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走进中国现代富豪的隐密生活2006/04/16
  • 覃辉2亿元拱让星美系2006/04/14
  • 黄金白银价格全都涨疯了2006/04/14
  • 胡锦涛访美 央行默许人民币“破8”2006/04/13
  • 杨澜夫妇直面慈善捐赠质疑 2006/04/13
  • 警惕中国外汇储备中看不中用2006/04/11
  • 在伦敦牛津街找中国货2006/04/11
  • 苏州模式是当地老百姓的悲剧2006/04/09
  •  
    余彭年,湖南人的骄傲
    时间:2006/04/19 出处:大地
      余彭年,已经84岁高龄了,他是中国内地最慷慨的一位慈善家。在刚刚颁布的2006胡润排行榜上老人以3年累计捐赠20亿元名列第一,他也是慈善排行榜上最年长的慈善家。4月11日,胡润在清华大学伟伦楼发布了他的2006中国慈善榜,已经连续三次上榜的余彭年再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他捐出的慈善资金高达20亿元,按照胡润的慈善榜单,这笔资金占到了余彭年总资产的80%。

      余彭年最大的产业是一家耗资20亿万左右的五星级酒店是,也是余彭年的巨额捐赠。当初为了独资建成这家酒店,余彭年收缩了自己的香港、台湾和海外的其它投资。从建成的第一天起,余彭年就计划着把彭年酒店打造称为中国第一家慈善酒店。他说:“彭年酒店将来的利润,所得的利润全部做好事 ,等于是一个母鸡 ,鸡仔是专做好事,母鸡要保留,

      所以我这个房子,是不能变卖,不能抵押,不做任何事情,长期性的,永久性的。”

      4月14日,当我们来到深圳彭年酒店,拜访余彭年的时候,他正在和公司的财务人员开会。我们注意到,他的会议时不时会被电话打断。短短半个小时,余彭年就接到了两次要求采访他的电话。而在会议室外,他的秘书也忙着接听电话。余彭年的秘书告诉我们,自从余老爷子登上慈善榜第一名后,这几天办公室的电话几乎都打爆了,她已经接到了近二十个电话。媒体的纷纷来电,让余彭年的办公室比往常热闹许多,但余彭年似乎并不习惯。他对记者说:“实际上我中胡润的第一名,不是我主要(关心)的问题。”

      余彭年的孙子彭志兵这两天也一直帮着老爷子接听电话,他告诉我们,每天接到这么多的电话让已经84岁的老爷子显得有些吃力,其实并不是余老爷子愿意看到的,他说:“他不是想媒体把关注放在他那里。” 余老告诉我们:“媒体来关注我,因为不错,表面看起来数目很大,实际上如果我要做好这个事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2003年11月24日,余彭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个隆重的签约仪式,这一天,他向外界承诺,要为西藏、内蒙、甘肃、湖南等九个省、自治区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治疗。这一举动立刻成为了当时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 他宣布:“我要用五亿元分五年时间,免费治疗15万到20万白内障患者。”

      这就是光明行动,在湖南湘潭市的一条普通街道,从2004年底开始,当地的居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广播:“ ”

      在湖南老家,大家都知道,彭立珊就是余彭年早年的名字。广播声日复一日响在湘潭市的大街小巷,而这段有些单调的广播声却改变了一个17岁的孩子和他家庭的命运。

      刘洋是湖南湘潭一家盲人按摩院的按摩师,从一生下来,刘洋看到的就是一片朦胧的世界。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导致视力几乎为零,就连走路这样简单的事情刘洋都要别人帮助,或者靠自己拄着盲杖慢慢摸索。小学四年级那年,因为病情加重,刘洋不得不放下自己心爱的课本辍学回家,因为他再也看不清书本上的字了。 跟刘洋一样,两岁的弟弟刘鹏思也是一个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到现在,小鹏思都不知道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为此,他的妈妈无数次地哭湿了枕头。

