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图)
|
时间:编辑时间:2006/04/28 出处:凯迪网络 |

这是最早的一个封面,期刊时间是1924年九月八日。封面人物是吴佩孚,下面的小字说明为:吴总司令。“General Wu“不知时代杂志为何选择他作为封面,可能是为了关注当时的直奉军阀大战吧。
董必武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中国近代史上不乏书生领军大获成功的例子,清朝的曾国藩是一个,李鸿章是一个,无疑,民国初年的吴佩孚也算其一。北洋军人多不读书,所以,吴的秀才出身就成了很让人羡慕的履历。吴佩孚成为威风八面的“孚威上将军”后,军政界多当面以“玉帅”、“吴二哥”恭维之,背后却全起哄叫他“吴秀才”,他也欣然默认了。美国史学家费正清显然也看重这个北洋军人的文化背景,干脆称吴为“学者军阀”。
民国初期,“吴佩孚”这三个字是无法擦掉的,报章上隔三岔五地就会出现这个名字。想当年,吴佩孚是何等威风!他率部南征,出直隶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势如破竹,一气逼近广东。
本来,袁世凯已经凭武力统一了中国,但老袁的“帝制自为”又惹恼各路军阀,西南遂竞起割据政权。老袁死后,段祺瑞领衔内阁,迭令各省取消独立服从中央,但“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段祺瑞便下令大军南征。北军南下,气壮山河,而其中最锐者,即吴佩孚的陆军第三师。谁都明白,只要这位中将师长一声令下,他军纪严明的大军即可底定三湘并进而荡平粤、桂两省,北京政府“武力统一”的梦想则指日可待!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际,吴佩孚却突然按兵不动了,他开始匪夷所思地与占领区的军政首脑、士绅终日饮酒赋诗,不再言战!老段急得亲往前线劳军,并破格授予保定速成学堂测量科学生出身的吴佩孚以“孚威将军”的殊荣和勋位,以励其一鼓作气扫平两广进而统一中华。可是,吴佩孚愣是不买账!过了段时间,竟擅自撤军,把北洋军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还南方!说实话,没有吴佩孚的罢兵,一部民国史怎么落笔,还真的挺难说哩!
吴佩孚息兵衡阳的日子里,博得了极好的声誉,因为他罢兵的理由是呼吁和平,所谓“罢兵主和”是也。为什么这样做呢?“阋墙煮豆,何敢言功?”“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吴佩孚通电语),所以,俺不干了!老段气得直蹦:“秀才造反啦!”其实朝野都明白,战功赫赫的吴秀才理应被任命为湖南省督军或省长。老段却安排了别人,这才惹得秀才造了反。 也许,段祺瑞不论功行赏,是怕性情刚毅的吴佩孚坐大不能羁縻吧?正在北京政府为吴的罢兵猜测不已之际,湖南那边又传来吴氏的“四不主义”: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果然,他吴佩孚一生没破此“四戒”。在那个纷纷借重洋人的时代,敢公然向国人作出这样承诺者,绝无仅有。
享有一时盛誉的吴佩孚,在上司曹锟的暗中支持下,不仅不听老段的话,反而主动找总理的茬儿。当他得知政府不惜举外债以求武力统一的意图后,通电全国,嬉笑怒骂,令政府好不尴尬,而其文采另人赏心悦目。本来就理直气壮,加上又有文化,所以政府的电文总说不过他。且看他抨击段祺瑞和拥戴老段的安福俱乐部(亦称安福党)的一个通电,真是令人叫绝: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人所盘踞? 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 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这电文真叫“稳、准、狠”!
