到新竹清华大学。
新鲜 兴奋 爽
邢亦青说,这趟难得的环岛之旅「心情一直在变」,第一天到达淡水时「体验都是新的」﹔沿淡水前往宜兰途中,首次看到大海的心情非常兴奋,「终于看到台湾海峡了」。此外,邢亦青说,在东部花莲、台东的路段是他第一次摸黑踩单车,在没有路灯的夜晚,「眼看天上星星,一路狂」,感觉只有一个「爽」字。
彭临夏也回忆说,两人踩到台东的北回归线附近时,突然下起暴雨,全身被大雨淋湿。由于邢亦青的单车前后都没有挡泥板,踩在路上前有大雨迎面袭来,后背又被车轮捲起的雨水打湿,可说狼狈到了极点,但此时两人的心情却又高亢到了极点,一边唱歌,一边全力踩车前进,这天下来就走了180公里之远,「感觉特别爽」。
断链 爆胎 沿途多帮助
虽然出发前就有预想到可能遇到的困境,但实际碰上的困难还是出乎两人的预料。当两人进入台东太鲁阁国家公园时,邢亦青的单车链断裂,两人在路边敲敲打打,试图修理仍无济于事。由于天色已晚,又身处郊区,正在苦恼之际,幸好遇到要赶回台北的张姓夫妇停下车来协助他们,最后将坏单车放在张姓夫妇车上,彭临夏踩没坏的单车一路跟在车后,到达花莲新城找到修车店才解决问题。
另外,两人在台中清水路段也发生爆胎问题,乡下路旁的婆婆不但主动过来跟他们聊天,临走前还特别为他们準备水果,让他们在路上吃。
对台印象愈来愈好
环岛前没想到台湾人这么热情、友善,环岛游后两人对台湾的印象愈来愈好,邢亦青说「这是最真切的感受」。彭临夏是湖南人,普通话口音跟台湾人没有太大差异,但北京人的邢亦青一口京片子,一听就知是「大陆人」,但民众并无因为他们是大陆人而「另眼相看」。彭临夏说,他们行经南迴公路又斜又高的路段时,由于相当辛苦,许多驶过的司机都摇下车窗,跟他们招手,并高喊「加油」为他们打气,有人更主动要载他们一程。邢亦青说﹕「感觉不是我们两人在骑,是很多人在陪我们骑。」
彭邢两人都说,他们出发前知道台湾南部是所谓的绿营大本营,由于自己大陆人的身分,多少有点顾忌。不过,这趟环岛之旅,两人「得到最多帮助的反而是来自南部的民众」。
文﹕明报驻台记者彭孝维
----------------------
台湾师生热心支援 5月 22日 星期一 05:05 更新 「当我们提出单车环岛之旅的构想时,同学、教官都说不可能」,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彭临夏说,但包括台湾清华大学的同学、学长及教官都相当热心地提供后勤支援等各方面协助。
北大「自行车协会」成员邢亦青说,他们协会每年暑假都有踩单车走二叁千公里的活动,他也曾参加过多项小型活动,但这次台湾环岛之旅则是不同的体验,因为北大的单车活动「后勤充分」,有医疗队,也有前骑、后骑,相对而言,台湾环岛之旅则準备仓卒。
提供日程表路线图
彭临夏说,台湾的清华大学慈青社3月曾在台北乌来举办活动,两人趁参加这项活动,牛刀小试地从新竹踩单车一路北上乌来,经过这次体验,觉得体力应该没有问题。邢亦青说,这趟行程使他发现台湾城镇间距离不像大陆那么遥远,塬先担忧的食宿及单车维修等后勤支援都不会有问题,给两人很大信心。
虽然大部分同学及教官口头上都说环岛之旅不可行,但却在各方面给了两人最大协助。彭临夏说,清华实验室的3名台湾学生本身就有过单车环岛经验,提供了日程表、路线图等给他们参考,一名学长还陪他们一路踩到宜兰。此外,清华「单车社」的学长也支援单车维修工具。
台东美景流连忘返
邢亦青说,在展开环岛之旅前,他和几名老师沟通,他们都非常支持这项行动,也鼓励他藉此行「多多了解台湾」。
另外,清华教官事先帮他们了解环岛的路线,也向他们提出许多注意事项。邢亦青说,由于教官叮咛东部宜兰到花莲的东海岸危险路段较多,建议他们这段路改搭火车。
彭临夏说,东海岸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花莲优美的「清水断崖」,因改搭火车而错失这段美景是「一大遗憾」,在6月结束交流活动返回大陆前,他还要踩车补走宜兰到花莲这段路程。
