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铁血悍将汤恩伯自传2006/04/21
  • 中共高度赞扬三民主义2006/04/14
  • 1936年的四川特大饥荒中的饥民 2006/04/13
  • 纪念民族英雄林觉民君2006/04/10
  • 胡宗南之子:父亲不是共产党卧底2006/04/10
  • 二黑:终于知道吉鸿昌是怎么死的了2006/04/09
  • 宋美龄1943年美国国会演讲2006/04/05
  • 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伯先事略2006/04/03
  •  
    蒋日记赴美记
    时间:2006/04/27 出处:南方周末
      一本日记,一个时代,一段历史。《蒋介石日记》或许具有这样的价值。

      等条件成熟的时候,希望日记最终能回到中国的土地上。———蒋方智怡

      现在,只要拿着自己的身份证件,任何人都可以走进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说“我想看看蒋介石”。

      2004年12月,蒋氏家人决定把两蒋日记“暂存”于胡佛研究所,并授权其保存、开放。这是目前最完整的两蒋日记原始手稿。蒋介石日记从1917年到1973年,即蒋离世前两年;蒋经国日记从1937年到1979年,时至台湾民主化之前。

      数十年来,老蒋日记曾有机会部分对外公开,但小蒋日记尚鲜为人知。由于日记数量庞大,整理制作过程复杂繁琐,目前胡佛研究所仅公开了蒋介石早年日记(1917-1931)。蒋经国日记则暂未公开。

      “蒋介石”赴美

      顶着台湾岛内的争议和批评,封藏了30年的蒋介石日记终于还是飘洋过海去往美国。

      “这其中的艰辛不足与人道……”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是争取两蒋日记来美的关键人物。这位思维缜密口才极佳的女士曾达到女性在台湾政坛难以企及的高度,官至“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2000年后始任胡佛研究员,是“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馆”的负责人之一。

      “两蒋”日记赴美之前,胡佛研究所做了一件他们自称为“1949年以来中国研究之最大突破”的事情。它们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合作,耗资160万美元,以微缩胶片方式复制保存了国民党1894年到2000年的党史资料。胡佛研究所方面透露,研究所和台湾学者及政治高层保持着相当亲密的关系,那次“突破”就是连战亲自推动的结果。

      而“两蒋”日记的“入驻”显然是“近代中国档案馆”又一动作。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核心人物是蒋孝勇的遗孀蒋方智怡。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后将日记留给儿子蒋经国,1988年蒋经国病逝前,连同自己的日记一并交给其三子蒋孝勇。1996年,49岁的蒋孝勇故去,日记遂转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直至2004年冬天。

      蒋方智怡是目前蒋家惟一活跃于台湾政界的人士,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常委。BBC(英国广播公司)曾称她是“一个力撑家族荣耀的孝顺媳妇”。而“两蒋日记的拥有者”这一身份在台湾政坛似乎又赋予了她某种特殊的力量。2003年,在蒋经国逝世15周年之际,李登辉曾出版《蒋经国总统与我》一书。蒋方智怡就公开表示,准备适时公布蒋经国日记,“以比对和检验李登辉书中的内容。”

      胡佛研究所如何说动蒋方智怡,促成两蒋日记赴美?对于记者的疑问,郭岱君除了盛赞蒋方智怡的勇敢与气度之外,笑言“现在还不是公开的时候”。不过据了解,郭岱君曾表示,这件事有很多人帮忙,“朋友、长官、亲戚,台湾的,美国的。”

      有报道称,台湾荣民总医院院长彭方谷起了重要作用———蒋孝勇生前曾在荣民医院接受治疗,直到最终病逝。郭岱君和蒋方智怡曾进行数次长谈,都由其从中牵线。

      今年2月,胡佛研究所对外正式宣布接受蒋家委托,保管两蒋日记。台湾政界及学界普遍感到震惊。台湾“总统府国史馆”馆长张炎宪大为惊愕,“国史馆是法定的文物管理机构,不能容忍两蒋日记流往海外”。

      郭岱君却不以为然,她认为“两蒋”日记属私人物品,蒋氏后人有权做出选择。她也同时强调日记的“暂存”性质———蒋方智怡与胡佛研究所签定的合同十分灵活,其核心是两蒋日记暂存胡佛50年,但蒋家可随时撤回。

      蒋方智怡更是大方回应,“我一直为这些历史文件寻找适当的保存地点,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档案保存能力以及学术环境的公正与否”,这是她暂时选择与胡佛合作的原因。

      日记流转三地

      写日记,是蒋介石成年后养成的习惯,在从1917到1973年的56年中,即使兵荒马乱,也几乎日日不辍。郭岱君认为,蒋把日记当作修身的功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28年蒋介石在福建作战失落早期日记,后几经追忆才补齐。