在皖系政客们的怂恿下,段祺瑞恼羞成怒,下令将曹锟与吴佩孚免职查办。岂料,摩拳擦掌的吴佩孚早就想化通电战为枪炮战了。于是,1920年7月,第一次直皖战争爆发。吴佩孚一马当先,率直军主力大打闪电战,只四天即击溃比自己更为强大的皖军,俘获其前线司令官、早年保定学堂的老师曲同丰将军,并差一点生擒昔日的段校长。
如日中天的吴佩孚,一跃成了国内外瞩目的第一人。他虽仅是直系的一员骁将,但人人皆知:继冯国璋之后任直系领袖的布贩子曹锟并无治国之才,蓬莱秀才吴子玉(佩孚字)才是出面收拾江山的真正人物。被簇拥着进了京城的胜利者,在报纸上刊登了他的“心得体会”:此次兴师讨贼,原为民意所驱策,即战胜结果,亦全国民意战胜,非直军战胜也。此次战胜逆党,谬蒙各界赞扬,实则非军队之力,全胜于民意。
吴佩孚只在北京落了落脚,拂了拂征尘,即引兵回到了洛阳。一位在中国多年的日本军部间谍望着吴佩孚的背影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个叫铃木贞一的大特务写道:我认为吴佩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获胜的中国将军都是进入北京大逞威风,但吴佩孚却不声不响径自领兵回到河南洛阳。一个传统思想哺养的军人,能在众望所归之际战胜自己的权力欲,舍名利而不取,实在不易!北洋时代,这样的人绝无仅有;即使漫漫数千年中国史,又有几位胜利者能舍弃近在眼前的权力巅峰而不登?
倒不是吴佩孚只会打仗不晓政治,这位初登政坛的军人的政治主张当时亦博得广泛喝彩:他主张,立即举行“国民大会”———今后所有国事,悉由国民大会定夺!国民大会的代表由农、工、商、学四界组成,自下而上推选,由省至中央,这便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吴氏的“国民大会说”赢得了在野政治势力的热烈赞同,从当任的黎元洪总统到南方的国民党领袖孙中山,都多次公开表示拥护“国民大会”的召开。吴佩孚的“治国策”既像西方的民选制度,又颇具中国特色,按说该大得人心并大行其道呀!那时,他忠心不贰的老上级曹锟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非要坐到大总统的宝座上过过瘾。尽管吴佩孚极力反对,但老曹还是以行贿议员的卑劣手段当选新一任总统。远在洛阳的吴大帅却一筹莫展。
通电保护故宫
读过四书五经的吴佩孚,不独对外立场坚定,对内也爱憎分明。知道吗?让我们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故宫得以保全,竟与吴氏的一声断喝有关——若不是他旗帜鲜明的反对,紫禁城里最精华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怕早被所谓的西式议会大厦所取代!那时,挤在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现为新华社内部小会场,近代中国议会政治的肇始之地)里争吵不休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简直昏了头,居然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废墟上另建议会大厦!洛阳吴大帅惊闻此讯,立马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了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四位,而偏偏不给当事者———参众两院院长!电文依然是掷地有声的吴氏风格:……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幸。盼祷之至!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威严号令让始作俑者噤若寒蝉,故宫三大殿方幸免一劫——“大地百国之瑰宝”与“世界遗产”实为同一个词。
失败也要“坚持原则”
吴佩孚最终成为悲剧人物,表面看来,是部将冯玉祥害苦了他,冯于阵前的反戈一击令吴猝不及防应声落马,随之遭乱蹄践踏以致终身亦未能复元;但更深一层原因,是曹锟连累了他,曹锟的贿选致使中国政坛更加纷乱,国内局势更加动荡,人神共愤,终使直系功败垂成,吴佩孚的武力统一中国之梦也成为泡影。
吴佩孚太固执于头脑里的封建传统观念了!
无论主公如何无能,他不取而代之——老上司曹锟那么不受人爱戴,登上总统宝座后只知道整日寻欢作乐,他却宁肯躲得远远的也不愿“犯上作乱”;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他不改弦更张———当初惊悉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叛变、本军形势危急之际,他的日本顾问焦急地请其与昔日的老师段祺瑞携手应付危局,他却大谈“千古不磨之成文宪章,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坚称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决不做违背四千年“成文宪章”的事;无论叛将如何讨饶,他不宽恕容纳———冯氏的国民军发动第二次政变后,满以为驱逐了段祺瑞会使吴佩孚高兴,便通电要全军投靠吴氏门下,吹捧“吴玉帅”有“命世之才”,并表示:“此后动定进止,惟吴玉帅马首是瞻。”但他接到通电后,却只批了四个大字:“全体缴械”,愣是把送上门来的大礼掷出门外,生生逼得国民军变成一块又砸回来的石头.
