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张自忠:一句话招来“汉奸”骂名2006/04/01
  • 国军抗日纪念馆:群像以蒋介石为首2006/03/20
  • 抗战时期,国军官兵的豪言壮语2006/03/15
  • 萨苏:梦里燕赵之吾祖吾妻2006/03/10
  • 张学良葬送日本国内反战力量2006/03/09
  •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之死与葬2006/03/08
  • 少帅张学良与共产党的四十万元情谊2006/03/07
  • 尘封历史:“驼峰”英雄的悲情人生2006/03/03
  •  
    中国的斯大林格勒:血战常德
    时间:2006/04/04 出处:网易论坛
    近日看一关于常德会战的文章,深感震动, 于是寻找了一些关于此战的资料,整理贴出,以表敬意.

    1943年11月2日--12月20日“常德会战”,正值“开罗会议”,举世瞩目。美国总统罗斯福询问常德守城将军的姓名,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保证“常德就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

    简介:
    常德“控引巴蜀、襟带洞庭”,号称“鱼米之乡”,是中国军民抗日大粮仓。为了牵制中国军队南下远征缅甸,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命令“中国派遣军”第11军主力和第13军一部,配备空军和毒气瓦斯部队,举兵10万进犯常德。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余程万部衔命守城,苦战16昼夜,殉国八千,仅余100多人突围。12月3日,常德失陷。12月9日,常德光复。12月20日,日军伤亡三万,败退驻地。常德会战的胜利,国民倍受鼓舞,盟军为之欢呼。

    常德军民浴血鏖战,惊天地、泣鬼神。1945年建立的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烈士公墓,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不断有日本老兵来敬献花圈。

    ----------------------------------------------------

    “苟一息尚存,决不使敌占领河洑,即战至一人一枪,亦不放弃寸土。”
    ---守卫在河洑阵地的第57师第171团二营阮志芳营

    常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常德会战被众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家视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面对日寇虎狼之师,八千铁血男儿和常德民众生死与共,用血肉之躯,用铮铮铁骨,死守孤城,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抵御外寇,震惊中外的孤城壮歌。

      常德自古就是湘鄂川黔的军事要塞。正如明代军事地理学家顾禹所说,常德既是荆湖唇齿,亦为滇黔咽喉。这里还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抗战时武汉失守后,这里是重庆大后方的惟一物资补给线。

      常德会战发生于1943年11月初至12月下旬,历时50天。1943年秋,日寇为策应其南方军的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向滇缅方面使用兵力,集中约5个师团、4个支队共8万余人的兵力和130余架飞机以及毒气瓦斯部队,在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的指挥下,对常德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参战部队有15个军,约20余万人。当时负责坚守常德城的是中国军队第74军57师,代号“虎贲”,师长是余程万。

      是年11月2日,横山勇率十几万日寇从湖北进逼常德,常德会战由此开始。中国军队在澧水流域沿公安、石门、澧县、津市、安乡、南县长达180公里的战线坚守阵地,全线抗敌,与日军展开一城一地的惨烈战斗。日军先后于3日占公安、南县,6日占安乡,15日占津市、澧县、石门,18日占临澧、慈利。

      1943年11月18日,日军拼力突破澧水、洞庭湖等外围防线,向沅水北岸的常德城狂奔而来时,第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早已率部疏散了全城百姓,向全师8000余官兵发表了一篇长达3563字的《保卫常德文告》。23日,日寇完成对常德的合围。“虎贲”57师8000余人被数万日寇围在常德市区。24日敌军抵达常德城郊,开始对常德城发动围攻。26日,日寇从东南西北同时进攻。到27日下午,8000余守城官兵剩下不足3000名。29日,日军无耻动用毒气攻破常德北门、东门,“虎贲”与日寇发生激烈的巷战。30日,“虎贲”不足1800人。

      12月2日晚,57师在已成火海的常德城步步撤守,最后剩下师部指挥所“仅300公尺左右”的弹丸之地,士兵剩下300多人。余程万师长向第6战区上将司令孙连仲发出“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第七十四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的最后一电。余师长口述电文完毕,准备举佩枪自裁,卫士见状立即夺下枪支,苦苦劝阻。最后,余程万带领104人突围,突围中有3名团长战死。3日,常德大西门失守,全城沦陷。常德保卫战从11月18日开始,到12月3日结束,日军攻城兵力达3万多人,大小炮300余门,而我守城官兵仅8000人左右,孤军坚守达16昼夜。

