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台湾國家安全報告被披露上网
|
时间:2006/05/20 出处:猫眼看人 |
补充说明:该文件是昨天才公布的 我相信大陆相关智库也大概是在近期看到全文的
该文件是阿扁政府在2006--2008年执政的总纲领 ,有一定的研读价值.
这个是由PDF文件转成的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目 錄
序 言..........................................................................iii
壹、前言.......................................................................1
貳、台灣的新安全環境...............................................7
一、 9.11 後的全球安全環境........................................9
二、東亞安全情勢的發展...............................................14
三、全球化的影響與衝擊...............................................22
四、台灣內部轉型的挑戰與價值、機會、優勢...........25
參、國家安全的內外在威脅.....................................33
一、中國軍事崛起的威脅......................................... 35
二、台灣周邊海域的威脅......................................... 44
三、中國外交封鎖的威脅......................................... 49
四、財經安全的威脅................................................ 53
五、人口結構安全的威脅......................................... 60
六、族群關係、國家認同與信賴危機的威脅 ............ 63
七、國土安全、疫災與生物恐怖攻擊 及重大基礎設施的威脅 .............................. 68
i
八、資訊安全的威脅................................................ 72
九、中國對我三戰及其內部危機的威脅.................... 77
肆、國家安全策略.....................................................85
一、加速國防轉型,建立質精量適之國防武力......... 87
二、維護海洋利益,經略藍色國土........................... 93
三、以「民主」、「和平」、「人道」、 「互利」為訴求,推動靈活的多元外交 ... 100
四、強化永續發展且富競爭力之經濟體.................. 107
五、制定因應新環境的人口與移民政策.................. 121
六、落實「族群多元、國家一體」目標, 重建社會信賴關係 ................................... 127
七、復育國土,整合災害防救體系, 強化危機管理機制 ................................... 130
八、構築資訊時代的資訊安全體系......................... 133
九、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 137
伍、結語...................................................................149
民主台灣 永續發展.............................................. 151
ii
序 言
近年來,「國家安全」的憂患意識在政治民主化與 社會自由化的過程中逐漸地模糊,甚至由於政黨間的競 爭與對立,使得「國家安全」甚至被某些人士賦予負面 的意涵。然而,維護人民之生命財產安全、堅持民主自 由的價值與生活方式、捍衛國家主權的尊嚴,是憲法賦 予總統與政府的使命與職責。「國家安全」絕對不等同 於任何特定政權、統治權力與地位的延續,而是攸關全 民的福祉與安危。國家安全絕對是超越黨派意義的,國 家安全必須成為全民共同的語言。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家安全會議出版這本我們國家 第一份由政府提出的《國家安全報告》,詳細地向國人 同胞說明政府所認定的國內外安全威脅、及相關的因應 對策,意義非常重大。這不但是強化國家安全最重要的 基礎工作之一,更是鞏固並深化台灣民主憲政,樹立了 一個新的制度典範。
自從 911 恐怖攻擊之後,「安全威脅」的定義與 型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及 其軍備的大幅擴張,加深了與鄰近國家戰略矛盾的尖銳 化,加上愈來愈激烈的全球化與自由化的競爭對國內政 經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各種壓力與挑戰等等,無一不衝擊 著台灣的國家安全及未來長遠的發展。面對當前的內外 處境,我們認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應以「民主台灣、永續
iii
發展」,以及「追求對話、尋求和平」作為兩大戰略主 軸,這也是《國家安全報告》撰述的精神所在。
為了確保台灣民主自由的價值和生活方式,必須不 斷鞏固與深化民主,維繫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的公義,才 得以永續發展。今後全體國人同胞必須針對以下的五個 面向團結合作、戮力以赴:
(1) 確保國家安全—面對傳統的軍事武力威脅,要有 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和全民團結的意志;而對非 傳統的安全挑戰,則應有靈活、快速、精準的危 機處理能力。
(2) 深化民主改革—無論是民主方式的政黨輪替、公 投、終統,乃至於向人民提出《國家安全報告》, 都在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權利、落實主權在 民的民主原則、體現政府是為人民存在的透明施 政。這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深化都是為了鞏固民主 的價值與制度,而未來規劃國家憲政發展宏規大 模的憲改更是如此。
(3) 建立永續經濟—經濟發展是台灣最重要的生存 命脈,經濟的永續發展更是天然資源相對匱乏的 台灣無可迴避的道路。建構完善的社會安全體 系、強化長期競爭力、因應全球化與兩岸經貿的 挑戰,則是建立永續經濟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
iv
(4) 完善社會公義—經濟的繁榮要全體國人共同努 力創造,但全體國人也應該要有機會分享豐碩的 經濟繁榮的果實。一個不能落實社會公平與正 義、照顧到弱勢群體的社會,是不可能有真正的 永續發展,也將為國家安全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5) 追求公民社會—相互的社會信賴是成熟之民主 發展的根基。剛剛展現民主多元的台灣社會需要 建立具有公民意識基礎的土地認同與社會共同 記憶,重建社會信賴、凝聚命運共同體的一體感。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民主台灣的建立,雖然是以無 數民主前輩與先賢的犧牲與奮鬥所換來的;但是台灣的 民主轉型是在和平的狀況下實現的。這不但是民主台灣 在國際上最令世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也是 2300 百萬人民 最寶貴的資產。
今天,在我們內部,不同的政治陣營對國家的認同 有所分歧;在國際上,基於國際戰略的因素及各自國家 利益的考量,使台灣在全球社群中,不能正常地盡我們 的義務,享我們的權利。凡此種種,都使我們的國家安 全、國家發展,受到相當的威脅、限制。
面對這樣艱難的處境,我們在內部應積極尋求團 結,堅持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並依循民主憲 政的原則,凝聚新的國家共同體意識。而對外要加強與 世界自由民主陣營的合作、交流,使民主在全球更大的
v
範圍得到擴展。至於台海情勢,我們堅持台海爭端只能 透過和平對話解決,在主權、民主、和平、對等的四大 原則之下,展開與對岸的對話、協商,積極建立兩岸穩 定的和平互動架構,並且與全球民主社群成員,共同促 進中國的民主化,以實現區域的永久和平與繁榮。
2006.5.20
壹、前言
壹、前言
政府是為人民而存在。為了提高施政透明度,凝 聚國人對於國家安全的共識,政府有責任告訴人民: 當前國家面臨的內外威脅、國家所處的安全環境、政 府擇定的戰略目標。如此,政府方能在有限的資源之 下,根據對安全情勢的評估、以及對安全威脅來源的 認定,擬定國家安全議題優先處理的順序,提出確保 國家安全的策略,作為政府在最近期程內施政的指導 方針,據此將有限的國家資源作有效的分配與運用, 以保障國家的生存與國人的安全。
因此,國家安全會議未來將定期,或在國家面臨 重大事態時,向國人提出《國家安全報告》。
衡諸當前國家面臨的內外處境,我國現階段國家 安全的總體戰略目標,應在於確保國家的「主權尊 嚴」、「生存安全」與「繁榮發展」,免於受到國內 外的威脅、侵犯與破壞。
過去長久以來,「國家安全」的概念基本上是以 軍事安全為核心。但從上一個世紀 70 年代、80 年代 以來,「綜合安全」的概念逐漸受到重視。911 之 後,這趨勢更加明顯。除了軍事威脅之類傳統安全的 議題以外,由於全球化效應帶來經濟、社會與人文環 境的巨大變遷,非傳統安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舉凡 經濟、金融、能源、疫病、人口、資訊、國土保育,
3
§2006 國家安全報告§
乃至於族群、認同…等議題,莫不逐漸成為國家安全 的全新挑戰。
概括而言,當前台灣在國家安全上所面臨的威脅 和挑戰,主要仍然來自對岸的中國,其次則是全球化 與內部變遷的挑戰。
在傳統安全方面,我國在主權獨立、民主確保與 軍事安全上,承受中國強大的威脅。長期以來,中國 聲稱擁有台灣主權,為了遂行其所謂的「統一」目標, 硬的部分,威脅對台灣使用武力;軟的部分,通過經 濟統戰與三戰攻勢利誘、分化我內部。2005 年 3 月, 更由其全國人大通過所謂的《反分裂國家法》,罔顧 國際社會的反對,意圖單方面扮演台海問題「仲裁者」 的角色,並且進一步明文授權其軍方與行政部門得對 台採取戰爭等「非和平方式」之手段,為其武力犯台 建立所謂的「法理基礎」。
再者,中國挾其綜合國力的提升,全方位推動全 球地緣戰略擴張佈局。在此一新形勢下,中國在國際 社會上威脅利誘,變本加厲地打壓台灣,封殺我國際 生存空間,對我國的主權尊嚴、國際地位、以及平等 參與國際社會的基本權利,構成持續而嚴重的威脅。
在非傳統安全方面,全球化浪潮帶來經濟﹑社會 與人文環境的巨大變遷,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已擴及 經濟、社會、環境、以及文化等領域。其中有些是內
4
壹、前言
發性的,來自國內本身的問題;有些是外發性的,源 於全球化浪潮下國際互動所產生的影響,甚至是中國 有計畫的滲透破壞。經濟安全、資訊安全、國土環境 安全、能源安全、疫病安全與社群安全等非傳統安全 議題,已逐漸成為我們的新安全挑戰。未來在處理國 家安全議題時,如果忽略非傳統安全的潛在威脅,輕 則導致經濟環境、社會秩序與生活條件的持續惡化, 重者危及國家長期的生存發展與競爭力。
面對國家安全威脅來源益趨多元的情勢,本報告 將從「綜合安全」的角度,就當前台灣所處之安全環 境,以及威脅國家安全的內外情勢,進行界定、釐清 與評估;並以國家永續發展為戰略目標,考量內外環 境及資源有限等現實條件,提出政府在最近期程之內 必須採取之因應對策。
衷心希望第一份《國家安全報告》的發表,能夠 幫助國人對國家內外安全情勢及政府相關施政有更進 一步的認識,也期盼朝野政黨及社會輿論在國家安全 議題上能夠凝聚共識。我們認為,有關國家安全的議 題與對策仍有許多可以討論、精進的空間,畢竟,這 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結束。
5
貳、台灣的新安全環境
貳台灣的新安全環境
台灣位處東亞第一島鏈的重要地緣戰略 位置。東亞的戰略形勢本來就極為敏感, 處其中的台灣,不可避免地要隨著不斷變化 的區域安全形勢,特別是中國崛起、日本追 求國家正常化等因素,而直接面對日益複的台海、區域、以及全球等三個層面的安全課題。
身為海洋國家的台灣,及其所在的置,我們的國家安全策略,無可避免且很大 程度地要受到外在環境的牽動;再者,在全
球化及內部民主化的內外衝擊之下,近年來
台灣內部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形勢,歷經了
結構性的變遷,同時也具體影響著我們國家
安全策略的選擇。因此,我們有必要優先釐
清台灣在新世紀所面對的內外安全環境。
8
貳、台灣的新安全環境
一、 9.11 後的全球安全環境
二十世紀 90 年代,全球最大的變局莫過於冷戰的 結束。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強國, 俄羅斯﹑歐盟﹑日本﹑中國及印度也因各自不同的條 件成為區域性強權,構成「一超多強」的全球戰略格 局。美國意圖以其強大的國力為後盾,重塑美國主導 的世界新秩序,但法﹑德﹑俄﹑中等國不願見這種傾 向單極結構的世界格局成形,意圖加強合作以牽制美 國,建立多極格局的世界秩序,但在現實上,又不能 不各自與美國維持一定程度的戰略合作關係,以致短 期內難以撼動美國一極獨大之局面。
進入本世紀不久,發生了影響深遠的 911 事件。 9.11 事件使得本土從未遭受直接攻擊的美國,意識 到威脅與戰爭的型態改變了,因而迅速調整其全球戰 略佈局。首先,美國將其首要的戰略任務調整為「打 擊遍及全球之恐怖主義份子」,並以「先發制人」及 「高機動性」的戰略手段,對付恐怖份子和一些被稱 為「邪惡軸心」的國家。這一「先制主義」的戰略一 直到 2006 年 3 月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中仍被視為
9
§2006 國家安全報告§
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不可或缺的首要部分,強調打敗 恐怖主義是美國最立即的挑戰。
在此一「反恐」的大纛之下,美國先是獲得哈薩 克等中亞國家的協助,攻取阿富汗,取得中亞、南亞 的戰略利基。其後,更出兵中東新月地帶的伊拉克, 使美國較以往更有效掌控有著優越戰略地緣位置的北 非、中東、近東一帶,並且將勢力深入中亞與印度洋。 面對這一態勢,中、俄雖然也想通過「上海合作組織」 之集結與擴大加以抗衡,但基本上卻改變不了這種單 極世界更加壯大的態勢。
美國作為唯一超強的地位雖然因此更加鞏固,但 「反恐」戰略的需求,也使得美國不得不尋求其他大 國的合作。在東亞,日本和中國即在這種情形下加深 了與美國不同性質的聯結關係。
美國當前在東亞的安全戰略架構,是以修訂後的 《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為核心,以韓國和菲律賓及其 他東南亞盟友為側翼,形成事實上包括台海地區在內 的東亞地區安全聯盟,來維護美國的優勢地位,以防 範區域的變局與挑戰,並以此為依托,尋求與中國建 立既交往合作、但又防制避險的複雜關係。
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傾向於根據事件性質組成 不同的「志願者同盟」,來進行國際危機的管理。在 東亞,美日關係及美中關係因此顯得更加重要。就前
10
貳、台灣的新安全環境
者而言,原即是安保聯盟的美日關係的角色更加吃 重,且隨著世界戰略形勢的快速變化與中國軍事力量 的不斷提升,兩國重新確認,並且強化、鞏固了這種 軍事同盟關係。2005 年 2 月、10 月、2006 年 5 月美 日在華府三度進行「2+2 會談」,達成在亞太加強結 盟軍力之協議,即清楚呈現這一點。
就後者而言,儘管在不同階段,美中關係有不同 的性質定位,但基本上,從美國的角度看,中國的角 色一直是集潛在戰略威脅者、戰略競爭對手,乃至局 部戰略合作者等不同角色於一身。現階段美國一方面 強化調整軍力部署,密切注視著中國軍力的崛起;一 方面希望在朝鮮核武危機等問題上尋求北京的合作, 即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此所以美國從布希總統以降的 許多官員要以「複雜」來形容美中關係。2005 年秋天, 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提出「負責任的利害相關者」的 觀點來詮釋美國對中國在國際事務之角色的認知與期 許,形同架構了美中關係的框架。
簡單地說,美國一方面在反恐戰略要求下尋求中 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合作,但隨著中東戰事進入一個新 的階段、中國軍力持續擴張且戰略意圖不明,美國國 家安全戰略的另一重要要素,即民主戰略,遂浮出檯 面。2006 年 3 月白宮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開宗明 義即指出美國的政策是支持在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 化中建立民主制度,美國的政策目標是幫助產生一個
11
§2006 國家安全報告§
民主的世界。而 2006 年 2 月五角大廈提出的《四年防 務評估報告》中,除把打擊恐怖主義、保衛國土安全、 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列為優先戰略目標外,另一個 新提出的優先戰略目標是「塑造處在戰略十字路口國 家的選擇」,且明確地把中國視為處在「戰略十字路 口」的國家,是最有可能在軍事上與美國競爭、且戰 略意圖不明的國家。美國的戰略目標是塑造這類路口 國家的戰略選擇,一方面希望鼓勵中國繼續走向改 革、開放,回應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意願。五角大 廈這種思維基本上跟國務卿萊斯提出的「轉型外交」, 如出一轍,都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民主戰略的構成 要素。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另一面也防制其他可能 的發生,因此,以東亞為例,在前述《美日安全諮商 委員會聯合聲明》中,即把「以和平方式解決有關台 海問題」、「要求中國提高軍事事務透明化」列為十 二項美日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共同戰略目標之一,並著 手整編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重新部署。換言之,美國對 華戰略是「合作交往、防制避險」並行。
在東北亞問題上,由於各方對於維持朝鮮半島非 核化具有共識,從而有六方會談的召開。但由於北朝 鮮態度強硬,迄今雖經歷五輪會談,仍未能就解決朝 核問題邁出關鍵性的步伐。事實上,即使北朝鮮核武 危機因六方會談而有所緩和,但最近由於日韓島嶼之 爭﹑中日矛盾尖銳化,乃至韓國有意微調美韓與中韓 關係之槓桿點,原先沿著朝鮮半島安全議題為主軸所
12
貳、台灣的新安全環境
設定的東北亞安全架構,是否面臨重整,並重新定位 美﹑日﹑中﹑韓﹑俄的戰略關係,都將牽動未來的東 亞安全戰略形勢。
東亞安全形勢的另一重點是南海問題,以及東協 的整合。近年來,原本採強硬主張的中國,為化解週 邊國家對其軍事擴張之疑懼,採取所謂「三和(和諧、 和平、和解)戰略」,推動所謂的「睦鄰政策」,與 東協國家簽署一系列協議,包括極具關鍵性的《南海 各方行為宣言》。南海問題的緊張程度因而有所降低, 但是我國卻因中國的打壓而被排除在此一架構之外。
至於東協的整合,現階段東協國家以「區域共同 體」的概念,來推動東協各國之間及東協國家與東亞 主要國家間的區域整合。
在這一新的發展中,中國使出全力,以其日益強 大的國力和市場誘因,推動「東協加三」﹑「中國- 東協自由貿易區」等戰略佈局,並與東協達成協議, 將於 2010 年前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此外, 更於 2003 年以第一個非東協國家加入《東南亞友好合 作條約》。這種種佈局,一方面降低週邊國家對「中 國威脅」的疑懼,另一方面則確保在資源獲取上的利 益,兼以排擠孤立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此一形 勢的發展,將對我國未來的區域發展空間產生極為不 利的影響。
13
§2006 國家安全報告§
二、東亞安全情勢的發展
後冷戰時代東亞安全情勢的發展,有二個變化將 深深影響未來東亞戰略格局,乃至世界戰略格局的形 成,並深刻衝擊台灣的安全環境。一是中國的崛起及 其戰略擴張,一是日本追求國家的正常化及因此而與 中國的戰略矛盾。
1. 中國的崛起及其戰略擴張
二十世紀 70 年代末,中國在鄧小平領導之下,實 行改革開放。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中國經濟快速成 長,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已崛起成為東亞地區重要的 勢力,對後冷戰時期的東亞戰略格局產生重大的影 響,更直接、多層面地衝擊我國的外在安全環境。
中國崛起對我外在安全環境的衝擊,最值得重視 的有兩個面向:一是中國海洋戰略的推動,二是中國 在東亞區域整合中的角色。
1994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中國 在 1996 年即制定《中國海洋 21 世紀議程》,全面提 出其國家海洋戰略,強調「陸地資源日趨緊缺,有必 要把眼光轉向海洋,…有必要向海洋要空間」。事實
14
貳、台灣的新安全環境
上,早在改革開放剛起步不久的 1985 年,中國就已正 式提出其「海軍戰略」規劃,將其海軍作戰方針從「近 岸防禦」推進到「近海防禦」,律定其作戰海區主要 是第一島鏈和沿該島鏈的外沿海區,以及島鏈以內的 黃海﹑東海﹑南海海區,包括中國主張的 300 多萬平 方公里在內的全部海域。該戰略規劃同時強調,隨著 經濟力和科技水平的增強,海軍力量進一步壯大,將 把作戰海區推進到太平洋北部至第二島鏈。
這個二十年前制定的「海軍戰略」,顯然成為其 後中國海軍建軍的指導綱領。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後綜 合國力的提升,其藍水海軍的建設和戰略構想,進一 步從「近海防禦」向前跨出一步,走向「近洋防禦」, 目標是把中國海軍建成一支強大的區域型海軍力量, 做到其戰略運用能力覆蓋整個西北太平洋海域,以及 覆蓋經馬六甲海峽通過印度洋南部的海上通道,以確 保其海洋權益、維護對亞太地區足夠的影響力,乃至 保持有效的海上核威懾與反擊能力。
從近來中國潛艦及海洋探測船頻繁進出第一島鏈 相關海域,及長期大力投資海軍建設,可清楚看出其 推動海洋戰略的主要目標,是要打破封鎖﹑走出近海, 突破第一島鏈,進出太平洋,以確保其海上通道的安 全,並且獲取海洋資源。觀察中日兩國在東海油氣田 開發問題的紛爭,以及中國全力發展與東協之關係,
15
§2006 國家安全報告§
大力推動能源外交,佈局攸關石油安全的「珍珠鏈戰 略」,都可見其海洋戰略佈局的明顯企圖。
在中國向外擴張發展的海洋戰略構想中,台灣具 有重要的戰略地理地位。在中國戰略家的眼中,台灣 是中國採取外向型戰略的第一個踏腳板:控制台灣, 將可以作為長遠海洋擴張戰略的前進基地,「是一艘 3.6 萬平方公里的『不沈的航空母艦』,…是中國出海 最好的一個據點」;反之,如果不能控制台灣,「中 國就沒有海防,東南半壁的海岸暴露在外,就要處處 受到威脅」,因而,「不把台灣拿過來,中國就可能 永遠難以外向,永遠困守在中原大陸」。所以,中國 亟欲「統一」台灣、甚至不惜武力犯台,潛在的目的 之一便是要據此作為其長遠海洋擴張戰略的前進基 地。