      4月8日上午,记者以普通读者身份进入胡佛档案馆。此时,阅览室内已有四人在阅览蒋介石日记,其中包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学者杨天石和张海鹏,他们均为蒋介石研究专家。

      与其他胡佛档案显著不同,阅览日记前读者需签署一份知情同意文件,文件规定,任何人不可复制、翻拍日记内容,如需摘抄日记,只能使用阅览室提供的纸张。任何人对日记的引用需遵守美国版权法规定。文件显示,这些要求是蒋家的意思。

      记者看到,蒋介石日记被分置于八个文件盒中,每盒平均收录两年的日记。档案馆负责人之一,中国问题专家马若孟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花费大量时间技术处理日记,如修复破损变形残片,抽潮除霉,烘干加热等等。

      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胡佛所录蒋介石日记独缺1924年。普遍认为,1924年日记应藏于大陆南京第二档案馆。不过杨天石否认了这一推测,他断言,1924日记既不在大陆也不在台湾,应该是彻底遗失了。

      杨天石,被誉为“迄今为止大陆最权威的蒋介石日记研究者”,也是少数几位有机会进入大陆和台湾两地档案馆阅蒋资料的中国学者。

      杨天石还告诉记者,蒋介石日记除原件外,还包括由其秘书毛思成,奉化同乡王宇告、王宇正根据日记所做的抄录和摘编,而这些抄录版本在大陆和台湾都有保存。

      大陆保有的蒋介石日记抄录,名为《蒋介石类抄》,时间跨越1919年到1926年,一直没有公开。这是按蒋日记所涉话题分类归纳而成的,包括党政,军事记录,家居旅游等十余个类别。

      台湾方面则收有1926年至1943年蒋介石日记。杨天石介绍,台湾方面收集的蒋介石日记共分五类:《困勉集》:困厄时期的自我勉励;《省克集》:吾日三省吾身,克服弱点;《爱集》:记录蒋介石之种种情感;《学行》:记录读书生活和修养,以及《游记》。

      杨天石曾说,两岸收藏的蒋介石日记即便合并,也不及胡佛研究所齐全,尤其是1943年之后的蒋介石日记。在看过胡佛原版日记数天后,杨天石认为,三处馆藏其实各有千秋,可互相补充。因为年代过分久远加之保护不周,蒋介石早期两三年的手稿日记,破损严重,许多已经无法辨清。杨天石认为,南京和台湾的部分则可帮助弥补胡佛研究所的一点缺憾。

      日记回答“蒋之谜”

      1917年到1931年,是中国分合不定的一段乱世;而从31岁到45岁,蒋介石也最终从一个普通军官一跃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现代政党———中国国民党的领袖,并最终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郭岱君认为,通过蒋日记,不仅能够看到他个人在那个复杂时代的心路历程,也能看到国民党的内部变化,以及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迈入的过程。“那时候每个人都在想中国走向何处。他们那时还年轻,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有挣扎,有犹豫,有不被理解的苦闷,进进退退……”

      1919年,蒋介石热情赞扬五四运动“乃中国国民破天荒之壮举。吾于是卜吾国民气未馁,民气未死,中华民国当有复兴之一日也”;1921年的一段时间里,他又迷茫到一度“想当和尚”,当时他是国民党军队里一名不被特别重视的年轻军人;1926年在和汪精卫关系破裂后,他表现出对政治的失望,痛斥“政治使人过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谊何在?”

      杨天石认为,透过蒋介石早年日记,可以看出其早年的思想,这对研究蒋介石政治军事思想形成以及后来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抉择很有价值。他认为,蒋早年日记至少可以帮助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蒋为何能后来居上执掌国民党?蒋如何从对共产主义有好感到后来“反共”?“九一八”事变后,蒋为何一边愤恨日本,一边又不积极抵抗?

      郭岱君说,读蒋介石的日记应该是还原蒋介石,“他也是人,有了不起的地方,也有弱点,也犯错,跟你我没有不同。”

      按照处理私人日记惯例以及蒋家后人要求,蒋介石日记过滤了少量涉及隐私,以及可能对目前在世人士及其子女有困扰的内容。但郭岱君表示,拿掉的东西非常少,而且仅限于早年。蒋家表示,过滤的这一部分也愿意在2035年全部公开。

      按照马若孟理想的进度,明年早些时候,将能够全部开放蒋介石日记。对蒋介石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也和普通中国人一样,更希望了解1949年离开大陆后的蒋介石,以及他在台湾最后的时光。(录入:陈利明)



    作者: 特约撰稿赵凌发自美国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