无论外力是否可借,他也不稍加利用———外国人都没住声儿地拉拢他,都想赔本武装他的部队,但被他一概拒绝(在这一点上,他既不如蒋介石,也不如冯玉祥,人家是借了老毛子的资金壮大了自己,然后,再翻脸不认人)。只要他不那么“坚持原则”,只要他稍微通融一下,他本人的命运乃至北洋集团的命运,都极可能因而改变。莫非,这就是吴佩孚人生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
吴佩孚之拒日
若没有日本人的入侵,吴佩孚原本是要在北京城里颐养天年的。和吴一样留在北平的一些有身份的人士怕死也怕失去悠闲的日子,便摧眉折腰事倭寇,其出任伪职的经历成了终身难以洗净的污点,这其中不光有吴的一些北洋同僚与旧部,也有北大名教授周作人这样的名士。像所有的异族统治者一样,敌寇急于在占领区建立从属于自己的傀儡政权。日本人看好了两个一直与蒋介石不对付的中国人,一个是中国当朝二号人物汪精卫,一个便是曾统兵近百万的北洋时代最有人格力量、“在北洋军阀中,比较还像一个人”的吴佩孚。他们希望“汪吴合作”,一南一北,一文一武,敦请这两位强人出任傀儡政权的头儿,则亡华春梦便可变现矣。
尽管汪精卫终于答应“合作”,从重庆逃到了河内,但一直在日本人眼皮底下的吴佩孚却沉默如山,任冷落多时的什锦花园突然冠盖聚集说客盈门,却统统无补费精神!这其中,既有他的前部下、后来当了汪精卫伪政权军事首领的齐燮元,更有战后被国际法庭绞死的甲等战犯、日本驻华特务机关首脑土肥原贤二和华北派遣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吴佩孚不为所动、不受抬举、不肯附逆,天长日久,院里松柏本色不凋。
日本人对吴佩孚是寄寓厚望的。且读一份战后日本“土肥原贤二刊行会”编撰的一段文字:
其实吴佩孚也答应过“出山”,条件也极简单,只一条:请日本人撤出包括东北在内的所有中国领土。而且,他也确实令旧部于河南开封一带集结改编成了“皇协军”,甚至还派人在山东境内招过兵,只是后来该部“全部潜逃”,“回归重庆军建制”(日本人语)人们才知道了吴氏的初衷。
日本人还越俎代庖地在什锦花园为他安排过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尚未开口,中外记者们已经读到了打印好的“吴氏对时局的意见”。一身中国绅士装束的他,放下打印稿,一字一句地说:
惟“平”乃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认为,中日和平,惟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自华北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之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交涉对手。 怕在场的日本人听不懂,他厉声令秘书“断乎不容更改”地将自己最后的“政治宣言”翻译成日语。
吴佩孚之死
就在这时,身体健壮的吴佩孚意外地被一块掺在饺子馅儿里的骨碴硌伤了牙,几天后,两腮红肿,疼痛难耐。于是,华北伪政权的军事首领齐燮元和一位担当特务机关长的少将(一直尊吴为老师)带日本军医处长、护士急匆匆赶来,对他进行了治疗……
是为1939年12月4日。从突患牙病到蹊跷辞世,只有短短的10天。
在日本人与汉奸的假惺惺的鳄鱼泪里,在蒋介石的悲切的吊唁声中,在家人与部下号啕哭别声中,北洋集团里的惟一儒将、性情倔强的吴佩孚魂归蓬莱仙山,惟余他手书的那幅长联在这故宅正堂的墙上瑟瑟而泣: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噩耗传出,北平的日本占领军和汉奸政权重重祭奠了这位不肯屈就的大人物,甚至连日军侵华最高司令官也参加了公祭仪式,而华北沦陷区的各省市三日之内均下半旗志哀。
对吴佩孚之死,北伐中打败了吴佩孚的蒋介石亲致唁电给北平什锦花园吴公馆:
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
国民政府与最高国防委员会还分别决议,追赠吴佩孚为一级上将。报纸上,更誉吴为“中国军人的典范”。