中國的地緣擴張戰略也表現在其外交佈局上。隨 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對周邊區域的影響也逐漸在 加大。一般而言,中國在區域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幾 個方面:自由貿易區、戰略對話、安全合作、多邊體 制、及大國外交等。其影響力的擴增遍及全球,但這 些年來最顯著的主要展現在東南亞。中國在東南亞影 響力之增加,相對於美日在東南亞影響力之下降,已 使中國「不戰而主東亞」的戰略擴張目的逐步實現。
16
貳、台灣的新安全環境
2. 日本追求國家的正常化及中日的戰略矛盾
中國的崛起不但衝擊東亞區域安全形勢,更直接 衝擊美日兩國在東亞的戰略地位。更有甚者,由於地 緣戰略位置與歷史的因素,中日安全關係成為東亞區 域安全環境中極具關鍵重要性的變數之一。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日本,一方 面接受「放棄戰爭、放棄保持武力」(第九條)的「和 平憲法」,一方面從創設警察預備隊開始,持續建設 相當規模的自衛隊,並與美國結盟,簽訂《美日安全 保障條約》,使日本走上在「和平憲法」、和平主義 面貌下,擁有實質武裝的怪異面貌,並形成東西冷戰 重要支柱的美日安保體制。
不管是由於戰後的國際政治現實或是日本自身的 戰略選擇,戰後的日本長期採取經濟優先於政治的策 略,並在安保體制的保護傘下靠著自由貿易很快地發 展成經濟大國,與美國、歐洲並立,是世界經濟版圖 三極之一。但是,由於所謂「和平憲法」、和平主義 及政策上的政治保守主義等等內外因素,日本在國際 外交上所享有的地位與其雄厚的經濟實力有著相當的 落差。因此,長久以來,日本國內一直有一股欲求擺 脫侷限自我武裝、追求更高國際外交地位的訴求。他 們認為:無論在經濟、技術以及文化學術上都已位列 世界一流國家之林的獨立國日本,在自我防衛上卻受 到局限,只能采取所谓「专守防卫战略」,必须依赖 他国(美国),这是不正常的丶跛脚的。
冷战结束後,要求应该要有主动的丶综合的丶长 期的丶机动的丶前後一贯的丶适合新时代的战略之声 浪,要求日本成为可以在国际社会上从事「理所当然」 之作为的(正常)「普通国家」之声浪,成为日本社 会的主流声音。因此,在外交上,日本主张「为适应 新的时代,应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机能丶构成进行 改革」,日本准备在联合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争取成 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政治上,国会通过《关於联 合国维持国际和平合作法》(即 PKO 法)等法案,在 不修改宪法的情形下,突破日本向海外派兵的政治禁 忌,进而出现修改宪法第九条的声音。
在欲求转型为「普通国家」的历程中,随着後冷 战时期不断变化的战略形势,美日同盟关系的重新定 位与调整无疑是这一历程中一个重大的议题。历经美 日两国几任政府持续磋商,两国从《美日全球夥伴关 系的东京宣言》(1992),到日本通过新的《防卫计 画大纲》(1995),在重新确认美日安保体制之必要 性外,并将该体制的主体从日本防卫推向「维持日本 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扩大了美日安保的战略范 围,接着两国元首共同发表《美日安全保障共同宣 言——面向 21 世纪的同盟》(1996),重新修订《美 日防卫合作指针》(1997),完成重新确认美日同盟
18
贰丶台湾的新安全环境
的系列操作,正式开启美日新安保体制,将日本在军 事上完全纳入後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和东亚战略范 围内,而日本自卫队也实质挣脱「和平宪法」的限制, 实质迈向「正常化」。
其後,日本制定或修订一系列安保政策正常化的 诸多法案,如《周边事态法案》等(1999)丶《反恐 三法》(2001)丶《武力攻击事态因应法》等「有事 三法」(2003),一步一步加速实现普通国家之「军 事正常化」。在这同时,随着世界战略形势的快速变 化与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提升,美日同盟关系也不断 强化丶巩固,前述三度「2+2 会谈」所达成的最终协 议,使美日同盟迈向一个新阶段。
从美日两国看来,这是因应後冷战时期及 911 後全球战略形势与安全形势变化的全球战略及亚太战 略的一环,也是日本企求实现成为「普通国家」之转 型的重要一环。但是,从正在崛起的中国看来,美日 同盟体制的重新确立与加强,已经在亚太地区丶乃至 世界造成「战略失衡」丶对国际安全秩序带来「严重 的冲击」。
此外,中日之间由於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已 经存在恩怨情仇,历史教科书丶靖国神社参拜等事关 民族主义情感的诸多问题已经使两国关系很难从根本 彻底改善,而许多牵涉到安全丶利害等现实问题,更 使问题愈加错综复杂,如台日关系丶如东海油气资源
1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争夺丶如钓鱼台问题等等具有结构性矛盾的问题都制 约了日中两国关系的结构性改善。
简言之,由於中国经济崛起多少引起亚太第一经 济大国日本的不安与疑虑,另一方面,中国军事力量 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而增强,加以其军备力量增强 欠缺透明度,使日本对中国的疑虑愈加明确,在现实 利害考量与内部感情因素的激化下,从而出现加速向 普通国家转型丶加速军事正常化丶强化美日安保体制 等作为。而这样的发展又加深中国对美日安保体制强 化等不安与疑虑。
许多事证显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正在出现的事 实,问题是怎麽样的崛起?同样的,日本迈向所谓(正 常的)「普通国家」丶实现军事正常化也是一个正在 出现的事实。历史的问题丶民族主义的问题丶安全需 求的问题,都使得「日中矛盾不是暂时的反常现象, 而是持久的客观事实」这样的战略态势论断,日益成 为事实,而这对当前亚太区域的战略态势与安全形势 构成一极具关键性的变数之一。
综合而言,中国的崛起及其战略扩张,以及日本 追求国家正常化丶中日战略矛盾的日趋尖锐,都深刻 冲击东亚区域的安全形势。首先,中国因为能源的需 求及安全战略上的考量而加速展开其海洋战略,必然 冲击着正不断强化丶巩固的美日同盟,以及此一同盟 所主导的第一岛链。其次,南海是一个牵涉到数国疆
20
贰丶台湾的新安全环境
域争执的复杂地区,不但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更 是东亚能源海运的重要战略路线,乃兵家必争之地, 其中潜在的可能冲突值得密切关注。至於朝鲜半岛的 情势,虽然有六方会谈,但是目前未见终极的解决之 道。最後是台海局势,由於中国从不放弃对台使用武 力,如今更罔顾国际舆论的反对,片面制订所谓的《反 分裂国家法》,自我主张得以「非和平方式」作为处 理台海争端之手段,甚至胁迫台湾走上谈判桌,接受 中国片面自订的原则或条件。一旦中国以武力侵犯台 湾,势必严重冲击台海及亚太区域安全战略情势,是 以国际社会日益关切隐含「非和平」意图的中国军力 威胁。
凡此,在在显示台湾当前所面对之外在安全环 境,复杂而微妙,影响我国家安全至大且巨,我们不 能不冷静思考丶谨慎应对。
2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三丶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
踏入新世纪,台湾终於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 着台湾社会正更深刻地融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全球 化的时代。
「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历史中最具特徵丶最时 髦的概念,也是最具争议的概念。我们看到拥护全球 化的人极力鼓吹它所带来的好处和光明的前景;我们 也看到每当世贸组织在世界各地召开会议时,从里约 热内卢到香港,从西雅图到日内瓦,来自全世界反全 球化人士聚集抗议的情景;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是看 到源於全球化运动而成立之全球性或区域性总体机 构,欧盟丶亚太经合会丶G8丶…¨一个一个成立,成 为当今世界事务运作的基本舞台。
不管喜欢还是反对,我们确确实实生活在一个「全 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分种族丶不分地 域丶不分贫富,「不可避免地比邻而居」,我们生活 在一个休戚与共丶相互依赖的共同体中,今天地球这 一端发生了一件事,其效应与影响明天就出现在地球 的另一端,通过贸易丶通讯丶金融丶…¨,甚至信仰丶
22
贰丶台湾的新安全环境
恐怖暴力…¨,全球化把世界空间的各个部分日益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个时代,带给人们莫大的机会,也带给人 们莫大的挑战。机会,是因为在全球化时代,金融贸 易激增丶市场普遍化丶网络社会取代地域社会丶…¨ 具有竞争优势者在这样一个大场景中,处处是伸展手 足的好舞台;挑战,是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地域空间丶 经济空间丶政治空间…¨等都被流动空间丶甚至虚拟 空间取代,个别国家之经济空间丶甚至政治空间的藩 篱都被超越,旧有许多固定的规则丶规范都不再适用丶 不再有效,於是,我们要不断地去面对许多新生的事 务丶规则…¨。
一般谈到全球化,马上想到的是经济全球化,从 全球化发展的历程来看,这不算错。但时至今日,全 球化的发展已大大超越经济层面,政治全球化丶文化 全球化丶环境危机全球化丶犯罪经济全球化丶恐怖活 动全球化…。我们试着把这些年来出现在新闻传播媒 体的一些名词或问题罗列出来即可见一斑:地球暖 化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丶海洋鱼类过渡 捕捞丶森林滥伐丶水资源匮乏丶海洋污染丶全球传染 病流行丶数位落差丶恐怖活动丶贫困问题丶毒品贸易丶 智慧财产权丶国际劳动力移动丶网际网络与电子商务丶 生物科技丶国与国间的发展不平衡丶区域与区域间的 发展不平衡丶阶级的贫富差距扩大丶…¨。
2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这一系列问题,没有一个是个别团体丶个别国家, 甚至个别区域所能单独解决的。他们每一个都烙着全 球化的印记,而这每一个问题也都像命运一般在叩着 我们的门,等待着我们的回应。而更有进者,我们要 有效回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跳开很多旧有的思维丶 规则。全球化的治理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一种特徵。这 就是我们的挑战。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就已经一步一步与欧洲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搭上线了,从某种意义来 讲,台湾很早就已经融入正发展中的全球化了,而台 湾社会之所以能在历史发展中有着比较成功的发展经 验,正是我们能善用这正在发展中之全球化的历史舞 台。上个世纪二战之後,台湾的经济发展快速起飞, 奠下了很好的基础,为我们进入真正的全球化时代这 个充满机会的历史舞台预备了施展身手的资本。
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全球化时代,有着无尽的机会 等着我们去掌握;我们已经身在其中的全球化时代, 也有着数不清的挑战等着我们去克服。这是台湾必须 面对的一个新的丶非传统的安全环境。
24
贰丶台湾的新安全环境
四丶台湾内部转型的挑战 与价值丶机会丶优势
如上所述,我们国家除了面临相当严峻的外在安 全挑战,也必须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从内部环境 来看,台湾也同时面临许多新型态的安全课题。这主 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全球化效应对国内经济丶社会丶 人文环境的冲击,导致若干非传统安全议题对国家安 全形成挑战;一是国内政治丶经济丶社会转型衍生诸 多新生的社会现象,如果未能妥适处理,可能成为影 响国家安全的新课题。
事实上,全球化的效应不只引致非传统安全问 题,即使是在传统安全问题上也有着巨大的冲击。以 911 事件来看,新的恐怖攻击不只改变了传统意义 上所谓「战争威胁」的型态,甚至因为全球化效应, 使得像恐怖攻击这一类不对称攻击,成为一种新型态 的丶以全球为范围的威胁。
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来看,来自对岸中国的威 胁,就不只是武力进犯的军事威胁,同时还面对着中 国以资讯战威胁我们的资通安全丶以无烟硝的三战威
2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胁我政治丶经济丶社会之稳定持续运作。这些新型态 的威胁对我们国家安全的挑战,其重要性绝不下於传 统军事安全的威胁。
全球化效应同样伴随着我们内部政治丶经济丶社 会的转型。近二十年来,台湾在政治丶经济丶社会丶 人文等各方面,都经历激烈的转变。在政治上,从解 除戒严丶开放党禁与报禁丶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丶国会 全面改选丶省市长民选丶总统直选,一直到政党轮替, 在在都冲击着台湾原有的政治框架,解构了长期威权 统治下的党国体制与一元型态,让台湾快速奔向民主 的社会。然而,也因为威权解体丶政治转型,加上选 举动员丶政党竞争及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激荡,而使 族群丶认同丶乃至於统独丶两岸等议题持续纠缠笼罩, 截然二分的对立僵局造成公权力的弱化,以及行政效 能丶立法运作效率的迟滞,进而影响经济政策的推行丶 冲击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并衍生许多失序不安的社会 现象,不但冲击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国家的竞争力,也 造成台湾新兴民主过程的信任危机。
在经济上,我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全 球化使得国际竞争以及国内经济体质转型的压力更为 急迫,全球化也加速扩大中国对我产业的磁吸效应, 对我国经济命脉及国家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迫使我必 须积极调整资源配置和发展策略,以因应新的形势。
26
贰丶台湾的新安全环境
在社会上,除政治发展引致的社会对立丶不安外,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人口移动, 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出现少子化丶老龄化丶多族裔社会 等结构性变化,对我人力资源丶国家财政丶福利政策丶 以及社会安定都造成重大冲击,长期而言也将对国家 安全带来挑战。
在国土安全及重大灾害问题上,台湾由於天然条 件原本就必须经常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加上人口密 度居高不下丶长期开发政策有欠周延丶乃至地质条件 改变等因素,台湾在国土环境安全上所受到的威胁, 明显有恶化的趋势;而在全球化效应下,我们也必须 经常面对疫病的传布丶生物恐怖攻击乃至敌对国家对 我重大基础设施之攻击等重大的威胁。
由於全球化的效应,许许多多我国内部政治经济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或者全球化社会必须共 同面对的诸多问题,都极有可能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冲 击下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新问题,政府施政必须严肃 面对。
尽管面对前述种种之内外威胁的挑战,但是,台 湾在民主转型的成功经验丶在亚太海陆交界的地缘战 略关键位置,以及经济自由开放发展的卓越成就等有 利条件,恰恰提供了台湾彰显民主价值丶掌握机会丶 发挥优势的机遇条件,使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条件来因 应这林林总总内外威胁的挑战,以确保国家安全。
2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民主是当今普世的价值,跨越文化丶民族丶国家丶 阶级的藩篱。过去,台湾人民曾长期生活在专制体制 的军事戒严统治底下,但从上个世纪最後四分之一个 世纪以来,台湾人民继承先人反抗不义的不屈不挠意 志,以前仆後继的精神,坚毅地突破高压的军事戒严 统治,推进自由化丶民主化的历史进程,历经解除戒 严丶开放党禁与报禁丶国会全面改选丶总统直接民选, 乃至经由选举完成政党轮替…¨,使台湾完成民主转 型,基本上成为政治自由化丶社会多元化的多元自由 民主社会,赢得世人「亚洲成功的典范」、「民主成 功故事」的称颂。
政党轮替以後,政府致力於民主的深化与改革, 实现了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公民投票,完成了公投入 宪丶废除国民大会等修宪案;在人权保障建制化方面, 除了发表《国家人权政策白皮书》,规划完整的人权 政策丶筹设「国家人权委员会」,并提出《国家人权 委员会组织法草案》,送请立法院审议,在这同时, 也致力於「国际人权法典」的国内法化,将联合国《公 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丶社会丶文化权利 国际公约》送请立法院审议。
政府在民主深化丶人权保障方面的努力获得国际 社会的肯定,国际自由之家连续二年在《全球自由度 评比报告》中将台湾的「公民自由」由过去的「二级」 提升为最高的「一级」,名列世界自由国家之列。台
*.*.*.* 2006-5-20 13:54:2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5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28
贰丶台湾的新安全环境
湾民主成功的故事不但为源自西方文化的民主政治注 入了普世的意涵,也为有相同文化传统的中国未来走 向民主化丶建立「民主丶自由的中国」亮起一盏引路 的明灯。
在战略地缘位置上,台湾位处欧亚大陆与太平洋 交会丶东北亚与东南亚交口丶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中心 节点的枢纽位置上,不但军事地缘战略地位极为重 要,而且更是印度洋丶东南亚通向东北亚丶北太平洋 这一海洋通路的关键节点。但是,这也是前述中国发 展蓝水海军的海军战略中必欲控制台湾的根本原因。 如果台湾是由军事战略意图不明丶军事事务不透明的 非民主国家控制,那麽,东亚丶乃至北太平洋的和平 秩序都将受到重大威胁。
从这个意义来看,台湾是维护东亚乃至北太平洋 稳定丶和平丶自由秩序的「安定之锚」。作为全球民 主社群的一员,台湾服膺民主丶自由丶和平的普世价 值,台湾周边无界域的恢宏海域,应该是人类运输物 质与文化的通路,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应是与世界民 主社群的其他国家共同守卫这传播繁荣与文化的自由 通道,而不是作为有「崛起」意图之国家遂行地缘扩 张的基地。
台湾的另一项优势是经济自由开放所获致的卓越 成就。经历一整个世纪以上的努力,台湾奠下了良好 的经济体质。时至今日,我们不但是世界第十九大经
2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经济国之一,国民所得 超过 15000 美元。而近年台湾整体的国家竞争力也持 续提升,在各种国际评比中,台湾都有着亮丽的成绩, 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所公布的世界竞争 力排名,2005 年台湾再次向前跃升至第十一名。虽然 因长时间的政治对立与不安,造成 2006 年的排名退居 第十八名,然而,台湾整体的基本面仍然良好,衡量 未来中长期经济成长潜力的重要指标——世界经济论 坛(WEF)发布的《2005 至 2006 年世界竞争力报告》, 台湾竞争力名列全球第五名,居亚洲各国之冠。台湾 的优势中,除了总体的经济表现之外,科技的基础与 潜力也令世人刮目相看,特别是在资通讯科技领域上 更是成绩亮丽,其发展足以媲美日本丶美国,是世界 名列前茅的资通讯科技大国。以 2006 年 3 月由 WEF 最新发布的《2005-2006 年全球资讯科技报告》来看, 台湾在「网路整备度指数」排名,占全球第 7 名,居 亚洲第 2 位。这使得台湾在未来全球化发展竞争中具 备更大的优势。
台湾的经济竞争力之所以有这样的优势,是因为 我们的经济向全球开放,经济环境基本面稳健良好丶 制造业基础扎实,企业应变弹性高丶创业精神充沛丶 人力素质优良,这些条件加上近年来政府推动一系列 改善经济环境丶推动经济自由化的改革政策,使台湾 的经济体质更加健全丶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30
贰丶台湾的新安全环境
台湾人民辛勤努力而获得的这些宝贵成果,一个 刚刚建立起来的民主开放的自由社会,现在正每天遭 受到还未走向民主自由的中国威胁。
中国不只对台湾的威胁无所不在,其「非和平崛 起」与战略扩张也使国际社会充满疑虑,甚至视为全 球性的一种「中国威胁」。相形之下,台湾成功的民 主发展过程,以及我们维护台海和平与区域稳定的努 力,让台湾有机会运用关键的地缘战略地位,结合全 球「民主社群」的国家,一起来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 发展与共同利益。
其次,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虽然创造了表面亮 丽的经济成果,但也衍生许多问题,如贫富分配不均丶 区域发展不均衡丶三农问题丶金融问题丶干部腐败问 题丶失业问题丶生态与资源问题…等,这些环环相扣 的问题,潜藏着各种社会矛盾丶冲突与内部危机。国 际社会及中国内部有识之士曾经一再指出,要解决中 国内部这些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化解濒临爆发边缘的 危机,唯有走上政治民主化与社会自由化的道路,才 是中国维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经历快速的经济发展丶 社会与政治的转型变迁。如何以华人社会成功的发展 经验,作为中国最好的借镜,在处理农村发展丶工业 转型丶金融改革丶环境整治丶民主转型…等问题上, 提供中国寻求解决模式的参考,并以台湾民主转型的
3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经验,协助中国建立以民意为导向与依法治国的改革 方向,进而走向真正的民主化。这正是台湾在维护台 海和平丶稳定区域安全所能贡献的价值所在。
32
参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
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一丶中国军事崛起的威胁
近年来,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不仅已初步具备现 代作战的质量,也拥有遂行区域战争的能量。中国军 事现代化的特点,具体凸显在海丶空丶飞弹丶资电丶 太空五大战力的发展,进一步使解放军具备遂行新型 态战争的潜力。
中国的军事崛起,使解放军得以扮演更多元的国 家政策工具,对台湾安全与区域和平都带来重大的冲 击。因此,包括美国丶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纷纷质疑 中国扩军的目的,并提出相关因应措施。美国国防部 长伦斯斐於 2005 年在新加坡公开质疑:世界上并没有 国家威胁中国,但中国却仍然积极扩张军备; 2005-2006 年,美日三度进行「2+2 会谈」,达成加强 结盟军力之协议,即是为了因应东亚战略形势之变化。
由安全战略的层次来看,当前我国面对的最主要 安全威胁,即是中国军事的崛起。其中包括下列几个 重点:
