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假如毛泽东领导红军进行凇沪会战
|
时间:2006/04/04 出处:凯迪网络 |
假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把国军与红军互换,会是什么结果?
历史本来不容假设,但是,每每我回顾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心中总是郁闷。
我经过思考认为,中国抗战的惨痛历史,原因在于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没有抗战的领导权。因此,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假如当时是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执掌这个国家,会是什么结果呢?
有的网友立刻回答,那么连“9.18”、“1.28”、“7.7”都不会有了。有道理!
但是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反演历史的意义。
还有网友说:“如果把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当时换过来,抗战史会有不同,但从根本上改变的绝不是抗战史,而是毛泽东或蒋介石其人。”也有道理!
我要探究的,就是发生那样的大挪移,抗战史会有怎样的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假设“7.7”事变后,蒋介石主动下野,让贤毛泽东,同时,国军迅速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这样,反演抗战的历史将从“8.13”凇沪会战开始了……..
第一部 毛泽东领导红军进行的凇沪会战
问题一,毛泽东会主动选择凇沪会战吗?
中共的抗战史,把凇沪会战的起因定为日军主动进攻,国军、台湾历史则说是蒋介石主动选择的凇沪会战。
国军方面的历史考证说,当时国民政府考虑华北平原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及大兵团运动,并距日方东北补给基地较近,附近又有冀东等伪组织活动,所以形势于我不利。如果日军依靠东北为后方,占据华北、西北,然后南下,则情况殊难预料。如我方能借全面开战,引诱日军投入重兵在凇沪间我既设国防工事前与我争夺,不但能牵制日军在华北行动,同时还可能使日军触犯列强在华利益引起国际干预。
陈诚在《八年抗战经过概要》中总结认 为:“......(我)以主力毅然使用于凇沪方面,因上海乃我经济重心,中外观瞻所系,故我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双方作战重心,乃由华北移至华中;相持三月以上,使我长江下游工厂物资 ,得以内运,国际观感,为之一新,所获政略上之 成功尤伟。….由此战役演成之结果,使敌被我诱引,不得不逐次被动增援,而形成上海敌我主力三个月之激战,使在华之敌军,不能任意行动,造成华北有利之形势,尤其使山西之我军,有准备之余裕,结果在山西之敌军,始终不能越黄河一步,此实为我 战略上最大之成功”。
粗看很有道理,很有舍生取义的味道,如果真是如此,那就是一相情愿、自讨苦吃!我们可以指出蒋介石在此的多处失误:
江浙尤其是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能晚一日遭受战火蹂躏,就保存一点抗战的实力;上海战场选择错误,适合日军发挥海空优势,而不利于我军作战;
以几十万人的性命换取后方的疏散时间,更是一派胡言,没有战火的威胁,疏散不是更从容?
中国当时战争准备不充分,不宜扩大战场范围;寄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不是一相情愿吗?
毛泽东将不犯蒋介石的错误,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合适的规模与敌作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他将避免将战场扩大至江浙,而是以华北为主战场,以长江流域为依托,与日军周旋。如果毛泽东的战略得以实现,那么,战场将局限在华北地区,中日将进行长期的拉锯战,抗战的进程不会缩短,但是我国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
问题二 红军的抢攻
战争是双方的,毛泽东不希望日军攻打江浙,日军就一定会攻打江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红军在与日军进行江浙会战时,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毛泽东会不战而弃上海吗?有这种可能,因为上海作为战场的确不利于我军。但是考虑到国际、民望的影响,毛泽东还是会在上海与日军交战的。
在战役之初,红军将集中兵力、火力,迅速歼灭日本在上海的驻屯军。在“8.13”初期,日本在上海驻军不超过10000人,主力是海军陆战队4000人。考虑到日军的海空优势,蒋介石以一个第九集团军攻击日军显然力量不足,攻击进展缓慢。战至22日,日军在杨树浦登陆,进攻被迫停止。按照红军的战术,红军起码会由集中3个集团军集中攻击日军。
由于是巷战,而且日军的工事异常坚固,红军将采用多种战术推进。
山炮象步兵一样冲锋,沿街道推进,采取炮筒直瞄的方式轰击日军;步兵凿开建筑物的墙壁,穿墙攻击;把有限的冲锋枪、驳壳枪集中起来,和掷弹兵组成敢死队,冲击日军;火烧辣椒释放辣椒毒气配合进攻;炸断电路,趁夜暗攻击等。如此,一周之内基本可以肃清日军。
问题三、红军的防御
在日军先期到达的第3、第11师团登陆后,红军面临着新的选择。
由于我军没有海空配合,难以将日军登陆部队赶下大海。而且,由于日军采取正面进攻的打法,加之战场狭窄,很难有侧翼包抄的机会,因此,红军将打一场艰苦的防御战。
这是猛烈的火力与坚强的意志、坚固工事之间的较量,日军无疑火力占优势,而红军斗志高昂,而工事的坚固程度,左右着战场的态势。
红军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上甘岭那样的地下工事,他们将采取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掘壕!