吴佩孚是民国的孚威上将军,吴佩孚掌权时曾下了一道手谕:“天、孚、道、云、龙,五世永不叙用。”这五个字都是蓬莱吴姓一系,把自己亲戚攀附之路给堵死了。 吴佩孚在当时以“四不主义”闻名于世,即: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出国、不纳妾。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在天津曾遭张作霖和冯玉祥的前后夹击。败北后,若是潜入租界,当可免去生命之虞和逃亡之苦。然而他断然拒绝部下让他进租界的建议,宁愿亡命天涯。在不纳妾这一点上,说明吴佩孚很重夫妻之伦。但遗憾的是吴佩孚一生终无子嗣。 吴佩孚的书画有相当造诣,不但字好,所作兰竹清雅绝尘。这在军阀中是很少见的,所以大家暗地里都叫他“吴秀才”。据说,他有一方闲章: “倦时作画困时讴“,很有趣。寥寥7个字记录了他生活习惯的一个侧面。昊佩孚的字画近几年在拍卖会上时能见到,价格不菲(已发现有赝品)。他的一幅梅花对联最后以25300元成交。据统计他现存作品 46 件,曾参加拍卖作品 50 件,成交拍卖作品 25 件,拍品最高价格出现在 2002年10月28日,成交拍品最高价格为 37400 元,成交比率为 50 % 。总成交价格为 29.513 万元
民党元老吴稚晖是这样评价吴佩孚的,“子玉先生的品格,不论你政见如何,都是应该表示钦佩的。”此语不无道理。
钤印:吴佩孚印(白)三不老人(朱) 款识:社元仁兄法正。子玉吴佩孚。
钤印:吴佩孚印子丞
杰夫仁兄法正,子玉吴佩孚。 钤印:吴佩孚印(白);子玉(朱)
题识:乾坤一草庐吴佩孚 钤印:吴佩孚印我是识字耕田夫子玉 作者简介: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清末秀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衔。风格受清末民初书坛尊碑风气影响,吴氏书宗北碑,尤其深得《石门铭》笔意。行草吸取篆书技法,雄健醇厚,但气局略显狭迫能作竹石英钟梅花小品,多明清风规,意境清雅。 过草卢题字( 诸葛草卢)
竹韵四副
玉帅本是清末秀才,琴棋书画全通,围棋曾连胜日本三大高手,日有意授其段位,玉帅辞曰:上国将军,不受倭人段位." ( 传说而已不知真假)
吴佩孚和张学良的关系!
吴佩孚(1874-1939年),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早年中过秀才,因得罪了官府要人,被迫离家逃到北京。后投奔清军第三镇统制曹锟,以其才智和灵活,逐渐得到曹锟的赏识和重用,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23年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运动,是"二七"惨案的罪魁。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失败。1926年又被北伐军打败,逃至四川。后辗转于松潘、兰州、包头,1932年2月到达北平,过起隐居的"寓公"生活。 张学良,字汉卿,别号毅庵,清光绪27年(1901年)六月四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为东北军阀张作霖的长子 这样的两个人,他们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其实他们的关系不太好理解,应该算是不错吧.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双方各动用兵力约12万人,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交战。5月5日,直军在长辛店获得大捷,西线奉军溃败,东线奉军仓皇溃退。只有张学良的第三旅和郭松龄的第八旅不败。并在山海关一线挡住直系军阀的进攻,使张作霖能得以退守关外。随后张作霖逃回滦州,率残部出关。直系军阀独霸了北京政权。 可以说第一次直奉大战,吴把张作霖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张作霖派少帅去商谈投降的阿事情,吴佩孚对少帅很客气,没把他当成败军之将,基本上就是对孩子一样后来张学良和孙烈臣作为奉军的代表,签署了战败协议 张作霖野心勃勃,战后3个月他又挑起战争!结果还是失败了,少帅张学良还受了伤后来老张又叫少帅去求吴佩孚撤军,少帅不肯,说你已经失信于人了,叫我怎么去 .张作霖恼了,说:“是不是要拿出老子的架子来,教训你,你才肯去.” 少帅就是不说话,老张一看很生气,又不好说什么,儿子已经受了伤,说重了自己心痛,说轻了没用.于是张又派别人去谈和,也是张的运气好,吴佩孚又和段祺瑞打起来了,就同意和谈,.后来吴又给少帅写了一封信. 信写得很关心,还送了不少药 ,