3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1. 绝对服从党的解放军战力快速成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向强调「服从党的领导」,基 本上不是国家军队,而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党 军」,超过纳粹德国「党卫军」的规模,这也是为什 麽中国发展军备被视为威胁隐忧的原因之一。中国人 民解放军主要兵力编成大致如下:
—二炮:逐步增强打击精度与机动力,以增加核/传统 威慑之能力。现有约百馀个飞弹阵地丶20 多个导弹 旅丶兵力超过 13 万人,其中当面东南沿海共部署 6 个导弹旅丶各型常规导弹 780 馀枚,射程均可涵盖 全台;预判至 2006 年底其导弹数量将增加至 800 馀枚丶各式巡弋飞弹 100 馀枚。按共军战术丶战法, 800 馀枚足以对台猝然发动 6 波次丶持续 12 小时之 饱和攻击;另可运用 100 馀枚巡弋飞弹精准打击台 湾百馀个固定重要目标。
—空军:转型为空疆防御之战略空军。现部署 40 馀个 师(团)级作战部队丶辖各型战机 3,400 馀架丶总 兵力 38 万馀人,其中距台 600 浬内常驻战机 700 馀架,雷达涵盖范围内 150 馀架;另现有各式新一 代战机 400 馀架,预计至 2006 年底将可增至近 500 架,配合正积极发展中之新型空中预警丶电战机及 10 馀种精准遥攻武器,可对我实施远距精准打击, 威胁我空防。
36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海军:强调积极防御战略,逐步突破至第二岛链。 辖北丶东丶南海三大舰队,现有各型舰艇约 1,500 馀艘丶兵力 28 万馀人。预计至 2006 年底其新型水 面作战舰艇将超过 50 艘丶新型潜舰则增至近 40 艘,配合新建置之指管通情系统,将具备对台海制 海优势;另在台湾本岛周边建立 16 个潜舰巡逻区, 可以新一代潜舰对我进行长期水下封锁。
—地面部队:强化兵种协同,发展非线性丶非接触作 战。区分 7 大军区丶18 个集团军丶总兵力近 120 万 馀人,当面南京丶广州军区计部署 5 个集团军丶兵 力近 40 万馀人;另可立即投入对台作战之应急机 动作战部队现有 14 个师(旅)丶近 18 万馀人;未来 除持续整编为机械化丶信息化部队外,再配合沿海 军区具联合登陆训练经验之部队,其可对台作战之 部队数量将大幅增加,战力亦逐日增强。
—资电部队:启战前及亘战役全程,将利用天军丶网 军及信息作战部队,对全台发动资电作战,侵袭我 方电脑网路设施丶扰乱作战部署与後勤设施,或操 纵丶破坏民间交通丶电力丶通讯与金融网络,制造 台湾社会内部混乱与恐慌。另可能使用电磁脉冲武 器,直接瘫痪我C4ISR系统,彻底掌控台海制电磁 权。
—快反部队与特种兵部队:由於共军强调「远战速 胜丶首战决胜」用兵思想,标榜「首战用我」的中
3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国特种部队特别值得注意。在参考美军於两次波湾 战争丶科索沃战争丶阿富汗战争的经验并结合「外 军思想」後,中国特种部队的发展日益完备,其特 种部队可立足於敌境内各种军事行动,在战略丶战 役丶战术三个层次都能执行任务。尤其是这些部队 将可能於攻台启战时,用於突袭丶破坏我重要设施 与节点,以瘫痪国军整体反击能力。
2. 以「和平崛起」掩饰军事扩张
由於共军近年来极力扩张军备,为平息国际间对 「中国威胁论」的疑虑,北京於 2003 年 10 月间在海 南岛博鳌会议中曾提出所谓「和平崛起」的论述,强 调中国的兴起并非威胁,其後更以更委婉的「和平发 展」交错运用,并以之为国际宣传的主轴。然而,在 2005 年广岛丶长崎遭原子弹攻击满六十周年,国际社 会扩大纪念并反省战争的危害之际,共军却又透过高 阶将领公开抛出将率先使用核武器攻击美国的耸动言 论,明显在说明中国用「和平崛起」隐藏增加战力的 事实。这反应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潜藏着军事冒险主 义,迷信武力可以解决问题。此种具有「中国特色」 的所谓「和平崛起」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是严重 威胁区域安全与稳定的不稳定因素。
3. 由陆向海的扩张 中国长期以来只重陆权发展,直到 1985 年後,才 开始有计画的强化海军,试图掌握海权。近年来积极
38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建造或引进新一代水面舰,使其舰队初具小区域防空 与远距攻船飞弹的作战能力,而水下舰队也同步引 进丶建造新型的柴电/核动力潜舰。2002 年,中国解 放军海军首度完成环球远航,其核动力潜舰更於 2004 年突破第一岛炼抵达第二岛链,多次入侵日本领海, 而海测船更频繁在我国及日本周边水域出没进行水文 勘察。这些都显示出中国走向远洋丶扩张海权的企图。
4. 国防预算持续攀升
中国自 1989 年以来,其公开的国防预算连续 17 年以超过 10%的平均幅度成长。2005 年公开的国防预 算为 2,447 亿人民币(约合 9,543 亿新台币,按:此为 法定预算,据称实际执行的军费开支为 2,474 亿人民 币),较 2004 年度增加 12.6%,2006 年公开之国防 预算再增为 2,838 亿人民币,较 2005 年增长 16%。
更令人忧虑的是,依照国际战略机构的评估,若 将对外军购费用丶以物易物的军备交易丶隐藏性预算 等项目还原,中国实际的国防预算应为公开预算的 2-3 倍,以 2005 年为例,其国防预算估计高达新台币 1 兆 9 千亿至 2 兆 9 千亿之谱,占中国 GDP 的 2.7%-4.0 %,约为我国国防预算的 7-11 倍。
表面上,中国官方声明其军费增加主要用於改善 人员待遇以及冲销通货膨胀的购买力,但实际上则是 用於购买及发展新式装备,特别是国境外的打击战力。
3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5.能源争夺引发国际紧张
中国能源需求快速增加,已成世界第二大消费 国,依其官方及国际经济机构估计,到 2020 年,中国 每年将消耗 4.5 亿吨原油及 2,000 亿立方呎的天然气, 其中 2.8 亿吨的石油丶1,000 亿立方呎的天然气丶3.3 亿吨以上的煤要依赖进口。
快速增加的需求,不仅使国际油价攀高,更使各 强权间的摩擦与矛盾日升。为满足消费需求与稳定供 应来源及保护自己的油田存量,中国以全球为范围向 外争夺油源。中国与日本在东海的油气田争议,以及 俄罗斯油管路线之争议,到海外投资油田生产丶寻求 各国能源合作,以及意图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等即是明 显事例。此外,北京亦计画「协助」麻六甲海峡的安 全维护丶增加国内战略储备石油数量,主要目的就是 确保能源的运输及供应安全。这些举措在在引起美丶 日等国的关切,造成地区的不安。
此外,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不佳,加上工业排污 管制松散,污染对周边国家造成的环境威胁日益严重。
6. 飞弹的远距精准打击
由於技术的进步与扩散,巡弋飞弹丶精灵炸弹之 类的远距精准打击武器,可对被攻击方的政军重要目 标丶基础设施进行纵深精密攻击,形成严重威胁。
40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我国面对明确而立即的飞弹威胁,预估至 2006 年中国将拥有 800 馀枚 M 族弹道飞弹对准台湾,并以 每年 75-100 枚的速度增加。共军也以超过 100 枚的 中丶远程及洲际飞弹对准日本,甚至美国丶纽西兰丶 澳洲也都面临其洲际飞弹的威胁。
7. 新战争模式及特战斩首
尽管共军现阶段尚不具备大规模渡海犯台能力, 但已具备对我金丶马外岛攻击丶对台威慑及封锁能力。 近年共军亦积极进行演练对我外丶本岛攻击,甚至仿 建我国重要军事基地与重要民生设施之实体建筑,进 行模拟攻击。
同时,藉助新式指管系统丶武器装备,共军得以 编组新型态的作战序列,改变作战节奏,发动快攻斩 首,以冲击被攻击方之指挥体系丶瓦解组织性的防卫 战力,压缩整个战争的进程,以求快速获取胜利。
8. 非正规战力的威胁
近年来中国对台湾的安全威胁,除加紧部署传统 武力之外,更积极运用非传统的威胁手段。其目的在 使台湾屈从其意志,或作为其正规军事攻击的辅助。 主要手段包括:
—超限战:中共攻台将结合其整体政丶经丶军丶心及 外交能量,大量运用各类高新武器,配合正规军事 攻击及非正规渗透摧毁等手段交互运用,对我方实
4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施多面向丶多层次打击,以非对称丶非线性等作战 方式,企图迅速瓦解或瘫痪我防卫战力。
—「三战」—舆战丶心战丶法战:中共近年来 将「心理战」与「舆论战」丶「法律战」相结合成 为「三战」,以打击我方民心士气丶分化社会为重 点,意图增加我军民心理压力,混淆敌我意识丶动 摇全国抗敌意识。
9. 敏感科技的窃取
中国为快速赶上先进国家,提倡「科技兴国」丶 「科技强军」,除引进各种新技术丶军事装备外,更 积极采取包括间谍手段在内的方式窃取商业及军事敏 感技术。
中国情报人员被美方认为是「最具侵略性」的外 国间谍,其严重性可见一斑,而向澳洲丶欧洲投诚的 中国外交丶情报人员也坦承,中国有数千名间谍散布 於澳洲及欧洲。我国也遭受中国间谍的严重威胁,除 部分军事机关丶武器研发单位接连破获共谍案外,民 营公司亦爆发若干起商业间谍案。而许多来台参访的 中国人士,亦屡遭查获从事与旅行目的不符的活动。
中国积极窃取先进科技,对我敏感科技的管理造 成极大冲击,不仅将威胁我国的商业利益,更对国家 安全造成严重挑战。
42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综上所述,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化已对我国家安全 造成实质而直接的威胁。中国未来的攻台战役中,极 可能运用飞弹发动密集的精准攻击,结合特战部队及 台湾岛内潜伏人员,并用空丶机降部队及两栖突击, 对台湾政经中枢及重要据点实施多点丶多层次的同步 突击。此种藉由新军事能力整合而成的新式作战型 态,对我内外夹击,瘫痪丶控制我政经中枢,迅速瓦 解我方政府的决策机制与反应能力,同时再并同实施 「三战」动摇我抗敌意识,以期取得决定性的军事成 果,助其达成「速战速决」的政治目标。
*.*.*.* 2006-5-20 13:56:1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6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4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二丶台湾周边海域的威胁
在地缘上,台湾位居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中心位 置,扼控台湾海峡丶巴士海峡,并邻近太平洋,地缘 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更是海洋资源蕴藏丰富之地。《联 合国海洋法公约》於 1994 年 11 月 16 日生效後,各沿 海国莫不戮力发展海洋事务,纷纷宣布 200 浬专属经 济海域,争取海洋权益,使海洋争端日趋繁多,我国 周边海域不在例外。此等客观条件使海权强国关注台 海动态,更使中国在注重海权发展的同时,将台湾及 周边海域定位为国家战略重点。
除了地缘因素之外,若干历史因素也导致我国海 域蕴含各种不安定因子。首先,台湾自明清时代至日 本殖民时代虽曾经历东西历史交会历程中的大航海时 代,但也因各种政治原因或海盗猖獗而实施过「海禁」 或限制海上活动。战後更因与中国之对峙,戒严时期 的海岸线及台湾周边海域都受到严密控管。这样的长 期封锁,不但导致人民对海洋认识不足,更对之有惧 怕之心。二次大战结束後,当时政府的基本国策是「反 攻大陆」,不论是国家战略或资源运用均以陆权思考 为主。这些历史丶政治因素使得海岸线变成台湾人民
44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视野与足迹的终点,政府也未能整体掌握海洋问题, 充分思考海洋的战略重要性及海洋资源所提供的无限 可能。
这样的历史丶地缘与快速变化的国际竞争,使我 国海域主权权利及资源逐渐遭受侵蚀,在社会层面亦 面临偷渡走私丛生等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天 然灾害和海洋自然环境的保育问题。这些现象均对国 家安全与我国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 海域主权权利与资源冲突的威胁
中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即着手建构新的海军 战略并积极整建海军,其号称「海军之父」的前中央 军委刘华清甚至公开表示:「我们搞航空母舰,主要 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丶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 海洋权益…」。其後,中国在海洋军事力量的增强及 海洋能源探勘都呈现明显的扩张主义。例如,中国在 我国公布之矿区内的东海「春晓油田」探勘,同时, 其海测船频频入侵台湾周边海域,探测资源丶搜集情 报,此等行为皆反映出中国着眼於战略及实际需要上 的扩张主义。就渔业资源而言,中国渔民经常以炸鱼 及滚轮拖网等方式入侵我方水域,进行捕捞作业。这 些行为不但破坏海洋生态,更侵害我渔业发展,尤其 在东沙海域,中国籍的渔船曾利用废弃货轮,或搭建 竹棚建立据点,将其视为固有作业渔场,虽经我海巡
4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署强力扫荡拆除,但此等作为极可能不断发生,使我 国海域生态及渔业资源皆受到威迫。
除了面对中国发展海权及掠夺资源的威胁之外, 我国与其他邻接国家对海域主权权利及相关海洋资源 亦有一些争议。譬如我与日本之间丶我与菲律宾之间, 仍有相关岛屿丶水域的主权争议,由於专属经济海域 有重叠的问题,也因此衍生资源开发等争议。我国以 务实态度将主权与渔权问题分开处理,但日本实质控 制应归属我国的钓鱼台,严重侵犯我国主权之事实亦 不容忽视。
再者,南海诸岛情势之复杂性实有胜於东海。1949 年我国公布《南海诸岛位置图》,指出 U 形线内之东 沙丶西沙丶中沙及南沙群岛均属我国历史水域。惟 1970 年代起,中丶菲丶越丶马等国基於海洋利益,争相声 索丶强占岛礁丶兴建机场或建筑物等,2002 年底虽有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之签署,然各国并未遵守而停 止相关行动,严重影响我南海权益,并增添地区不稳 定之因素。
最後,我国除在近海周边海域,与邻近国家发生 海洋资源重叠争议外,我国远洋渔业亦同样面临国际 社会关注。随渔业捕捞技术之进步,渔类资源日益枯 竭,传统公海捕鱼自由面临严厉考验。目前国际社会 已针对「共享鱼种」(shared stocks or joint stocks or transboundary stocks)及「跨界鱼种」(straddling stocks)
46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依区域不同而签订条约,共同建立养护与管理制度, 采取配额捕捞制度来克服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 重大且不能回复之损害。我国远洋作业渔船在不谙新 国际渔业规范,以及少数不肖业者破坏规范下,遭受 「大西洋鲔类保育委员会」(ICCAT)等组织制裁, 使我国国际声誉及其他合法业者蒙受损害。
2. 恐怖活动与走私偷渡等的威胁
反制恐怖活动是国际共同关切的课题,我国位处 东亚海上交通枢纽,恐怖分子可能挟持丶攻击油轮或 载运危险物质之船舶丶破坏港口及海岸重要经建设 施,除损及民众的生命财产外,对国家经济乃至全球 贸易,均将造成严重影响。此等恐怖活动就算不以我 国为标的,也有可能经过我国水域而前往他国以遂 行,危害区域的和平稳定。
我国周边海域所面临的非传统威胁不只限於恐怖 主义。台湾本岛海岸线 1,139 公里丶加计各离岛之海 岸线总长度约 1,566 公里(若加计金马则应为 1,820 公 里),海岸国境线的守备极为重要。中国人士跨越台湾 海峡的非法活动已形成新的治安问题。台湾与中国仅 一水之隔,在暴利驱使下,两岸不法分子走私枪械丶 毒品,或安排中国人民偷渡入境,不但影响社会治安, 造成疫病入侵,甚至使中国能藉机进行渗透及情搜等 任务,严重危害我国家安全。
4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3. 环境污染与海洋气候变化的威胁
近年我国海域污染事件频传,先是 2001 年希腊籍 货轮「阿玛斯号」(MV AMORGOS)在垦丁附近海域 搁浅,造成严重海岸污染。绿岛丶兰屿附近海域也接 连遭到外籍船只排放废油,对我国海岸环境丶海洋生 态都造成冲击。此外,核电厂排水亦对周遭水域与底 栖动植物造成生态影响;甚至中国珠江丶长江出海口 及沿岸排放之废弃物,由於缺乏管制,往往形成重度 污染,并随洋流飘移丶扩散,对我海域亦造成大范围 冲击。凡此皆为我国海洋面临的环保威胁,应予有效 控管。
善变而强烈的海洋气候也替台湾带来不同的自然 威胁。我国每年皆面临台风的直接侵袭,强风豪雨造 成严重的生命丶财产损失,成为本土的主要自然威胁。 此外,我国位於太平洋盆地西缘,潜在的海啸等海象 威胁亦不可忽视,必须加强测报与防范措施。
48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三丶中国外交封锁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持续增 加,我国对外关系情势更加严峻。中国为扼杀台湾国 际生存空间,采取「将邦交国挖光丶国际政治生路堵 光丶对等谈判筹码挤光」之「三光策略」,以零和思 维全面打压我外交空间,意图运用软硬兼施的手段, 消灭中华民国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存在。
中国对我进行之外交封锁,可以归纳出以下的策 略:
1. 威迫利诱我邦交国,扼杀台湾外交空间
中国以逐渐增强厚实之经济力量为筹码,提出巨 额的资助经费或市场吸引力,利诱我邦交国,促其与 我国断交;另一方面,运用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之政治筹码,对我邦交国施压,迫其撤销对我之承 认。如 2005 年 1 月中国以金钱诱惑我中南美洲邦交国 格瑞纳达(Grenada);又如 2003 年 10 月,西非赖比 瑞亚(Republic of Liberia)为求联合国维和部队及早 介入其内战,调停交战双方与维持政局稳定,中国竟 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筹码,迫其与我断交。
4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2. 干涉我与非邦交国交往,全面阻绝我发展双边关系
我国虽与许多国家没有邦交,但不影响我与其发 展友好实质关系。但中国常以中止交往丶持续抗议等 严厉手段对付友我之非邦交国,使其惧怕受到中国报 复,而不敢在国际社会为我仗义执言,甚或迟滞与我 正常双边关系之发展。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其上任 之前访问我国,竟招致中国强势抨击并全面打压新加 坡,迫使新加坡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不利台星关系之 言论。又如 2001 年陈水扁总统获「国际自由联盟」颁 发自由奖,法国与丹麦却迫於中国压力不发予签证, 致无法前往受奖。
中国不只在传统外交互动上阻挠我与非邦交国之 关系,在经贸丶文化等领域也一样蛮横。东南亚国家 虽一向与我国关系密切,但近年来因中国之威胁利 诱,逐渐回避与我官方接触,甚至当我国与同为「世 界贸易组织」(WTO)之成员洽谈签署「自由贸易协 定」(FTA)时亦面临重重障碍。
这些例证显示中国无时不以其政经实力,竭尽所 能地企图在国际舞台完全阻绝台湾。
3. 排除我参与国际组织,压缩民间国际交流
中国针对我已参与之国际组织,或以更改我名称 为手段,矮化我国际人格;或以压缩我参与空间,降 低我参与层级等方式,使我无法更积极地在国际活动
50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例如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丶 「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等纯经贸活动的组 织,仍不时带入主权争议,不断挑剔我国之称谓,回 避与我平等往来,致相关会议之进行受到干扰,并栽 赃我为「麻烦制造者」。
对我尚未参与之国际组织,中国或以「一个中国 原则」为前提,使我无法加入,或以类似「世界卫生 组织(WHO)谅解备忘录模式」,从中作梗,矮化我 可能参与国际组织之地位。
此外,我国民间团体与人民在参与非政府国际组 织(NGOs)及第二轨会议方面,亦经常在中国的压 力之下,遭受不平等之待遇,如 2004 年中国强力对联 合国相关单位施压,取消我优秀国中学生杨智渊入选 「国际和平日」纪念邮票徵选之胜选资格,并将其作 品自联合国邮政网站移除,显示中国压缩我国际空间 并不只是针对政府,而且已扩大到我民间团体与人民 的层面。由於中国全方位的打压,我国目前所参与之 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数目,与我国家总体实力可 以说是不成比例。
4. 以所谓「睦邻政策」为手段,切割我地缘战略价值
我国位於西太平洋与亚洲大陆交界之要冲,在地 缘政治上处於枢纽位置。这是我国确保国际空间及战 略地位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近年来,中国采取所
5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谓「睦邻政策」,深化与亚太周边国家之结盟关系, 致使我国在亚太地缘政治之枢纽位置与战略价值,逐 渐遭到切割。
中国一方面以「和平发展」丶「和谐社会」等说 词为伪装,试图掩饰其军力快速扩增对区域稳定所带 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将我主权独立的既存事实颠倒 扭曲为区域不安的因素。其具体战术是与曾经有过冲 突的周边国家修补关系,进而围堵丶封杀台湾。包括 胡锦涛丶普亭在内的中俄两国高层,近来频繁地互访, 并达成协议,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双方并同意加强和 深化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发展全面性战略合作关系, 并於 2005 年 8 月在黄海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此 外,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整 合,并且积极投资交通建设,进而推动军事合作关系。
此等事例说明中国正不断深化其与邻邦的夥伴关 系,同时在外交及军事上包围台湾,企图切割台湾的 地缘位置与价值,达成全面孤立我国之目的。
52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四丶财经安全的威胁
我国经济高度仰赖对外贸易,一旦国际竞争优势 不再,即无法维持一定之国际贸易能量,经济成长势 必迟滞。面对此种威胁,亟需加速国内经济转型,积 极调整资源配置,作更有效率之运用,以迎接日益升 高之国际竞争压力。然而,部分产业转型所需进行之 资源重配置相对困难,因而时有抗争活动,造成严重 社会冲突,进一步耗损国家有限之资源。
其次,尽管能源与金融动能是支应经济成长所需 的重要元素,但我国先天资源欠缺,以致能源供给之 自主性受到相当限制;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之市场效 率有待提升,潜藏的金融危机与缺乏创新能力的证 券丶金融市场,更使我国经济安全增添变数。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财政赤字虽未逾先进国家 水准,但却逐年成长,且我税收及偿债能力均较先进 国家为低,财政赤字的前景值得忧虑。特别是在国防 建设与社福支出持续增长的需求下,税源若不能稳 定丶持续成长,则对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都将是潜 藏的威胁。
