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6/05/21
  • 吴语研究证明不属汉藏语系?2006/05/20
  • 欲望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放荡人生2006/05/20
  • 普通话是北京话吗?2006/05/19
  •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笑话2006/05/18
  • 郭沫若:庆祝文化大革命十周年2006/05/18
  • 鲁迅当选“国学大师”引争议2006/05/18
  • 王怜花:别人先吃米饭,我们先喝酒2006/05/18
  •  
    以茶为钥揭秘二百年红楼梦谜团
    时间:2006/05/21 出处:红学论坛
    石破天惊:红楼梦谜团告破 破译者一赵子以茶为钥揭秘二百年红楼梦谜团,苦心撰著《红楼梦谜团破绎》


    (《红楼梦谜团破绎》)简介:
    该书稿是一部对《红楼梦》(《石头记》)谜团进行重新破译的揭秘之作。破译者通过“茶”这把开启红楼梦谜团大门的主钥匙,探寻到《红楼梦》作者在其书中巧妙布设的破谜路径,寻绎出重重迷团的各条头绪,又以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健《红楼梦》的写作意图、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原型、寓意、原创年代、创作手法及原始作者等核心疑团和悬案一一揭破,从而使这部旷古绝世的中华文学经典,得以全面显露其蕴聚在“小说”表层之下而由作者苦心经营、精心构画的“石头记”——华夏兴衰史的真实面貌。
    该书稿正确的破译方法和证据确凿的破译结论,正是来自于小说文本本身,来自于对小说自身的白纸黑字的直接探索和深入挖掘。而其学术价值还在于:将起点正确但限于所处时代、环境,尤其是因为学术方法的不尽完善及存在着种种失误而导致徘徊不前、不能深入下去的“石头记索隐”—— 索隐派红学推向前进,并使“弄假成真”的“红学研究”(如考证派红学)重新回到“返璞归真”的“石学研究”(《红楼梦》本名即为《石头记》)上来,使表面化的“考红”——关注小说浅层的男女情恋和家族盛衰,转变为小说深层的“索石”——揭秘小说寄寓的历史影射与微言大义。从此意义上说,该著既是对蜚扬于二十世纪的那些虚假“红学”基于理论上与事实上的终结,也是对进入新世纪的新“石学”的一次具有力量与智慧的开启。总之,无论是研究方法上,还是破译的结论上,该书都是红楼梦(石头记)研究史上的一次最大突破。
    破译人一赵子自小受母亲单淑聪女士的茶文化熏陶,其后终以十余年静处苦读与悟道参玄之力并在对相关知识的较长时间的留心探索、学习和积累基础上,而历时数年独立破译、撰写完成该《红楼梦谜团破绎》书稿。

    青岛一赵子
    心系天下事
    辛苦十余载
    破了那顽石

    (相关内容请参阅《中华读书报》二00四年六月二日第一版、《杂文月刊》二00四年第十一期上等)

    破译人一赵子联系方式:
    电话:0571—85568930 电子信箱:yizzxx@sina.com


    俞平伯自揭“胡说”(一赵子答网友问题)

    一赵子以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胡适的一次轻率的“大胆假设”, 其求证又不“小心”,是伪考证,是二十世纪中、下叶以来中国学术失败的 直接源头!今天应是广大红友静下心来辨清《红楼梦》的本来面貌的时候了!或许网友不知,俞平伯在研究《红楼梦》三十年后,因病住院期间,曾用颤抖的手在纸条上写过这样的一些话:“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千秋功罪,难以辞达!”另外,俞平伯又写道:“(我在红学上)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笔者躬逢(红学)其盛,参与此役,谬种流传,贻误后生,十分悲愧,必须忏悔。”“(考证派红学)下笔愈多,去题愈远。”正是研究方法、知识结构和视野的局限,俞平伯才会无奈感叹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得糊涂。
    此外,一赵子还要告诉网友,鲁迅也是上了胡适的当的。关于胡适的学术水平,这里可引朱希祖先生的看法作说明:(胡适)他(为学)肤浅,既不懂佛学,又不懂宋明理学。朱希祖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认可的五大弟子之一(鲁迅、周作人还都不在章太炎先生的眼中)。
    上述相关内容可查看韦奈《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新文学史料》一九九0年第四期)、王湜华著《俞平伯的后半生》(花山文艺出版社,二00一年出版)、《万象》杂志(二00五年四月号)及《都市快报》(二00五年四月十四日)上何秀才的文章。


    陈寅恪晚年的心态是钱谦益式的”(一赵子答网友问题)

    水长东(shuichangdong) 问:

    好,我来提一个。为什么崇尚自由独立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喜欢宣扬中国传统奴役思想和礼教糟粕的《儿女英雄础》,反而对打破传统的高唱博爱自由的《红楼梦》没有兴趣?

