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移动降价幅度低于预期
|
时间:2006/05/12 出处:南方周末 |
周一下午,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中国移动北京地区手机资费下调方案,这是北京手机话费在一年之内的第二次较大幅度的降价。
首先看全球通本地套餐下降的幅度。
与全球通标准资费(双向收费主被叫各0.40元,月租费50元)相比,月基本费80元的全球通本地套餐80,比原来的全球通标准资费下降了接近40%;月租费加通话费,由原来的0.65元/分钟,下降到0.40元/分钟。月基本费更高的套餐资费水平下降幅度更多,全球通本地套餐220,比原来的标准资费下降了55%,实际资费水平下降为0.2元/分钟。
但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的降价可能没有上述幅度大,因为消费者不可能正好打到规定的分钟数,如果达不到,实际水平就会比上述说的高。
相比之下,此次公布的被叫套餐资费下降的幅度要小很多。被叫套餐规定,月基本费10元含500分钟或20元含1000分钟本地通话,1分钟被叫通话2分钱,基本等于是在原来标准资费上实行单向收费。但是,考虑到月租费50元和主叫时的0.40元/分钟,如果接收和打出的电话同样多,200分钟通话,需要95元左右,这比全球通本地套餐80的费用要高。但如果打出的电话较少而接收的电话较多,被叫套餐就可能比本地套餐便宜。
尽管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由于北京原来的资费水平太高,降价后北京的手机资费水平仍是全国最高的,与上海相比,要高出30%到70%。以山西的太原和吕梁作为比较对象,北京市的资费水平更要高出35%到135%。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接近八成的北京消费者对下调后的手机资费水平仍不满意,九成五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资费还有下调空间。
促使中国移动下调北京地区资费的力量,首先是消费者和公众舆论。今年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北京电视台发出了降低资费的呼吁,同时,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也在报纸上发出了要求移动电信运营商降低资费水平的要求。
公众媒体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要求,得到了主管机构的积极回应。第二天,电信资费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做出了积极反应,表示将要求移动运营商降价。管制部门信息产业部能够迅速、态度明确地做出反应,表明主管部门更多地在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这与过去主要是考虑经营企业的利益不同。
但从中国移动提出的降价方案看,中国移动降低北京地区资费水平显然不十分情愿,降价是在压力下做出的。这有几方面的证据:一是3月15日在信息产业部做出积极反应后中国移动反应冷淡,没有回应;二是只推出了全球通优惠方案,没推出神州行;三是将全球通本地套餐与被叫套餐分离,不能同时享受。由此可以推导,中国联通不会在中国移动推出方案后推出与中国移动差别很大的方案,推出的方案资费会比中国移动低,但不会低得很多。(录入:陈利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