5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最後,中国对我产业之磁吸效应,不但使我国对 外经贸活动有过度集中之风险,亦已造成民间国内投 资的减缩,进而使结构性失业现象日趋严峻。此外, 因中国对台湾的威胁敌意从未稍减,使得这些经济活 动有随时因非经济因素而中断之可能,严重威胁到我 经济发展之自主性。而中国对我国际参与之封杀围 堵,连带压缩到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空间,如在「自由 贸易协定」之缔结上,我国即备受阻挠,间接影响到 我国产业进入特定市场之相对优势。
以下分从「国际竞争压力之升高」丶「农业改革 所面临的压力」丶「能源之自主与稳定」丶「金融体 系未臻健全」丶「财政赤字」丶「中国磁吸效应」丶 以及「国际经贸活动空间受到挤压」丶「中国封锁台 湾经济」等八个层面,分析台湾现今所面临的财经安 全威胁:
1. 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升高
在全球自由化之浪潮下,各国皆难以阻挡市场开 放之要求。面对愈来愈剧烈之国际竞争压力,我国如 未能相对提升竞争力,势必无法确保自身在国际经贸 舞台之地位。
由於我国并没有天然资源或广大经济规模之优 势,仅能依靠知识的创新与研发以维持产业竞争之领 先。然而,我国企业研究人员的相对规模落後於其他
54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亚洲竞争对手,如日丶韩丶新加坡等国。这一现象如 未能改善,则我国的研发创新能力势必逐渐衰退,竞 争力也将下降,经济地位势必受到冲击。
不仅是产业面临日益升高的国际竞争压力,公务 体系亦面临类似的挑战。若不能尽速精简政府组织丶 建立绩效导向的政府人事制度,又无法在法规管制上 积极国际化与现代化,则政府效能与法规环境,在吸 引国际资金丶人才方面,势必难以与其他国家政府竞 争,如此一来,即无法藉外来资金丶人才之引进提高 我经济成长。
2. 农业改革面临压力
我国农业乃小农经济,在国际上本不具竞争优 势,转向高附加价值之生产,或兼具环保丶观光的多 功能农业,是提高竞争力的不二法门,但是每次改革 都面临极大的政治压力。特别是部分不同意见者动辄 将农业转型误导为「有害粮食安全丶国土保育丶或弱 势族群之照顾」的论点,致使政府在推动农业改革时, 难以获得农民及社会大众之支持,因而无法及时导正 资源错置之问题,不但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更戕害 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向上提升。
3. 能源高度依赖外来供给
我国能源资源贫乏,97%以上需仰赖国外进口。 在此先天限制下,随着国际恐怖攻击的风险加大,能
5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源供应短缺丶暂时中断或国际能源价格飙涨之威胁亦 大为增加。同时,全球传统能源蕴藏逐渐枯竭,也将 影响我对外取得足够相对廉价能源之可能性。在这种 冲击下,所有需要使用能源之经济活动也将因此面临 成本提高丶甚至被迫中止之威胁。
除此之外,国际间限制能源使用之新规范,如《京 都议定书》,对於非缔约国之我国,亦将产生相当影 响。因为缔约国可能采取影响贸易之措施,以限制二 氧化碳排放量,此将间接冲击我国高度消耗能源之石 化丶钢铁丶水泥丶汽车等产业,进而影响其对我国经 济成长之贡献。
4. 金融体系未臻健全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仰赖金融体系提供源源不 断之活水,一旦金融体系出现危机或金融体系的创新 能力不足,经济活动将面临停滞或降低竞争力的威 胁。过去全球各地所发生之国家或区域性金融危机, 殷鉴不远。
我国虽不断开放与革新金融体制,但因退场机制 不足,以致少数不具国际竞争力之金融丶证券丶保险 机构依然存在;加上金融法制未臻完善,公司治理精 神不彰,市场并购机能不足等缺失,在在削弱金融体 系的市场机能,从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全构成潜在 之威胁。
56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5. 财政赤字亟待改善
截至 2005 年止,我国各级政府债务未偿馀额占国 内生产毛额(GDP)的比率为 37. 45%;尤有甚者, 若依一般先进国家对公共债务之定义,政府公共债务 除包括我国《公共债务法》所规范之债务外,尚应包 含未满一年融通债务(含国库券及借款)丶非营业基 金一年以上之自偿债务及非营业基金未满一年债务, 一旦加计上述债务,我国各级政府债务馀额占国内生 产毛额之比率将剧升为 46. 23%,已接近英国之水准 (52.7%)。虽较美国(64.1%)丶德国(66.9%)丶 日本(163.4%)为低,惟仍较南韩(20.5%)高出一 倍以上,显见我国财政赤字亟待改善。
上述数据显示,在社会福利支出持续上升,国防 建设与各项公共建设需求殷切之际,如何维系政府财 政体系之稳健,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6. 中国磁吸对我产业之影响
我国在对外投资与贸易上,高度集中於中国市 场,自 1992 年之後,中国市场甚至成为我国经济成长 之主要动力来源之一。2005 年我国对中国(含香港)出 口占全部出口比重已达 37.8%,同一期间,我国核准 对中国投资金额占核准海外总投资金额 71%。再以我 国接单丶海外(主要为中国)生产的产值比重来观察, 2003 年 7 月,其比例为 23.9%,之後短短的两年内,
*.*.*.* 2006-5-20 13:57:2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7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5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扬升至 2005 年 12 月的新高点 42.35%,其中资讯通讯 产品的比重更由 45%提高到 73.02%,几乎四分之三均 外移生产,由此可见我产业外移中国情形之一斑。
经济发展过度倚赖特定国家,有其潜在风险,而 产业快速外移,更造成国内投资的低迷,导致就业机 会剧减,结构性失业现象持续恶化。从而我国受雇劳 工之薪资所得难以提升,在中国制造商品的竞争下, 产业利润率面临被迫下滑的威胁,乃至於政府财政收 入也遭致不利的冲击,长此以往,台湾经济成长的动 力与核心竞争力将遭致严厉的挑战。
更何况中国从未改变对我之敌意及威胁,加上中 国经济体制欠缺足够的透明度与可预测性,在在使我 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充满了非经济因素之风险,为整体 经济安全投下巨大变数。
7. 国际经贸活动空间备受挤压
中国利用传统的政治丶外交手段,配合其逐渐壮 大的经济实力,不 断挤压我国之经贸空间。不仅我国参与国际经贸组 织丶推动洽签自由贸易协定等努力受到中国阻挠,甚 至纯属民间性质的经贸往来,亦常遭到中国之政治干 预。一旦我国进入中国以外之其他市场的可能性或竞 争优势遭到剥夺,则我国经济将被迫导向更依赖中 国,加剧上述向中国倾斜之经济风险。
58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8. 中国封锁台湾经济的威胁
中国对台经贸策略在「政治目的高於经济利益」 的指导原则下,在由副总理吴仪领军之「中央对台经 贸小组」组成後,已积极展开对台经贸统战之作为。
中国现阶段对台采取经济融合战术,意图藉由经 济渗透丶分化企业界与政府关系,及拉拢高科技产业 深化在中国投资的质量等方式,期经由经济融合促成 政治融合。
未来中国极可能对台进行经济围堵与封锁的战 略,以期在对台施行军事行动之前,得以有效中断我 对外经贸联系网络丶阻止战略资源输入等方式,力求 瘫痪丶削弱丶重创我经济实力,或以各种手段破坏我 经济重要设施与目标,甚而采取干扰丶破坏我金融市 场有效运作的策略进行市场金融战,瓦解我军民士 气,从而使台湾在经济命脉受制於人的情势下,逐步 走向屈服於中国政治意志的方向。
5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五丶人口结构安全的威胁
台湾的人口发展近年来明显呈现「高龄化」及「少 子化」的趋势——年龄结构越来越高龄化,出生数越 来越少。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人力资源丶国家财 政预算丶社会福利制度,都将造成重大的冲击。
1. 生育率急剧下降的威胁
台湾人口出生率於 1984 年降至「替代水准」,大 约比欧美先进国家晚了 15 年,但目前台湾的总生育率 已经低於这些先进国家,而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各国中最低的义大利相当(TFR=1.2)。这种在「替 代水准」以下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一方面造成人口年 龄结构迅速老化,导致人口扶养负担加重;另一方面, 生育率持续下滑,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绝对数量减少或 停滞不增,影响经济发展及整体国力。
2. 高龄人口快速增加所带来的挑战
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率自 1993 年的 7.09%,快速增加到 2005 年之 9.74%,总人数高达 215 万人。随着高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对政府财政丶医疗
60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照护体系丶退休制度与家庭结构都将带来严峻的挑战 与压力。
在少子化与高龄化的双重影响下,如果维持目前 的生育率及男丶女年龄组别劳动力参与率水准,台湾 之劳动力规模在未来十年间只能缓慢增加,并在 2015 至 2020 年达到最大量,其後再逐年递减,到了 2030-2035 年间就会缩减到小於当前人力资源之规模 (980 万)。届时,除非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丶经济生 产与社会服务方式有重大突破,否则人力资源绝对数 量的减少,对於国家发展将造成相当的冲击。
3. 大量涌入的移民冲击社经体制
长期以来,台湾并没有接纳外来移民的具体制度 设计,也缺乏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的结构性因素。为因 应人口结构的变化,政府如何制定以吸收高素质人口 移入为主要目标的移民政策,并逐步建立动态数额管 理体制,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挑战。
目前,台湾正在往多族裔社会的方向变迁。自 1990 年代以来,从各国移入台湾的人口急速增加,新 移民及其下一代在台湾面临许多生活与教育的问题, 也对台湾的经济丶文化丶社会以及政治生活带来许多 挑战。面对这一变迁趋势,社会大众应及早体认台湾 社会的组成将越来越国际化与多元化,跨国婚姻的增 加也使得新生人口的族裔丶文化背景更加多样化,如
6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何让国人正确认识多族裔丶多文化的社会变迁,确保 新移民及其下一代能拥有一个包容尊重的社会环境, 已成为当前政府与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62
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族群关系丶国家认同 与信赖危机的威胁 解严以来,由於快速的政治丶社会变迁,我们国 家在社会安定上浮现一些不安的因素,日益冲击社会 的稳定与团结,这主要反映在族群关系丶国家认同与 社会信赖这三方面。
1. 不安的族群关系
台湾是一个垦殖社会(settlers’ society),各种不同 族群类属的建构,在确认「原住民族」的特殊历史地 位及权利外,其他非原住民族群因其移民的先後丶历 史背景与生活经验有关,一般而言,可以区分为「客 家人」丶「闽南人」(福佬人)丶「新住民」(外省 人)以及近年来因通婚而移入台湾的外籍配偶丶中国 配偶等「新移民」,共五大族群。
族群是具有共同来源,或共同祖先丶共同文化或 语言的群体,是一种相对认同的概念,因此在族群意 识的建构上,容易产生对抗意涵,如「本省人」对「外 省人」丶「客家人」对「闽南人」丶「原住民」对「汉 人」等。这些族群由於移入台湾的时间先後不同,所
6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取得之主客观的经济丶社会和文化地位也不同,加上 过去当权政府与後来威权政府所推动的高压统治措 施,导致不公平与压迫弱势的现象,致使族群间的轮 廓与界线愈加明显和强化。
近来由於受到政治动员的介入与影响,族群议题 往往成为台湾社会中政治对抗的主要力量,特别是过 去掌握执政资源的外省菁英与受统治的本地人两大主 要族群间的对立,双方始终未能就过去五十年来的非 民主统治,与类似二二八事件等历史问题的廓清与化 解,取得基本的共识,致使当时处於弱势的党外人士 以诉求本土意识来冲撞戒严体制,升高彼此间的政治 对立,使得台湾在政治权力结构转换与本土化的过程 中,因政治冲突所导致的族群裂痕也随之加深。另一 方面,1990 年代以来,本土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政治 权力版图激烈变化,原来执政菁英心理上的权力相对 剥夺感益形纠缠,也是激化政治冲突与族群裂痕的原 因之一。
由於选举次数频繁丶政治动员不断,台湾的政治 发展虽然在高度动员的过程中,确立了民主化与政党 政治的样态,但由之所造成的族群对立,却撕裂了作 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情感,威胁着整个社会的和 谐与团结。
64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2. 分歧的国家认同
当前台湾的国家认同问题,与过去历史发展的脉 络有密切关系。概括而言,台湾社会对於历史的认知 与国家认同大抵有以下几个阶段的演进与类型:
—「旧中华民国认同」:是指 1912 年至 1949 年中华 民国在大陆时期。
—「中华民国到台湾」:1949 年以後,以国民党主政 时期为代表,仍视大陆为我国领土之一部分。
—「中华民国在台湾」:1988 年後,国民党籍的李登 辉总统以「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在两岸分治的基 础上,建立起的认同。
—「中华民国是台湾」:2000 年政党轮替後,基於两 岸分立分治的事实,以生活在台澎金马的所有人民 拥有完整的国家主权及未来前途决定权的国家认 同。
此外,尚有诉求建立新国家的「独」认同;以及主 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统一」认同。
从过去到现在,族群与文化始终是构成国家认同 的重要因素。由於台湾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威权统治 与政治压迫,加上错误之高压的族群同化政策的结 果,台湾民主化以後,朝野政党势力消长与权力易位, 不但让不同族群的文化与集体权力意识抬头,更直接
6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牵引台湾内部多元族群对国家认同的变化与抗拒,而 言论的自由化更直接衍生人民对国家的多重定义,形 塑了不同背景人民的不同国家认同,造成国家安全上 的重大困扰。
3. 多重的信赖危机
随着台湾社会的日趋复杂,层出不穷的诈骗与各 种犯罪事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伤害 了整体社会的连带感,以致心理疾病丶自杀乃至其他 的社会适应症状一一出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民主化丶自由化的过程中,政府角色由传统的 威权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丶协调者,但民众仍将政府 定位在「万能」的角色上,透过媒体的扩大渲染强化 了这些错误的认知,这种认知上的落差在许多事件过 程中不断削弱政府的威信,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2000 年政党轮替以来,由於朝野政党 间的互斗,行政与立法部门间的僵持对抗,导致民众 对政府部门不信任,大幅降低了人民对於朝野政党丶 政治人物,甚至民主机制的信赖程度。2004 年的大选 争议,以及随後的脱序抗争,更使得民众对执政党无 法控制局面以及在野党抗争行为留下负面印象,也使 得司法部门及选举行政机关(中选会)的威信备受打 击,造成民众对於法治的信心降低。
66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长期的蓝绿对立,也使得民间社会中的政治意识 形态对立日形加重,民间社团乃至个人纷纷出现政治 表态及对立的现象,菁英或公益团体则因蓝绿对立的 标签化导致公信力受损,形成另一个整体性割裂的不 安状态。又因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恶质竞争,政治站边丶 八卦化丶新闻造假等,都让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一落千 丈,这些问题弱化了社会正义价值支撑体系,造成了 民间社会部门间的信赖危机。
6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七丶国土安全丶疫灾与生物恐怖攻击 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威胁
当今国家社会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已不限於传统 的军事丶外交等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业已日渐深重。 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除开前述财经安全丶人口结构 安全,以及族群关系丶国家认同丶信赖危机等,会在 较长时间内形成安全威胁外,瞬间造成的安全威胁亦 始终不断,其中最值得重视的面向有三:
1. 脆弱的国土安全环境
长期以来台湾的国土环境安全的威胁一直存在, 近年来,天然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 迫使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正视国土环境 安全问题。台湾主要的天然灾害,大致可分为:水(洪 水丶豪雨丶梅雨)丶气(乾旱丶台风)丶土(地震丶 土壤冲蚀丶土石流丶地层下陷丶山崩)三大类问题。 三者的自然成因,原本是大自然运行的常态现象。所 以会成为重大灾害,往往是这些自然作用的规模与频 率超出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或是自以为人定胜天, 朝不该开发的地方过度开发,未能考虑到人类与整体
68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环境和谐共生的问题,因而造成更多丶更大的环境灾 害。
1996 年贺伯台风与 1999 年 9.21 地震以後,台 湾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的灾害发生,不但表露出国土 环境的脆弱性,也凸显我们应变能力的不足。再者, 台湾大多数的人口聚居在都市化地区,形成人口丶建 物与都市机能的密度偏高,部分道路狭窄丶通行不易, 公园丶广场丶空地等开放空间严重欠缺。在这种情况 下,一旦发生地震或水灾,甚至仅是一般的火灾,就 会造成难以收拾的灾难。足见我们生活所依的国土环 境非常脆弱,国人所承受的安全威胁日益增加。
2. 疫灾与生物恐怖攻击之威胁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国本土发生有史以来最大 规模的恐怖攻击事件,在世人震惊之馀,接踵而来的 是一连串炭疽菌的恐怖攻击,这也唤起世界各国对生 物恐怖攻击的高度关切。此外,近年来,新兴疫情及 一再浮现之传染病威胁,已造成社会的恐慌,并且引 起全球的瞩目,如美国 1999 年的西尼罗病毒的失控丶 亚洲 2003 年的 SARS丶以及当前亚丶欧丶非地区人类 感染禽流感病例,根据世卫组织 2006 年 5 月 12 日的 统计,确诊已有 208 例,死亡 115 人。由於迄今尚无 疫苗问世,疫情恐有迅速扩大并蔓延全球,再度造成 人类空前灾难之虞。凡此都对国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 重大的威胁。这也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以我们
*.*.*.* 2006-5-20 14:01:2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8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6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现有的防疫体系,是否足以应付人为蓄意利用生物战 剂遂行恐怖攻击的大规模杀伤力威胁。因此,新世纪 的疫病及生物恐怖攻击的防范,将是对国家安全的一 大挑战。
3. 重大基础设施的潜在威胁
重大基础设施是指维持人民生活所必须的基本建 设,以及确保政府持续运作丶战时维持士气及持续战 力的基本条件,如水丶电丶能源丶交通丶通讯丶资讯丶 金融等。其特质是脆弱性高丶区域广泛丶破坏容易, 而相对的防护困难。
过去重大基础设施受到的威胁,大都来自天然灾 害或人为疏失,例如 1999 年 7 月台电输电高压电塔倒 塌,造成全国大停电,同年 921 大地震造成大规模 停电及通讯系统瘫痪。这种情况通常是单一事件,即 使造成严重损害,政府仍能有效因应与进行复原工 作。但近年来,中国对台动武的战略思维已大幅转变, 据判其中最有可能采取的战略选择是「威慑性使用武 力」,包括针对政军领导人的「斩首行动」丶藉由破 坏通信与资讯系统,使政府无法持续运作丶破坏重要 民生基础设施,如水电丶能源丶金融系统,直接打击 人民抗敌意志丶以及其他所谓「超限战」的各种图谋 等。这一类蓄意对我国重大基础设施进行的破坏,将 会是同时多点丶大规模丶且持续发生。如果加上目前 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恐怖攻击行动,我国重大基础设
70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施所面临的威胁,比过去更加严峻。如果事先没有高 度的防护作为,并具备周延的因应计画,一旦事件发 生,将难以控制及处理。因此,先期完善重大基础设 施的安全维护对策,也是当前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
7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八丶资讯安全的威胁
随着资讯系统之运用的普及化,资讯及网路安全 已成为日趋重要的国家安全课题。现今无论是军事丶 金融丶交通管理丶电力调度乃至国家行政体系,都相 当依赖资讯系统来进行作业处理与讯息管理。因此, 资讯丶网路系统与设施已经成为关键性的基础设施之 一。
目前全世界各地每天都在发生资讯系统遭到入侵 或破坏的案例。小从个人资料或网路游戏的虚拟宝物 遭窃,大则到银行系统遭骇客入侵导致实际金钱损 失,甚至部分国家的政府网站都不断遭到敌对势力的 攻击。我国的资讯安全,除了一般商业性、骇客型玩 家、犯罪性的资通攻击之外,更面临中国对我采取组 织性的网路攻击,藉以窃取资料。现在,这种攻击无 日无之,已是我国国家安全的一大威胁。
1. 一般资讯安全威胁:
我国公私部门网站遭入侵,窜改页面或窃取资料 等资安事件层出不穷。而主要的威胁类型及手段包括:
72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意程式的传布:主要为传布病毒丶特洛伊木马等 恶意程式,藉以破坏电脑运作或窃取资料。
—非授权入侵:藉由窃取帐号密码丶利用系统安全漏 洞或破解密码等方式,入侵电脑主机,藉以删改资 料或窃取资料。另一手法则是设置伪冒的机构网站 或网路服务,以网路钓鱼(phishing)的方式来骗取使 用者的帐户丶密码丶身份档案等私密资料。
软攻手段之外,则是「硬攻」手段,包括对机房丶 网路节点的直接破坏,以及利用高能微波丶电磁脉冲 炸弹等武器对资讯主机及装备进行广域的「面攻击」, 以电磁能量破坏系统内的晶片等电子元件,对资电设 备造成实体摧毁。
2. 战略资讯战的威胁
除一般的资讯安全威胁外,另一种层面的资讯战 威胁也逐渐在国际间受到重视。所谓的资讯战,并非 仅止於资讯丶网路系统的攻击。早在 1990 年代,资讯 战因波湾战争而备受重视时,美国智库便提出「战略 资讯战」(Strategic Information Warfare)的观点,认为 除了对资讯丶网路系统本身的攻击外,其实包括利用 新闻传播丶心理宣传等领域,也都构成资讯战的新内 涵,藉由「认知管理」(perception management)的操作, 影响民众对政府的政治认同与支持, 换句话说,就是
7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资讯内容的传播与对抗。这也是美国丶中国等主要国 家近年强调新闻战的原因。
中国基於「不对称战争」的思考,很早就积极投 入对资讯战的研究发展,除强调对资讯网路的攻击 外,更有组织丶有系统的结合舆论战丶心理战丶法律 战,强调所谓「三战」,对我发动战略性的资讯丶讯 息攻势,藉以误导民众认知丶混淆敌我意识,削弱民 心士气,以瓦解我防卫力量。中国的企图,实际上就 是在对我进行战略资讯战,一旦台湾内部受其影响而 更趋分化,甚至动摇防卫意志,对我造成的安全威胁 将难以估计。
3. 中国强化资讯战对我之安全威胁
中国对资讯战的运用堪称全面,且攻防兼备。在 「防」的部分,系在其内部建立严密的网路监控机制。 中国领导当局逐渐对资讯网路具备的不稳定潜力感到 忧心。除了成立专职的「网路警察」以监控网民行为 外,2005 年 3 月更一举关闭北京丶清华等着名大学的 BBS 电子布告栏站,以控制学生的思想。而中国最着 名的「创举」,就是建构号称「网路长城」的「金盾 工程」,用以全面监控网路讯息的内容与流通。中国 国务院信息产业部管制网际网路的最新作法,是要求 网站版主向政府登记,否则即勒令断网,即使是外资 公司也要同意进行网路监控,否则便不准其投资,最 近一连串胁迫微软丶思科丶雅虎丶Google 等跨国公司
74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协助管制网路的事实,还惊动美国会召开听证会,即 可见其严重性。
而在「攻」的部分,则主要透过下列手段,对我 进行攻击:
—组建大规模网军:中国网际网路的使用呈爆炸性的 成长,不仅吸引各国资讯业者前往投资,中国也藉 此用以发展资讯战能量,成立所谓的「网军」,用 以搜集外国政府丶企业之情报,必要时则转为攻击 行动,藉以瘫痪对手的电脑网路运作。事实上,许 多西方国家丶日本以及我国都曾遭到频繁的网路攻 击,除部分为自发性的骇客攻击外,大部分来源都 位於中国境内的特定网域,明显是组织性的攻击行 动。而其军方更积极组织网路攻防演练,并结合电 子对抗乃至「硬杀」等作为,以求彻底瓦解对方的 资讯体系。
—网舆战:中国可说是全球唯一大规模进行网路 舆论战的国家。除了上述的网路防御与控制外,更 积极的组织专业的「网路评论员」,人数高达五万 名,其主要工作是伪装成一般使用者,在网路论坛 见到不利中国政府之言论时,便展开辩护及反制, 其主要目的在於操控舆论。此外,中国将手机通讯 也纳入管制范围,手机发送的简讯内容皆受到监 视。2005 年在上海爆发的反日活动,中国官方也首 度动用手机,以简讯发送的方式传达官方讯息。
7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必须注意的是,由於电脑网路攻击及错误讯息的 传播,可以对政府的有效运作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 负面效应,并且有难以确切掌握或确定攻击来源的特 性,对於我国的安全形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甚至在最极端的状况下,潜在的敌人或敌对势力 将可能对我国网路系统发动大规模奇袭,藉由此类「电 子珍珠港」的网路突袭,同步散播不实讯息,以快速 造成大规模的紊乱,瓦解我社会秩序,以为其後续的 行动甚或军事攻击创造有利条件。
76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九丶中国对我三战及其内部危机的威胁
综前所述,我国传统及非传统安全最大丶最主要 的威胁无疑来自中国。近年来,由於两岸政治丶经济丶 社会发展出一种既敌对僵持却又交流频繁的特殊关系 型态,加上中国积极图谋丶集中心力对台进行全面而 且全新的作战样态,使得来自对岸的威胁更复杂丶更 险恶丶更无形。而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表象之下, 潜藏着严重而难解的内部社会危机,未来一旦失控是 否可能激起极端民族主义丶进而采取矛头对外的激烈 方式来转移内部危机,甚至对台动武,将是中国「非 和平崛起」暗藏的最大风险。
1. 敌对僵持的冷和关系
历经超过半个世纪的各自发展,台海两岸一直存 在着民主发展丶社会制度及生活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巨 大差异。然而,由於历史丶地理丶血缘丶文化…等复 杂的因素,两岸之间同样有着密切的关连。在政治丶 军事丶外交丶意识型态等方面,两岸一直处於不同程 度的敌对僵持状态,但近二十年来,双方在经济丶社 会丶文化等方面,却又有着愈来愈密切的交流。两岸
*.*.*.* 2006-5-20 14:02:4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9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7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贸易丶资金丶人员的往来日趋频繁。中国已成为台湾 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在贸易上,则是台湾的第二大贸 易国。
在政治丶经济丶社会等多面向的拉扯之下,再加 上复杂的区域及国际因素,当前两岸关系呈现一种奇 特的,时而紧张丶时而和缓之「敌对僵持的冷和关系」。
在此特殊情势之下,中国一方面「韬光养晦」, 默默加紧军事准备丶持续以武力胁迫台湾;一方面则 「有所作为」,以软攻利诱丶渗透分化的两面手法, 从战略层次推出最新的对台作战样式,包括「法律 战」丶「舆论战」丶「心理战」。由於台湾是一个完 全自由民主的社会,言论自由丶政党多元,不若中国 为一党专政国家,政治问题完全由中共中央一条鞭指 令。这使得中国得以巧妙运用两岸「敌对僵持的冷和 关系」,成为遂行对台三战的沃土。
2. 「法理争夺丶舆论较量丶心理攻势」的三战威胁
胡锦涛上台以後,中国对台政策开始酝酿调整。 2003 年底,新修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 明确提出:为了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赋予解放 军开展法律战丶舆论战丶心理战的任务,简称「三战」。 解放军各部据此陆续推出「三战」作战计画,其後, 外交丶宣传和台办系统也逐渐纳入,扮演着参与者与 配合者的角色,从军方的传媒管道,扩及到中国整体
78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外交丶宣传及台办系统传媒,向全球发声。其斗争场 域更全面,手段更灵活丶手法更多元丶谋台思维更细 腻,积极藉由「法理争夺丶舆论较量丶心理攻势」等 手段,企图为对台政治丶军事丶外交斗争开创有利的 条件。
按照解放军自己的说法,三战是配合国家政治丶 外交丶军事斗争的重要形式,是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 联合作战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国当前对台政治丶 外交丶军事斗争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其对台主权的主 张。对中国而言,其对台政策的一贯主张是所谓的「一 个中国原则」,片面认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尽管近年来有在修辞上有或松或紧的反覆,但在本质 上,此一基本政策立场从未有丝毫松动。
现阶段北京当局对台政策的总结,体现在 2005 年 3 月中国人大通过的所谓《反分裂国家法》上。在 这部法律中,中国片面主张对台湾的主权,片面声称 其所谓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台湾 不能以任何名义丶任何方式「从中国分裂出去」,否 则中国将授权由其国务院丶中央军委会采「非和平方 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包括对台动武,来「捍卫国家 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而落实对台湾主权的主张—— 统一」台湾。
中国当前的对台政策,即以此一法律定位为基 础,发动其他作为,在主权议题上进行全方位的「法
7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理争夺」,企图在国际社会消灭中华民国台湾的事实 存在,是为「法律战」。在此基础上,透过战争威吓丶 外交封锁等硬的手段,以及经济丶社会丶文化交流乃 至利诱等软的手段,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宣传,对台湾 内部发动统战攻势,企图达到分化我人心丶削弱我战 斗意志丶不战而屈我之目的,是为「舆论战」丶「心 理战」。
中国的法律战丶舆论战丶心理战等「三战」作战 样式,已具体呈现在这二丶三年来的对台政策作为上, 可以说是当前对我国家安全最新丶最集中的威胁型 态。由於「三战」是一种无烟硝的战争,其威胁更加 复杂丶险恶而无形。
3. 中国内部危机的威胁
改革开放二十馀年,中国的经济成长表面上是耀 眼的,但这样的成绩不是没有代价的。举例而言,胡 锦涛掌权以来,连续三年下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主题之「中央一号文件」,反映了三农问题仍是中 国政治丶经济丶社会难以化解的潜在危机。其次,2004 年中共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号召,更凸显了当前中国社会内部仍存在许多 不和谐因素。
80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事实上,中国内部的专家学者丶党政干部这些年 来一再指出,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种种严重的问题, 包括:失业问题丶三农问题丶贫富差距丶社会保障问 题丶金融问题丶生态与资源问题丶干部腐败问题丶社 会风气与治安问题丶爱滋病与公共卫生问题…等。这 些问题被认为可能是在 2006-2010 年间严重影响中国 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危机。
中国内部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因为每个问题本身 都不易解决,更大的风险在於诸多问题之间环环相扣 可能造成的巨大效应。例如,城市就业问题是跟农民 人口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在「农民真苦丶农村真穷丶 农业真危险」的「三农」危机之下,1.2 亿的农村剩馀 劳动力对於失业率已超过 10%的城市就业问题而 言,无疑是难以承受的负面冲击;而中国已经濒临警 戒状态的贫富差距问题,又结合着底层民众普遍把贫 富差距归因於干部贪污腐败等原因,其中潜藏着阶级 骚动的巨大风险。 即便是中国的经济成长本身,也存在着逐渐扩 大丶挥之不去的阴影。由於中国的经济体系过於庞大, 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悬殊,且缺乏整体的规划,以致经 济资源配置不具效率,结构性失衡问题逐渐恶化。三 农危机能否舒缓,劳动力就业和劳动市场的效率能否 改善…等,都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败。更有进者, 尽管中国内外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
8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厂」,但其工业发展却也面临结构性的障碍。经营缺 乏效率,资源分配错置丶重覆投资,冗员丶厂房设备 过於老旧等问题都极为严重,而大部分的工业都面临 技术水准和创新能力远低於国际水准,且吝於投资研 发的困境,这些都限制了中国工业进一步的升级。一 旦经济无法持续目前的增长幅度,中国恐将面临来自 农村地区大量失业人口缺乏就业机会的严峻挑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後,市场的开放迫使中国 的产业必须进一步改革丶调整,进行全面性的企业重 组丶改善经营管理丶重新调整资源配置。更重要的, 必须减少政府对企业管理的干预,将财务法规透明 化,减少资源重分配的限制,制定清楚有效的市场竞 争法规…等。而中国僵固的政治体制与严密的社会控 制,是否能够接受并因应这样的调整和冲击,将是一 个很大的疑问。
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限制是金融体系弊端重 重。诸多事证显示,中国在金融管理上仍是一个落後 国家。由於金融体系仍为国家掌控,在整个工业产值 比重逐渐下降的国营企业仍然占用了大部分的资金, 大幅成长的非国营企业却得不到金融体系的资金挹 注,造成坏帐比率居高不下,重创金融体系。更严重 的是,由於内丶外部规范严重不足,以致诸多大型金 融机构一再爆发严重的利益输送与贪渎事件,显示其 金融体系潜藏着随时会爆发的金融危机。
82
丶国家安全的内外在威胁
事实上,中共对这些问题不是没有警觉,其政治 局集体学习中曾出现「苏联东欧执政党丧党亡权的原 因,在於共产党党内民主不足丶脱离群众」之类的警 告,中共中央党校干部甚至清楚指出,中国的发展阶 段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始能解决社会矛 盾丶维持社会稳定的阶段。
但是,中共过去推动体制改革都有其局限性,顶 多进行部分经济体制或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敢进行大 刀阔斧的政治体制改革。从胡锦涛上台後推动「保持 共产党先进性」运动丶大力整顿网路与媒体,以箝制 言论自由丶清除自由化倾向等等动作,即可看出中共 要真正进行改革丶尤其是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恐 怕还很遥远。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证诸历史上许多国家或政权 的过往经验,最令人忧心的是:如果中国社会的矛盾 愈来愈尖锐丶危机愈来愈大,一旦面临内部问题可能 失控的情况下,是否会刺激中国极端民族主义的兴 起,进而让中共采取矛头对外,甚至采取以武力犯台 方式,来转移其内部的危机。这种潜在的风险,将是 台海及区域最严重的「非和平」威胁。
*.*.*.* 2006-5-20 14:14:27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0 楼
文章提交者:523313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楼主辛苦了,格式太乱看起来比较费劲。
*.*.*.* 2006-5-20 14:15:3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83
一丶加速国防转型, 建质精适之国防武
依据中华民国宪法,我国国防系以保卫国家安 全丶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因此,我当前国防理念丶 军事战略丶建军规划与愿景,均以预防战争为依归, 以「有效吓阻丶防卫固守」的守势战略为军事战略指 导。「和平」是当今的普世价值,「预防战争」却是 艰难的任务,如果我们没有自我防卫的坚定决心和能 力,台海和平与台湾安全将会失去最後的依靠。
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为因应国际局势的变化与 新型态的威胁,纷纷调整战略部署及加速国防改革。 面对着中国持续增加的武力威胁,除了自我防卫的决 心之外,我们必须以新的视野重新检视对安全防卫的 概念丶调整建军备战的策略,以强化自我防卫能力。 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如何善尽国际义务,扮演区域 及全球「安全伙伴」的积极角色,让台湾成为和平与 安全的守护者,而非倚赖者。
基於以上考量,我们提出以下的国防安全策略:
8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1. 强化全民国防新思维丶提高心防,因应新型态威胁
中国威胁台湾安全的手段日趋多元,包括传统军 事威胁与非传统威胁的手段,其手法也不断推陈出 新。面对新型态的威胁,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来 构筑台湾的防卫。保卫国家的安全绝对不只是国军的 责任,而是政府与全民必须共同承担的使命。政府应 针对威胁型态的变化,每年进行全国性丶全面性的推 演,检讨缺失,调整策略作为,并且大幅增进全民国 防教育,以凝聚全民向心力丶认同主权丶巩固全民心 防丶提升保家卫国的抗敌意志。
2. 建立联合战力,拒敌境外
国军必须加速国防现代化,持续努力建立质精丶 量适丶机动力强丶能够拒敌境外的联合战力。除争取 制空丶制海丶高机动地面战力外,尤应着重在三军战 力的整合,透过现代化C4ISR系统的建构丶联合作战 指挥机制的调整丶以及战术丶战法丶准则的更新,将 国军部队转型为一支能有效因应现代化战争的精锐部 队。
3. 持续推动军队国家化丶 落实文人领军丶强化军文关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及政党轮替的过程,我国在「军 队国家化」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果。今後必须持续 贯彻,让国军彻底成为效忠国家丶爱护人民丶超越党 派的国家军队,并且进一步强化军文关系,落实文人 领军,使国军成为我国民主稳固与社会安定的重要基 石。
4. 提升国防预算至 GDP 的 3%, 发挥国防资源之最大效益
中国的军费已经连续 17 年以两位数成长,并且不 断加强各种对台武力威慑的能力,而我国的国防预算 占 GDP 的比例却由 1994 年的 3.8%持续降到目前的 2.54%。为了避免台海军事的平衡向中国持续倾斜, 我们必须在 2008 年本届政府任期内将国防预算占 GDP 的比例提升到 3%的水准。同时也要彻底检讨国 防资源之分配与运用方式,期使有限之国防资源发挥 最大效益。
5. 结合民间能量与管销专长发展国防科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山科学研究院及军备体系已 经在国防科技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安全会议 与行政院应尽速规划出一套强化国防科技自主发展的 有效机制,建立我国尖端国防科技发展体系,建构国 防科技需求整合平台,订定国防科技关键发展项目, 并结合民间科技能量与管理行销专长,充分发挥我国 在国防科技领域的潜能与实力。
8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6. 建立台海军事安全谘商机制
无可讳言,台海有着潜在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因 此,政府将致力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寻求两岸对话, 有效降低战争风险。为了表达我们维护台海和平的决 心与善意,政府将采取下列措施:
—为缓和台海军事对峙,在建立质精量适之兵力,以 提高防卫效能的前提下,只要台海情势稳定,依正 在推动的「精进案」,国军预计自 2008 年起将义 务役役期缩短为一年,并至 2008 年底完成裁军十 万人。
—台湾承诺绝不发展及使用包括核生化等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也呼吁中国公开宣示放弃发 展及使用核生化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我们主张两岸共同划定军事缓冲区,双方机丶舰非 必要不得进入该区域,若必须进入则应事先知会。
—我们也建议两岸参照 1972 年《美苏海上事件协定》 (The US-USSR Maritime Matter-Incidents at Sea Agreement)以及《美中军事海上谘商协定》(The US-PRC Military Maritime Consultative Agreement) 的作法,建立台海军事安全谘商机制,逐渐形成「海 峡行为准则」。在这同时,两岸并应共同思考设置 「军事热线」,以避免意外军事冲突之发生。
90
肆丶国家安全策
7. 积极深化与友盟国家之安全合作与军事交流
我国的对外军事合作与交流至为重要,不仅有助 国军提升战力,更能深化我国与友国的实质关系。目 前我国与友好国家的军事合作与交流可分为战略丶作 战丶战术三个层面,此一基础甚为稳固。
为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国军应建立军事交流专 业人力,并重视其驻外工作特性,确保升迁机会之公 平性以留住优秀人才。同时,由於威胁型态更多样化, 应有计画丶有组织的扩大相关的交流活动,除了军事 合作外,也需强化情报丶海事丶反恐等事务的合作, 一方面能提高我国因应安全威胁的灵敏度与应变能 力,一方面我国也可积极扮演区域及全球「安全伙伴」 的角色,善尽国际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8. 确保政府持续运作,强化基础设施防护
近来,中国的远距作战与精准打击能力显着提 升,极有可能对我发动猝然攻击,以瘫痪我国家指挥 与反应能力。因此,政府应强化飞弹防御及反空降机 动性的能力,有效维持国家指挥体系与政府运作於不 乱,方能因应各种紧急危难。
再者,除了直接入侵或攻击外,藉由第五纵队丶 潜伏特工在我国本土内部发动特种作战,攻击我政府 机构丶重要设施等,以破坏社会之稳定与秩序,亦是敌人可能采取的威胁方案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平时
*.*.*.* 2006-5-20 14:17:3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2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9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的防护并结合正规防卫与民防力量,强化政军及民生 重大基础设施之常态防卫。
9. 强化敏感科技管制,检讨相关规范与机制
加强敏感技术的保护对於产业竞争力及国家安全 至为重要。同时,为善尽国际义务,政府应建立完善 而合理的技术管制机制,提升我国与盟邦的合作与信 赖关系。
因此,国家安全会议与行政院应对敏感科技的相 关管制法规及措施进行检讨,一方面强化既有措施的 规范,并适时对管制内容与品项进行调整,以使其合 理化;另一方面要就「人」的管理进行规划,使公私 部门在进行敏感科技丶技术情报丶乃至机敏资料的管 制与管理都能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可以依循,以确保基 本权益与管制成效。
92
肆丶国家安全策
二丶维护海洋益,经色国土