上海周遍地区很快被蜘蛛网般的战壕、交通壕所包裹起来,壕顶覆盖树枝树叶的伪装,从空中看,日军可以知道战壕在那里,但不能断定里面是否有人。依靠战壕,在敌人火力急袭时可以大面积的疏散,而敌人冲锋开始后又可以快速集结。
掘壕是为了保存自己,有效的打击敌人则有另外的办法,“短促出击”。
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军的“顽强防守、短促出击”是失败的,因为红军在消耗之后没有补充,在上海没有这样的问题。
国军的短促出击也很巧妙,值得红军学习。冯玉祥部就把战壕超常规深挖一尺,部队携小板凳作战。日军攻上来,冯部假装后撤。日军占领冯部的战壕后,才发现日本人的小矬逼个在战壕里根本看不见外边!此时冯部乘机反击,尽歼日寇。
红军应向国军学习此法,以短促出击反复拉锯,消耗敌人。
问题四、红军与日军的战斗力
客观的说,日本海军是一流、空军二流,陆军就是三流,如果日军和美军、苏军、德军打野战,结果就是屠杀!美日的瓜岛争夺战说明了这点。
红军的战斗力,起码和日军相当。
日军的海空力量占绝对优势,陆军坦克、重炮占优势,轻兵器则处于劣势。
红军的7.9MM“汉阳造”“中正式”口径大于日本6.5MM的友坂三八式步枪;7.9MM的捷克轻机枪优于日本6.5MM的十一式、九一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优于日本6.5MM的三年式重机枪,和日本7.7MM九二式重机枪。
红军还有几件得手的武器,就是7.63MM“帕克门”冲锋枪、11.43MM“汤姆生”M1921冲锋枪,以及7.63MM“毛瑟自来得”1898式半自动手枪,俗称“盒子炮”、驳壳枪、“二十响”。
就射击技术来说,日军射击准确,据说射击时无需抵腮瞄准就可射击,红军的射击技术可能比之稍逊。但从大渡河岸边赵章成3发迫击炮弹击毁3个碉堡,说明红军的掌握武器的程度也相当了得。
就步兵战术而言,红军优于日军。在防御作战中,红军通常将敌人放至50米内,然后以猛烈的手榴弹轰击,随后是密集的射击。
就拼刺技术而言,日军优于我军,曾有传闻称3-5名中国军人才能刺倒一名日军。但是,日军热衷于武士道、拼刺刀恰恰表明了他们的愚蠢。
在短促出击中,红军将把有限的冲锋枪集中使用,反击队伍中还有配备驳壳枪的大刀队。
一手驳壳枪、一手鬼头刀,是国军和八路军近战时的共同选择。在第五次围剿时,国军就这样组成敢死队攻击红军,后来八路军、二十九路也用此法对付日军。
在反击作战时,普通步兵将迅速接近敌人,猛烈投掷手榴弹,然后冲锋枪队猛扑上去,向龟缩在战壕里的日军猛扫,日军跳出战壕迎战,首先遇到的就是大刀队“二十响”驳壳枪的弹雨........
