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周刊:搜索的十六年流变
|
时间:2006/03/28 出处: |
未来的搜索,是否会成为商业社会中必不可少却又渐渐脱离聚光灯追逐的基础性工具?
本刊主笔|陈琼
那些在“Google地球(Google Earth)”服务刚推出的时候,曾经对着电脑屏幕寻找自己家的居民楼的人,可能很快就要经历从兴奋到惊叹,再到茫然的心理过程了。因为大家还没来得及好好消化掉“Google月球(Google Moon)”所带来的震撼,几天前,“Google火星(Google Mars)”又已经悄悄登场。几乎和“Google火星”同时到来的,是Google和美国耐克公司联手推出的有关足球主题的SNS服务,另外还有“Google财经频道”。“无论Google承认与否,这都标志着Google的一个转型,即正变得越来越媒体化。”美国资深IT评论家John Battelle如此评价“Google财经”的出现。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却又那么不着边际,你甚至永远也无法揣摩出Google的下一步会走向何方。Google的创新如此之快,其似乎无穷无尽的驱动力究竟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还是要甩开竞争对手?即使Google有着“整合地球上所有信息资源”的宏大目标,但Google真的很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在做什么、改变了什么吗?
“Google也不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商业模式都是应用出现之后才能确定。”3月17日,出现在南京全球搜索引擎战略大会(SES)现场的Google大中华区销售和业务开发总裁周韶宁感慨道。而阿里巴巴、雅虎中国CEO马云在和大会主席克里斯·谢尔曼(Chris Sherman)对话时说:“我不懂搜索引擎”,“我觉得互联网会改变人类社会,搜索只是一种工具,并不会改变人类社会。”
但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早已经被搜索彻底改变。“10年前斯坦福大学最德高望重的教授,在获取信息的便捷和丰富方面,还不如今天坐在孟加拉国一家网吧里的人。”Google的创始人之一塞吉·布林这样说。更关键的是,搜索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你和这个世界连通的端口,有时候这个端口甚至是唯一的。
目前,在坊间最热门的美国畅销书《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中,其作者,也是三次美国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把信息搜索归入了抹平世界的十大推土机之一。他说:“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人,可以靠自己就能找到这么多资讯,关于这么多人、事、物。”如果以1990年搜索引擎的鼻祖Archie诞生之日为起点,回顾信息搜索技术已经走过的16年历史,其间的每一步,都无法回避人们和信息关系的密切程度,甚至是思考方式的改变。
与搜索对商业社会的改变一样,这一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搜索的一轮轮自我扬弃。搜索从一种流行在学术研究领域内的一种信息获取工具,逐渐演化成一个拥有巨大市场规模的商业领域。尤其最近几年间,在搜索引擎被全球互联网用户和华尔街的资本家们爱不释手、竞相追捧的时候,搜索一面迅速催生出几大明星公司和亿万富豪,带动互联网浪潮汹涌而来,改写了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一面也迅速的迷失了自己。
“剩者为王”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默认的潜台词。大家孜孜不倦的奔跑,不仅把搜索当作一门很赚钱的生意来做,同时也把搜索的边界一步步延展,那些巨头也在搜索的工具属性之外,极大程度的扩充了其应用空间。但也有人因此质疑:“这个世界专注的用户远比浮躁的用户少,随性的用户永远占大多数。”
努力满足用户已有的需求恐怕远比挖掘用户的需求更为重要,这可能也是Google成功的秘诀之一,同时也是周韶宁那些感慨的本意。然而,大家已经习惯了的搜索概念是否会因此逐步消亡,并越来越靠近信息搜索的本质?你可以看到,在搜索面前,雅虎的曲线路径、微软的若即若离、百度的由点及面;同样也能轻易的发现,Google早就不再是一家纯粹的搜索技术公司,而是一家媒体公司、平台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
可能性如此之多,搜索的未来,是否也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平台之中、夹杂在各种服务之中,成为商业社会中必不可少却又渐渐脱离聚光灯追逐的基础性工具?按照弗里德曼对全球化的另类判断来解释,搜索的未来甚至也会和世界一样,变成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