由於以往的政治背景使然,海洋的使用受到严格 管制,因此国人对於海洋的认知极为有限。2000 年政 党轮替後,陈水扁总统提出「海洋立国」的理念,引 领国人重新认识海洋此一蓝色国土。所谓蓝色国土, 除了含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外,还包括邻接区丶专属 经济区(EEZ)及大陆礁层等的总称,是一个整体的概 念。蓝色国土的开发及经营,包含了矿产丶水产丶航 运丶环保丶乃至观光休闲等领域。作为一个海洋国家, 我们应该有意识丶有计画丶有组织的经略海洋,使台 湾不但能积极利用海洋资源永续发展,同时也可串联 海洋民主国家,共同因应来自海洋的威胁。换言之, 海洋的经营不但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所需,而且可融 合我国的海洋战略与外交战略目标,使海洋成为支撑 和平与民主的基石。
1. 确保海洋主权权利与权益
民主是台湾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价值,海洋则是台 湾与世界共荣的首要资产。我国为海洋国家,土地面 积虽仅约 3 万 6 千平方公里,但不含金马及南沙之领
9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海面积达 3 万 5 千馀平方公里,邻接区总面积 4 万 8 千馀平方公里,而专属经济海域则有 54 万馀平方公里 之广。
面对广阔之海域,需有强大之防卫及执法能量方 能有效捍卫海洋权益。首先,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海洋 法体系的立法及修法,特别是《海洋法》的立法,以 便与国际规约接轨,并充实海洋管理之法源。其次, 海军与海巡署也应加强协调与支援。一般而言,海军 主要角色为排除侵略丶执行护航等高强度特性之任 务;海巡署之角色则为护渔丶反走私丶反偷渡丶海难 救助等低强度特性之任务。海军及海巡单位之任务性 质具有重叠性,承平时期海巡署为主要执法单位,海 军为支援单位,战时则海巡单位纳编海军指挥以协同 作战。
基於此,平时面临具争议或敏感性之海域,宜以 司法性质之海巡力量处理,以避免情势升级为军事冲 突。而部分领海与岛礁虽涉及主权争议,我们仍应抱 持「坚守主权丶和平解决丶共同开发」的原则进行处 理。加强专属经济海域的渔业巡护作为,采「不冲突丶 不退让」的处理态度,维护我国渔船作业安全,并对 越界之他国渔船及海测船,采积极强势之驱离作为, 以确保海域主权权利及资源。
在陆地资源减少与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国际环境 下,海洋资源的战略价值愈形重要。一方面使各国互
94
肆丶国家安全策
赖程度日增,另一方面却快速的累积了多国丶跨议题 的争议。我国应在以和平手段解决争议的大前提之 下,确保我国海域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维护海洋国土 及利益。
2. 提升海洋事务决策位阶,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海域主权权利与海洋事务管理复杂且多元,所面 临之问题绝非单一部会所能解决,故应建立横向连系 机制,提升决策层级,并有效整合推动,方能落实「海 洋国家」的政策愿景。这些都端赖强有力的海洋政策, 与协调性的跨部会行动,方能有效达成。
同时,由於现代国家高度互赖,安全丶经济丶环 境污染丶海洋等事务往往具备跨越国界之特性,单一 国家无法独自处理,更不能置身事外,因此国际合作 至为重要。1998 年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架构下举 办的「海洋会议」,便是保育海洋的国际合作模式。 其他在海洋研究丶水文调查丶资源探勘丶海上安全丶 海洋气候等议题,我国都应积极参与区域对话及国际 合作。
3. 有效经营海洋资源丶发展海洋经济
台湾陆地资源虽然有限,却拥有广大的海洋资源 可供运用。就海洋自然资源而言,我国可运用的包括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丶水产丶潮差发电丶洋流发电丶海 水淡化等,皆可做为我国自然资源的重要来源。海洋
9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资源的经营,最大特色是具备「再生性」,除了矿物 资源外,大部分的海洋资源都具备可循环的再生特 色,因此只要避免过度滥用,就能维持永续发展,达 到有效经营的目标。
就海洋经济而言,客货运输丶渔捞丶水产养殖丶 海洋产业发展丶海洋科技研发丶海洋观光丶休闲渔业丶 海岸观光丶乃至填土造陆等,都是有待总体规划而又 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课题。
为达上述目标,政府应尽速整合并强化包括海洋 探勘丶海岸管理丶船舶建造丶航运奖励丶总体渔业策 略等具体政策及作为,有效协助民间航运及渔业发 展,使相关的开发计画能有更完备的法令可依循,俾 能有效吸引国内外投资。
海洋资源养护与管理,为台湾体认永续发展及善 尽船旗国管辖责任之重要目标,我国应积极与权宜船 旗国(FOC)共同合作,确实管理悬挂权宜船旗之我 国渔船。除建立起完备之法规制度外,台湾愿积极与 区域性渔业组织一起建立整体养护管理制度,落实国 内外规范的一致性,同时正视全球大海洋生态系统 (large marine ecosystem, LMS)整体概念,对海洋资 源捕捞采最适度利用及预防原则等思维,缜密规划政 策与拟定指导纲领,建立良性(benign)渔业国家的 形象,以提升我国际形象。
96
肆丶国家安全策
海洋资源的经营不但使台湾增加经济上进一步发 展的可能性,更能使我国与许多友邦就经营海洋资源 交换经验与知识,藉由岛屿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国际 社会及友邦建立互利共生的策略同盟。
4. 提升海上反恐维安效能,加强海事合作
随着国际社会对海上安全与反恐之重视,我国既 为海洋国家,尤应发挥维安预警功能,筹建海上反恐 及反海盗能量,积极从事特勤人员遴选与教育训练丶 制定行动准据,以提升反恐应变效能;并严密港口保 全,加强海域巡逻及可疑船舶检查,防范恐怖分子自 海上渗透或从事恐怖活动,并杜绝偷渡走私,避免疫 病传入,以维社会安定。
同时,我国周边水域为航运要冲,各类船只往来 频繁,因此维持海上航运秩序以保障航行安全极为重 要。为达此一目标,我国应建构适切的海洋监视能量, 以观测丶监督船只动态,并发挥船只避碰的指管功能。 其次,需具备快速的救援能量,以在海难事故发生时 得以快速救援并避免事态扩大。同时,也应与与周边 国家建立适切的合作体制,以有效管理海上交通及救 援事务。
5. 落实海洋污染防治
为了维护我国海域生态,除结合前述的海洋研 究丶监视能力外,政府应在既有基础上,尽速强化污
*.*.*.* 2006-5-20 14:20:46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3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9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染监控体系,落实《海洋污染防治法》,杜绝污染事 件的发生,并改善核发电技术,逐步减轻环境的负担。 相关单位平时应加强演练,一旦污染事件发生时,得 以快速动员进行损害管制并避免污损扩大。 由於海洋及大气污染具有跨国界的特性,政府也 应推动跨国污染防治及通报体系,建立海洋监视的情 报交流,以国际合作的方式预防并减轻可能的海洋污 染,以确保资源的永续运用。
6. 加强海洋研究与灾害管理
由於我国位於太平洋盆地与大陆礁层邻接处,海 底地质活动频繁丶地形多样,且可能蕴藏丰富资源。 因此政府应有计画投入资源,加强海洋研究与进行水 文调查,深入对海底地形丶底土资源丶洋流丶水深丶 盐度变化等进行描绘丶探勘丶调查。如此不仅有助於 蓝色国土的规划与运用,并能确保国家主权与安全, 且有助於国际合作(部分资料可供潜舰丶反潜作战之 运用),具备极佳之军民两用价值。
而在气象与海象部分,我国面临台风丶海啸丶涌 浪等海洋气候与海象变化的潜在威胁,但对观测及预 报的研究投资却明显不足,与台风等灾害所造成的损 失,更是不成比例。有鉴於此,行政院应增加气候观 测丶预报之预算,透过国科会结合民间学界之研究能 量,以提高气候测报能力,尽可能降低海洋自然灾害
98
肆丶国家安全策
所带来之损失,并深化与周边国家之合作,共同维护 生态与民众安全。
7. 加强海洋教育,深化海洋立国意识
台湾四面环海,是不折不扣的「海洋之岛」,典 型的海洋国家。由於位处南洋丶西太平洋与东中国海 地域连结点,以及第一岛链枢纽的关键地缘位置上, 且正逢近代西洋大航海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扩张的 历史因缘,海洋一直是台湾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舞 台。无论是经济丶文化丶社会丶乃至政治等各层面, 无不深受海洋的影响。然而,由於前述历史与政治的 原因,特别是上世纪後半,国民党政府的「反攻大陆」 基本国策,海岸线曾是台湾人民视野与足迹的终点, 不但政府施政大抵以陆权思想为着眼点,国人意识中 也几无海洋的存在,教育体系中也几无所谓「海洋教 育」的存在。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联合国在上个世纪末甚至 还通过《21 世纪议程》,敦促世界各国重视海洋开发丶 海洋利用。作为一个海洋国家,我们必须矫正上一世 纪因政治原因「海禁」的错误,重视海洋丶面向海洋, 加强海洋教育,深化海洋立国的意识,投入资源,提 振海洋科技研究,保护海洋环境,利用海洋资源,掌 握海洋动态,开创 21 世纪海洋台湾。
9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三丶以「民主」丶「和平」丶 「人道」丶「互」为诉求, 推动活的多元外交
面对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封锁,台湾除了必须以崭 新丶灵活丶务实的外交新思维来因应外,也应从外交 永续发展及在全球化丶地球村之架构下,来思考我国 所扮演的国际角色,建立明确的外交战略目标,以跨 领域的思考和规划,有效调整资源分配,配合多元外 交策略,来巩固现有邦交国,并积极拓展与非邦交国 及国际社会之关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内部更应强 化跨部会整合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外交事务革新,以 提升总体外交战力及因应错综复杂之国际挑战。
1. 建构「民主台湾」与「两岸和平」的台海权力新平衡
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广大市场的经济诱因丶持续 扩充的军事能力丶政治核心的控制力量丶以及潜在的 社会危机等复杂的基础之上。虽然「中国威胁」是国 际社会难以释怀的隐忧,但是,也没有任何国家希望 看到中国动荡丶甚至崩溃所引发的全球震撼,是以许 多国家仍抱持「交往与围堵」或「交往与避险」的并
100
肆丶国家安全策
行策略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而中国是否走向真正的 民主化,以及台海能否继续维持和平稳定,则是国际 普遍关切的两大课题。
在此复杂诡谲的环境之下,我国应以「建构『民 主台湾』与『两岸和平』的台海权力新平衡」为新的 外交总体战略,创造台湾自身的国际价值,争取更多 国际社会的支持,拓展更大的参与空间。这样的核心 战略目标有三个主要重点:
—保卫身为全球「民主社群」成员的「民主台湾」, 不受中国以任何「非和平」的方式加以威胁与破坏。
—结合全球「民主社群」成员,共同协助丶促进包括 中国在内等非民主国家开展民主。
—建立「两岸和平稳定的互动架构」,寻求两岸关系 正常化,确保区域和平与繁荣。
2. 推动多元外交策略, 争取国际支持,进而形成价值同盟
尽管中国持续对我进行外交的零和封锁,但是「和 平共生丶民主深化丶协商合作丶人道关怀丶人文复兴」 是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理念,而地缘战略丶民主价值丶 互利繁荣丶软性国力丶国际文宣和全民外交则是我们 扩大结盟的多元策略:
10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1) 凸显台湾地缘价值,创造实质益同盟
台湾位於西太平洋海上交通航线及第一岛链枢纽 位置,战略地位甚为重要。我国应善用此一价值,持 续透过各项实质合作与交流,使各国政界菁英及社会 舆论了解台湾之战略价值与双方合作之利基,以此作 为策略同盟之基础。
(2) 推动经贸互外交,与发展中国家互惠共荣
台湾可运用闻名全球的经济成就,并藉厘清各国及区域之经济特长,拓寻与我经济发展需求互补之可 能性,并依我国擅长之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及各国产 品丶配额与关税条件等,动员政府及非政府资源进行 投资布局,达成互利互惠的目标。如:针对南太平洋 地区丰富渔产及观光资源,应积极推动相关产业之投 资;而拥有优秀及廉价劳动力的部分东南亚及东欧国 家,蕴藏丰富自然资源的非洲丶中亚或中东国家,具 备充沛高科技人才的印度及俄罗斯等,都可以同样的 思维进行重点投资。这些年来,我国对中美洲国家的 「荣邦计画」就是上述思维的良好范例之一。未来政 府应继续秉持「台湾优先丶全球布局丶互惠双赢丶风 险管理」的基本原则,积极与具备互补性及具共同擘 建国际竞争力条件的国家进行经贸投资往来,进而形 成经贸战略夥伴,引领我国迈向策略投资丶兴盛经 贸丶永续共荣丶拓建邦谊的新局。
102
肆丶国家安全策
(3) 推销文化科技台湾,强化与欧盟国家交
文化与科技虽然不是传统外交的主力,却是台湾 综合国力重要的一部份。文化与科技交流较不具政治 性,在正式外交及经贸往来受限的情况下,可以扮演 台湾与国际分享交流的另一个重要平台,作为我全球 布局的方向之一,尤其是针对文化与科技蓬勃发展的 欧盟国家,政府应投注更多的资源,结合民间既有的 国际交流基础,推动文化外交与科技外交,一方面有 助提升我国在文化丶科技领域的国际发展,强化「文 化台湾」丶「科技台湾」在世界上的形象;另一方面 可使各国人民藉着这些具有台湾特色的主题,了解台 湾与中国的差异(例如正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异),感 受我国丰富的活力与成就,达到扩大对外关系的目 的。
(4) 国际文宣主动出击,形塑整体国家形象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建立必须藉由焦 点议题的设定,以及有效的论述与传播。相关部会应 具体拟定短丶中丶长期的整体国际文宣战略,并且集 中资源丶主动出击。论述重点可包括:台湾经验及价 值丶台海和平与两岸关系丶平等的国际参与丶以及台 湾人民对国际社会的奉献。除此之外,观光仍是最具 吸引力和渗透力的国际行销模式,政府应该投入更多 的资源丶结合交通丶文化及观光业,以更国际化的方 式来行销台湾。
10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5) 推动公共外交,扩大国际人道援助及民间与
1980 年代末丶1990 年代初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 崛起以来,如雨後春笋,迄今在全球已有 4 万 3 千馀 个非政府组织。台湾的非政府组织也因政治民主化而 蓬勃发展,在公共外交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强化我 外交能量,政府应积极协助国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接 轨,使其发挥更大功效,扩大公共外交与民间国际参 与的影响层面。
台湾的民间组织曾协助友邦布吉纳法索(Burkina Faso)患有神经纤维瘤之病人前来台湾就医,获得国 际医疗界之赞赏,并凸显我国於国际医疗援助之成 就;此外,台湾民间慈善团体对於 2004 年南亚海啸 灾後重建工作的慷慨捐助与实际参与,也获得国际社 会的肯定。未来,政府应结合医疗丶人权丶救灾丶保 育丶环境丶文教丶艺术丶科技丶社区发展等非政府组 织,持续推动全方位公共外交,增进国际社会对我之 认同,以「柔性力量」(soft power)突破中国强权 的打压。
3. 以灵活手段及创意,寻求国际社群认同
不论是维持已参与国际组织的会员地位,或者是 争取参与以联合国为首的更多国际组织,我们在策略 及作法上都不能一味墨守成规,必须具备弹性灵活的 手段及创意,以有效反制中国的步步进逼与全面围
104
肆丶国家安全策
堵。譬如 2005 年我国外交部决定在推动加强参与联合 国一案,不只以多年持续的「平等参与」为议题,更 由我友邦提出《台海和平》决议案,要求联合国秉其 促进和平及基本人权之设立宗旨,积极参与维护台海 稳定与和平。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能呼应国际社会要求 以对话和平解决两岸争议的诉求,另一方面促使联合 国担负其宪章所赋予之责任。
在思考如何与国际社会接轨时,不能停留在议题 研究或者过於被动,而应结合友邦积极提出与我国发 展相呼应的倡议,才能主导议题并提升我国发言地位 及影响力。
在扩大参与的层次,除秉持人道主义之普世价值 及全球防疫不应有漏洞而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外, 应以与国民利益切身相关者为优先争取加入之对象, 并以弹性的手段丶务实的态度及议题结盟的方式,动 员友我国家及民间组织,正确阐述我参与之目的及可 能之贡献。
4. 力行外交事务革新,培养外交政策社群
为落实上述外交战略与目标,有效因应急速变动 之国际情势,政府应积极丶推动外交事务革新,以灵 活的组织与机动性,面对日益严峻的外交挑战,积极 培养并整合一个具有新时代战力,跨越政府丶民间领
10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域的「外交政策社群」(foreign policy community), 依据新的外交整体战略,调整资源的配置与运用。
建立高效率的外交组织丶培训大量优秀的外交人 才是外交事务革新的首要之务。政府应积极调整并改 革涉外组织,使其规模丶职责丶功能丶效率皆能符合 上述多元灵活策略之需求。第二个层面则是针对驻外 单位。外馆人员编制因历史因素及行政人事制度之特 性,显得僵化而难以应付现实需要。为推动多元外交 策略,应配合我国对驻在国或地区之实际需求,打破 部会本位藩篱,弹性调整跨部会在第一线之驻外单位 编制与职能,使其更具战斗力与机动性。
建立新时代的「外交政策社群」不应局限於外交 官僚体系。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外大学及研究单位合 作,培养国际法丶国际经贸丶区域研究以及国际谈判 等人才,强化对国际事务及区域政治丶财经丶安全政 策等议题之研析能力,并积极与民间协力养成优秀的 国际型智库(think-tank),妥善运用其角色功能,推 动多轨外交,强化我对国际决策菁英之影响力,提升 国家总体外交能量。
*.*.*.* 2006-5-20 14:24:37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4 楼
文章提交者:蔚蓝色的天空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把“台湾”和“中国”对立了
*.*.*.* 2006-5-20 14:25:2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5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06
肆丶国家安全策
四丶强化永续发展且富竞争之经济体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威胁,如何提升 产业竞争力丶降低中国磁吸效应之冲击丶积极拓展经 贸活动空间丶确保能源和金融安全丶维持国家财政稳 健,实为当务之急。
在提升竞争力之策略方面,鉴於我国欠缺天然资 源,且劳工薪资不再享有竞争优势,应调整消耗大量 天然资源或仰赖廉价劳工之产业,积极发展不需倚赖 前述生产要素即得以产生高附加价值之知识经济活 动。所谓的「提高附加价值」并不仅限於在既有产业 上向上提升水准,也包括往其他产业扩张而产生结合 的综效,後者亦可进一步改善产业过度集中的现象。
转型若要成功且避免过程中对社会造成过度之冲 击,一定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包括:有效的宣导以 建立公私部门对转型之迫切感丶金融体系之大力支 持丶以及对敏感产业之转型辅导。
一旦成功转型为知识经济,将能有效提升产品附 加价值与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对传统生产要素之依 赖,减缓能源之需求,生产活动也较不受中国磁吸影
107 响。不过,由於转型非一蹴可几,因此在过渡的阶段, 仍应确保相当的能源供给,并设法减缓中国之磁吸拉 力,以免影响现阶段之经济安全。
金融体系方面,我国因政治因素而无法加入国际 货币基金,但近来透过融资协定之安排,已使金融危 机出现时所需处理之流动性问题获得改善。但为确保 知识经济发展所需之动能供应无虞,金融体系之稳定 与效率如何有效提升等议题仍不容轻忽,是以无论是 降低问题金融机构潜藏风险之能力,抑或市场效率之 提升,均应积极强化。
另外,财政健全是一切改革成功不可或缺的要 素,除贯彻税制改革,以建立符合社会公平的赋税制 度外,亦应提高国家资产利用效能,以改善政府财政。
以下从「积极提升行政效率丶力行成本效益管理, 加速建构发展知识经济的优良环境」丶「有效处理产 业转型衍生之社会问题,积极发展提升生活品质之产 业」丶「提升农业竞争力丶完成农业改革」丶「以投 资方式掌握海外能源供给丶积极开发替代及再生能 源」丶「推动金融机构整并丶加速金融市场国际化」丶 「贯彻税制改革,建构公平丶税源稳定成长之赋税制 度,活用国家资产丶健全政府财政」丶「积极管理资 源外移,增加『投资台湾优先』之诱因,以因应中国 磁吸效应」丶「以更弹性务实的策略丶更开放自由的
108
肆丶国家安全策
经贸体制,争取国际经贸空间」丶「因应中国经济封 锁的策略」等九方面说明经济安全策略:
1. 积极提升行政效率丶力行成本效益管理, 加速建构发展知识经济的优良环境
积极发展知识经济固然是目前提高竞争力之不二 法门,但并不意谓政府应择定特定知识产业予以扶 植,因为政府不可能单方面判断何种产业适合在国内 发展;相对地,政府应做的是尽速建构有利知识经济 产业发展之优良环境,加强科技研发以提升知识经济 产业的发展,而由民间选择最适在国内发展者。
如何建构发展知识经济之环境?首先,需有充裕 的人才。人才固可透过本身教育体系培养,包括学校 教育及终身学习管道,同时亦可自国外引进,故应积 极采取有利於高素质人员移入之开放政策。其次,高 素质人才能否长期为我国经济効力,取决於我国整体 环境,举凡居住丶交通丶治安丶卫生丶子女教养丶税 制丶社会福利等软硬体措施,均会影响国内及国际人 才之留驻。
除充裕的人才外,亦需有相关配套措施,让知识 之创造产生经济效益。鉴於知识经济高报酬丶高风险 之特性,应健全金融体系丶催生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 机构丶强化证券与创投事业以利引进国际资本,进而 供给知识经济发展所需之充裕资金。
10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其次,智慧财产权能否得到充分保护,将影响产 业及人才投入研发与创新的意愿。强化智慧财产权保 护之相关法制,落实执行,可以说是刻不容缓。智慧 财产权获得保护後,更应有活络的交易管道与有效之 交易机制,方得以使其价值获得彰显,因此无论是辅 助交易的鉴价制度,针对智慧财产权特性而发展之行 销服务产业,均应积极推动。
以上相关措施在政府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虽曾 再三被提及,但是若不能有效落实,则环境的建构即 无法及早完成。如何有效推动,端赖行政效率之提升, 与管制之合理化。不只是政府组织应尽速精简,中央 与地方之权责也应划分清楚,俾使权责相符;此外, 应根本检讨素质无法提高之公务人力,积极建立绩效 导向之人事管理制度。在管制方面,需尽速建立以成 本效益评估行政措施之概念,积极检讨并去除过时或 不合宜之管制,务使法规环境更现代化丶国际化。
2. 有效处理产业转型衍生之社会问题, 积极发展提升生活品质之产业
