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时代》采访尼泊尔“毛派”领袖2006/05/09
  • 美印在尼泊尔两面下注 2006/04/27
  • 尼泊尔陷入空前动荡2006/04/26
  • 印度佛教对于原始基督教之影响2006/04/25
  • 印度邀中国空军搞演习 2006/04/24
  • 尼泊尔反对派拒绝国王声明2006/04/23
  • 尼泊尔国王的柔情铁骨2006/04/22
  • 印度人不怕贷款买房2006/04/22
  •  
    Bye Bye 中国,Hello 印度!
    时间:2006/05/17 出处:泡网
    提交者 : 散骑 于 PAOWANG.COM 北京时间 2006-05-16 17:27:17

    中国热似乎逐渐退烧,世人对印度的狂热却丝毫不减。中印之争中,个人、企业各能学到什么?


    【文/杨淑娟】
    中国热,似乎开始退烧。


    源源滚进中国的资金,速度放缓。去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不若往昔年年成长,连每年遽增的韩国对中国纺织业投资,都下滑近四分之一。


    许多当初信誓旦旦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也黯然退场。例如,打败群雄争取到上海汽车合作案的韩国双龙汽车,就决定放弃与上海汽车在中国合资建厂的计划。


    另外,媒体大亨梅铎的新闻集团也在研究,是不是要从凤凰卫视撤资,尽管当初梅铎投资凤凰卫视被视为进军中国媒体市场最成功之举。


    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的日本,也开始浇熄中国热。被视为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接班人的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向媒体公开指出,日本政府将暂时冻结对中国的援助贷款。这些贷款,帮助了中国在沿海城市修建许多基础设施,总额早已超过二五○亿美元。


    向中国说再见后,这些国际人士的目光焦点移往何处?


    没错,就是正在拚战脱贫的印度。到印度的外国人直接投资金额与中国相比,虽然规模仍小,还不到中国的一成,却成长迅速,光是在过去一年,就超过了五成。


    而且,除了大家了解较多的资讯、软体与后勤服务等行业,现在连过去总以中国为首选目的地的制造业,也络绎不绝直奔印度。


    例如,鸿海旗下的富士康随着Nokia到印度设厂,对手伟创力也在附近短兵相接。其他像玩具、成衣、保险、石油、天然气、消费品等厂商,也都在印度大举扩张。“印度已经从一个被认为无关紧要的地方,一夜之间蜕变为希望之地,”《加拿大商业杂志》形容印度瞬间翻身。更不用说美国总统布希三月份访问印度,为国际商旅前进印度打下了强心针。


    因为自从二○○○年,前美国总统柯林顿造访印度后,美国总统已经有六年足迹未达于此。


    中国为何逐渐黯淡?印度为何日益耀眼?这对台湾的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镜之处。


    中国输在:不自由、低成本不再


    《金融时报》分析,就实质的经济条件而言,中国的确正在丧失竞争力。例如,中国的劳动成本持续上扬,近几年每年成长都超过一成。

    人力供需失调造成的缺工,更让情况雪上加霜。劳力密集产业的缺工率,就经常在一、两成左右。《纽约时报》已经预测,这将使中国的出口成长减缓。


    这种问题也存在于白领职场。麦肯锡国际研究所的调查指出,尽管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跨国企业却发现,不到一成的求职者能胜任工程、金融、医护等行业与一般行政的工作要求。


    整体而言,“中国所有的成品价格都在上扬,”香港利丰集团总经理冯国纶告诉《金融时报》,“中国已经不是亚洲成本最低的国家。”甚至,与其他地方相比,中国的产品价格涨幅更高。


    中国政府与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深受外资批评。中国的经商环境并不自由,政府可以随意查禁、关闭、或不放行它们认为有问题的企业。中国勒令中、外杂志停刊,已经不是新闻。


    官方与民间四处弥漫的民族主义,也形成外商无形的投资障碍。韩国双龙汽车放弃在中国建厂,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政府有许多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双龙有很多猜疑。“他们担心外资可能破坏本国企业的发展,”摩根士丹利的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金融时报》揣摩中国人的想法。