公元1924年9月15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出兵25万。直系军阀吴佩孚出兵20万。在山海关与热河两地展开激战。当时指挥奉军的是少帅张学良,吴听说以后很是轻敌他说: 张学良是个小毛孩子,我看他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上次在北京,他也是成天跳舞.他懂什么打仗. 这次我们一定要痛击东北军,活捉张学良!" 手下的人告诉他:“张学良的军队是张作霖的王牌军,听说他的装备都是从日本买来的,武器很好啊!”吴佩孚轻蔑的说:“他小孩子能带什么好兵啊,武器好是不是,拿我就缴了他的兵器!哼哼,省得我们到处买了!”他先吹上了,还问手下人,抓了张学良,我该怎么处置啊 ?” 手下人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就不敢说,吴说;我根本看不起张作霖,我对他唯一的嫉妒就是他有个好儿子!如果抓住张学良,我要把他送出国.我不会杀他。“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山海关一带的战斗十分激烈。陕军第一师师长姓张,参加了山海关之战。被奉军打得最危急的时候,向吴佩孚求援了。吴佩孚随心所欲地写道:“张学良黄毛孺子算什么东西?本大帅明天抵达前线,他立刻就得逃掉。” 后来这封电报被少帅截获,张学良看后哭笑不得。10月7日,奉军下令总攻,吴佩孚率残部由大沽口浮海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冯玉祥与奉系共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就这样,北京政权实际落入奉系军阀手中。其后,奉军先后占领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直到上海,几乎占了大半个中国。奉系达到了鼎盛时期. 吴佩孚就是败于少帅之手! 1925年为了抵抗南方国民党的力量,直奉两系打算联手抗敌。但是因为战争的洗礼,双方都不愿意主动提出和好的要求,都在等待对方示好。僵持之中,张作霖打算主动起来。因为战争是他发起的,而且他老张是胜利者阿,胜利者总要大度一些。于是张作霖,将战争中的收益统计了一下,派少帅张学良带领部下,抬着礼品,带着战争中得到的降兵降将,大张旗鼓的去给吴佩孚赔礼道歉,承认挑起战争的错误,请玉帅见谅。其实这就是张作霖给吴佩孚一个台阶下,况且张作霖是很狡猾的,他受降了3万多士兵,得到了5万多条枪,可是他只还了3000多士兵,更可笑的是只还了300多条枪。虽然如此,吴佩孚这个人爱面子又很豪气,不拘小节。张作霖给了他这个面子,他当然很满意,吴大帅对张少帅也是礼遇有加,于是两位大帅合伙演了一出“民国闹剧”。第三天,两位大帅在中南海怀仁堂结拜兄弟。于是直奉两系合力治理北方。但是两系军官对于何人管理直隶治安的事情,仍不能达成一致,直系将领信不过奉系,奉系也信不过直系,最后吴佩孚做出让步,直隶地区警备区司令有张学良担任,要是其他奉军将领来当他第一个不同意。其实吴佩孚自己没有儿子,所以他对张学良特别喜欢,这也是为什么张作霖总是让儿子跟吴打交道的原因。总之少帅成了两位大帅之间的联络人。 后来因为北伐战事,双方各居一方。1931年,已经下野的吴佩孚应张学良之邀,定居北平,那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张学良以子侄辈的身份邀他做客,没想到招来一顿没趣。应该说少帅给了父辈的“玉帅”好大的面子,亲率北平的文武官员数百人到火车站迎候。从前门火车站到东四附近的什锦花园,上百辆小汽车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可谓极一时之盛。
吴佩孚见面就质问:“沈阳事变,你为什么不抵抗?”张学良脸色当时就变了:“我有中央命令。” “有命令也不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真丢你老父的脸。”旁边的人连忙拉了拉吴佩孚的衣襟,现在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好歹得给主人留个面子。 吴佩孚甩开衣袖接着说:“国仇你不报,私仇你不报,你老子的棺材已经竖起来了!” 张学良是在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退出东三省的,这时是有苦难言,只得毕恭毕敬地说:“玉帅骂得对,我确是给父亲丢脸了。”骂完了,吴又说“我住哪啊!”少帅将东四什锦花园胡同的大宅院送给吴佩孚当寓所,并每月送他4000元。
