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Web 2.0:打造开放参与的架构 2006/05/15
  • VC乱象:创业者沦为资本奴才2006/05/15
  • 美日研制未来性伴侣引道德争议 2006/05/15
  • 商业周刊:Google在四面楚歌之中生存...2006/05/15
  • “腾讯大奖”如此套中玩家2006/05/15
  • “汉芯”当年四鉴定专家选择沉默2006/05/14
  • 中国第一追债博客网上追债2006/05/14
  • 互联网上创业的新剑客们 2006/05/14
  •  
    陈一舟:再战社区引领WEB2.0
    时间:2006/05/15 出处:京华时报
      对于今年初刚刚投入千橡的4800万美元风投,陈一舟表示,“所占股比不会太大,控股权还是在管理团队手中”。对于公司的增值情况,陈扬言,“到今年年底会翻好几番,回报率至少200%。”


      陈一舟正在催生第一只打包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刘军/摄

      本报记者 张见悦

      “一看就知道,我们还是创业阶段,”陈一舟将记者引进自己位于北京朝外的办公室,摊手指着凌乱的房间解释道,“我们四个O(指公司四个高管CEO、COO、CFO、CTO)就挤在这里一块儿办公,没见过吧!”

      “大隐”数年之后,曾经在创办ChinaRen网站中折戟而返的陈一舟,终于重现江湖,快速拼组起多品牌网络企业“千橡互动”,二次创业的网络“老英雄”章法慎重,言词之间总是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

      “千橡”带着神秘

      直到今天,虽然陈一舟自称千橡的规模已经超过纳市上的一些中国概念股,然而对很多人来说,“千橡”依然是一个陌生而带着神秘的网络企业。

      提起千橡,还得从几年前开始说起。2000年9月,“弹尽粮绝”的校友录网站ChinaRen宣布并入搜狐公司,创办人陈一舟等三人同时加盟搜狐,几个月后的2001年初,这位“海龟”便离开搜狐游回了美国,手里带着交易中分到的44万股搜狐股票,当时的股价大约为每股1美元多。

      身在美国的陈一舟,眼睛依然盯着中国市场。“2002年中途回来的时候,已经感到无线增值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同年,陈一舟悄悄重新“游”了中国,择机涉足无线增值。“公司起名字的时候就想到了美国十分常见的长寿树木橡树,于是便叫‘千橡’,”这样的名字,显然与ChinaRen仅仅维持了一两年便易手他人的往事有关。“一开始做的是无线增值业务。”陈一舟简单告诉记者。

      在此期间,陈一舟干了一件十分正确的事情———44万股搜狐股票的大部分,一直被他牢牢攥在手中,随着搜狐业绩的上扬,搜狐股价也开始持续上升,5美元、10美元、20美元、30美元……“前前后后差不多卖了几百万美元吧,这些钱正好用来作为新公司的创业资金。”陈一舟说。

      “猫扑”披着盖头

      “刚创业的时候,公司很小,跟员工在一块儿待的时间很长,他们经常会说哪一个网站好,我就会去看一下。”2002年某天,有员工提到了一个叫“猫扑”的社区,这是一个创立多年,却一直名不见经传的个人小网站,全球排名在数千之外。

      “上去一看,杂七杂八的信息,有点意思!”陈一舟顺手在一个热门帖子后面凑了一下热闹,留下了一个硕大的“顶”字,www.mop.com自此也进入了他的电脑收藏夹,“经常会上去看看里面的大杂烩。”当然,陈一舟这个注册用户决不和其他的“小猫”一样,只是到猫扑上去“求祝福”、“跟帖子”、“要MOP(虚拟货币)”,一年多时间之后的2004年3月,千橡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全资收编猫扑。

      这是一场有些神秘的交易,相关的交易价格直到今天依然被牢牢地保密着,不仅如此,关于猫扑的经营状况,对业界来说也如雾里看花。“主要的收入来自广告,大约在半年前便已经实现了盈利。”陈一舟简单向记者介绍。关于收入规模的数量级、增长速度,陈始终守口如瓶。

      据了解,经过两年发展,猫扑的全球流量排名已经跃升至数十名的位置上,成为目前国内最热门的社区网站之一,也是千橡名下最有价值的资产部分,为猫扑披上盖头,实际上也便盖住了千橡的家底。

      “多品牌”关系扑朔

      二次创业的陈一舟选择了多品牌经营策略,甚至于在公司名称加上了一个“千”字,“显示事业能够茂盛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千橡的名下,仅仅公开的便已经汇聚了猫扑、Donews、DuDu、pcast、Uume、5Q、Renren等等近十家子品牌。这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分号,陈一舟或者自己创办,或者并购收编而来。