      同期:

      想着两个孩子一出生就成了残障儿童,刘洋的妈妈非常内疚,在她看来这都是自己的错。她自小患上白内障和青光眼,现在右眼已经完全看不见东西了,而更让刘洋妈妈感到无奈的是,一个白内障手术的费用高达4000多元,对于一个靠种地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这几乎是一笔天文数字。

      同期:

      2004年12月,就在刘洋听到广播的几天后,他被接到了长沙湘雅二院进行了白内障手术。同期:

      而在得知刘洋的家人也是白内障患者后,余彭年专门让他的助手吴美光找到刘洋的家人,希望手术能让他们一家都从模糊的世界中走出来。余彭年:“农村里边的白内障患者多数是贫困的,他要好几千元动一个手术是很难很难的,如果拖下去会一天比一天严重。”

      三年时间里,余彭年改变了2万多名像刘洋这样的白内障患者的命运,余彭年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因为这些善举,香港《文汇报》甚至把他誉为中国的“诺贝尔”。 但余彭年的这个诺贝尔并不好当,尽管做的是善事,行的是善事,可老人也面临很多困惑。

      在各种富豪排行榜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余彭年的名字,但是这位老人却在慈善排行榜上年年名列前茅。本来,彭年光明行动是为西藏、甘肃、湖南等九个省、自治区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治疗。后来,他决定推行到全国,这也就意味着他要拿出大部分财产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而就当余彭年倾囊而出,全心作善事的时候,各种困惑也随之而来。

      余彭年告诉记者,自己掏钱作好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他送给记者的这本《余彭年画册》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段故事:他曾经捐赠给某医院用于救死扶伤的10部进口救护车,竟然被当地官员改成了办公用车。而且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发生过一次。他说:“好事难做,善门难开,可惜我们做好事,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也遇到不少不可想象的麻烦,甚至花钱吃力不讨好,都有。”在余彭年看来,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也正是许多人对做慈善保持观望态度的理由之一。他说:“有些部门拿到钱到手,它没有按照捐献人的意愿,要怎么做,它变了质,结果捐献人回去一看,看到变了质,他不高兴,而且老百姓的反映不好啊。”

      吃过亏的余彭年变得聪明许多,为了能让自己的钱真正用在刀刃上,他拿出几千万元购买了医疗用车,并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医疗队,为白内障患者免费做手术。他给我们介绍:“我有五个车,我有一套人马,还有我亲自指挥,我相信我会有信心。”现在的余彭年经常要通过电话或者传真来了解慈善活动的进展。他说:“我亲自看到,亲自摸到,看到这个病人做好了,我心里高兴。”尽管知道自己的方法并不高明,但是余彭年却乐此不疲,他本以为只要事情进展顺利,自己再辛苦都无所谓,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做法却遭到了一些医院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坚决反对。他说:“比如我做一个白内障病人,是免费的,现在它(一些)当地政府,做一个白内障手术要几千块钱,三千四千五千元不等,知道吗?这样它才有合法利润的,我们无条件免费的,那么我们做好(病例)以后,他没有钱收入,不是砸了他的饭碗吗?”余彭年无奈的告诉记者,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所能想到的方式就是妥协。余彭年无奈的告诉记者,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所能想到的方式就是妥协。“我不能跟他有争议,我不争议,你不合作我就不来了,我最多是这样子,到别的地方去,当然了,你东家不合作,我到西家去。”

      虽然遭遇过无奈,但余彭年说,阻力毕竟是少数,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84岁高龄的老人行善不止呢?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余彭年的人生经历。

      余彭年,原名彭立珊,1922年出生于湖南涟源蓝田镇。在很多人眼中,余彭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早年在上海拉过黄包车、摆过地摊,经历坎坷,1958年,他辗转来到香港,并改名余彭年。

