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美国的历史教育很讲政治 2006/05/12
  • 王希哲:中国历史的正闰之争与施琅2006/05/09
  • 马克思的私生子和鲁迅偷窥弟媳洗澡2006/05/08
  • 丁玲的爱情之旅2006/05/06
  • 阿拉斯加是怎样被卖掉的2006/05/06
  • 一九六二年:惊动周总理的大规模逃港...2006/05/06
  • 中亚(新 疆)历史2006/05/02
  • 蒙古征服欧洲的过程2006/05/02
  •  
    一千万件中国文物在海外
    时间:2006/05/17 出处:青年参考
    本报主笔 邱永峥

      淘宝兵团向海外的出击,再度引发人们对海外中国文物的兴趣。据估计,目前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达1000万件之多。本报推出专题,盘点各国博物馆中的中华文物现状,以及国宝回流的途径。

      ——编者

      中国民间代表团赴日本淘宝之旅,引起了人们对流散海外国宝的关注热潮。那么,流散在海外的中国国宝到底有多少?它们是如何流散到海外的?我们又能通过何种途径让其回流?回流国宝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呢?

      海外中国文物超千万件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这些流失的中国文物大多数散落民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

      一家国外的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的来源很多,有些是捐赠的,有些是拍卖会上得到的,有些是向收藏者收购的。不能说国外博物馆所藏的中国文物都是被掠夺、盗掘、盗凿出去的。而且,即使是被掠夺、走私出去的文物,国外博物馆也不是行为主体。对此有个国际通用说法叫作“善意收藏”。而另外一类则被划归“流失文物”,指的是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这百余年间,因战争抢掠、盗凿、盗掘等不道德和非法手段而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

      这些文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呢?日本和东南亚有不少。英国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超过600万件,其中收藏的中国文物共计2万多件,有许多是珍品、孤品。其中青铜器包括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书画以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还有苏轼《墨竹图》,而上世纪由斯坦因带往英国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极其重要的珍品。这些极品的中国文物不要说普通的中国人,就连专业的研究机构也非常难看到,因为大英博物馆不会将如此珍贵的文物轻易示人。

      美国史密森机构有16座博物馆、美术馆和国家动物园,是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史密森总共收藏逾1.42亿件世界各个国家艺术品和标本。仅就中国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的史密森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

      流散文物如何“回流”

      流散海外的文物回国用“收回”是不太合适的,专家认为用“回流”比较妥当。

      中国民间文物基金会明确提出了民间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三种方式:回赠、回购、追讨。2003年7月5日,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就启动了“国宝工程”,目前正在开展的“海外淘宝行动”都是典型的例子。

      民间文物回流的第一种方式是个人购买。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允许民间通过购买、拍卖等多种方式取得文物,并可依法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宝回归的进程。截至2005年4月,国内十余家著名文物拍卖企业中,海归文物已占全部拍品的50%以上,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2005年4月10日,流失海外逾百年的“咸阳宫”战国青铜鼎回到了祖国。它是由法国人高美斯发起创建的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在海外购得,无偿捐赠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

      民间文物回流的第二种方式是个人捐赠。2005年10月,旅美华人陈哲敬先生携龙门石窟北魏时期雕琢的古阳洞高树龛主佛的佛首,和唐代火顶洞左肋侍菩萨的头像等文物回到了龙门,让阔别已久的佛雕得以身首重聚。1991年陈先生为购这两件佛头几乎倾家荡产。这两尊佛头价值上千万元人民币,但他一一拒绝了其他海外组织和私人以天价购买的请求,践行了捐赠的诺言。2006年3月17日,台湾著名学者李敖也将一本珍贵的《乾隆题〈王著书千字文〉》,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民间文物回流的第三种方式是追讨。2002年,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与文博界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等共同创意的“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北京成立。“不是每个藏有中国文物的国外博物馆馆藏的每件中国文物,都在讨还之列。”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说。