    一赵子 回复:

    首先必须指出:陈寅恪晚年的心态是钱谦益式的。在下一赵子以为,从江宁的“童幼”到居广州中山大学校内之“金明馆”的晚年,陈寅恪先生之一生非但不是看不起《红楼梦》,反而最念念不忘的最钟情的正是《石头记》,甚至还有所研究(请网友详读《柳如是别转》)。至于陈寅恪先生所言《石头记》等在“其结构”上“远不如西洋小说之精密”,以致推崇《儿女英雄础》“结构精密,颇有系统,转胜于曹书”云云,亦只是他一家之言,或是他一时一地之误判也未可知。“国学大师”亦有其时代性与局限性也!再有如冰心女士者,竟还说过读《红楼梦》“没劲”呢!道理如是,勿须赘言多多。


    破译“红楼梦谜团”要由旧趋新,由歪向正,由考入索
    ( 一赵子回复网友的问题 )

    首先,就今天的“红楼梦谜团破译”来说,正经历着由浅入深,由旧趋新,由歪向正,由考入索的一个历史性的中国学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转型的进程。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将是由官方主导的以“考证”为基点的“红学”转入以民间为基础的以“索隐”为基点的“石学”的世纪!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内外的“红学”研究还是精彩纷呈的,但也不可否认,在中国(大陆)这一边!“红学”研究长久以来是由官方“红学”来主导甚至把持着的。我们说“官方红学误人至深”,这是基于事实的。比如,说“《红楼梦》第四回是全书的总纲”、“阶级斗争激烈”,后来,眼见“阶级斗争”过时了,又声言:《红楼梦》就是部小说云云。
    “红楼梦谜团”的核心是什么?《红楼梦》仅仅是部小说吗?
    在下于此先提出这个问题,即“曹雪芹”是个真人的姓名还是个化名或者又有别的含义?其实,在下看来,"曹雪芹"者,只是破译红谜的一个"代码"而已,你想,在满清严酷的文字狱气氛下,作者就能这么轻易地把自己的姓名直接就写进书里吗?这不是很"犯傻"的事吗?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朋友们都知道,满清入关后即大兴文字狱,为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所罕见,诚如章太炎先生于《讨满洲檄》中所言:“胡元虽虐,未有文字之狱。”所以,作者只能隐晦。由这一点即可知,过去几十年的“红学”研究是建立在何样的基础上了!难道不是建立在沙堆上的吗?
    如果我们把“红谜”比喻成一只完整的水果(如水果之王榴莲)的话,那么,其核心部分则集中在:写作意图与原创作者(包含原创年代、创作过程等)上面,这是其“坚硬”外壳内所包含至为奇味又“柔软”内容的部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关注小说表面,则永远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也就把外壳当内容了!“红谜”成千上万,仅小说层面作者就写得谜语连连,关键是认准了主次眉目,切不可一叶障目,忽略了整体的把握。假如在下一赵子仅仅照着官方“红学家”们的思路亦步亦趋地解“红谜”,比如!“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或谓指贾琏对王熙凤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云云,这样地来“破译”,岂不浪费了十余年数千个日日夜夜的宝贵时光了!据在下一赵子所知,迄今关于“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已不下二十余种(详见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之《我读〈红楼梦〉》中朱弦写的文章),其中也不乏有道理的,接近谜底的。怠“一花独放不是春”!“小谜语”设在“大谜语”上,关键是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来系统地解谜。
    至于谁可破译红谜,在下以为,非仅一时一人则可,有心有悟有缘者均可为破译者也!有浅有深,有正有歪,有考有索,都为红谜之友也!然,又诚如<<石头记>>作者于开篇即间接提示的: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
    知已者,不多也!