----------------------
面对面交流减误解 5月 22日 星期一 05:05 更新 两岸间虽有政治隔阂,但学生交流活动近来仍然频繁,今年有23名大陆大学生到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及台南成功大学交流一学期,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13人到台湾清华,另10名山东大学学生到成功大学。北大数学系学生邢亦青说,到台湾之前有想过两岸交流的益处,「但没想到这么大」,他认为学生交流对两岸太重要了。
被问及为何会想到台湾当交流学生,北大物理系的彭临夏一开始笑说自己是基于「想出去玩一玩」的心态,但平日就对台湾问题有兴趣,也相当留意互联网上台湾新闻的他说,北大每年都有到香港的交流学生计划,台湾交流则是第一次,具有「探路」性质,他认为可藉此体验两岸不同的文化,也可交些台湾朋友,了解台湾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同于彭临夏的自愿报名,北大数学系的邢亦青是系内挑选出来参加这次交流的学生。他说,台湾对大陆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来就是很奇特的经验」,他曾徵询亲友及师长的意见,所有人都说「应该来」。对这次台湾行,邢亦青以「来有多难,机会有多宝贵」一句话来形容。
台对大陆了解「停留50年前」
彭、邢两人基于自己的体验,都对两岸学生交流计划持肯定态度。邢亦青说,在大陆,对台湾的了解主要来自传媒的报道,无法真实呈现台湾的全貌,同时台湾对大陆的了解也不是「全面的」,双方都存有一些误解,透过学生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比透过传媒来得真实得多。彭临夏也说,他从课堂中发现,有些台湾老师、学生对大陆的了解「还停留在10年,甚至50年前的大陆」,经由学生交流活动可以改变台湾对大陆的误解。
----------------------
大陆用功 台湾随兴 5月 22日 星期一 05:05 更新 「大陆大学生整体来说比较勤奋,比较用功」,「台湾大学生则较随兴,对分数较不在乎」,这是到台湾交流的北京大学学生彭临夏、邢亦青对两岸大学生的粗略印象。
大陆多办讲座 台爱饮食活动
彭临夏说,大陆大学的社团活动及规模都比台湾的多而大,到台湾清华大学两个月,他的印象是,北大校园办得最多的活动是「讲座」,而台湾的大学办得最多的则是「吃」的活动,经常可看到举办「小吃」的活动。
邢亦青则对两岸大学的差异有个人特殊的观察。他说,北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思维观念都不一样,「文化的衝击很大」,在台湾反而没有这种文化差异的衝击。此外,北大的课堂常有五六百人选课的超大规模,在台湾则常见几个人或十几人的「小而精」课堂,这也使得两岸教师授课的风格有很大不同。他说,「小而精」的课堂也有好处,老师有较大发挥空间,有时老师讲讲「就盘腿起来」,这种授课方式让师生间有比较多互动。
虽然两岸间政治上存有敌对意识,但前往台湾的清华大学交流的13名大陆生在生活上都适应得很好。
论统独议题 意见无衝突
邢亦青说,和台湾学生偶而还会聊到两岸政治的敏感话题,也会谈到「统独」议题,但双方不会因此怒目相向,也不会有意见衝突。彭临夏说,两岸的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政治议题不很感兴趣,也认为「上一代人」的争吵与隔阂以及利益衝突不应影响到「年轻一代」的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