竞争力不足丶知识产值相对较低的产业,难以在 严峻的国际竞争威胁下继续生存。若知识经济环境建 构完整,产业经过宣导,固然有诱因往知识经济方向 发展,但新兴产业初期对经济成长之贡献毕竟有限, 致短期内,整体经济成长可能受到影响,以及在此转
110
肆丶国家安全策
型过程中无可避免的社会冲击,均有赖政府之有效因 应与控制。
针对传统制造业丶农业等知识产值较低的产业, 提供人才升级之训练,使其原有工作人力之知识产值 得以提高,并进一步导入得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之其 他领域专才,譬如科技人才丶行销人才丶或其他服务 业之专才。藉着前述之知识人才,制造业部分可加强 设计与行销;农业方面,除农业生技外,亦可发展观 光丶休闲农业。
当然在转型过程中,初期之整体经济成长可能会 受到影响,如何积极导入国际现有之人才丶资金与技 术,以缩短转型之时程;同时建立民众正确之了解, 以避免因经济成长一时之减缓而致知识经济发展之政 策受到质疑,这些都需有具体的策略。
至於无法藉训练提升知识产值之人力,除了增加 劳动市场在工时丶工资之弹性,以增加彼等再就业之 机会外,亦可将之导入提升生活品质之产业,例如居 家照顾丶废弃物回收丶生活与生态环境维护等,以降 低传统产业面临知识经济转型时所衍生之失业问题。 固然提升生活品质的内需产业,过去因法令丶制度与 建设的原因未能积极发展,但为提供低技术劳动者更 多工作机会,同时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应尽速调整相 关限制,以促使其产业化。
11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对难以完全避免的失业,及转型过程可能造成的 所得落差扩大,应规划良善的社福政策及充裕的公共 设施,以照顾低所得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惟亦应避免 社福补贴减低有能力者的工作意愿及阻碍人力素质的 转型。
3. 提升农业竞争力,完成农业改革
我国农业乃小农经济规模,生产成本甚高,提高 农产品附加价值是农业生存之道。我国农业在研发方 面,已有相当投入,也有相当研发基础,但过去并未 积极追求农业知识产权之保护,亦未有效利用行销丶 掌握检疫资讯,争取广大之国际市场,未来应藉前述 之知识经济辅导措施,实现农业研发应有之经济效益。
知识产值较低之传统农业,常因牵涉到水土保 持丶环境保育之复杂问题,或因政治因素,仍能争取 到政府补贴以维持不具竞争力之生产,阻碍了其转型 为知识经济之动能。但保育政策不应与农业产业政策 混淆。国际间固然鼓吹环保,但并不容忍假环保之名 而行产业保护之实。换言之,避免农地过度经济开放 所进行之保育,不代表应补助低效益之农业生产,相 反的,应以相关配套措施使其释出资源,以利其他产 业发展。
至於部分农民因误解致不愿配合改革所可能带来 之社会不安,短期内对经济发展固然造成冲击,但若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12
肆丶国家安全策
因此即给予不当之补贴或是任由不具竞争力之生产活 动继续占据有限的资源,对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将构 成更大的伤害。尤其对其他产业所产生之资源排挤效 应,以及对政府财政之沈重负担,终将使此种妥协无 法持久,1980 年代之纽西兰丶现在之欧盟,均面临不 得不减少农业补贴之处境。
农业往知识经济发展之政策不应异於其他产业, 针对过去推动农业改革,政府常面临巨大之政治压 力,未来应更注意事前之宣导丶沟通丶化解,并更有 效地执行配套措施,务使农民以及社会大众充分了解 农业改革是为了提升农业竞争力,使台湾农业及农民 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仍能享有一席之地,并提供给国 人更好的生活环境。
4. 以投资方式掌握海外能源供给, 积极开发替代及再生能源
发展知识经济虽可减少我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 度,但能源仍是国家发展及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 动力,更是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
我国缺乏产出能源之天然资源,为避免国际情势 丕变,导致能源供应短缺或中断,应强化战略石油储 备机制,以因应危机之发生,降低对社会民生丶经济 发展及国家安全的冲击;在确保能源之稳定供应方 面,应积极规划国营事业与外国能源公司或政府合作
11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积极探勘能源,增加自有油源之掌握,并分散进口来 源,以减少供应风险。
中丶长程规划方面,应增加节能诱因,推动节能 计画,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并在现有科技基础上,加 速替代能源之研究丶开发,积极推动净洁再生能源之 发展,以因应全球传统能源逐渐枯竭之趋势及国际环 保规范之要求。
5. 推动金融机构整并,加速金融市场国际化
金融体系的持续成长攸关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潜能,其健全与否与国家总体经济安全息息相关。政 府必须积极提升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监理的能力, 以降低其风险。现阶段应以适当政策引导,透过市场 机能的运作,全面强化金融市场的效率,并强化金融 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方能促使我国金融体系的效能早 日达致国际水准。
针对经营不善丶竞争力薄弱之本国金融机构,应 要求其限期改善,以避免风险扩大。此外,也应完善 退场机制,以消弭因少数金融机构丧失支付能力所可 能引发之系统风险。
当前政府所推动金融机构之整并虽已初具成效, 惟距有效提升市场机能之整并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必 须坚持改革的决心,持续推动国内金融机构的整并, 并积极引进外国金融机构,以加速吸收高水准之人才
114
肆丶国家安全策
与经营策略,提升金融产业国际化的层次,深化我金 融市场之能量。与此同时,亦应根据国际规范提升金 融监理品质,强化执法效率,以健全金融体质,加速 发展进程,从而确保国家金融体系之安全。
6. 贯彻税制改革,活用国家资产,健全政府财政
我国在特殊的政经环境与外部威胁下,一方面必 须维持足以维系生存与尊严的国防丶外交支出,另一 方面又须确保政府财政的健全,以投入国家公共建 设,同时满足民众对社会安全福利的期待。因此,应 改革现行税制,以确保稳定的财源,并积极活用低度 使用的政府资产,改善政府财政。
税制改革除应着重於重新建构更符合社会公平的 赋税制度,如引进最低税负制度丶检讨不合时宜与不 符政府政策目标的租税奖励措施等作为外,也应兼顾 未来税源的稳定性与成长性,研拟推动扩大税基丶调 整税制的具体方案,以改善政府财政。
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上,应本於现代化政府应有的 理财观念,对低度使用的国有资产应积极处分或提高 使用效能。政府持有的事业机构股权,除基於国家安 全丶金融稳定丶公共利益所需者外,应以投资的观点, 重新检视继续持股的必要性。至於股权尚未上市之大 型公营事业机构,亦应及早透过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 市的管道,达成筹措资金丶引进外资丶购并外国同业
11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或通路以及提升经营效率等多重目标,从而为改善经 营效率与健全政府财政发挥应有的功能。
7. 积极管理资源外移, 增加「投资台湾优先」之诱因,因应中国磁吸
许多厂商选择移往中国,利用其相对丰富之生产 要素,来因应国际竞争。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要完全 防堵资源往中国移动并不容易。事实上,只要厂商并 未因某部分之生产移往中国,而减缓自身知识产值之 创造,同时其移往中国生产之部分并不属於高知识产 值,甚至可能是在台湾将面临淘汰者,并无阻止之必 要。但政府仍应提醒厂商在全球布局的过程中,正确 评估过度集中投资中国之风险,以决定低知识产值之 生产活动究应移往中国或是其他新兴经济体。至於高 知识产值之活动,则应建立厂商掌握「关键技术」之 概念,否则一旦该技术外流至中国或其他开发中国 家,台湾将丧失本身发展知识经济所造就之竞争优势。
政府除善意提醒厂商确保关键技术的掌握与强化 新技术丶新专利的研发之外,更应本於确保国家安全 与台湾经济永续发展的前提,尽速采取必要的行政与 立法措施,分就台湾与中国之间有关人员丶投资丶金 融与技术往来等领域建构有效的管理机制,务期防堵 敏感科技与核心产业技术的外流,并配合政府与与企业 协商投资及在台相对投资计画丶财务规划丶员工再就 业等之积极管理措施,以降低两岸经贸往来所持续衍
116
肆丶国家安全策
生负面效应,进而强化我国产业深耕台湾丶布局全球 的能量与意愿。譬如:在外劳的引进与长期资金融通 等措施上,给予禁止投资大陆的产业更高之弹性与优 惠;对於已外移至大陆之企业活动,降低或取消其租 税优惠。主管机关并应主动以完整规划的措施协助厂 商在中国以外之合适地区进行布局,促成产业群聚, 配合国内产业发展等。
总之,厂商本身固然具有自我风险管理的能力, 例如近几年来若干产业与厂商将部份产能分散至越南 等国家即是具体的例证。但政府本於国家安全与总体 利益的考量,也有责任建立积极的国家风险管理机 制,才能在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活动之前,避免损害 台湾的整体利益与弱势劳工的就业权益。
*.*.*.* 2006-5-20 14:27:5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7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8. 以更弹性务实的策略丶 更开放自由的经贸体制,争取国际经贸空间
中国对我之国际政治围堵已严重压缩我国对外经 贸活动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多边贸易自由化减缓的情 形下,我国欲仿他国寻求自由贸易协定之缔结,均因 政治因素而受到阻挠,进入某些市场的相对优势也可 能因此而受到影响。
突破之道,当以更弹性丶务实的方法争取国际经 贸活动之空间。除了维护基本原则外,不应为了外交
11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角力而牺牲国际经贸活动,否则不只经贸之路会愈走 愈窄,外交亦会因经贸空间之窄化而丧失有利之奥援。
对於已经参加之经贸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丶亚 太经合会丶亚洲开发银行(ADB),应积极提高参与 之程度,甚至主导议题,以争取台湾最大之经贸利益。 对於尚无法参加之经贸组织或经贸合作协定(如自由 贸易协定),应不放弃任何可能突破之机会,只要能 获取参与或缔结之实质利益,则在参与或缔结之形式 上应保有弹性;或是逐步渐进,以具体贡献证明我国 参与之必要;或是将协定议题化整为零,以单项结盟 创造合作空间,如此才能突破中国对我方之围堵。
国际经贸空间之开拓须仰赖对外经贸交涉,若能 有效整合双边丶区域及多边领域之谈判资源,交互运 用三方面之谈判策略,甚至结合外交运作,将更能充 分发挥对外经贸运作之动能。惟目前我相关经贸谈判 系由不同单位掌理,且非专责,已难适应於日趋复杂 之国际经贸环境,故应尽速设置「专责经贸谈判代 表」,统筹丶全权负责多边丶区域及双边之经贸谈判, 以强化我国整体对外经贸谈判之实力。
最後,由於经贸活动讲究实质的商业利益,我国 必须确保经济体的自由化与开放,才能吸引他国持续 与我方进行经贸往来,同时更须维持坚强的经济实 力,以彰显台湾有能力对国际经贸活动做出积极的贡 献。
118
肆丶国家安全策
9. 因应中国经济封锁的策略
中国对台施行经济封锁战所可能采行的手段将包 括;阻断重要进口能源与物资供给线丶破坏电力与通 信重要设施丶封锁主要港口以阻断商品贸易以及透过 资讯攻击或直接摧毁方式中断台湾金融市场的交易 等。
为因应中国此一经济战术的威胁,政府与民间应 积极作好各项应变措施,始能在中国发起经济封锁战 的同时,得以持续维系台湾经济运作的基本网络。在 对外运输能量的维持上,相关部门应考量在东部特定 港口建立紧急货柜装载能量的必要设施,并作好平日 的维护与经常性的演练。在通讯与电力设施方面,主 管机关有必要督促业者建立紧急替代网路与快速修护 基础设施的能量。
在能源与重要民生物资方面,应检讨现行主要原 物料如煤矿等高度仰赖中国供应之物资或如天然气等 运输丶储量均有限的物资,一旦面临供应中断或严重 短缺时,如何寻找替代来源或早日建立合理的储备容 量。
在金融体系方面,一旦面临中国的经济封锁,金 融体系如不能顺利运作必然会诱发高度的恐慌心理, 从而严重冲击商业交易与社会秩序,进而导致政府管 制能力的丧失。因此,主管机关应尽速就现行异地备
11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援系统的有效性与紧急状态下电脑作业一旦中断改采 人工作业的标准作业程序等事项,预为妥适规划,并 定期进行实地演练,作为紧急状态发生时的有效因应 作为。
120
肆丶国家安全策
五丶制定因应新环境的人口与移民政策
要解决人口结构变迁的问题,必须三管齐下:人 力资源供给丶社会福利制度丶移民政策的变革。三者 息息相关,若只有其中一项政策改变,只能片面解决 部分问题,且顾此失彼,无法全面关照环环相扣的人 口问题。
1. 提高劳动法令弹性丶辅导婚姻移民之劳动参与, 建立适合经济或技术移民之生活环境
在劳动人口随着少子化现象而逐步减少的情况 下,由於目前退休制度具有打击工作意愿之可能性, 应立即进行改革。
在提升妇女劳动力方面,必须考量女性在家庭与 社会的既有角色与负担,营造友善的工作环境与条 件。有鉴於具高度弹性的劳工法令远比僵固的保护劳 工机制更能保障劳工的工作权,从而提升经济成长的 动力,政府应检讨并确实执行部分工时与弹性工时制 度。
目前,台湾的社会及经济体系对外籍劳工有一定 的依赖性,此一趋势将随未来人口变迁而更加确定,
12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政府应及早准备因应「外籍劳工长期存在」的事实, 再根据现实情况拟订不同的方案,将外籍劳工纳入台 湾劳动力供给的常态性来源。现阶段的移入配偶,大 都处於青壮的工作年龄阶段,必须妥善运用。
面对人力资源数量的逐年下滑,政府应尽速补充 高素质之工作移民,建立适合外国经营管理与技术专 业人才来台工作或投资移民之友善外语环境。对於具 海外高等学历与专业技术之婚姻移民的「公民权」与 「居留权」宜分离处理,以利我国运用高素质人力。 整体而言,政府应着重於人力资源的引进,规划吸引 经济或技术移民的策略,以增加人力资源的数量,改 善人力资源困境,而且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
2. 建置良好生育环境与家庭照顾体系, 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力素质
建构有利生育环境,对未来人力资源数量的增加 有直接之助益。当前要务应力求生育率不要进一步下 降,以避免未来人力资源之困境更加恶化。政府应在 财政负担许可的情况下检讨托育政策,将照护年龄向 下延伸,强化社区保母制度,以减轻家庭养育儿女的 负担,从而提高国人生育下一代的意愿。
其次,政府也应全面检讨目前影响结婚丶生育丶 收养丶继承相关之法令,特别是民法与税制,以鼓励
122
肆丶国家安全策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们,采取适合己身条件的方式 来建构家庭与生育丶养育子女。
家庭福利政策的改革,是解决少子化趋势的核 心。其方向不能依靠补助个人的现金给付方式丶冀望 个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来因应,而是要改采由政府 创建制度丶运用市场力量丶配合国家社会支持的普遍 式福利模式,建立支持家庭的友善体系,逐步建构保 护母亲丶照顾儿童的政策,同时提升女性的劳动参率 与生育率,确保儿童照护的品质,才能根本解决人口 少子化与人力素质之结构问题。
此外,基於生育水准与人力资源数量两者之间有 15-20 年的时间落差,因此,提高生育率应为长期性丶 持续性之政策方针,不能当作唯一的对策选项。更重 要的是采取有效的短期因应措施,如引进经济或技术 移民,以及时弥补 15-20 年的时间落差。
3. 建立国民年金制度, 完善健保体系,改革老年照护产业与退休制度
目前我国保障老年人口的生活与健康体系,未来 将无法应付急速成长的高龄人口。在国家有限的财政 预算下,应尽速采取以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措施,才能 避免遭遇政府财政窘迫及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
首先,政府应尽速将军丶公丶教以外的民众纳入 年金保障,且在此基础上整合现行不同种类的年金或
*.*.*.* 2006-5-20 14:29:06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8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2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津贴制度,加速过渡到以基础年金为主丶搭配附加年 金的国民年金制度,同时鼓励商业年金的保险商品充 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提供不同态样的选择,以建 构适合高龄人口多样化生活需求的多层次年金体系。
其次,目前健保体系的财务成本控制,无法因应 未来人口结构的老化与医疗成本持续上扬的艰巨挑 战。因此,新一代健保体制除了必须提供一定医疗品 质的保障之外,也应适度引进市场机能,强化被保险 人与医护人员自律的诱因,让大众了解健保体制无法 提供无限上纲的医疗责任。对於少数低收入户与特 殊丶价昂疾病的医疗需求,应运用其他辅助的社会福 利或商业保险机制因应,从而透过改善目前医疗与保 险资讯不对称的现象,确保健保财务支付体系的健全。
此外,为了鼓励高龄就业者继续留在劳动市场, 降低提前退休之诱因,避免劳动人口持续萎缩,应扩 大推行退休金可携式帐户,改革现行不合理之退休制 度,研议延长退休年限,调整月退给付制度,并提供 增额年金之诱因。
最後,鉴於高龄化社会的趋势日渐凸显,政府应 调整公共资源之配置,加速整合医疗与社会福利体系 资源,在兼顾效率与照顾弱势的不同需求下,引导长 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发展,从而有效面对人口高龄化的 挑战。
124
肆丶国家安全策
4. 建立公民国家定位,因应多族裔社会变迁
台湾要建立积极正面接纳移民的社会意识,应该 采取公民国家的定位。相对於族群国家以维持种族同 质性为主要的价值,公民国家则强调国家的组成基础 在於人民参与的民主政治社群。在这样的社群中,平 等参与的价值对於新增入的国家成员具包容性,因为 它是以尊重新移民原有文化丶建立新移民的尊严为要 件,而不以任何不可改变的丶先天的族群或文化的理 由排斥新移民及其下一代。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应全面检视现 行制度及相关法令,建构适合多族裔的教育体系,确 保新移民的文化地位及社会参与,加速新移民及其下 一代融入台湾社会。
过去十多年来,已经有大约 37 万外籍配偶由东南 亚及中国移入台湾,虽然在法律上至少半数尚未成为 国民,但在经济社会上,他们已经对台湾劳动力供给 产生立即效益。因此,政策上应积极保障真正婚姻移 民之工作权,并且强力取缔「假结婚丶真打工」之假 性婚姻移民。
5. 投入资源,建构对新移民及其家庭之辅导体系
目前台湾的人口比例中,每八位新生儿就有一位 来自跨国婚姻家庭,移民第二代将是台湾社会人口的 重要来源之一。目前的研究显示移民第二代的教育面
12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临文化弱势与阶级弱势的双重障碍,政府与社会福利 团体应及早面对此一挑战。有鉴於辅导新移民融入主 流社会,投资移民第二代的人力资本养成,非但需要 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其层面也涉及教育丶社福 等多部门,因此政府应尽速推动设置专责机构全面因 应移民问题的挑战。
政府移民政策的首要目标在於,投注充分的教育 与社会福利资源改善新一代移民与其第二代所面临的 社经困境,进而建构一个确保公义价值与平等和谐的 社会体制。对於新移民主要的辅导措施应着重於,提 升其工作技能与语言能力,辅导其加入就业市场,使 其成为台湾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家庭或社会的 负担。对於新移民家庭则应逐步透过社区支援体系的 能量,强化其与社区的互动网络,以加速新移民家庭 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
126
肆丶国家安全策
丶实「族群多元丶国家一体」目标, 重建社会信赖关系
因应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转变丶以及社会信赖危 机而导致的国家安全顾虑,宜尽速从下述四方面着手:
1. 重建台湾主体性丶尊重不同族群的历史情感
透过对历史的反省,理解不同族群或许因为历史 记忆与民族情感而产生认同上的差异,但是应该相互 包容丶用心理解。其次,应摒弃压迫的族群同化政策 与片面的融合政策,如政府和原住民族建立新的夥伴 关系,并尊重原住民族自主意愿,发展成为国中有国 的准国与国关系自治体制,以尊重的态度和积极的作 为来落实多元族群理念,重建台湾文化的主体性,建 构共存共荣丶互为夥伴关系的多元文化社会,让多样 性的族群文化成为台湾珍贵的资产。
2. 建立具有公民意识基础的国家认同
台湾的主体性是由各族群所共同参与建构的,从 「经济公民」丶「政治公民」乃至「文化公民」,将 国家认同建立在超越「省籍意识」丶并肩保卫民主成 果丶携手开创台湾经验的「公民意识」上;在国家认
127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同方面,现阶段应以「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 家,国家的主权属於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台湾前途 的任何改变只有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才有权决定」这 一基本立场作为强化社会与国家认同的基础。至於台 湾的未来,只要合乎民主程序与价值,台湾人民的选 择并不排除任何政治可能性。
3. 落实「族群多元丶国家一体」的目标
政府应持续支持各族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积 极开拓族群文化交流的公共领域,建立跨文化交流机 制;透过民主深化与公民社会的建立,保障各族群多 元文化的特色与追求自我发展的权利;同时以土地的 认同,塑造新公民共同体;以理性的沟通,建立多元 对话管道;以互为夥伴关系丶相互尊重的态度,订定 语言教育政策;以人文的精神,发展台湾多样文化, 并全力沟通协调因国家认同差异所可能带来之族群 间丶政党间的冲突,以落实「族群多元丶国家一体」 的目标。
4. 建立公民社会,重建社会信赖
为因应日益恶化的社会信赖危机,政府更应积极 进行下列改革:
(1) 推动宪政改革,有效解决政/法对僵局
政府应寻求朝野共识,推动以能有效化解政治僵 局为要务之宪政改革,期使总统丶行政丶立法等各权
*.*.*.* 2006-5-20 14:29:53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9 楼
文章提交者:厂又218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期待大陆的国家安全报告问世……
*.*.*.* 2006-5-20 14:29:5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0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28