    《石头记》原创作者为吴梅村、冒辟疆、董小宛( 一赵子回复网友的问题 )

    一赵子先生:

    欣闻您以茶为钥破解了红楼梦谜团,……
    我虽不是红迷,但对《红楼梦》这部书一直抱有敬畏、崇敬的感情。
    如果可能,可否多了解一些破解结论?

    WY 拜上!

    WY友:您好!

    谢谢您的关心!

    《石头记》原创作者为吴梅村、冒辟疆、董小宛。这一结论已刊登在《杂文月刊》二00四年第十一期(上),另外,您也可以查阅《中华读书报》二00四年六月二日(第一版)、《今日早报》二00四年七月十七日(热线版)。目前,在下正在联系出版,待书稿出版后,再通知您。

    一赵子
    乙酉年五月十二日


    书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
    曹雪芹还是吴梅村?痴迷“红学”10年的茶人后代质疑《红楼梦》作者 [ZT]

    2004年7月1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数百年前,《红楼梦》悄无声息地流传开来,至今的白纸黑字不仅是无与伦比的文学享受,更是令后人“头痛”无比又魂牵梦萦的旷世之谜。它的真实作者是谁?书中描述的年代是何时?它的身世如何……方块字里蛰伏了太多的谜语,它们展现给世人的模糊面容,吸引了一代代的读书人竞相为之折腰。
    “我是个人从事文化(学)作品研究的,破解了《红楼梦》的谜团……”
    昨天上午,早报新闻热线里,一位自称“一赵子”……
    下午,一赵子在满是书籍的小屋里接待了记者。“我现在在赶写书稿,前两天看到《辽沈晚报》上说,辽宁两学者研究出《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而不是曹雪芹,我太诧异了,这与我几年前得出的结论太一致了!”一赵子颇为兴奋。一赵子说,他的切入点很新奇——茶·陆羽《茶经》。“想不到吧?我是青岛人,祖上开过县里第一座茶庄,受母亲的茶文化熏陶,也和人合出过茶书。”上世纪90年代初,一赵子在云南等地寻踪“暹罗茶”,突然发现自己最喜爱的《红楼梦》一书里多次出现过这种茶,“我就琢磨了,中国名茶那么多,这本书的前半部为什么要将‘暹罗茶’这种并不出名的茶,作为实际存在的茶名来重点铺陈呢?”
    曾在青岛某报社工作的一赵子在北京进修过方言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又出身茶庄,灵光一闪后决定以茶为路探究红学谜底。“暹罗的先民是我国古代的越人,又紧挨云南,两地在民族和文化上有割不断的血缘联系,所以作者时常提及‘云南’、‘暹罗茶’的道理也在此。”他说,《茶经》里“茶”写作“木贾”也就是“贾”,《红楼梦》主要写贾家,用茶来说明国家。
    作者必是有过宫廷生活经历,是明末清初且“犯罪”之人,熟悉苏杭、扬州、北方及园艺,精通多种方言……一赵子觉得绝对不是曹雪芹:“康乾大兴文字狱,不可能将作者姓名写入书中,只能隐晦。我之所以说是吴梅村,像第一回中人名‘吴玉峰’,玉峰就是昆山,是吴梅村的祖籍;东鲁孔梅溪,山东最出名的就是孔子,暗指作者是传统士大夫……全书中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整个大背景也是清初。回到茶上,碧螺春和宜兴紫砂壶那么有名,偏偏书中没有,因为吴梅村要隐瞒自己的出生地啊。”
    6月初,一赵子花了1.5万元汹《中华读书报》上做了1/4版的广告征寻出版,目前正在和几家出版社联系:“我相信我的观点新颖而且能自圆其说,这次主动找媒体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人参与研究。”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实习生 曹志男 见习记者 张文华 

    (补充说明:记者对一赵子新“石学”研究内容及理解不甚准确,仅供参考。)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胡适的一次轻率的‘大胆假设’, 其求证又不‘小心’,是伪考证,是二十世纪中、下叶以来中国学术失败的 直接源头!今天应是广大红友静下心来辨清《红楼梦》的本来面貌的时候了!” 