问题五 大歼灭战的契机
日军屡攻上海不克,连续增调第9、第13、第101师及重藤支队(台湾旅)到上海,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即便如此,面对国军的前赴后继也是缓慢推进。
日军大本营10月初决定将侵华战争主要进攻方向从华北转向上海方面,急从华北、东北、国内抽调部队,于20日组建第10集团军援沪。11月5日,由集团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6、第18、第114师团及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突然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策应上海派遣军实施迂回包围。
这时,就暴露出国军的弱点,害怕迂回包围,经日军这样一包抄,上海国军顿时瓦解。这样的例子在抗日战争中非常多。在多数情况下,国军人数起码是日军的3倍,即便是日军1换3,日军也是耗不起,但每每日军一迂回包抄,国军就很快全线崩溃!
原因何在??????难解!!!!!!!!
但是日本这点迂回的小伎俩用在毛泽东面前,简直就是“老鼠给猫当三陪”!
毛泽东对于迂回包抄的招法烂熟于心,他认为,敌人的大迂回虽然造成我军后方的威胁,但也提供了割歼敌主力集群的机会。
在红军的战役部署上,强大的预备队是不能少的,即使在防御最艰苦的时刻,红军宁可放弃阵地收缩战线,也要保证战役纵深。而对于上海会战时两翼的安全,早已给以极大的关注。
在红军的战法里,要避免与敌正面交战,避免攻击坚固设防之敌;而要主动寻歼弱敌、孤立之敌、行进间之敌。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攻击前进,此时,红军将集中战役预备队,对日军进行战役反击。
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曾在高山峻岭一昼夜强行军200多里,因此,在日军以为包抄得逞时,红军的战役反击部队就已经杀到眼前。
国军投入上海战场达到75万,除去伤亡,在此时应当还有近50万人。按照这个比例、按照红军起码保留1/3预备队的作法,红军将可以集中15万人以上进行战役反击。
红军将趁暗夜,多路、多股,从侧翼迅速穿插至日军各部之间,形成夜战、混战、肉搏战的局面。擅夜战是红军的特长。
红军士兵都知道,在失去指挥后,就向枪声最密集的地方靠拢,因此,红军不怕被打散。日军虽然火力占优,一旦被分割,其携带的弹药也不能保证其高强度火力的消耗。因此,战场的态势将是红军分割、日军全力粘合的争夺。
这场战役反击将是中日两军最直接的碰撞,结果很难说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战役反击必将使日军的部署混乱,起码可以使上海正面的红军安然组织撤退。
问题六 结果
红军与日军的凇沪会战,可能不会象国军那样时间长,因为红军给以日军大量杀伤,必将导致日本的疯狂增兵,而红军的伤亡也会促使红军将领选择合适的战场进行下一次较量。
国军在上海投入85个师75万人,伤亡超过25万,死亡的有18万,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其中死亡5万人。中日死亡比超过3:1。
但是笔者对于凇沪会战中国军毙伤日军的数字有疑问。按照毙伤日军9万人的说法,我军部队减员1/5,而日军则是减员超过1/3,接近1/2!如此惨重的损失,日军何以保持攻击的势头????因此,日军的损失,可能不到9万人!在此存疑!!
假如换成红军,我们可以推算一下,当年国军曾经以100万之众发动第五次围剿,面对10万红军战战兢兢的采取“碉堡推进”,足见红军的战斗力数倍于国军,说以一当十是夸张了。国军士兵打鬼子的劲头肯定远远超过打内战。因此,说红军战斗力超过国军一倍还是恰当的,这样,红军与日军的凇沪会战,中日伤亡比将会在2:1左右,这个比例是日本海空优势决定的。即便是红军与日军伤亡比达到3:1,只要是实实在在的毙伤敌9万人,那么,日军的气焰将极大的受挫!
红军将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将使日军向南京推进的脚步放缓,从而为红军迅速转入吴福、锡澄间既设国防工事,为下一步南京会战作准备...... 阿道夫二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