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基督教与天主教,随便扯扯
|
时间:2006/05/10 出处:江湖论剑 |
提交者 : 今夜太冷不宜私奔 于 PAOWANG.COM 北京时间 2006-05-09 23:43:10
没啥逻辑,扯到哪是哪
1.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的名言:神是所有人类的父亲,他把最好的人当作他的亲生子.这句话与后世基督教教义也就一线之差.没有亚历山大大帝所创建的大帝国和后来的希腊化时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根本不会产生.在他之前所有的宗教都是民族性的宗教.亚历山大大帝是西方世界第一个具有普世观念的人,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宣扬这一观念.
从亚历山大为他的神圣血统所编造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见他是如何努力把希腊人和埃及人归结为同一起源的.他的显赫祖先包括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与阿喀琉斯,酒神狄奥尼索斯与雅典王珀修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大帝与太阳神阿蒙.亚历山大大帝宣称埃及太阳神阿蒙就是希腊大神宙斯,所以埃及人和希腊人是同一个神的子孙.要是他活的够长,他那一串长长的祖先名单里肯定要加上很多波斯和印度的英雄与神祗.
在亚历山大大帝思想的影响下,犹太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超越了狭隘的犹太民族观念,创建了面向所有民族的基督教.
2.罗马帝国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国家与东方国家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没有君权神授的观念.但我们不能按照现代民主的观念断言他们的文化天生就比东方文化优越.这两个民族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他们在农业上不能自给自足,他们的粮食要靠西西里,迦太基,埃及和乌克兰来提供.君权神授是一种纯精神观念上的民族凝聚力,没有坚实的农业基础一个民族不可能产生这种观念.所以罗马的凝聚力只能来源于军事力量.在罗马共和国时代这种凝聚力由兵团制度来提供,到了罗马帝国时代又加上禁军制度以维护皇帝的权威.军事力量可以维持一个皇帝的统治,却不能维持一个帝国的长治久安.皇帝死后他的继承者必须得到禁军的支持才能继位,禁军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时就会引发帝国内部的混战.手握重兵的边疆兵团司令们纷纷自立为皇帝,往往要经过十几年的血战才能重新回到下一个和平年代.
兵团制度是罗马帝国的基础,也是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原因.维持庞大兵团所需要的粮食导致帝国对粮食产地涸泽而渔式的盘剥.耕地的过分开发又使土壤退化,经济逐步衰退.兵团制度维持了罗马200年的繁荣后,终于让这个帝国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从这点来看,没有君权神授观念的罗马兵团制度实在不是一种什么优越的制度.这个多民族的大帝国接受基督教只是时间问题.
3.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是最后一个企图挽救罗马帝国脱离基督教之手的皇帝.他是一个远见卓识的军人,意识到了兵团制度不能永久保护帝国的繁荣.所以他求助于亚力山大大帝的思想,宣称自己就是太阳神阿蒙.他解散元老院,代之以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希望罗马人民通过对他的崇拜重新凝聚起来.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这个帝国已经从内部朽烂掉了.经济的衰退,贫富的分化,民族精神的丧失,不是戴克里先的个人魅力所能解决的问题.在他逊位后,罗马又陷入了军阀混战.获得胜利的君士坦丁大帝最终承认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以基督教的观念为他的权力作出了合法解释.他本人也在临终前接受了洗礼.
戴克里先挽救罗马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古代世界一个伟大的君主,人们对他的崇拜一直延续到今天.全世界的人们每年都要庆祝他的生日.他的生日是12月25日.
4.帝国与教会的分裂
君士坦丁大帝抛弃了罗马城,选择拜占庭为他的首都,这一行动最终导致帝国与教会的分裂.因为在帝国的东西部之间存在一条天然的分界线.这条界线以西说拉丁语,以东说希腊语.抛弃罗马城就意味着抛弃了罗马的荣耀,让希腊和意大利重新回到对立.在君士坦丁大帝的铁腕统治下,罗马依旧维持着统一.一旦他寿终正寝,分裂也就不可避免了.
君士坦丁大帝抛弃意大利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罗马的荣耀已经无可留恋,因为兵团制度已经维持不下去被废除了,代之以佣兵制度和税吏制度.这两项制度更加速了帝国的朽烂与崩溃.在希腊他起码可以把帝国维持的长久一点,因为他还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和质量较高的佣兵来源.乌克兰一直作为罗马的附庸存在而并未被兼并,所以逃脱了土地过度开发农业衰退的命运.
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使希腊免遭政教合一的黑暗时代,也使得希腊和拉丁文明的精华得以流传.从这一点看,当初屋大维决定不兼并乌克兰,实在是他生平所做的最伟大的决定.
5.东哥特人
匈奴帝国瓦解后,东哥特人成为意大利的征服者.他们的领袖狄奥多利克488年进入意大利,5年后完成了征服,上尊号为哥特人和罗马人的总督.
狄奥多利克虽然是个文盲,却有远大的见识和心胸.他懂得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也知道保留罗马那些有效行政制度,同时废除了灾难根源的税吏制度.在他的统治下,意大利的农业和航海业复苏了,艺术品遗产得以保护,知识界重新开始活跃.最重要的是由于哥特人与罗马人血统的混合,使罗马重现了久违的民族精神.文明的希望又出现了.如果他的统治能够继续下去,也许古代文明就不会在西欧中断,教会也无法取得真正的世俗权力,欧洲就不会经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最终使狄奥多利克的努力化为徒劳.狄奥多利克死后,查士丁尼发动了统一罗马帝国旧疆的战争.552年,东哥特人在塔吉那会战中被查士丁尼的总管太监,也是一代名将的纳尔塞斯彻底击败,拱手让出了意大利.跟随在纳尔塞斯身后的拜占庭税吏们蜂拥而入,榨干了意大利的最后一点财富.意大利变成一片废墟,狄奥多利克统治下人口曾经超过150万的罗马城成为空城.这个真空最终由天主教会来填补.
