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港新经济发展轨迹比较与分析
|
时间:2006/05/09 出处:南方网 |
深圳和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轨迹比较与分析
(本文是《深圳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课题进行中形成的部分文稿,没有进入主报告,为国际比较系列文稿之一)
香港当代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特殊的历史条件启动了香港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之前香港是一个贸易中转港和商埠。1950年制造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仅9% ,1955年已增至21.8%,制造业成为香港最大的经济行业,初期主要是纺织、制衣、鞋、金属制品等传统工业,到60年代拓展到塑胶、电子(包括电器)、玩具、假发、钟表等。60年代香港的工业化进入全盛时期,到1970年,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达到历史性的高峰。70年代香港制造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现代服务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经济出现多元化的局面,金融、保险、地产、以及商业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到1980年服务业产值在香港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上升到25.9%,超过同年制造业的25.1%而成为香港经济中的最大行业。 70年代末,香港经济出现新的结构转型,转型的趋势是“经济服务化”。80年代中期进展明显,到90年代中后期趋于完成。这一时期,香港迅速崛起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并借中国改革开放之机发展成为中国内地特别是华南地区的贸易转口港和服务中心。不过,从80年代中期起,香港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向内地、尤其是广东珠江三角洲迁移,双方逐渐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香港制造业经济地位日趋下降,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急速下跌,到1998年已跌至6.2%。香港经济呈现所谓“产业空洞化”的态势,造成后来结构性失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新加坡经济的转型
新加坡自1959年独立以来30多年间,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经历了三次成功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传统的转口贸易转向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为鼓励工业投资,新加坡政府1959年颁布了“新兴工业法令”和“工业扩展法”。1961年成立专责推行工业化计划的经济发展局,又创办约占全国土地1/8的裕廊工业区。经过5年建设初见成效,初步解决了失业问题,建立了工业化基础。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原定的进口替代战略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加坡政府改变经济发展战略,转向发展出口导向工业,并致力于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亚洲区的国际金融中心。通过重组经济发展局、扩大裕廊工业区、出台新法令、实施“反经济衰退计划”,加上当时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外资的进入促进了新加坡石油提炼、修船造船以及电子电器等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蓬勃发展。同时其第三产业的对外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以及旅游业得到相应发展,逐步奠定了新加坡工业和经济多元化的基础。出口导向战略使新加坡经济取得了成功,1967-1973年,新加坡经济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13%。 70年代初中期,新加坡已基本实现全民充分就业,并出现劳动力尤其是熟练工人短缺,另外随着工资成本的上涨,新加坡的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开始削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制造业面临激烈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新加坡政府1979年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到90年代初,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发生有效的转变,资本、技术密集的电子电器、石油加工、机械制造成为制造业的三大主导部门。同时,金融服务、交通运输以及通讯等第三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进入90年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新加坡政府又积极推动新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大力推动资讯科技产业的发展。
深圳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轨迹可看到的前景十分光明
深圳1979年建市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同样经历了香港、新加坡都经历过的高速发展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阶段,实现了经济的起飞。正如香港、新加坡70年代都成为亚太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以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在90年代也成为亚太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只是时间晚了20年。90年代中后期以来深圳经济实现新的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增长点,经济正积极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中资讯科技产业的发展,使深圳经济成份正逐步向最新最高层次发展,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层次的差距,并有部分新技术的应用走在世界前列。 香港、新加坡80年代中期以后都进入了后工业化或服务经济时代。即使在高速增长的工业化时期,他们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绝大比重,实现工业化后,其产业结构都转向第三产业,其中,进出口贸易、金融等行业都成为服务经济的重要行业。到1997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了85.2%,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71.5%。这一时期,香港、新加坡同为亚太区主要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航空中心、金融中心以及旅游中心。 工业化引发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后续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先行条件,深圳步香港、新加坡的后尘,也初步有了区域性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空运中心、金融中心以及旅游中心的雏形,只须假以几年努力,区域性中心发展为国际性的中心也是可以预见的。首先,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其产生的经济活动量不是当年的香港、新加坡所可以比拟,而其主要的物流中心从区位及城市功能发展来看首选应该是深圳,深圳成为全球性的采购中心、配送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空运中心很快将成为现实;香港甚至新加坡在其中可以分割部分业务,但阻挡不了深圳的主要作用的发挥,一旦这些作用发挥出来,深圳争取得好要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旅游中心也是很有希望的。其次,深圳有毗邻香港的优势,香港的服务贸易的发达对深圳相应行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几乎可以说,深圳服务业主体发展力量就是香港相应的机构,深圳的很多就是香港的,同样香港的很多就是深圳能拥有的。深港成为世界性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航空中心、金融中心以及旅游中心可能已经是现实,不久的将来谁能分得清其中深圳的分量大还是香港的分量大?!
