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
|
时间:2006/04/14 出处:环球时报 |
简体字推广扩大中华影响 繁体字缺失影响文化传承 ●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 何洪泽 ●本报记者 张楠伊 国内和世界中文媒体最近报出一条新闻,据一位学者称,联合国“决定从2008年开始,取消目前中文简体字和繁体字并存的状况,改为只使用简体字”。这一消息刊出后,立即在世界华人圈内引起广泛争议,台湾岛内一些人甚至要发起网上“保卫繁体字”的运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联合国有关官员,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繁体汉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相处了几十年,出现眼下的争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联合国早不用繁体字了
近些天来,许多国内的人士纷纷找记者打听“联合国是否要废除繁体字”的事,记者非常奇怪。由于工作关系,记者天天要看联合国的文件,中文文件一直都是简体字,哪有什么繁体字的联合国文件!
记者担心自己孤陋寡闻,立即跑到联合国大楼23楼的中文处,询问该处规划专员刘达政先生。刘先生从1973年开始就在中文处工作,他表示从未听说联合国“决定于两年后废除繁体字”一事。更重要的是,30多年来,简体字是联合国唯一的中文“版本”,因此也“不需要”做这种决定。刘先生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从他进入中文处工作开始,联合国就使用简体字,以后也一直使用简体字,没有用过繁体字。
记者还采访了中文处其他一些老员工,他们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还回忆说,当时翻译还用手写,有些人一开始还习惯性地用繁体字,校对人员会把这些文字改成简体字。即便校对人员漏改了,在最后打印时也会改过来,因为中文打印机全部是中国国内生产的,字库都是简体字,没有繁体字。
记者又去联合国图书馆查联合国使用文字情况。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根据《联合国宪章》,中文和英、法、俄、西五种语言为联合国官方语言。1973年中文又被规定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不过,一个会员国使用什么文字,是其主权范围内的事,不需要联大讨论,其他国家也不会提出异议。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重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联合国的中文官方文件已经“自动”从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只有原有的历史文件仍维持为繁体字。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情况,也都和联合国一样,只使用简体字。
■简体字和繁体字各有优势
随着目前全球汉语热的兴起,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使中华文化中的大量古代典籍至今仍然能为人们阅读和理解。汉字作为共同的书写体系,也是联系中国各方言区的工具,在当今也成为世界华人联系的共同纽带。
目前的汉字大体上可分为繁体和简体两个系统,这其实是自汉字产生以来就有的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锐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汉字产生,简体字、繁体字之分就一直存在,同一个字可能有两种字体,特别是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俗字”,即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在严格意义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简体字”实际上应该被称为“简化字”。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就公布了《简化字表》,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府分阶段公布了《简化字表》,并在大陆范围内加以推广。
许多专家表示,现在公布的简化字大多数是收集民间流传已久,比较认同的简化字体。中国以前曾经试行过一些简化过头的生造简化字,有的甚至失去汉字原有结构意义。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简化字,如“展”字曾被简化为“尸”字下面加上“一”,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尸横遍野”,但如今这样的许多字都已经被废除了。目前,中国在实行简化字时非常慎重,通常都要先试行一段时间,在报上刊登,反响好的才保留。
专家们认为,其实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有各自的优点。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进趋势基本上是由繁入简,可以说汉字的历史就是一个简化的历史。在1949年前,大部分中国民众不识字,现在大陆民众的识字率约90%,除了普及教育的作用外,简体字的推广也功不可没。
郭锐教授认为,从大众文化的使用角度讲,简化字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世界上一些使用汉字的国家也因此进行汉字简化。比如,日本早就有自己的简化字,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中还部分地吸收了日本的简化字。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开始正式推行简体字。即便是一直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地区,在民间也有不少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出现,比如台湾的“台”字,大部分台湾人约定俗成使用简体字的“台”,而不是繁体字“臺”。
郭锐教授说,当然,繁体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在书法中。更重要的是,繁体字是对汉字演变的一种记录,如果繁体字消失,汉字的演进链条中就会缺失一环。另外,繁体字的识别能力还是阅读经典古籍的前提之一,如果不识繁体字,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必然受到影响。
■简化字越来越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体
去年5月,《纽约时报》上刊登著名记者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标题首次使用了简体字。这一罕见举动,立即引起全球华人的关注。许多媒体和专家认为,繁体字用于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使用人数约为3000多万;简体字用于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区,使用人数超过13亿,而且目前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也开始兴起使用简体字的趋势或热潮。无论是《纽约时报》用简体字作标题的新闻还是以上这些数字,都表明简体字在世界上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认可和使用,越来越成为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主体文字。
以前,繁体字曾经是汉字在海外的唯一形态,无论是唐人街上的商铺招牌,还是中文媒体,或是汉语教学,一律使用繁体字,但这种情况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在美国从事多年汉语教学工作的马先生介绍,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前,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延续着繁体字的传统。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陆留美博士毕业,他们开始编写简体字的中文教材。现在美国2300多所高中开办中文“先修课程”,采用简体字已经占了一半。
在海外中文媒体方面,虽然大多数简体字报刊尚处在免费的地区服务型报刊的阶段,但一些主流的中文媒体如《侨报》已经开始使用简化字。海外中文网络媒体由于自身的优势几乎都采用了繁、简两种文本,但其中许多华人网站的默认首页是简体字。在大陆移民和留学生集中的地区,不少中餐馆的招牌和菜单已经换成了简体字。居住在纽约的钱先生说,现在不仅纽约的许多市政标志已经改成了简体字,他在许多喜欢以汉字为文身图案的老外身上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简体字。
据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施晓慧介绍,英国的华人绝大部分都来自香港,以前那里的华人圈是繁体字的天下,但现在包括伊顿公学在内的很多一流学校都选择了简体字教材。
虽然在日文和韩语中的汉字多是“传统汉字”(相当于繁体字),但这些国家的中文学习者大多选择了简体字。据本报驻韩国特派记者徐宝康和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孙秀萍介绍,韩国和日本的汉语教材,包括电视教学,大部分都用简体字。在韩国,50岁以上的人只懂繁体,而30岁以下的很多人学习了中文以后,简、繁体字都懂。
在美国教中文的马先生说,美国的主流媒体几乎天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就连学校教日文的老师都在说中国。学生们知道,现在中国正在崛起,亲历中国就等于见证历史。据马老师的观察,90%以上的中文学习者都选择大陆作为他们的留学地,这也是简体字成为汉语教学主流的原因之一。
■繁体字不会消亡
当被问及繁体字会不会走向消亡的问题时,受采访者普遍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美国的马老师说,尽管简体字笔画简单,但是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未必就是最容易掌握的。因为繁体字在编字时更有讲法,有些简体字过于相似,对于外国人来说不容易区分,而且中国文学或历史专业的学生一般都选择繁体字,这有助于他们日后阅读古典文献。在日韩文化中,繁体字也是不可剔除的一部分,因为,不认识繁体汉字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本国历史。即使是长期使用简化字的新加坡,由于一直与各地华人打交道,新加坡领导层一再号召和鼓励年轻人到海外打天下,也鼓励他们学会辨认繁体字。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宁教授是中国新的规范汉字表研制专家组组长,她对本报记者表示,她不赞成简化字取代繁体字的说法,而应提倡“识繁写简”的做法,即在现代汉语中写简体字,但需要会认繁体字。这不仅有利于中华文化历史的传承,也有利于两岸的交流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