      常德失陷后,中国各路援军缩紧对常德城的包围,先后攻占德山、陬市、河洑、王家桥、白鹤庵等四周要地,12月9日,57师余部配合58军新11师32团由东门率先突破常德城,11日,中国军队收复常德,日寇狼狈蹿回长江以北。

      据当时国内媒体记载,中国军队能在一个中级城市坚守5天已很罕见,而常德保卫战,“虎贲”坚守了16个日夜。英国当时的《新闻纪事报》以“中国饭碗之战”报道了常德保卫战,介绍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而美国的《纽约时报》、《芝加哥太阳报》等媒体称,“日寇在洞庭湖西产米区的失败,对盟国意义重大”。

      日军在此役中投入到直接进攻的兵力近9万余人,加上策应作战的第39师团和熊剑东伪军,总计达10万多人,其中用于围攻常德的兵力就有30个大队之多。据《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记载:敌总计伤亡近4万余众。在常德保卫战中,日寇以伤亡1万5千余众的代价,得到一座废墟。被中国军队击毙的中将,有敌39师团师团长澄田睐四郎。

    血染的记忆——亲历者回忆常德会战

      11月23日,日军从马木桥一带集中了40门重炮轰打东门城墙。那一仗打得惨烈无比,我们不少士兵连人带枪被埋进了断墙里。经过10多个昼夜的激战,守城部队子弹越来越少。士兵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拼刺刀,都是一个对敌人三四个。由于寡不敌众,许多士兵被鬼子刺得浑身是洞……11月30日凌晨,师长到一六九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织部分人突围,向从德山方向赶来的援军求援。几天后,我随援军进入常德城,才得知团长柴意新已经阵亡。他身边的士兵说,他身中4弹,全身衣服被鲜血浸透,死时紧抱着枪不松手。那时,柴意新刚结婚不久,他扔下新婚妻子奔赴前线,这一别竟成永诀。
                                   ——吴荣凯
      吴荣凯,1922年生,曾任中国军队74军57师167团上尉书记。

      11月28日,日军向北门阵地发射了两枚窒息性毒气弹,防守阵地的两个排官兵窒息而死。11月29日上午,一架飞机在常德上空盘旋了两周后,向我们包扎所投下一大包东西。我们以为是炸弹,但很久不见爆炸,就冒险打开,大伙儿一看都乐了,原来是4大包子弹。
                                   ——顾华江
      顾华江,1926年生,曾任中国陆军74军57师170团卫生员。

      一天拂晓,人困马乏,大家都在阵地上睡着了。我突然听到前面20米处有一阵“呼、呼”的声音,抬头一看,月光下,一片白晃晃的刺刀近在眼前,一群鬼子弓着腰正悄悄向我们阵地摸过来。我抓起身旁的手榴弹,向敌群连续扔出了好几颗,10多名鬼子被炸死……从我们进入阵地到常德会战结束,鬼子也未能攻下我们的阵地!
                                   ——刘志青
      刘志青,1926年生,原中国军队74军51师152团迫击炮连任观测员。

      常德会战刚刚结束,我们进入常德城清理战场。我们是战斗结束后第一批进入常德城的人。城门半开着,死寂,感觉很恐怖。我们站在城门外,有些怕,一时不敢推门。门一开,哎呀,那种气味根本形容不了。那真是五味俱全,硝烟味、烧焦味、尘土味、尸臭味,什么味道都混在一起,扑面而来……大西门离十字街不远,十字街口全是死尸,分不出哪些是中国人,哪些是日本人。很多尸体血肉模糊,有的还掉了头。我看见穿着日本军服的,就上去狠狠地踩。
                                  ——陈光圻
      陈光圻,1921年生,原常德县警察大队分队长。

      会战结束后我们又回到常德,城里几乎看不到一间完整的房子,连瓦片也被烧成红色,到处都有尸体。
      常德会战后一个月,我参与修建了常德公墓。
                                  ——熊孝先
      熊孝先,1917年生,原中国军队74军军部战炮营排长。

      虽然他们最终在孟良崮全军覆灭,但他们始终都是值得全民族永远纪念的英雄

    七十四军五十七师被围常德的最后一封电报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七十四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另注:国军在此次作战中伤亡四万余人(其中阵亡两万三千八百三十五,含军官七百九十员),日军伤亡两万三千余人(其中阵亡一万余人,含大佐级高级官员九名,五名联队长)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