香港、新加坡经济结构演变的经验借鉴
当代最近一次产业结构转型是由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由于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软件、机器人等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出现,以资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大量涌现,为社会带来巨额财富和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刺激金融、贸易、运输、地产、社会和个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新加坡通过引进外资,从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成功的建立起以电子电器、石油提炼、机械制造为主体的制造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同期香港也力图要跟上这一调整,然而最终因种种客观原因的制约,未能完成制造业本身的升级转型,8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制造业却大规模北移,规模和比重严重削弱。进入90年代,香港本土的制造业仍未能显著改变内部的结构。因此,香港产业结构的演变有明显的先天不足,其中一个主要的表现是与技术进步脱节。由于这种差别,从独立的经济体来看,新加坡的产业结构明显优于香港。 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新加坡政府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结果;而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则相对被动,主要受市场机制的诱导。从目前来看,也不能说香港经济转型不成功,实质上香港产业结构的第二次转型,不仅是从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而且从相对封闭式的海岛经济转向以华南地区为腹地的大都会经济。这一转型同样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其与新加坡的区别就在于香港不能再以独立的经济体来看待,香港的立足点要比新加坡大得多,将来的发展可预期的也会越来越不同。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CEPA)排落实后,香港彻底与内地融为一体,其经济影响力和功能的发挥将淋漓尽致,那时关于香港经济转型是否成功才能看结果下定论。 香港制造业的空心化引发的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是深圳要引以为戒的。但这并不是重点,更主要的是新经济体系中服务业的发达是一个共同特征,深圳虽然制造业升级转型上初步跟上了,但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范力度明显不够,发展局面有点被动,在构造完善的现代新经济体系中呈现出功能性的缺陷,如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深圳明显有对香港的太多依赖。由于市场规范不力,难以培育出服务业的若干旗舰企业,从而在走向国际市场方面竞争力始终与香港、新加坡存在较大差距。对于这一点,深圳的认识明显不足,一个是现在政府对资讯服务还要管制,大大限制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另外一个是政府对相关的机构的管理手段还很落后,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存在条块分割,管理混乱,规范不够,企业间存在大量不公平竞争。现代服务业上不去,深圳要发展成为国际性中心城市的愿望恐怕将难以实现。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还有一个是深圳的法律体系和行政架构存在较大的差距。香港、新加坡都曾长期经历英国的殖民统治,继承了英国发展了几百年、较有效率的行政、法律体系。同时香港、新加坡都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适应现代自由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政架构也得到几十年的完善。深圳在这方面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初步得到完善。深圳要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没有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较高效率的行政体系的支撑也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没有规范就难以有好的发展。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是深圳下一步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所以今后深圳的发展在完善法律体系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方面也将是一项重要硬任务,而不是可有可无、可紧可慢的软任务。 新加坡与香港两地产业结构演变的差异,与两地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有密切关系。新加坡政府采取全面、积极的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具有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体,适当的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其产业选择必然需要有所侧重,新加坡的金融业也是新加坡政府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才确立其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的,如由市场自由选择因其经济总量及影响面的关系是没有多大可能发展为今天的规模的。深圳的物流中心地位如没有当年的盐田港、深圳机场的项目的启动及后期的大力投入也是没得想象的。深圳今后对自己的发展还是要有规划和政策引导,对于前述深圳可能的发展方向深圳还是应该大胆进行规划和策动,近几年深圳金融业没有取得大的进展是不应该的,主要是政策面受到压制因素较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