      陈一舟解释,在WEB2.0时代,用户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几个网站,不同的品牌,就像宝洁一样,同样是洗头水,有很多不一样的品牌,对千橡来说,是同样的技术,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品牌。当然,这些子品牌必须归属于三大业务类别之中,也就是WEB2.0类型的互动社区、宽带内容和无线增值,不会是搜索或者网游。

      在这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中,不少子品牌甚至连千橡内部员工都知之甚少。陈一舟布下的到底是一盘什么样的棋局,外人不得而知,这更让千橡平添了一份神秘。

      上市路进退难料

      大约是在2005下半年的时候,一条关于“千橡最迟将在2006年下半年上市”的消息曾经流传于坊间,按照业界的常规,这样的传言一般不会是好事者无聊的猜测,更多的是出自于当事者的“策划”。几个月之后,一笔高达4800万美元的风投注入千橡。

      时间到了2006年4月份,陈一舟告诉大家:公司今年就可以上市了,但是什么时候上,我说不准,很多CEO上市融钱之后,你问为什么,他们搞不清楚,我现在也没有搞清楚,所以我不上。

      至于什么时候能“搞清楚”,这显然完全在于陈一舟本人的掌握,千橡上市之路的进与退,实在令人难料!同样让外界无从知其一二的,还有千橡上市的概念和大概的公司规模,尤其是后者,外人只能在蛛丝马迹之间掂量陈一舟财富的分量。

      陈一舟告诉记者,千橡早期的投资主要来自他个人的投入,主要来源于陆续出售搜狐股票的数百万美元所得,陈本人故而持有相当高比例的千橡股份。对于今年初刚刚投入千橡的4800万美元风投,陈一舟表示,“所占股比不会太大,控股权还是在管理团队手中”。对于公司的增值情况,陈扬言,“到今年年底会翻好几番,回报率至少200%。”

      福布斯2005年中国富豪榜中,陈一舟个人的财产被估算为5亿人民币,按照陈本人透露出的上述信息,其资产显然已经超出了这个数字。当然,在陈一舟亮出底牌,将千橡送上纳市之前,谁也不知道这只“老海龟”的真实身价。

      记者观察

      “打包”上市

      打包上市,这个词语看起来似乎并不陌生,在很多的证券类媒体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然而到目前为止,登陆纳市的中国企业中,却找不到任何一家真正的打包上市者,新浪、搜狐靠着“新闻门户”定位,盛大、九城打着“网络游戏”大旗,携城、e龙凭借“旅游网站”,一家一个拳头业务,基本上也只有一个品牌。假如“千橡”顺利上市,那将成为一个例外———第一只真正“打包”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陈一舟将会在千橡上市的“包裹”上,写下什么样的一个标识,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实际上,千橡“打包”的迹象不仅表现在多品牌上,同时也表现在整个的过程中———在对猫扑、Donews等分号的收编中,陈一舟一律采用了股权置换的方式,彼此没有金钱来往,捆到一块儿,折算成新公司的股份,也便算并购完成了,大家手挽手一块儿奔纳市,一块儿从美国股民那里套些美金回来改变命运。

      打包上市的事情中国企业谁也没干过,最终能不能闹成,眼下谁也不知道!

      网络老英雄败中求胜



      将双脚架在办公桌上的陈一舟踌躇满志地向记者介绍“千橡”的运作和值得期待的前景。刘军 摄

      本报记者 张见悦

      对“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的道理,陈一舟的理解估计要比别人深刻得多。多年以前,陈一舟曾经因创办校友录ChinaRen成名,但最终败走麦城;回到美国企图投身“光通讯”却赶上了泡沫破灭期;再回中国时,他又错过了无线和网游业务的历史商机。

      随着网络新锐“千橡互动”逐步浮出水面,陈一舟重回公众的视线之中,过去一系列的失败,如今倒成了他“炫耀”的资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年轻的时候多失败几次,以后栽跟头的几率就会小一些”。

      憨态“九头鸟”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是人们用来描述湖北人精明能干的,但从陈一舟这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佬”身上,起码是从他的外表上,人们看到的不是通常所说的“精”样,矮胖爱笑的陈一舟看起来倒是有几分憨厚。

      1969年,陈一舟出生在湖北武汉,父亲是铁路上的工程师,母亲是药厂的技术员。“所以当时我希望自己长大可以成为一名工程师,或者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陈一舟回忆道,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我上小学之前在农村,跟我爸爸在铁道部的勘测大队,跑遍了湖北、安徽的不少地方,小学一年级在农村上的,念二年级时才回到武汉市里。”

      说起少年时代,陈一舟呵呵地笑着说,“那会儿要比现在瘦很多,篮球打得比较好,弹跳力很好,一米八几的人抢球都抢不过我。现在是不行了!”或许是将军肚顶着有些不舒服,坐在办公椅上的陈一舟一边说着,一边将双脚架上了桌面。