6.查理曼大帝
天主教会所谓圣彼得是第一任罗马教皇的说法殊不可信,只是一种自抬身价的说法.罗马教皇一直到公元8世纪才成为西欧诸教会的领袖与权威.756年,法兰克王国的宰相矮子丕平率兵击溃劫掠意大利的伦巴第人,把抢来的土地送给教皇,建立了一个教皇国.作为回报,教皇宣布丕平为法兰克的合法国王.有了法兰克国王的军事支持,教皇才最终取得了对教会的支配权.
矮子丕平的长子查理即是后来的查理曼大帝.799年,教皇利奥三世被反教皇党人驱逐,逃到查理的宫廷里.查理率大军护送教皇回罗马使其复位.利奥为查理加冕,宣称他是那个早已不存在的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于是一件逻辑上不能成立但却千真万确的事情发生了:教皇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皇帝,皇帝权力的合法性又来源于教皇.就是这样一个模式统治了欧洲整整1000年,直到1806年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为止.
查理被加冕为查理曼大帝后,那个传说中的罗马帝国似乎又恢复了,东为拜占庭帝国,西为法兰克帝国,以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作为连接它们的纽带.事实上这却是格格不入的两个帝国.法兰克帝国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拜占庭却依旧以禁军,佣兵和税吏制度为基础,不想让自己的皇帝权威靠宗教来认证.虽然东西教会到1054年才正式宣告分裂,但从查理加冕的那一天起,它们已经事实上分道扬镳了.
查理曼的帝国在他死后即告分裂,但皇帝+教皇的权力模式却没有终结.918年,号称捕鸟者亨利的萨克森公爵成为日耳曼国王.作为一个天才的军人,亨利击退了东方民族的入侵,留给他的儿子奥托一个完整的日耳曼.961年,奥托仿照查理曼的模式再次进入罗马,重新确立了教皇权威,同时也使自己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7.拜占庭帝国的终结
在10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一直是西欧免遭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人入侵的屏障,但西欧却并不领情.东西方教会都想吞并对方而独大,仇恨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不断加深.以至于希腊人说,宁可把拜占庭让给回教徒也绝不屈服于罗马.
在西欧黑暗时代的那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几次走到灭亡的边缘又几次复兴,其生命力之顽强一再印证了君士坦丁大帝的远见.但在蒙古人入侵东欧占领了乌克兰以后,拜占庭失去了稳定的粮食来源.东欧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又使它失去了雇佣兵来源.失去了帝国的这两大支柱后,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土耳其人利用东西方教会之间的仇恨宣称保留拜占庭教会的权威,更让帝国顽固拒绝来自西欧的支援.1453年拜占庭被攻陷,终结了这个千年帝国.
土耳其人确实信守承诺没有毁灭教会,但教会已经失去了一切世俗的权力.
8.改教运动
教皇+皇帝的二元权力模式对双方而言都是不得以而为之.双方都想取对方而代之,成为西欧唯一的权威,只不过在封建制度下难以实现.从帝国皇帝的七位选侯组成上即可看出这种妥协:美因兹,科隆和纽伦堡三主教代表教会的势力,萨克森,勃兰登堡和黑森-卡塞尔三公爵代表世俗的封建势力,捷克国王则代表东方的斯拉夫人.
改教运动的根源不在于教会的腐化,因为教会从它获得权力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不腐败过.改教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再分配的要求.随着西班牙,法兰西和不列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皇在教会的权威早已大大不如从前,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直接宣誓效忠于国王,英格兰的亨利八世则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会的地产,宣布不列颠教会脱离罗马而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日尔曼的封建君主们对皇帝这个虚名早已不感兴趣,他们也想仿效西方三国摆脱罗马的控制,建立自己的世俗权力.没有这些君主们的支持,改教运动不可能发展起来.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萨克森公爵对马丁路德的保护,后者的后半生都是躲在公爵的城堡里渡过的.
教皇权力的根源在于这个信条:救恩出于天主教会.任何人必须经过天主教会的承认才能在神那里获得救赎.这一信条并无任何圣经教义可以佐证,所以天主教的一般信徒甚至低级神职人员都被禁止直接阅读圣经.改教者宣称救恩直接来源于耶稣而不需要经过任何凡人,并且把圣经从拉丁语翻译成各民族的文字,就动摇了罗马的权力基础.
当改教运动达到顶点,教皇声誉扫地的时候,欧洲就需要一个新的权威来代替教皇.国王们不失时机地亲手镇压改教运动,将世俗和宗教权力最大限度集中在自己手中.法国的圣巴多罗缪节大屠杀就是最典范的例子.
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让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同时走向衰落,最终让西欧脱离了黑暗时代.
9.罗马教会权力的终结
法国大革命使法国的民族精神得以觉醒,也带动了西欧所有国家民族精神的觉醒.当民族国家取代封建国家后,教会的权力也就走到了尽头.如前所说,拿破仑在1806年赢得奥斯特里兹会战,奥地利皇帝被迫放弃对莱茵地区日耳曼诸邦的宗主权,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拿破仑随后所要做的不过是在名义上宣布这个帝国的解散.
没有了神圣罗马帝国就没有教皇+皇帝的二元权力模式,罗马教会正式失去了全部世俗权力.虽然这个教会组织一直保留到现在,但事实上从1806年起,传统意义上的天主教会已经不存在了.
10.结论
教会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军事事件的后果,没有任何神圣与神秘性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