吴佩孚刚回北京城时,蒋介石知其窘状,为了拉拢他,表示按月馈赠,但被吴佩孚拒绝了,可他只接收了张学良每月馈赠的钱,因为他与张学良父子是故交的缘故,况且张学良对他也是子侄相称。尽管这样,他还常骂道:“张学良这小子没出息,忘记国仇家恨,真是不忠不孝!” 日本著名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决心一定要把吴佩孚拉下水来。土肥原贤二亲自到什锦花园,见面就用哀求的语气请吴“救救日本!”吴佩孚却坦然道:“自身不能救,焉能救人?现在不是谁救谁的问题,而是如何救的问题!”土肥原贤二无话可说最后只得离去。 随后不久土肥原贤二又去拜访吴佩孚并说道:“请您出来调停中日和平。”吴佩孚对此大笑道:“好哇,那就请贵国天皇和我国蒋公,双方来电请我出任调停,当然可以喽!”士肥听后气得简直要死。 第三次去拜访吴佩孚时,土肥原以高官为诱饵,劝说吴佩孚出山“维持中日民族关系”,并保证恢复吴往日的权势。吴佩孚却果断地说:“现在根本谈不上出山不出山,如果一定要让我出山,请贵国人等一概退出中国,当然包括东北在内,如何?” 土肥原接着说:“直隶本是玉帅的地盘,如今张氏小儿坐镇北京,大帅怎么干心啊?”吴回答:“中国有句话叫子继父业,我膝下无子,再说我与张作霖有八拜之交,他儿子就是我儿子!”日本人接着说:“张学良少年无能,还是玉帅出山的好。”吴回答:“张有没有能力,不是你们日本人该管的事情!”日本是接着说:“玉帅日子清贫阿,曾经风云人物,今日威风不在阿,我国希望玉帅能重整旗鼓!”吴回答:“钱的是你们不要管,我会找张学良要的,他不敢不给我钱。”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吴佩孚对日本侵华行径是痛恨的。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来后,他绝食一天,以示抗仪。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听说淹死许多日本人,他异常高兴;后又听说有140万人无家可归,他又为此失声痛哭。侵华日军却扶持华北的伪政权,以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企图拉吴佩孚出山,遭到吴佩孚的拒绝。早在四川时,他曾写了一副自挽联: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进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1939年11月24日,吴佩孚在吃饺子时,饺馅里的肉骨头渣子卡在牙缝里,疼痛异常,几日后竟越来越严重了。12月4日下午3时,"学生"川本芳太郎携领日本军队医寺田及护士,由华北大汉奸齐燮元陪同来到吴宅。寺田检查后,声称需立即做手术,在日本军医再三说服和齐的劝慰下,3时45分对吴实施手术.手术后吴立即陷入昏迷,当晚就断了气,享年65岁。(现有历史学家怀疑吴氏被日本人害死的)
他们两个人的关系真是说不清,但是吴佩孚曾多次说,把张学良看得跟自己孩子一样。但是张学良对吴佩孚不怎么满意,因为吴佩孚把他当小孩子看,轻视了他的才能,有时候又很不给自己面子。” 下面贴一张图片 第一排左起张作霖,吴佩孚,后面两个个子高的是张宗昌(据说2米多)年轻的是张学良,后面的看不清了! 当时张作霖和吴佩孚结拜,吴比张长两岁,张作霖结交了这位新把兄,乐得无以复加,嚷着要照相以纪念,吴、张并立前排中央,张宗昌个子最高,有鹤立鸡群之感,照相人对好了光不敢照相,吴有点不耐烦,呵欠连连,张正兴高采烈,以为相机出了毛病,那知是张学良用手做王八姿势,放在张宗昌头上,所以照相人不敢把这个怪样摄入镜头,等到张作霖回过头时,张学良才装起正经面孔,吴佩孚将张学良拉到自己身后,摄影才告完成。很多人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都很奇怪,为什么张学良没站在父亲的背后反而站在吴玉帅的背后?这就是原因了。 少帅!他挺能搞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