      在余彭年的办公室,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刚到香港打工的经历。“现在他们一般打工的人,比我好得多,他们有空调,到我们酒店打工很舒服的,穿的吃的都好的,我们那个时侯,吃饭就一个面包,一杯开水就是一餐了” 。“湖南人不懂广东话又没有背景、没有亲戚,找一个工作不容易,我们当时打工一百块钱一个月。”“租一个床位,床位你知不知道,它两层高,一个上铺一个下铺,租的床位十块钱一个月,早晨洗脸要排队。”

      在香港的前几年,余彭年做过清洁工、勤杂工、建筑工,当时生活的艰辛,他至今记忆犹新。“你不努力的话,你不能够生活不能够生存啊,不然香港遍地黄金也不是这样子的啦,还是要奋斗的。”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余彭年的资产遍布香港、台湾和海外,而经营着酒店、写字楼、房地产。

      从余彭年的讲述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那段经历并不是一夜暴富的传奇,从孑然一身到香港谋生,到积攒亿万财富,这段创业史里,包含更多的是血汗。按照常人的想法,他年轻的时候吃过这么多苦头,现在正是该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了。那么,现在的余彭年过的是什么生活呢?

      余彭年:“到现在我对赚钱的兴趣很少了,几乎没有了。”在彭年酒店的职工食堂,尽管有着专门的座位,但是余彭年一天三餐都是简单的素菜和汤,食堂的墙上,有他的亲笔字:反对浪费、宁可多盛一次。

      而在孙子彭志兵看来,老爷子的穿着有时候还甚至有些寒酸。 彭志兵:“来来去去就是一套西装,袖口上几个补丁,衣柜里还有20多年前的一个短袖。”

      几年前,余彭年被确诊患上了糖尿病。每天早晨,他都要往自己的皮肤上注射胰岛素,由于年事渐高,身体变得越来越差,除了每天要打两次针外,他还要早晚服七次药。让孙子彭志兵更加担心的是,83岁的老爷子每天还在超负荷地工作,“他的工作要从早上七点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酒店事情多时,他要工作到四点多。”

      除了酒店的日常经营需要余彭年花费很多精力,他的慈善事业也需要他分出很多时间去管理。但毕竟,年岁不饶人,年过八旬的余彭年为了给自己腾出足够的时间全力以赴,投入慈善行动,他作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

      2002年6月1日,余彭年将彭年酒店的日常管理工作转交给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也就在这一天,他向深圳市人大提交了财产捐赠意愿申请,他要求人大立法保护自己的彭年酒店及其它产业部不被侵占、挪用、毁损,或者、转让、抵押,而它们所有的利润全部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在这份申请书的最后,余彭年表示自己年龄已高,恳请人大尽快批复。而在这份申请中,余彭年专门注明,自己的财产、遗产永远不作为遗产由任何亲属继承。对于他的做法,他的家人坦言,一开始谁都想不通。

      彭志兵现在的职务是彭年酒店的采购部经理,尽管在余彭年的产业中,子孙们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面对30多亿的家产,他们却没有继承权。对于这一点,他们很无奈,因为他们知道,老爷子认定的事情,要改变是不可能的。

      在余彭年提出捐赠申请的一个月后,他收到了深圳人大的回函,函中表示将马上采取行动,妥善处理,让余彭年的捐献愿望早日实现。但由于国家并没有针对个人申请立过法,目前深圳市人大还不能让他的愿望实现。下定决心的余彭年一年后,又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

      2003年,余彭年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签署了一份慈善资产托管与监督合同,按照这份协议,银行将安全保管余彭年的慈善资产和监督慈善资产的使用。

      2000年,余彭年在彭年酒店开业的时候曾经承诺,他要把这座酒店作为‘母鸡’,产生的利润全部捐给教育、科技、福利事业。而现在,余彭年已经给自己拟定了一份遗嘱,并且已经经过公证。他在遗嘱里边详细注明,要把全部资产都捐赠给慈善事业。

