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颐武:好霸道的“精英话语”!
|
时间:2006/05/13 出处:羊城晚报 |
林如敏 北大教授张颐武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发表了诸如“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之类的言论,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网民、读者及社会各方人士均对张颐武这番言论表示强烈质疑。面对质疑,张颐武回应说,任何一个看了整篇文章的人,只要他智力正常都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
张教授有自己的语境,但这话听得在下毛骨悚然。虽然在下一直认为自己的智商还算正常,但“北大教授”这样一个身份界定还是让人感到一股无形的威慑力,于是赶紧找来该杂志的原文,努力去领悟其微言大义,以求证明自己在不在“智力正常”之列。
张颐武既然有“北大教授”的头衔,那在历史悠久的“先敬罗裳后敬人”的传统语境中,自然是专家焉、是精英焉。精英开了金口,尔等草莽小民,没顶礼膜拜不说,居然还敢置喙——这大概就是张颐武的思维。盖在某些“精英”心目中,自己的权威是只能被供奉的,容不得半点质疑。体现在文化上,这叫“话语霸权”;体现在政治上,那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了。有这样思维定势的人,要是不幸掌握了某种行政权力,则其行之政,大抵不外乎暴政。
回到“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这一具体问题。即便是公众的理解和张颐武的思想产生了偏差,那可能是接受的问题,亦可能是张本人表达的问题;退一步说,就算张颐武表达充分、底气十足,那也是观点不同之争。作为一个面向公众发言的学者,大可以在学识的层面上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张颐武挟“北大教授”的名头,持质疑他人智力之利刃,杀气腾腾、剑气冲天。可惜,这是一个言说和写作都空前自由的网络时代,少数人垄断话语权、“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张颐武如果还有当“盟主”的幻想,只好上九天、下五洋,去寻觅那威力无边的《辟邪剑谱》。
社会日趋多元、开放。吊诡的是,精英知识分子的“霸气”和浮躁在近些年却愈演愈烈,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事屡见不鲜。比如另一“精英”陈凯歌面对胡戈的馒头,发表了2006年的流行语汇:“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他还说,心里越干净的人越能欣赏《无极》(大意),则不欣赏《无极》的观众,都只好被归入“心里不干净”之列了。至于《无极》剧组把圆明园和云南天池景观都搞得“很不干净“,剧组还一味推卸责任,如此这般,心里是否干净,那是题外话。
某些“精英”心态之狭隘和社会文化发展之包容,这两者之间的悖离也许只能这样解释:正是因为社会语境越来越进步、开放,一向以真理的化身或代言人自居的某些“精英”们在这种开放的语境中越来越找不着北,其位置和关注度日益丧失,心理的落差外化为言行的狭隘,于是难免时有“行差踏错”之举。
所谓精英、所谓知识分子,并不可能垄断真理,比起凡夫俗子,他们只不过是一群知识丰富、眼光敏锐的人。据说“精英”、“知识分子”的必要条件还包括“道德高尚”。然则,宣布不苟同他的观点的人都有智力问题,大抵算不得“道德高尚”,则也就不成其为“知识分子”。
但这又产生了一个悖论:一个名校教授还称不上是知识分子吗?太复杂了。就此打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