      和大多数的网络成功者一样,中学时代的陈一舟就是一名爱学习的少年。“高中班主任和别的老师不一样,默许我在学习之余打打球、看看课外书。”这种做法在陈一舟眼里已经是非同寻常的特殊待遇,“这给了一个比较适合我的发展空间”。这样一来,“课外书看得很多,各种类型的书都看,美术书、哲学书、科普类的高分子、生物学、进化论的”,陈一舟说,自己看书很快,现在去美国出差,飞机落下来的时候,一本厚书基本全部看完。更重要的是,这种广泛涉猎知识的习惯也被带到了美国。

      知识“大杂烩”

      1987年,成绩优异的陈一舟顺利地考进了家门口的武汉大学,选择的专业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高中班主任所教的物理,开始了“可以顺便看各种各样的科幻小说”的爽快日子,也开始了他“大杂烩”式的求知过程。

      大学二年级,陈一舟便从物理系转入计算机专业。刚过一年,陈一舟又因全家移居美国而转投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所学的专业又从计算机换成机械工程专业,这个专业一直坚持到1995年他从麻省理工学院以工程硕士毕业。工作两年之后,陈一舟重返校园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及电机工程双硕士。

      对于这种“多专业”的求学生涯,陈一舟解释道,“这在美国很正常,有很多人在本科学的是哲学,去投行工作,再去念MBA,或者本科学的是物理,工作了两年去考法学院,然后去当律师,后当政治家。”

      当然,这种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也给陈一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先后攻读了12年物理的张朝阳曾经坦言,“看到月亮,我会想到它是个星球,由于太阳的反射使它发光;看到一个人,我会想到他是一堆分子的堆积”。陈一舟则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也是物理思维,“学习物理的人对很多事情都想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比如我经常会想无线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怎么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最适合哪些公司去做,它们糅在一起之后,最赢利的业务怎么去做。这不是有意识的,而是一种思维习惯使然!”

      对陈一舟影响次之的是斯坦福商学院的MBA教育,那是一个鼓动创业、不提倡打工的地方,正是在这里,陈一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教训”有两条

      陈一舟就读MBA的1997年到1999年期间,正是美国互联网业风起云涌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在谈论互联网,每一个学生基本上都揣着钱去做商业投资,我也受到了环境的感染。充满梦想的一些中国学生们到了周末,便买些东西大家一边吃,一边聊,这样就把一个团队聊出来了。”

      陈一舟的这个团队,就是后来创办了校友录ChinaRen的“斯坦福三剑客”陈一舟、杨宁和周云帆。1999年5月,带着第一笔200多万美元的投资,3名校友都回到祖国开始创业。此时的中国网络市场已经是烽烟四起,搜狐、新浪等门户已经“烧”了一年多的钱,各自雄据一方。陈一舟选择了被普遍看好的校友录施展拳脚,创立ChinaRen,此时的中国网民主要是高校学生,在多数人看来,抓住了大学生似乎就抓住了一切。

      可惜,晚来一步又“随大流”的三剑客最终没能抓住市场。第二年,ChinaRen便难以为继,作价转手张朝阳,创业宣告失败。败走回美国的陈一舟重新投入了另一“大流”———“光通讯”基础设施行业。几个月之后,随着热潮的退去,他“建立一家10亿美元企业”的梦想也破灭了,失败再次降临。

      这样的经历对于陈一舟来说,“教训”显然是深刻的。“吃过亏,所以会更加谨慎,因为害怕失败。教训之一是荷包里一定要有足够的钱,第二是不要盲目随大流。”在再次创业的今天,这样的教训反而成了陈一舟“炫耀”的资本:“吃过亏的人和没吃亏的人差别是很大的,年轻的时候多失败几次,年纪大以后栽跟头的几率就小一些,失败过的痛苦记忆有时候会使你十年、二十年都清楚地记得”。

      陈一舟认为,自己已经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比如说公司的三大企业哲学,第一是革新,第二是进取心,最后一个是谦虚(这是其他公司不会有的)”。在公司发展上,“做不见得是大家都看好的事情,才有可能挣大钱。如果每个人都看好,反而可能不会赚钱”。陈一舟似乎也想以此表明,为何自己选择今天的“千橡”发力以及它为何在外人看来有些“与众不同”的。

      人·财·榜问卷

      您最理想的快乐是什么?

      没有任何压力地去思考。

      您最害怕的事情是?

      太长时间的高压力。

      在世人中,最钦佩的人是谁?

      苹果的总裁。

      您最痛恨自己哪一个特点?

      食欲太好。

      您最痛恨别人哪一个特点?

      没有。

      在世人中,您最轻视的人是谁?

      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时间去痛恨别人,而且,我不是特别关注别人的缺点。

      您最伤痛的经历是什么?