    关于人

    ·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 应是:人之初,善与恶;性相近,习相远。

    · 每个人都是天地之子,都有伟大的生命尊严。

    · 人是不可能单纯在“进化”这条直线上站立起来的,究竟何以“成人”,尚需不断“研究”下去。但用今天的文化思维和知识范围来给出个说法,则人必然是诞生于“绝境”之中的,“绝处逢生”嘛!照安徽民间学者赵恩语先生的表述思路,则就是“人类之所以会发展为人类,是自然进化与某种机遇的结果”,当然,这仍是科学范畴内的定义。或许,将科学与神学的对人的、对宇宙的定义相加,这才是人的和宇宙的真相。

    关于人生

    · 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说“人生是一场旅行”,但这“一场旅行”是“怎样的旅行”?“怎么旅行的”?是在白日的风和日丽之下吗?还是在黑暗的夜晚?对于这一点,相信许多人都忽略了去认真思考一下、探究一下了。其实,人生就好比太阳落山的傍晚从自家门口出发,苦难为饭,痛苦作茶,是真正的一场“夜行”呢!正是:滚滚红尘万里路,一夜风霜到天明。

    · 每一个人都是“行者”,追求的只能是经历而非舒适。

    · 对于人来说,受苦受难,原本就正常,人是哭着降生人间的。

    · 真正的旅行是一个人的旅行。

    · 在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不是他人,是你自己,所以要自尊自爱。

    · 生命的意义在于求真,作假的结果最终必是真的把自己“结果”了。

    ·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人生一场,惟有名声留在世上。

    · 杭州西湖岳王庙里有副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为人处事,不只要想到自己,想到一时一事,还要时刻记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人生历史。

    · 有心终能感化无心,有情总能战胜无情。

    · 天地有大情,情即是天,爱即为地。人生于情天爱地,人若无情就不是人了。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只是浅见,乃因:天地育人总因情,人间黑白最分明,人可老,天亦可老,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也。

    · 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古今中外,许多大事情都是由小人物做出来的,大人物来自小人物,小人物自己也不必再自我矮化了。


    关于中华文化与社会文明


    ·“自由”,是中华文化的内核,是用鲜血写下的。“自由、真、善、美、世界大同”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

    · 穿衣而成人,尚礼而文明,此中华文化之真谛也。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此中华文化之精神也。

    · 华夏三代以上,是“人人皆知天文”之时代,也就是“人人为尧舜”,“人人可为学者”的时代。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必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每个人的发展的时代。

    · 自秦汉以后的中国二千余年国家专制史,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恶”这一极端认识之上的,其导致的恶果就是:把人当物,使人沦为牲畜和奴隶,将国家——集体置于每个人(的个性)之上。而健康、科学、合理的社会,则应首先基于“人之初,善与恶”这样的认识之上,然后发挥社会的调节、平衡功能。一个健康的社会,自然也必是一个生态型的社会。

    · 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既是南宋朱子学说和明清专制制度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近代西方物质至上主义在东方的全面引爆。

    · 男儿膝下有黄金,但儿子给父母大人下跪天经地义;反之则乾坤颠倒。当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当儿子的要尽儿子的孝道,父爱子孝,此为天下至理也。

    · 留给子孙财产,不如告诉子孙做人的道理。

    · 男儿有泪不轻弹,有泪不弹非男儿。

    · 时是机遇,效率是生命。

    · 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 仅仅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大厦”,往往它的内部是无耻加无知的构造,外部则是冷酷无情的装饰。

    · 由思想与爱心浇灌的大地,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原野。

    · 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皆以自私之心为人处事,则无论家庭还是社会,结局必是瓦解和崩溃。明朝的亡国,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都是自私的恶果。

    · 以追求物欲的满足为特征的工业社会,已走到了末路,生态的严重破坏,人类道德体系的崩溃,就是证明。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运动,是人类工业时代的闭幕式。当然,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切思考,也在这里发生。

    · 让双脚落在土地上,让身体靠到树干上,这是人类唯一正确的姿态,因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森林养育了人类。

    · 就今天的时代特征来说,社会要健康发展,则应由富有公心的企业家和充满爱心的哲学家共同领航才行。反之,则结局必是要触礁停航乃至沉沦。

    · 缺乏文化的培养和个人修养,人就恶俗,会以丑恶为美,无知无畏。现今报刊上的明星照,多有张嘴露齿,大笑特笑的,这就叫“丑态百出”了。

    · 农业是一部分人的事业,工业是一部分人的事业,当外语翻译是一部分人的事业,做电脑网络专家也是一部分人的事业,工具就是工具,工具替代不了思想。

    · 会开车会上网只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时尚,要搞发明创造,还得读书做笔记。

    · 书中自有指路灯,书中自有救生船。(诺亚方舟在书中!)