      采访中,余彭年告诉我们,他正计划着把自己其它的资产也投入到光明行动中。但即便如此,也是远远不够的。他说:“现在这个白内障的病人,全国有几百万例,但是每年新出来的病人,有四十万例。”一想到那么多的白内障患者因为贫困而无法治疗,余彭年说他经常感到自己的力量太微薄。就在记者准备离开深圳的时候,余老爷子还专门用毛笔写下了自己想说的话。“我做好事的目的,如果能扩大影响,海外侨胞、同胞,大家都来做好事,我感到高兴”。

      就在4月15日下午,84岁的余彭年又去了江西南昌,启动新一轮的“光明行动”,行走时余老爷子的步履已经有些蹒跚。他说他不知道自己还能这样奔波多久,他更期待的是,更多的人能参与做好事。 

    承  诺
     
      整个构想在港商余彭年的脑子里酝酿已久,身边接近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年近八旬高龄的余彭年突然决定:捐出身后所有家产,不给自己的儿孙继承。
      几年来,余彭年一直在做着一件稍稍令人费解的事:收缩分布在香港、台湾及海外的投资。能调集起来的资金都到了深圳,最后集中在“彭年广场”——耗资18亿元、楼高58层的一座巨型建筑上。
      整座彭年广场被用于作酒店,按五星级标准装修。58层高楼概不外售、出租一个单位面积。操一口混杂有湖南、上海、香港口音普通话的余彭年不无骄傲地说:“这座大厦全是我真金白银拿出来的,一不要还借款,二不欠利息。我还预留了一部分后备资金。这座大厦就是母鸡,我把它的全部利润永久性地捐给社会,70年不变。”
      78岁的余彭年在他依然耳聪目明的高龄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他的构想。2000年10月12日,彭年酒店正式营业。现在,包括他身边的人在内,任何人都不再怀疑他所决定要做的一切了。接下来他将采取的步骤是:争取深圳市人大立法,确保其捐献全部产业的承诺在身后付诸现实。
      早  年
      早年的余彭年是个穷光蛋,在故乡湖南省有过一段新闻记者经历。1949年以后,余彭年转而赴上海作一点小工商生计。1953年,余彭年在上海被捕,罪名为“逃亡地主”。
      三年监狱刑期届满之前的两个月,命运之神姗姗而来,开始眷顾狱中的余彭年。“逃亡地主”被查证不实,余彭年立刻获释。有人出面动员,让他回湖南涟源县去。
      上海已然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真的回涟源去?故园桑梓,换一个人,在这一境遇下,也许从心底里油然涌动的正是对故乡的渴念,然而,余彭年拒绝了回涟源这一选择。多年后余彭年就此答记者道:“那可不能回去,一去就完蛋,一辈子出不来……”
      余彭年最后申请去了香港。一个人,持一张通行证,行囊里只有一身衣服,就此开始了在人地两生的香港的漂泊。一开始找工作都非常困难,言语不通,那时的余彭年混杂的口音中还没有香港白话的影子。
      当年的漂泊者与其他人没有两样。他需要钱,渴望的是滚滚而来的金钱……
      挫  折
      30来岁的余彭年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月薪100块港币。吃饭、坐车……所有开销都在这里面。50年代末,这笔钱大概值现在的港币2000多块。无论如何,这就是他在香港的起点。
      50年代末的香港,后来的一代巨商李嘉诚此时照样戚戚无名。余彭年则在清洁工、勤杂工、建筑工之间变换着工种。从勤杂工到建筑工,他跨越了自己的又一步台阶,这使他对建筑、进而对房地产业稍有认识。后来他有机会追随一位老板进入台湾房地产市场,历练愈来愈深。小本经营式的原始积累阶段刚刚过去,余彭年的经验、身价跟着有了提高。老板以单独出资,利润则双方平分的方式放手让余彭年自组公司进行经营。人到中年的余彭年在这一阶段坚实地建立了自己的基础。
