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湾「國安報告」渲染大陸威脅
|
时间:2006/05/21 出处:大公报 |
【大公報訊】據中央社台北二十日消息:今天公布的台灣第一份「國家安全報告」指出,當前台灣在「國家安全」上面臨的威脅和挑戰,主要仍來自中國,其次是全球化與內部變遷的挑戰;建議兩岸應可「建立可能的政治關係」,現階段討論內容可包括彼此承認司法權、不干涉對方的外交事務、國際組織會籍問題及雙方在國際社會的互動規則。
「二○○六國家安全報告」長一百五十五頁、共分五章,內容包括:前言、台灣的新安全環境、「國家安全」的內外在威脅、「國家安全」策略及結語等,是「國家安全會議」首次提出的「國家安全報告」。「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邱義仁表示,報告具有對「行政院」制訂政策的「法定約束力」。
報告強調,中國的軍事崛起,對台灣安全與區域和平都帶來重大的衝擊。
台海若能穩定 08年裁軍十萬
在預防兩岸發生軍事衝突方面,報告認為,為降低台海緊張,雙方應思考設立非軍事區,移除戰鬥人員、設備與部署的飛彈,創造時間和空間緩衝地帶、採取預防軍事衝突的措施、禁止施行軍事與經濟封鎖、訂定規範海上漁業活動的規則與公約、訂定雙方軍事演習的規則與公約、以適當形式進行軍事人員交流及設立一個獨立的監督委員會。
報告認為兩岸可以共同商討劃定軍事緩衝區,並尋求建立海上事件諮商機制,進而建立台海軍事安全諮商機制,逐步形成「海峽行為準則」。
報告又倡議兩岸考慮設置「軍事熱線」,避免意外軍事衝突發生;推動兩岸軍事交流,增加兩岸軍事事務透明化;建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並在此架構下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與合作,促進東亞區域的繁榮發展。
報告中表示,為表達政府維護台海和平的決心,只要台海情勢穩定,依正在推動的「精進案」,「國軍」預計自二○○八年起將義務役役期縮短為一年,並至二○○八年底完成裁軍十萬人。
認知大陸立場 謀求政治互動
在兩岸關係議題上,報告提出兩岸可以基於歷史、文化、血緣的特殊關連,建立以相互尊重為基礎、並能促進兩岸互動的政治關係。現階段的討論內容,可包括彼此承認司法權、不干涉對方的外交事務、國際組織的會籍問題,以及雙方在國際社會的互動規則。
在基本原則部分,報告中指出,雙方對兩岸關係各有定義,定義問題的核心就在主權。兩岸有必要整理出一套普遍適用於所有關係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對兩岸進程發展出更明確的具體規則,包括和平解決爭端、協商的義務、衡平與正義及相互尊重。
報告指出,兩岸應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並至少應包括管理雙邊關係的基本原則、貿易與經濟、預防軍事衝突措施、協商機制及建立可能的政治關係。
報告表示,充分認知北京當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願不設前提、條件,在「九二香港會談所獲成果」基礎上,促進兩岸政府與政府間協商對話,積極尋求建立互動交流有效機制,消弭歧異、增進互信、解決問題。面對目前中國全方位的「外交封鎖」,報告提出,台灣必須以靈活務實的「外交」新思維來因應,建立明確的「外交」戰略目標,配合「多元外交」策略,鞏固現有「邦交國」,並積極拓展與非「邦交國」及國際社會的關係。
承認經貿交流 欲破「外交封鎖」
在貿易與經濟部分,報告中指出,經貿往來是兩岸交流主要環節,為符合雙方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義務,兩岸有關貿易與經濟議題的雙邊討論與措施,可在WTO多邊架構下及APEC的區域架構下進行,雙方也可選擇依WTO與APEC的規章與精神為指導原則,另外推動雙邊進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