    · 年轻一辈的,在未认真读懂几部中华先秦经典原作之前,先不要跟着别人破口大骂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清专制文化代表不了真正的华夏文化。

    · 德国教育家伏卢贝尔有言:“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母亲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母亲的意识直接塑造着孩子最初的心灵,华夏民族的兴旺大业,也是操在华夏母亲的手中的。

    · “中华文化复兴”不是只说在嘴上的,也不只仅仅意味着这样那样的“大工程”、“大项目”、“大剧院”、“大学城”之类,而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首先得从自己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收到别人的来信和投稿,你就起码得写封回信给个答复,而不是看过了就不管不理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与别人约定了见面或通电话的时间,就不要心不在焉疏忽了忘记了;看见客人进屋来拜访,你起码得起身表示欢迎而不是仍坐在那里不知礼节,“客来敬茶”,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为人之道也!

    · 无论社会上怎样物欲横流,邪气横行,天地间总是会有一股正气的。


    关于个人事业

    ·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兆头的,一旦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自己该怎样去做,你的生命就会激情勃发了。

    · 只要你有心,你就能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发现些什么……

    · 身无分文也要闯世界,学非科班也可破奇著。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此话还得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新的世纪里,“而立”之年不是在提前,而是在推迟。人的寿命在延长,六十五岁仍算中年人,所以,今日的时代,是学习不分男女老少,创新不问英雄出处,三十四十学的正常,五十六十照常入学,到了七十八十,还能创新发明,此正“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型社会的特征也。

    · “发家致富”、“置房置地”,这条路我们的先辈们早已走过、尝试过了多少次了,这已是一条过时的老路了。在人类进入信息和民主的时代后,其基本特征是让每一个人成为人才,而每一个人都可有一爿自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所长,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唱自己最想唱的歌,简单说,就是一个让每个人成名成家的时代。

    · 如果我们文学的世界里,只剩下了残枝腐叶,而没有了春夏秋冬,没有了春花和冰雪,没有了狂风和暴雨,那么,这就是一个死寂的荒凉沙漠,是一个没有了生机和活力的麻木干瘪的社会。我想,我们每一个有志的文学青年,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乃至每一个有所思考有所上进的社会成员,都应勇于成为一股狂风,成为一场骤雨,吹破沉寂,刮走腐朽,惊醒世人,催发生命!


    关于学问

    · 中山先生有言:革命之根本,在求学问之深且闳,意思就是,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在于观念与认识上的首先变革进步,即知先后行。

    · 古人有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然,常人所悟必由学而得,有学有悟方可得道也。

    · 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做出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事事处处见学问,今日最大的学问,恰恰是在书斋之外。


    关于《石头记》

    · 《石头记》是华夏万年文明史上最美丽的结晶,她以最雅俗共赏的小说形式呈现给世人,为的是让中华儿女浴火重生,于颓靡中震醒,走出自我封闭的囚笼,走向自由和民主的光明未来。

    · 《石头记》是一部传承与创新之作,其教益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内有民俗礼仪、婚恋嫁娶、饮食养生乃至唐诗宋词、经邦治国。你是管理企业的吗?《石头记》里有企业经营理念和操作方法;你是从事园林、建筑的吗?《石头记》正是“园林之作”、“建筑之书”;你是关心哲学、宗教的人士吗?《石头记》里谈的正是中外哲学和宗教思想;你是位相信占卜和预测的术士吗?《石头记》就是一部“卜筮之著”;你想探求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吗?《石头记》已给出答案;你是位感叹朝代更替国家兴灭的人士吗?《石头记》就是一部“华夏兴衰史”;总而言之,为中国人者,为当代华夏儿女者,不可不读《石头记》也!


    关于“红学”与“石学”

    · 二十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失败,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研究最大的失败,而“红学”成为一门由权威部门主导的权威性的“显学”,则是“天大的误会”!于是,蜚扬于二十世纪的以考证派红学为代表的“弄假成真”的“红学研究”(“考红”),已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而告终结,即“假”的结束;而以“索隐派红学”为代表的“返璞归真”的“石学研究”(“索石”),则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术界的热门显学,即“真”的开始。

    一赵子
    二00四年甲申中秋节写于杭州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