    企业的管理不够透明,则令合作伙伴却步。美国机构股东服务(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顾问公司在今年的全球机构投资者研究中指出,全世界的主要投资公司认为中国企业必须改善治理,尤其是那些政府持有的非流通股,使得外资投资人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运作就像一个黑箱,我们对其一无所知,”《金融时报》转述一名受访者的意见。


    印度赢在:英语通行、政治民主


    相形之下,印度有许多现代商业环境所需的要素。英语通行、政治民主、虽然法律系统不是很完备,但是它与西方的架构较相近,而且有智慧财产权的观念。另外,印度的言论自由,金融体系也比中国稳定,股市更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


    相较于中国对外资的处处管制,印度政府近几年不断地进行许多开放措施。例如,放宽外资投资许多产业的上限。外资单一品牌的零售店已经可以在印度拥有五一%的股权,贩卖多种品牌产品的综合卖场,也将可以如此逐鹿市场。


    现在,印度连货币管制也要松手。


    目前印度的货币只有部份可以自由兑换,但最近印度总理辛格表示,印度的经济已经好转许多,因而要求财政部与央行研究起草取消所有印度货币卢比的资本控制。“在透明的框架内进行更全面的资本帐户兑换是有益的,”辛格在亚洲协会告诉投资者。


    中国输在:缺工、人力素质较差


    另外,中国缺工、或者人力素质不足;印度则有许多优秀、懂英语的人才。


    尤其是近几年,许多旅外印侨纷纷回流印度。在新兴的班加洛、海德巴德以及德里等郊区,许多外商提供西式的办公环境与薪酬以吸引优秀人才。“许多人都想跳上飞机回国,”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旅居二十年的凯拉告诉《纽约时报》。


    即使是在低技术的制造业,印度的成本也不比中国高。例如,玩具业在印度的平均月薪是一一○美元,在中国则要一六○美元,《金融时报》指出。


    印度赢在:消费力强、美印关系佳


    至于原本外商觊觎的广大中国市场,个人消费力也比不上印度。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指出,印度的消费占GDP比重达六四%,比欧洲、日本还高,更远胜中国的四二%,加上老年人口比例低,年轻的消费族群多,即使目前每个人消费金额或全国的市场比中国小,未来的爆发力也不可小觑。


    《经济学人》报导,目前印度有全世界最高的商店密度,零售店超过一千五百万家。另外,手机用户在三年内从两百万暴增到五千五百万,五年内将增加到两亿五千万。


    令欧美商旅感受更深的是,中美间贸易、政治与经济的龃龉不断,美印关系却积极修好,领导人互访。“美印之间的协议在很多领域上彼此互惠,”《华盛顿观察周刊》指出,“一个强大的印度符合美国利益,”这令国际商业人士感到安全,对印度有信心。


    当然,印度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印度的贫富差距惊人,超过四分之一的印度人生活在贫穷线下,优秀的科技工程师们就像“美丽出色的岛屿散布在悲惨、穷困的海洋上,”经济学家雷迪曾这么形容印度。印度的基础设施也还要加强。在印度,停电是常事,在高速公路上甚至要跟牛车抢道,很难疾驰行驶,网路咖啡厅的连线速度则是西方人难以接受的慢,《加拿大商业杂志》记者亲身体验。


    另外,印度的行政官僚还得多学习现代商业的管理技巧。企业在印度开业光是文件作业就要花上三个月的时间,政府的贪污指数在国际透明组织的评比中是“贪腐猖獗”。“我连盖自己的房子都要贿赂官员,”印度人巴哈拉告诉《加拿大商业杂志》,“我不付,结果就被停工两年半,最后只好乖乖去付贿款。”


    无论如何,印度的兴起没有回头路,世人经商、工作、治国更应该把印度做为自己策略思考的一环。


    “你不需要前进印度,但应该想想印度崛起对你的意义与影响是什么,然后做出回应,”《加拿大商业杂志》总结。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