      国家文物回流的第一种方式是追索。对非法出境的文物,世界各国少有重金赎回的先例。普遍的做法是依据法律和道义的原则,锲而不舍地竭力追索。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甚至不惜采用强硬的外交手段。2000年6月,在英国访问的希腊外长乔治·帕潘德里欧,正式要求英国归还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中的希腊著名历史文物———巴特农神庙像。希腊一直表示这些神像是被非法掠夺到英国的,而英国则坚持认为是通过“合法途径”得到的。这一因追索被掠夺文物而引起的外交纠纷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文物回流的第二种方式是收购。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总理即批准从香港购回著名的《中秋帖》和《伯远帖》。1998年,上海图书馆从嘉德拍卖公司购回流散海外的《翁氏藏书》。2002年国家又从中贸圣佳拍卖公司购回流失在日本的米芾《研山铭》。自2002年,“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启动4年来,已成功购回文物图书(善)本、瓷器、青铜器、家具、玉器等各类珍贵文物203件(套),珍贵皮影文物6万件。

      流散文物回家有多难?

      然而,流散文物的回归之路真的很难。

      首先是法律上的障碍。实际上,中国民间一直在进行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曾经也跟大英博物馆接触过,但大英博物馆的意见很明确,他们认为这些文物都是通过合法途径买的,没有义务归还。而他们的根据则是四年前所谓的“18国公约”。2002年12月9日,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这份公约给我们抢救海外流失文物制造重重困难。

      其次是个人购买的陷阱。近年国际文物市场在拍卖中国文物时屡有欺诈之举,或卖方雇托,或海外文物贩子相互勾结,哄抬爆炒文物价格,使买方最终蒙受重大损失。

      第三是个人捐赠的机制缺失。美国华人陈哲敬先生的7件文物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一位业内人士称“不可估量”。但国家只象征性地向陈先生支付了一笔经费,尽管这笔钱只是文物价格的零头,但由于属于有偿捐赠,社会上产生了一些非议,认为他应该无偿捐赠,这让陈先生有些黯然。陈先生的好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汤池在接受北京一家媒体采访时说:“国内有些人认为爱国华侨在国外都一定是十分显赫,捐赠文物也应该是大手笔。但实际上,陈先生是靠雕塑和制作蜡像为生,在美国的生活也十分拮据。但出于对祖国文物的热爱,他宁愿负债也要买下来。我们看重的应该是这种爱国情,而不要过多去追究物质回报的问题。”

      最后,流失文物回归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尽管现在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行情好了,但是国内藏家的财力与国外藏家相比,还差了一个档次。每年5000万元的财政划拨,面对动辄天价的文物市场,无异于杯水车薪。现阶段国家只能重点收购少量有代表性的、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


    在莫斯科寻访中国流失文物

    本报记者 张超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沙俄有份儿。清末和民国初年打着考古旗帜的疯狂盗宝,沙俄更是一马当先。根据国内文物研究机构的调查,在中国近代的文物流失中,俄罗斯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

      但那些大量流失到俄罗斯的中国文物究竟在哪里?为了寻找答案,记者在莫斯科生活的几年中,曾频繁出入一些博物馆,试图寻找流失文物的下落。不过,与美、英、法这些国家将中国文物公开展示的情况不同,在俄罗斯,想找到中国的流失文物还真的很困难。

      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坐落在莫斯科红场旁边,这里展出着从基辅罗斯到沙俄时代的各种文物,同时也收藏了很多国家的文物。但是奇怪的是,来自中国的展品记者一件也没有看到。

      在参观过程中记者曾怀疑一件手工精细的马鞍来自中国,但博物馆讲解员断然否认,并告诉记者,这件展品来自蒙古,是成吉思汗时代的文物。记者随后向讲解员询问这里是否收藏有来自中国的文物,讲解员没有回答。记者曾数次参观历史博物馆,仔细浏览了每一个展台,但没有发现中国流失文物的踪影,当然,那些所谓的来自蒙古的展品除外。

      除了历史博物馆,记者还在莫斯科市内探访了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但是除了偶尔见到一两件青花瓷器,在莫斯科的其他博物馆里,同样难以寻觅来自中国珍贵文物的踪迹。

      可以确信,俄罗斯肯定收藏着大批的中国珍贵文物,因为史书和资料无一例外地表明,沙俄确实对中国文物进行了大规模掠夺。可能是由于俄罗斯经历的近百年的特殊历史进程,某些问题被刻意掩盖了。

      资料显示,目前在圣彼得堡博物馆和当地的东方研究所,还能够发现沙俄掠夺中国文物的真凭实据。著名的敦煌遗书宝藏中,在我国国内存的2万件,仅占3成;而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的敦煌文物,就有1.2万件。