      年轻时有过誓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余彭年捡视着他掘到的“第一桶金”,同时筹划着下一步掘金路向。到此阶段的余彭年,更多的金钱,已经与他的生存状况并无太大的关系,但是他不准备稍有松懈。一辈子别无嗜好,不跑马,不打麻将的他依然习惯性地保持着固有的生活方式,自奉甚俭。他将目标瞄准在股票市场。
      60年代开始高涨的港台房地产业在造就一大批巨商,也包括跻身其间的余彭年的同时,培植了一个持续升温的股票市场。余彭年并不熟于此道,但他一举将全部资金投放进去,灾难随之而来。1967年,股票从1700点高位狂跌至300点,余彭年损失2000万,几乎是他的整整“第一桶金”!
      崛  起
      余彭年再一次在原始的意义上认识到了金钱的价值:与生存密不可分。他必须重新来过。在股票市场投机跌下的这一跤,也从此形成了他终生不改的一个判断:股票是个坏东西。
      他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房地产界。1967年,香港著名影星李小龙死了,留下一套1000平方米带旅游池的豪宅。香港人迷信,说名气太大的人住过的房子不能住,所以没有人敢买。余彭年当机立断,从银行贷款70万元,自己掏出30万元,花5万元装修,租给外国人住了8年,靠租金还清了银行贷款。到1996年,这套房子价值达到7000万元。1975年,寓居香港的某国领导人的情妇去世,余彭年花250万元接下她的豪宅重新装修,到1995年,这套房子升值至8000万元。余彭年审时度势,将房子都转手卖了出去。
      奇妙的香港房地产界为余彭年重新崛起提供了一次次机遇。他不能忘情香港这片土地。没有当年背上的“海外关系”,他也许不至离别故土,流寓海外。多少年来,他沉浮在严酷的生意场中,无暇他顾。但1981年,国门渐开,余彭年算一算,自己也到了近60岁的年龄,这一次他蓦然记起了自己的故乡:湖南涟源。
      归  乡
      涟源县蓝田镇是余彭年的生身地。寄身海外之前的余彭年,本名叫彭立珊。彭父在蓝田镇经商数十年,兵荒马乱时节,有一次身遭枪击,险些丧生。实际上,早年的故乡在余彭年的脑海中,不乏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记忆。父亲告诉过他:1912年蓝田水灾,彭家全部人丁连同房屋财产被洪水冲散,幸而有乡邻照顾,才得以重建家园。
      1981年,少小离家的余彭年,老大回到了故居。七年后,湖南省政府在省会长沙刻碑铭记他历年来对故乡的捐赠:
      涟源县医院救护车,各种医疗仪器
      涟源县龙卷风救济款
      涟源市立珊学校
      涟源市水坝一座
      涟源市彭立珊救护中心
      长沙五一广场地道工程
      长沙市彭册珊救护中心
      大庸市彭立珊救护中心
      ……
      上述捐赠项目,折合人民币约1500万元。而这些还只能算是余彭年对内地大规模捐赠的起步。捐赠偏重在医疗、教育等项目上。香港《东方日报》统计:到2000年6月止,仅学校一项,余彭年已在内地捐助400余所。无数素昧平生的人在受益。
      故乡以极大的热情接纳着衣锦荣归的游子。然而,余彭年不无怅惘。事情起因于他捐给长沙的10辆进口三菱救护车。按余彭年的预想,10辆设备齐全的救护车应该对受捐单位的急救能力有所提升,当然,最终是对病人有所裨益。但两年过去,他却获知:救护车外观依旧,里面的设施却被改造,本应用于急救病人的车子成了掌权者的座驾。余彭年多次交涉,而无结果。最后,愤怒的余彭年将改变用途的车悉数收回,转赠涟源县几家医疗单位。出乎意料:转赠的救护车在涟源再一次被改变用途……
      其它捐赠项目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余彭年禁不住给省政府提笔写信:
      “海外侨胞并不是生下来注定发大财、能成为大富豪。其实,他们大都是凭着一双空拳、苦打天下起家的。然而,只要事业有成,他们不忘为家乡造福。
      “每一块钱都凝结着侨胞的血汗,饱含着他们的心酸。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把它浪费和滥用……”