      没有特别的伤痛经历。

      什么时候是您最快乐的时刻?

      休假的时候。

      您最想拥有哪一种才华?

      像爱因斯坦一样能够想出别人永远想不出来的东西。他实在是太厉害了。

      您目前的心境怎么样?

      我目前比较平和,考虑远一些。

      假如可以重来,您最希望让什么重现?

      希望从大学开始再重新来一遍,可能会更有意思。

      您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投资。

      您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喜欢思考。

      您最喜欢男性身上什么品质?

      您最喜欢女性身上什么品质?

      理解。

      您最看重朋友什么特点?

      思考和幽默。

      座右铭是什么?

      中学时是静而胜,动而亡;现在是stay hun?鄄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儿童时期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小学那时候跟周围的同学比较相似,高中的时候,看的书比较多,想的也就复杂多了。

      您觉得什么类型的人在经济上一定会成功?

      像巴菲特那样的人,不管外面的人如何想,他都非常坚信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然后去做,我觉得就是有主见的人会非常成功。

      您更欣赏什么样的挣钱方式?

      我觉得慢慢挣比较稳当的钱,别一下挣太多钱。

      您最欣赏什么样的员工?

      欣赏不断出好创意的员工。

      您会开除什么样的员工?

      会开除不诚实的员工。

      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怎么样投资,互联网如何发展。

      您如何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相比之下,对家庭的关注小很多,所以经常挨骂。

      您最愿意把金钱用来干什么?

      进行投资,继续挣钱。

      你个人一年的花费是多少?

      很少。

      假如变得一无所有,您第一件事会干什么?

      找一个有钱的投资者,说服他给我投资。

      希望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什么?

      留下好的传统。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哪种条件下会退休?

      四五十岁左右,但只是处于半退休的状态。

      人·财·榜:陈一舟

      随着网络新秀“千橡互动”浮出水面,重出江湖的网络“老英雄”陈一舟的大名又重新响亮起来。

      多年前,在第一波网络热潮中失手于ChinaRen的这只“老海龟”,认真吸取当年教训,谨慎而又神速地通过股权置换、自我创办,建立起多品牌网络企业“千橡互动”,成为目前国内网络界最风光的网络新秀之一。陈一舟本人,自然也成为距离“巨富”最近的人之一。

      个人简历

      1969年出生于湖北武昌

      1987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

      1993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获MIT硕士学位

      1995年进入美国阿尔泰克公司(Altec)工作,主管北亚地区事务

      1997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及电机工程双硕士学位

      1999年与周云帆、杨宁共同创办ChinaRen.com公司,任董事长兼CEO

      2000年ChinaRen被搜狐收购后,陈一舟任搜狐副总裁

      2002年创办千橡互动集团,出任董事长兼CEO

      人物素描

      “老海龟”二次下蛋经验足

      提起陈一舟,可谓是一位“老海龟”啦!不是因为岁数大———1969年出生的他自己都说“我不老啊”!然而在网络界的“海龟”派中,他无疑算得上老一辈。

      第一波网络热潮到来的1999年,在海外已立足的陈一舟便偕同两位朋友,迫不及待地回国,创办了名噪一时的校友录ChinaRen公司。不过,ChinaRen最后没能熬过网络寒冬,被搜狐收编,头次“下蛋”的陈一舟没能顺利将“龟蛋”孵化,他本人也很快“游”回美国。

      2005年4月底某天,当陈一舟将记者领进位于北京朝外的“千橡互动”办公室时,这只再次归来的“老海龟”已在忙着孵化自己的第二窝“龟蛋”。两番下蛋,相隔数载,陈一舟依然一副胖乎乎、笑呵呵的样子,但不同的是,二次下蛋的“老海龟”,经验、手法显然已非昔日可比。

      在“千橡”名下,“猫扑”、“Donews”、“DuDu”、“Renren”和“5Q”等为数众多的子品牌连成一串,堆成一窝,完全不同于当年ChianRen单独一蛋孤零零的样子,这一次,“老海龟”决定来个广种薄收。当年,由于为ChinaRen储备的“沙土”———也就是资金不足,致使龟蛋得不到保护而无法孵化,这是“老海龟”心中最深刻的教训。两个月前,“千橡”刚拿到一笔4800万美金的投资,这笔钱显然不会被轻易砸出去!“老海龟”告诉记者,“这一次,荷包里一定要有足够的钱!”

      二次创业的“老海龟”,他的另一个经验是,办企业不能随大溜跟风,尤其是上市这件事。眼看着新一波的网络热潮汹涌而来,业界纷纷猜测“千橡”很快将登陆美国纳市,陈一舟自己反而不紧不慢:上市这么大的事情,我们不赶,别人赶的话,让别人赶。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