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被破解的冷战时期最大情报秘密 2006/04/17
  • 哈萨克斯坦驱逐华人2006/04/17
  • 德国士兵眼里的苏联军人2006/04/14
  • 再见,列宁2006/04/14
  • 苏联红军在德国和东欧的兽行2006/04/11
  • 白俄罗斯称美女外流使本国失色2006/04/11
  • 南斯拉夫自取灭亡的“所有制”改革2006/04/11
  • 俄历史界论证埋葬列宁遗体2006/04/10
  •  
    波兰:一个转型奇迹的解读
    时间:2006/04/22 出处:环球时报
      波兰开始经济转型已经过去了16年,那个在转轨之初满目疮痍的波兰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波兰几近脱胎换骨

      刘建辉

      2005年岁末的时候,美国《商业周刊》列出了六个新兴的最佳投资国家,波兰排在第一位。在1990年到2006年,波兰的经济转型已经持续了16年,加入欧盟至今也将近两年。那个在转轨之初满目疮痍的波兰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波兰几近脱胎换骨。波兰在这16年中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对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政府上台后推行市场经济,波兰开始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16年来,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4%,被公认为是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一些评论家甚至说波兰出现了经济奇迹。然而和其他所有的东欧国家一样,波兰的经济转轨也是一个历经艰难、充满争议的的过程。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波兰最早在包括俄罗斯内的东欧国家中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休克疗法”。

      1989年的波兰,经济形势严峻,商品极度匮乏,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高达200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外债高达490亿美元,国家几乎丧失支付能力。1989年初在波兰所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95%以上的受访者者认为,经济形势“极差”, 85%的家庭经济状况恶化。

      1989年9月,在时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巴尔采罗维奇的建议下,波兰团结工会政府接受了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的建议,对经济采取了“休克疗法”,也被称作“巴尔采罗维奇纲领”。“纲领”指出,对波兰的经济必须进行根本的体制变革,主要措施包括:改变所有制结构,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改革国家财务制度;改革银行体制;开辟资金市场;建立劳动力市场,贸易自由化等。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类似发达国家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阻止恶性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

      新的改革方案于1990年1月1日正式施行。波兰不仅开启了东欧经济转轨的先河,而且对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成为了东欧主导的经济改革思想。

      成功转型

      由于“休克疗法”几乎是将整个经济“大厦”推倒重建,“治疗”带来的阵痛是难免的,波兰1990-199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近20%。萨克斯把这一阶段称作“充满眼泪的河谷”。但是波兰经济转型衰退期最短,仅仅持续了不到三年,1992年便实现了2.6%经济增长,成为中东欧地区最早实现经济恢复增长的国家,而乌克兰的转型衰退期至少持续了整整10年。1994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转型前水平的转型国家。1992至今,波兰经济一直保持增长势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547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6334美元。维也纳经济比较研究中心称波兰为“欧洲正在腾飞的雄鹰”。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研究所研究员郭增麟介绍,波兰经济转型能够如此迅速有效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80年代的经济改革为经济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波兰实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期间,先后进行过3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其中1986年开始的“第二阶段改革”意义尤为深远。因为它企图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框架,提出企业实行“独立自主、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方针,大胆引进了市场机制。但是这一改革设想未全面铺开就夭折了。改革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大方向有误,而是当时的政治气候不允许。实际上,这是动员社会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有益尝试,为后来经济体制的转型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这在东欧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

      二是,“休克疗法”的成功实施,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扫清了道路。“休克疗法”取得的积极成果是:第一,消除了短缺经济,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第二,消除了价格扭曲;第三,迅速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若没有“休克疗法”,波兰经济也许不会迅速走上发展道路。

      三是,国营企业稳步实行私有化,私营经济开始发挥主力军作用。同其他东欧国家相比,波兰的私有化不但有序,而且彻底。从“小私有化”入手,将小型的商业和服务业首先实现私有化,而后全面铺开。同时采取了“靓女先嫁” 的政策,把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在征得职工同意后,或拍卖,或转让,实现私有化。

      包括波兰在内,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私有化过程最引人注目,也最富争议。波兰1990年颁布《私有化法》并于1996年进行了修改,为经济私有化提供了法律依据。波兰政府成立了国库部,专门负责经济私有化。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波兰的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从1990年的8453家减为2003年的1736家,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 69.1%下降为2002年的26%左右。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波兰经济腾飞的关键是,最具活力的经济部门和行业实现了私有化,使经济能量聚集在私营成分之中,填补了放弃计划经济后出现的空白。当国营经济成分还在为克服严重亏损而苦恼之时,私营经济却大显神通。另外,在苏联控制波兰期间,波兰的土地仍然一直保持着私有,当东欧一些国家难以驾驭农业私有化时,波兰农民已经对私营农业驾轻就熟。这为90年代经济的私有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欧盟的作用