      这封信获得了预期中的效果。省委办公厅印发了余彭年的信,有关负责人并加以批示:余先生的信写得很诚恳、很坦率,以诚相见,肝胆相照。信中列举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总结教训、举一反三、切实改进。
      实际上,余彭年的要求很简单,他只希望他的捐赠用在恰当的地方,任何受捐方都必须满足他的这一要求,故乡也不应该例外。
      无  悔
      1998年秋天,长江水灾波及湖南,余彭年捐款100万元。许多人通过电视见到了余彭年脸带歉疚的神色及其解释: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了他的资金调动,在建中的彭年大厦需要资金,所以只能捐100万……
      也许,任何慷慨陈辞都不及余彭年此时的略显无奈,更能印证他曾经表白过的那番心迹:“每一块钱都凝结着侨胞的心血……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把它浪费和滥用。”余彭年遍施金钱,然而,更多的时候,他却在锱铢必较。
      彭年大厦历时数年落成了,亚洲金融危机也已成为过去。一份最新的捐助方案在余彭年的案头形成。他的决定是:将彭年酒店2000年10月10日至16日的营业额1000万元全部捐赠深圳高交会,设立“彭年科技奖励基金”。为保障这项科技奖的长远运作,余彭年进一步明确:每年再追加1000万元,扩大基金规模。
      10月份,首届“彭年科技奖”经专门设立的评审机构评定揭晓,18名科技工作者和经营者获奖,分享总额为350万元的奖金。
      设立科技奖是余彭年多年的心愿。从医疗、教育到科技——这一认捐路向,清晰地显示出的正是纵横海外数十年的余彭年的目光及兴趣所在。一个操控着十数亿巨额财富的老人,不为身边的子孙稍作考虑,更多地关注着记忆中的故园,遥远的穷困山寨学校,后起的科技精英,自身则无欲无求。到此境界的这样一位老人,对金钱、财富又该持什么样的认识呢?早年的余彭年渴望过、追逐过的是滚滚而来的金钱。
      本刊记者在装修一新、宾客如云的彭年酒店见到余彭年。老人谈起他的过去,话题最后转到发生在彭年酒店的一个小事件。事件的主题当然与金钱相关:一位住客不久前在香港报章上刊登启事——
      本人于2000年7月25日入住深圳彭年酒店,由于离店匆忙,将港币150万元现金遗留在该酒店。正当本人焦急寻找之时接到该酒店电话通知,本人之港币150万元现金已被该酒店员工发现并由酒店妥善保管。本人因此免除巨大损失。藉此机会,谨向彭年酒店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鸣谢人 郑学彬
      2000年8月3日
      远比失主更惊喜的是余彭年。拾获巨款的员工获得了余彭年亲手颁发的“诚实奖”。也许,饱经商海波诡云谲、人世载浮载沉的余彭年老人无从在来访的晚生面前,用三言两语简单地阐释“诚实”与“金钱”这一复杂命题的内涵及关联,但老人显然不愿轻看他颁出的这份“诚实奖”。他不无欣慰,很可能正是他在暮年对财富的态度,感召了一个有待接受金钱考验的普通而年轻的员工。年轻人居然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多少人难以面对的考验。而他在自己的宽敞远胜于酒店内总统套房的办公室目睹了这个小事件。骄傲的老人轻啜一口清茗,回顾自己跌宕起伏有如传奇的半生,禁不住感慨系之:他追逐过金钱,他如愿以偿地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不管这些财富凝聚过他多少辛劳与创造,如果它来自社会,那么,最后将它无保留地回馈给社会,为什么不是一项睿智的安排呢?他不懊悔。

    《大地》 (2000年第二十一期)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