肆丶国家安全策
力部门间之运作符合民主宪政规范,并在机制上能有 效化解行政/立法对立等造成之宪政僵局。
(2) 推动政府组织再造,展现政府治能
我国当前的中央行政组织体系,早就无法适应当 前现代化丶全球化的功能需要,政府应尽最大努力, 沟通协调,务使《行政院组织法草案》尽速完成立法, 全面展开政府组织再造工作,俾能结构性地增强行政 部门的治理能力,建立人民对执政者之信心。
(3) 改革国会丶提升法品质
民主国家的国会,是宪政机制中极重要的一环。 2005 年 5 月修宪後,国会体制结构将有大幅度的改 变,为使国会的运作在新的结构下更臻健全,政府应 协调朝野政党严肃改革现行国会运作制度,建立委员 会中心主义丶改革质询制度与政党协商制度,提高国 会议事效率,以重建社会对立法院的信赖。
(4) 强化广电公共频道的社会功能丶 鼓非政府组织成长
当前媒体第四权功能不彰,也欠缺强有力之民间 第三部门,是台湾社会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政府应 从政策方面来改善媒体环境,建构一个公平合理的竞 争及退场机制,落实广电公共频道之社会功能,并鼓 励优质非政府组织之成长,让属於公民社会的第三部 门力量得以健全发展,进一步重建社会信赖的基础。
12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七丶育国土,整合灾害防救体系, 强化危机管机制
为有效因应国土环境安全脆弱丶疫病及生物恐怖 攻击丶重大基础设施遭受破坏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 政府应加速《国土计画法》丶《国土复育条例》等立 法作业,强化灾难意识,做好「防灾重於救灾」的准 备,并循以下原则及方向完善相关应变机制,随时因 应灾变之发生,以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之安全:
1. 严格管禁不当开发丶推动国土复育
由於人口的集中及都市化的成长,台湾的许多山 坡地丶海埔地与河川地等边际土地大量被开发,使土 地开发的成本与压力都大於其他国家。山川丶水土资 源及环境栖地遭到有意丶无意的破坏,直接丶间接地 导致许多山崩丶地滑丶土石流丶土壤冲蚀丶地层下陷丶 水资源损毁等灾害,政府与民众每年都要为此付出惨 重的代价。
为确保山川丶水土资源及环境栖地不再被破坏, 国土安全问题不再恶化,人民生命财产不再受到威 胁,政府应确实检讨土地利用现况,作好土地脆弱性
130
肆丶国家安全策
与利用程度的调查,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再者,政 府应调整过去开发导向之土地利用政策,增加水土保 持丶国土复育等工作之投资,有计画地改善并解决过 去不当开发所衍生的问题,一方面痛下决心严格管禁 开发不应该开发的地方,遏止森林盗伐丶山坡地滥垦丶 地下水滥取等破坏国土安全的不当行为;一方面积极 推动造林丶复林等地景保育工作,以减少天然灾害对 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也留给下一代一块美丽丶适合 人们居住的国土环境。
2. 完善中央及地方政府灾害防救体系
我国现行灾害应变防救之相关制度,以《灾害防 救法》丶《传染病防治法》丶《核子事故紧急应变法》 为主,由於天然与人为灾害之灾因灾情日趋复杂与复 合化,对人民生命及财产所造成之危害日益严重,政 府应不断检讨丶完善当前之防灾与应变体系,俾能在 灾变发生时,有计画且有效率的预防丶应变丶救灾丶 以及复原。
首先,政府应尽速检讨现行分立丶复杂之法令, 制定重大灾害防治之基本法,或修订《灾害防救法》, 据以强化法制,整合各种不同之灾难应变体系,建构 全方位因应全类型灾害,而非单一处理天然或人为灾 害之防救体系。检讨修法的同时,应以行政命令或行 政解释等方式,先就现行各种不同灾害应变体系进行
13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整合,并调整灾防中央组织架构,以建立专责统合制 订灾防政策丶规划与督导指挥之核心机制。
其次,政府应有效整合县市层级之防灾救灾资 源,俾利面对大范围灾难时,中央灾害应变中心能迅 速进行资讯的整合丶传递以及资源的调度运用。而县 市与乡镇地方政府站在救灾的第一线,亦应设置专责 之灾害防救单位,建构自主之防灾与应变机制,并提 升社区灾难意识与自救能力。
另为提升全国总体灾害防救能力,应重视平时与 变时的机制连结,以及培养专业职系灾防管理公务人 员,并建置中央与地方之防救灾资讯通信系统,以强 化预警及指挥救灾应变能力。
3. 整合反恐机制丶重大基础设施维护及灾害防救体系
综观恐怖攻击行动之模式,以爆炸及释放生化毒 物为大规模破坏与杀伤之主要类型。一旦发生恐怖攻 击事件,势将造成大批人员死伤,或建物设备毁损。 因此,反恐救灾行动机制,有必要与灾害应变防救体 系结合。此外,我国重大基础设施目前虽各有其主管 机关,惟如遭遇大规模天灾或人为破坏,皆有可能酿 成重大灾害,必须於第一时间进行跨部会之协调与整 合,迅速投入应变救灾。故应将天灾丶人为灾害丶疫 灾丶反恐怖攻击,及重大基础设施维护等进行整合, 以建构一有效率丶全方位之灾害防救专责指挥体系。
132
肆丶国家安全策
八丶构筑资讯时代的资讯安全体系
为因应资讯时代所面对的资讯安全威胁,政府应 重新检视当前资安政策,投注更多的资源和努力,以 构筑完备的资讯安全体系:
1. 以新思维强化资讯安全的三项策略
面对战略资讯战以及各种新型态的资讯攻击,我 们应避免墨守既有架构,唯有采取新思维才能真正的 有效因应各种威胁。主要的做法应包括:
(1) 以弹性化人事任用制,扩大引进民间资安人才
目前的人事任用制度较僵硬,若干民间的资安人 才无法进入政府服务,因此应采取较为弹性的任用与 薪给制度,吸引民间人才加入政府丶贡献专长。
(2) 增设专责单位,提升整体资安维护之能
我国政府目前并无专责的资讯安全单位,多以任 务编组或兼办方式进行资安工作,因此维护资讯安全 的实质功能也难以完全发挥。为求有效因应资通讯安 全的新威胁,我国应考量增加政府组织之弹性,参考 先进国家如美国在白宫设置「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
*.*.*.* 2006-5-20 14:30:2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1 楼
文章提交者:国家栋梁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59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五丶人口结构安全的威胁
台湾的人口发展近年来明显呈现「高龄化」及「少 子化」的趋势——年龄结构越来越高龄化,出生数越 来越少。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人力资源丶国家财 政预算丶社会福利制度,都将造成重大的冲击。
1. 生育率急剧下降的威胁
台湾人口出生率於 1984 年降至「替代水准」,大 约比欧美先进国家晚了 15 年,但目前台湾的总生育率 已经低於这些先进国家,而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各国中最低的义大利相当(TFR=1.2)。这种在「替 代水准」以下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一方面造成人口年 龄结构迅速老化,导致人口扶养负担加重;另一方面, 生育率持续下滑,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绝对数量减少或 停滞不增,影响经济发展及整体国力。
2. 高龄人口快速增加所带来的挑战
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率自 1993 年的 7.09%,快速增加到 2005 年之 9.74%,总人数高达 215 万人。随着高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对政府财政丶医疗 ================= 这个内容值得大陆学习。
*.*.*.* 2006-5-20 14:33:2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2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41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中国与世界之间巨大的制度性差异,为中国因应全球 化铺好道路,更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及区域的和平 稳定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我们支持中国民主的发 展,也愿与世界民主社群共同协力促进中国的民主化。
4. 推动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的建立
面对两岸间「敌对僵持冷和」的处境,我们除了 联合全球民主社群协助中国推动民主化,缩小两岸间 的价值与制度差异,为长远的和平安定创造条件外, 政府也应积极思考:如何在确保主权尊严的立场上, 从国家生存安全与社会繁荣发展着眼,因应两岸经 济丶社会丶文化密切往来的现实,秉持「和解不退缩, 坚定不对立」的立场及民主丶和平丶对等的原则,一 方面持续寻找双方对话与互动的机会;一方面着眼於 国家长远的发展,为可以预见的风险把关,积极负起 管理的责任,有效降低开放的风险,从而有效建构两 岸互利的交流秩序,以建立两岸和平稳定的互动架构。
从两岸关系的多面向而言,和平稳定的互动架构 至少要含括以下五大领域:管理双边关系的基本原 则丶贸易与经济丶预防军事冲突措施丶协商机制丶以 及建立可能的政治关系。
(1) 基本原则
双方对两岸关系各有自己的定义,而此定义问题 的核心就在於主权。由於缺乏彼此协议的定义,有必
142
肆丶国家安全策
要整理出一套普遍适用於所有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奠 定基础,进一步针对两岸进程发展出更为明确的具体 规则。这些基本原则应包括:和平解决争端丶协商的 义务丶衡平与正义丶以及相互尊重。
(2) 贸与经济
经贸往来是两岸交流的主要环节,虽然双方目前 都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 员,但目前这类交流主要还是靠各自的国内法规来管 理。为了符合双方各自在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济合 作组织所负有的义务,海峡两岸有关贸易与经济议题 的双边讨论与措施,可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架构 之下丶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架构之下来进 行;双方也可以选择依这两个组织的规章与精神为指 导原则,另外推动双边进程。
(3) 预防军事冲突
为降低台海紧张,双方应思考设立非军事区,包 括移除战斗人员丶设备与部署的飞弹,藉以创造时间 和空间上的缓冲地带;采取预防军事冲突的措施,如 军机丶军舰近距离接触的规则与程序;禁止施行军事 与经济封锁;订定规范海上渔业活动的规则与公约, 以预防情势升高为军事冲突;订定双方军事演习的规 则与公约,并将演习区域也纳入指定范围;以适当的 形式进行军事人员的交流;以及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督 委员会。
143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4) 建对话机制
在目前两岸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对话机制,可以 藉着这个机制寻求两岸共利的议题,减少歧见,降低 双方当中任何一方计算错误或者误判的风险,避免引 发意外的发生,进而逐渐形成共识,建立起两岸交流 的架构与秩序。
(5) 建可能的政治关系
基於历史丶文化丶血缘的特殊关连,双方应共同 努力,建立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丶并能促进两岸互动的 政治关系。现阶段讨论的内容还可包括彼此承认司法 权丶不干涉对方的外交事务丶国际组织的会籍问题丶 以及双方在国际社会的互动规则。
综上所言,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 不仅是台湾要全面向上提升的关键转型期,也是中国 迈向民主化及自由化的机遇期,双方的政府应该掌握 机会全力打拼,放眼於全球竞争的趋势,不要再虚耗 於政治争辩的僵局。唯有两岸各自致力於建设与发 展,协商建立一个动态的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共同确 保台海的现状不被片面改变,并且进一步推动互利互 惠的交流往来,才能符合两岸人民的福祉与国际社会 的期待。
144
肆丶国家安全策
为了维护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台湾在民主法治与经 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免於受到侵害;为了有效缓和台 海两岸的紧张局势丶促进东亚的区域和平,政府过去 一直秉持「和解不退缩,坚定不对立」的原则,推动 一系列重启对话丶降低紧张丶合作发展的两岸「阳光 政策」,以改善两岸关系。尽管还看不到对岸的善意 回应,甚至遭到对岸变本加厉地在国际上打压丶在内 部分化,且不断加强武备威胁台湾,但政府仍将在善 尽国际社会义务,以及坚持民主丶自由丶和平之价值 的原则下,持续推动一系列的政策,包括:
— 台湾无意改变现状,也坚决反对以非和平手段造 成此一现状的改变。
— 坚持维护主权在民之民主原则,台湾与中国间之 关系未来如何发展,必须尊重两千三百万台湾人 民自由意志的选择,任何人不得为台湾人民的自 由选择预设前提或终极目标。
— 台湾人民拥有平等参与国际社会的权利与义 务,更愿意积极扮演全球民主社群负责任的贡献 者,协同全球民主社群的其他成员,提供民主发 展经验,共同推广自由丶民主丶人权的普世价值, 协助中国民主化丶自由化的发展与人权状况的改 善,以拉近两岸人民的价值认同,促进两岸人民 间的情感,确保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及区域的 和平与发展。
145
§2006 国家安全报告§
— 现阶段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与政府管理效能 所进行的宪政改革工程,将依循现行宪法所规定 的程序进行,任何不符合此种程序的主权议题, 无益现状的维持,将不会被处理。
— 充分认知到北京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 场,愿不设前提丶条件,在「九二香港会谈所获 成果」的基础上,促进两岸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协 商对话,积极寻求建立互动交流的有效机制,以 消弭歧异丶增进互信丶解决问题。
— 在两岸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动两岸经贸丶文化 与学术等交流,以 2005丶2006 两年春节包机成 功的模式为基础,就客货运包机丶大陆人民来台 观光丶共同打击犯罪丶货币清算丶金融监理…等 两岸互惠议题,乃至两岸三通丶农业合作丶经贸 合作等问题,与对岸进行平等协商,完成多重实 质协议,促进两岸和平与发展。
— 为确保国家安全丶避免台海军事失衡,应积极强 化并提升自我防卫能力,以维护台湾民主丶自 由丶和平的现状不被片面改变。但为缓和台海军 事对峙,将持续推动裁军,逐步缩短义务役役 期,从 2008 年起,义务役役期缩短为一年,并 完成裁军十万的目标。
146
肆丶国家安全策
— 承诺绝不发展核子武器丶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毁灭 性武器,并郑重呼吁中国公开宣示放弃发展及使 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 为避免误判及擦枪走火,建议两岸共同商讨划定 军事缓冲区。双方机丶舰非必要不得进入该区 域,若必须进入应事先知会。
— 愿就海洋资源开发丶海洋污染防治丶海上走私丶 海上安全等海事合作事宜进行两岸合作谘商,并 寻求建立海上事件谘商机制,进而建立台海军事 安全谘商机制,逐步形成《海峡行为准则》。
— 共同思考两岸设置「军事热线」,以避免意外军 事冲突发生。
— 推动两岸军事交流,增加两岸军事事务透明化。
— 建构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并在此架购下推动 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合作,以促进东亚区域的 繁荣发展。
我们乐见中国的稳定发展,并且愿意以「台湾经 验」扮演建设性的协助角色;但是国际社会同样应该 协力督促「中国崛起」的过程,必须伴随「和平的觉 醒」与「民主的开展」。如此,才有可能确保区域的 稳定与世界的和平。
147
伍丶结语
伍结语
伍丶结语
民主台湾 永续发展
无可讳言的,近年来「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在 民主多元的意见中逐渐模糊,甚至因为政治立场的对 立与纷扰,使「国家安全」有时成为负面名词。然而, 建立永续发展的国家安全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终究是政府无可回避的严肃课题。
本报告开宗明义即指出国家安全的核心价值在於 「保国安民」,确保主权尊严丶生存安全丶以及繁荣 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其成败的关键在於政府与人民 对於安全威胁的正确认知以及有效的因应,政府必须 坚定立场丶戮力改革,并争取朝野的合作与人民的支 持。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正确认知」丶「有效因 应」丶「厉行改革」与「全民团结」这四大支撑国家 安全网的面向,缺一不可。
当前台湾面临的安全威胁是新型态的丶多样化 的,本报告综合分析国家的新安全环境,汇整出九个 面向的安全威胁,已大幅超越传统安全的概念,希望 能够提供政府部门及国人同胞对国家安全有更深一层
*.*.*.* 2006-5-20 14:34:0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3 楼
文章提交者:我是你的傻瓜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51
的认知,形成国家安全策略与共识,并逐渐累积相关 作为,据以有效因应威胁,确保国家安全。
在国防安全上,面对中国日增的军事威胁,我们 必须以前瞻的视野调整安全防卫概念以及建军备战策 略,整建质精丶量适丶机动力强丶能拒敌境外的联合 战力,并提升国防科技能量,强化全民国防新思维, 同时深化与友邦军事合作与交流,扮演区域及全球安 全夥伴的积极角色。为有效维护台海和平,政府亦将 持续致力寻求两岸对话,建立台海军事互信机制。
台湾是海洋国家,海洋权益的确保丶蓝色国土的 经略乃政府施政的重大目标。今日我们面对海域主权 权利丶海洋资源丶海洋环境等层面蒙受的人为及自然 挑战,需开展多层次的海洋战略,包括强大之防卫及 执法能量丶完善海洋法体系法源,强化海洋研究事务丶 灾害及污染防治丶海上安全之区域对话与国际合作, 有效经营海洋资源,方能增进全方位利益,落实政策 愿景。
面对严峻的国际现实环境,外交工作应摆脱旧有 窠臼,寻求建立支持台湾民主与两岸和平的「台海权 力平衡」及多元结盟的「国际夥伴关系」,作为新的 外交总体战略目标。为此,必须以灵活多元的新思维, 调整资源分配,争取价值同盟,推动互利互惠,扩大 人道援助,发展柔性国力,力行外交事务革新,培养 一个跨越政府丶民间领域的新时代「外交政策社群」。
152
伍丶结语
从而建立多元夥伴关系,争取更多国际支持,确保台 湾最大的国际空间与外交利益。
在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磁吸效应之压力下,政府应 加速建构发展知识经济的优良环境,积极发展提升生 活品质之产业,完成农业改革,确保能源供给稳定, 加速金融市场国际化,贯彻税制改革以健全政府财 政,在国际上则更弹性务实争取经贸空间。两岸经贸 方面政府应积极负起管理的责任,以有效降低开放的 风险,并提供「投资台湾优先」之诱因。
为因应人口结构的变迁趋势,政府应提高劳动法 令弹性,吸纳妇女劳动力,建立适合经济或技术移民 之生活环境,以利运用高素质人力,提供良好生育环 境与家庭照顾体系,解决少子化问题,改革老年照护 产业与退休制度,并且要建立公民国家之定位,以培 养接纳多族裔社会的多元包容社会意识。
台湾内部的团结对於建构坚实的国家安全网络防 护基础至为重要。为因应族群不安丶国家认同分歧与 民间社会部门的多重信赖危机,宜速强化台湾主体 性,建立具有公民意识基础的国家认同,超越省籍意 识,携手开创经济丶政治乃至文化公民之新价值,尊 重不同族群的历史感情,以落实「族群多元丶国家一 体」的目标,从而迈向成熟的公民社会,重建社会信 赖与社会正义。
153
面对脆弱的国土安全环境,台湾受到愈来愈多的 天然灾害丶疫灾等非传统安全的冲击,政府应切实做 好严格管禁不当开发丶推动国土复育之工作,整合反 恐机制,加强危机管理,重大基础设施维护及有效率丶 全方位丶专责指挥之灾害防救体系。重要的是强化灾 难意识,做到防范灾害於未然,防灾重於救灾的准备。
如何维护资讯与网路安全为当前重要工作,亦需 审慎因应中国对内监控丶对外宣传或攻击之全面资讯 战略。我国资讯产业基础良好,政府应订定具体资安 战略及政策指导,善用民间人才,全面强化公私部门 资安防护能量。具体措施包括资安预警暨分享机制, 标准作业程序,加速《个人资料保护法》及《电子交 易法》等法案之立法。
从整体角度来看,国家安全的关键一大部分系於 两岸关系是否正常发展。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国家安全 威胁来自中国,前述安全战略擘画即已针对中国在军 事丶外交丶经济等领域对台压制研拟因应。尤有甚者, 中国启动舆论战丶心理战丶法律战之三战威胁,以灵 活手段与全新布局混淆我民心意志,合法化对台主权 以及企图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海争议。
为了有效反制中国对我之威胁,确保半世纪以来 台湾民主法治与经济发展成果免受侵害,台湾必须强 化综合国力,在内部对高度复杂的两岸问题设法凝聚 共识,对外寻求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台海和平,并且以
154
伍丶结语
「捍卫自由民主丶反对专制极权」为中心思想,联合 全球民主社群共同促进中国民主化与自由化,以缩小 中国与现代民主自由社会之制度性差异,以利建立和 平稳定的互动架构。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不仅是 台湾向上提升的关键转型期,也是中国迈向经济丰饶 与民主自由的机遇期,两岸应各自致力建设与发展, 跳脱政治争论之僵局,推动互利互惠交流往来,为台 海和平及区域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影响台湾国家安全的内外在环境错综复杂,必须 时时从宏观的视野分析,掌握战略原则与策略方向, 快速因应各项挑战,紧扣台湾所具有的价值丶机会与 优势,才能摆脱一厢情愿的乐观或看衰未来的悲观。 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不仅是祸福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也是确保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根基。国家安全对我们每 一个人及後代子孙而言,都是影响深远丶切身相关, 国家安全更应该超越政党利益之上。诚盼藉由《国家 安全报告》的发表能够获得朝野及社会舆论的重视与 讨论,透过政府及人民对於国家安全课题的「正确认 知」丶「有效因应」丶「厉行改革」与「全民团结」, 最终达到确保「民主台湾,永续发展」的国家总体目 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