      波兰经济转型的成功与欧盟分不开。由于波兰处于中东欧,与德国接壤,所以受西欧国家的影响比较大。1989年东欧剧变之后,波兰很快就恢复了与西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双方的关系瞬间升温。在波兰经济转型过程中,来自西欧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波兰目前是东欧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东欧研究室主任孔田平认为,外资的流入成为刺激东欧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波兰在经济恢复增长之后就开始积极筹划加入欧盟。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副研究员崔宏伟认为,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转型的成功。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解决中东欧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问题,也没有时间去验证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加入欧盟的期望是努力进行政治和经济体系转型的推动力”。中东欧国家希望通过加入欧盟,不仅实现贸易扩展和资本引进,并通过外来的竞争压力迫使本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缩短与西欧国家的经济差距,而且保证国内的政治稳定。另外,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及希腊加入欧盟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进步对中东欧国家也产生了示范作用。

      1993年,欧盟理事会哥本哈根会议为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制定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总框架。其中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法律制度西方化等,要求接受欧盟体制,承担履行欧盟规定的成员国的义务,赞同和支持欧盟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目标,贯彻欧盟今后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

      从1993年到2004年,波兰用了11年的时间为加入欧盟做准备。这11年中的改变无异于脱胎换骨。所以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波兰是按照欧盟的要求所改造出来的,今天的波兰到处都是欧盟的印记。在大多数原欧盟国家的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波兰经济能够保持稳步增长实在难能可贵。

      在加入欧盟之前,波兰还于1996年加入了经合组织。波兰驻华大使克日什托夫·舒姆斯基(Krzysztof Szumski)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说,加入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波兰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转型的代价

      尽管波兰的经济转型属于东欧国家中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但是由于起点太低,与原来的欧盟15国比起来,波兰目前的人均GDP只相当于15国平均水平的 1/3。一方面,经济转型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还都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阻挡波兰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另一方面,加入欧盟不亚于经济的又一次转型,由此带来的压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

      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初期普遍存在三个幻想:市场无所不能;私有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体制转变后西方援助会大量涌入,情况还立即变好。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初的期望过于乐观了。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东欧研究室主任孔田平说,经济转轨无疑要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指望不付任何社会成本轻而易举获得转轨的社会收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私有化为例,东欧国家在私有化的优先顺序上倾向于先出售效益好的企业,效益差的企业则无人购买,最后留在了政府之手,这对政府的财政状况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东欧各国因此面临程度不同公共财政的危机,这无疑会对于依赖政府财政的公共部门产生影响,教育、文化、科研、卫生保健、公共交通及其他的公共服务部门受害最大。这也是东欧国家频繁发生公共部门罢工事件的主要原因。

      改革成本的分摊也是不均衡的,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受损。波兰经济转轨的受益者是新生的企业家、国有企业的管理阶层、技术工人、部分较快地适应了制度转变的知识分子,而受损者则是失业工人、养老金领取者、非熟练工人、公共部门的职员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研究所研究员郭增麟认为,改革造成了波兰两极分化现象空前严重,贫困阶层队伍迅速扩大,导致本来支持团结工会政府的基本群众失去信心。因此,1993年秋天举行的议会大选中,代表团结工会势力的党派败北,丢失了政权,沦为在野派。波兰报纸评论说,这是团结工会政府实行“休克疗法” 而付出的“代价”。

      目前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失业率为两位数,2000年整个东欧地区的失业率的平均水平为15%,个别国家如马其顿高达近 45%。据波兰驻华大使克日什托夫·舒姆斯基介绍,波兰失业率的最新统计数字为17%。如此高的失业率让波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堪重负,并且成为造成群众不满情绪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波兰等中东欧国家为加入欧盟而付出了高昂的政策调整代价。政府需要增加社会开支,而政府开支又受到欧盟的严格控制。同时,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达标”费用是极其昂贵的。以欧盟环境标准为例,首批5个中东欧国家总共需要支出1200亿欧元,尽管欧盟对此会有援助,但大部分费用仍要靠中东欧国家自己解决。

      在农业问题较为严峻的东欧国家,当初农民反对加入欧盟的呼声最高,因为一方面进口农产品价格低,冲击本国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结构调整造成农村地区收入下降,农业失业率上升。农业是欧盟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如何将新入盟的东欧国家纳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体系中,是欧盟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

      尽管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都看好波兰经济发展的前景。毕竟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上的障碍得到了清除,市场经济也开始在波兰生根发芽,同时欧盟的压力对波兰来说也是一种推动力。

      波兰经济转型前,华沙满街都是苏式样板楼,这些楼房质量不高、颜色单调。现在,华沙的建筑风格丰富了起来。如今波兰采用了和德国一样的建筑标准,建筑材料和工艺都很先进。16年前波兰只有1/3的家庭有私家车,如今有车的家庭达到了2/3。1993年有73%的人感到日常生活拮据,现在这个数字不到 1/3。存款超过1.8万美元的波兰人数每年增长10%,是全球平均数的两倍;存款超过3万美元的波兰人数每年增长15%,是全球平均数的3倍。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