      1908年4月,俄罗斯海军中校科兹洛夫率领一支探险队,深入传说中的西夏古城“黑水城”。他们打着考古的幌子疯狂盗挖中国文物,前后两次的大规模盗挖,毁坏了“黑水城”遗址80%的佛塔。科兹洛夫等沙俄强盗几乎将“黑水城”洗劫一空。他们的“战利品”也被安置在圣彼得堡。

      据说,目前中国研究西夏文明的考古学家,经常不得不向俄罗斯方面寻求资料和帮助。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董:细细看 慢慢品

    Tatty Teddy[英国]/文 一凡/编译

      为了准备4月底的伦敦马拉松赛,我的一位朋友连续几个月采取了大胆的训练方式——以一种威胁健康的高频率在伦敦街头跑步。他宣称,比起在海德公园跑上十几圈,或者在健身房对着跑步机挥汗如雨,在街上跑步要有趣的多。

      一次跑步中,他路过大英博物馆,被其中的米开朗基罗展览所吸引,决定去参观一下。而后,他向我保证,他已经成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无所不知先生”。但不幸的是,像很多人一样,一旦深入大英博物馆内部的其他展馆,“无所不知先生”马上变成了“一无所知傻瓜”,他跑来找我,希望跨越那道横亘在他与中国古董之间的知识鸿沟。

      这让我回想起多年前,我第一次参观大英博物馆的经历:穿得衣冠楚楚,过于正式;从罗素广场到罗素大街之间的短短100米距离,却迷了路,首次看到罗塞塔石碑时,强烈地想要触摸它,就像着了魔。回想起来,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古董时也一样如坠雾中:大量玉器,让人怀疑博物馆怎么弄到这么多珍贵的石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对玉感兴趣的国家);一大批设计古怪,而又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容器;一些古钱币和一批破损的瓶瓶罐罐。可能与世界上大多数人一样,面对着如此大量的博物馆藏品,我的眼睛开始四处张望,我心里开始盘算晚上是应该吃鸡还是吃牛肉。

      参观大英博物馆这样的地方,一个重要问题是,展品过于丰富,在某一次参观中,除了几件展品以外,其他东西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在大英博物馆,2.3万件中国艺术品和古董分布在4公里长的参观路线上。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藏品展中,这些中国文物都没有出现。特别是在大英博物馆中,当中国文物要与木乃伊、罗塞塔石碑以及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竞争参观者的注意力时,难怪很多人只能对中国文物留下大致的总体印象。要想得到一件文物背后更多的含义,必须破除博物馆的分类框架,聚焦于个体展品。只有充分挖掘古老与现代之间的对比含义,博物馆文物才会变得更有趣、更迷人、更有价值。

      现在,很少有东西使用超过10年,但大英博物馆里却保存着一些中国最古老的文物。这里保存着明代书画出版家胡正言制作的世界上第一批彩色木版画中的一幅,它显得如此精巧,似乎承受不住蝴蝶翅膀扇起的微风,却将我们带回了17世纪:那时美国还不存在,莎士比亚还活着,一场瘟疫可能夺去许多人的生命。还有一副18世纪中国南海上的海盗们玩的牌。另一件文物年代更为久远——东晋顾恺之的绢画《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曾被南宋、金和清朝的皇帝收藏。这三件文物都曾被复制,复制品看上去效果更佳,但真品才能真正传递历史。这就是为什么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也值得人们流连,反复品味细节的原因。一次吃的太多会倒胃口,既然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因此我的建议是,慢慢看,细细品,反复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英博物馆中中国藏品的妙处。

      也许是有人为了更方便地细看慢品,2004年11月大英博物馆丢失了15件中国文物,此前不久,另一家伦敦的博物馆也发生了中国文物失窃案。有传言说,这些窃案的背后有非法文物贩子的身影。文物贩子并非惟一对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兴趣的人,由于大英博物馆获得这些藏品的方式存在问题,多数是当年通过走私带出中国或者以低价购入的,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均呼吁应将文物归还中国。但似乎这一提议近期内难以实现。一些专家认为,在文物保存方面,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而对于文物来说,保护问题要比产权问题更优先。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