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玫与当代视觉艺术中的新历史主义
|
时间:2006/03/24 出处:华岳 |
一、复活沉睡的历史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形态最为直观的表达载体之一的历史影视剧,一直是大 众和国家意识形态观注的一个焦点;而历史剧作为中国影视剧尤具特色的一介剧 种,更是炙手可热。 历史剧在中国的方兴未艾,与华语社会独特的观赏趣味和 观赏期待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种趣味和期待则又宿命地传承于华夏5000年乃至 更为源远流长的文明史,这是浸透到了华人世界每一个个体灵魂和血液深处的历 史积淀与文化积淀,是一种最为深刻而潜在的下意识的文化期待和文化诉求。华 人世界这一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决定了我们历史剧创作的激情和走势,同时也 决定了历史剧题材创作的必然性和永恒性。 毫无疑问,所谓历史剧,就是以影 视艺术为表现手段、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而历史则是泛指一切事物已 经历的运动发展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时间和空间而言,前者无疑要 比后者久远和广泛得多。我们的历史剧所反映的历史主要是指人们通常所讲的历 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 社会已经历的运动过程。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光信史的 传承就有三千多年甚至更为久远,浩如烟海的史书典册莫不处处闪烁着中华文明 的璀璨光芒。显然,就题材而言,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历史剧得天独厚,大有可 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影视人是幸福的!)
二、由伤痕文艺、文化反思向新历史主义的转向 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潮,自70年代末期后文革时代的伤痕文学,到风靡80年 代中后期的文化反思热和传统批判主义;在90年代静悄悄地改变了运行方向,陡 然兴起了主张正面表现历史和强烈呼唤回归新古典传统的新历史主义。
这一思潮的历史学背景是自80年代以后的历史学由热衷于揭示历史规律的革命独 断性历史哲学,转向《万历十五年》式的偶然性、寓言性历史认知的创造性叙述 ;由历时性历史进程的完整把握,转向用人性、文化等元素来完成对历史的共时 性重构;在文学艺术中,甚至由习惯于对历史端庄严肃、字正腔圆的神圣哲学独 断,转向嬉笑怒骂、亦诙亦谑的解构式“戏说”。
在此背景下,循着打破历史旧论的新历史主义方向进行文学创作,已经诞生了90年 代的一批代表性力作。如唐浩明的《曾国藩》以及二月河的“清朝帝王系列”等 等。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新历史主义的观念背景下,在当代最具有冲击力和最直 接触及亿万大众的视听传播体电视剧艺术中,也诞生了胡玫的三部史诗性杰作: 《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
也许由于我国文学史上,“主流历史观”的统治时间太长,由此造成逆反心理, “新历史主义”思潮并不主张机械求真地再现历史——因为深知那是不可能的; 新历史主义实际是新人本主义,强调死的历史必须为活人所用;是新古典主义, 要求艺术为追求唯美的形式而创作;是新现实主义,反对机械复古而主张历史阐 述必须为现实服务;因之新历史主义强化了艺术的虚拟作用以及对一切死板机械 的旧历史教条观念的颠覆。
“新历史主义”是当代剧烈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文化结构转型和当代历史意识大嬗 变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文学传统与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以及近现代西方学术理 论充分有机进行融合的产物。 实际上,新历史主义的主题就是:积极肯定地以 一种现代价值观重新评估中华民族的历史,高高张起追求历史正义和进步的旗帜 ;新历史主义不是历史复古主义。新历史主义主张,当我们面对着急剧涌入的西 方眼花缭乱的文化意识和各种新思潮的挑战时,坚定捍卫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 体和本体地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不妄自尊大,也绝不妄自菲薄。
三、新历史主义视觉艺术的兴起 以复活沉睡的历史为基本功能的历史剧,其创作表达的首要任务是让沉睡在烟波 浩淼的史书中的事件和人物鲜活、生动地走进今人的视野,实现今天与昨天的对 话。要完成这一创作表达,前提是我们首先要从影视工作者的视野和立场去懂得 和理解历史,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历史。
中国影视工作者历经十数年卓有成效的努力,在探索中基本形成了中国历史剧题 材独特的表现样式,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历史剧。而以《雍正王朝》、《 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为代表的长篇历史正剧,则更是师法自然,以磅礴 才气复活沉睡的历史,开始了在电视剧中求证史学命题的探索,同时也为中国影 视圈所困惑的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可视性相结合,进行了意义全新的阐 释。
四、历史剧: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载体 历史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中国历史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我们的历史剧 就是中国文化的表达和传承载体。但这并不是说一切斑驳芜杂的历史都是值得影 视作品予以关注的,也并不是意味着凡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就是需要历史 剧予以表达和传承的。严格说来,我们所要表达和传承的只能是中华民族文化最 优秀的、在今天依然具有关照价值的、是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最具活 力和生命力的那一部分。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洗出那最具现代化因子的部分, 是我们历史剧创作者们所面临的任务。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占有“史实”。而深入历史、把握历史、感知历史 ,是获得“史实”、获得创作素材、获得对历史的艺术感知的途径。只有感知了 、理解了,才能把握住历史脉络和人物命运的内在联系,才能把握住历史环境与 人物性格的联系,才能获得对历史的科学的认识,也才能真正开始艺术创造。这 里,“历史”之于艺术创作的意义如同“生活”之于艺术创作的意义一样重要, “历史”不过是已经过去了的“生活”,而“生活”则无非是还没过去的“历史 ”、活着的“历史”而已。 完成了对“史实”的占有,只不过是实现了“历史 体验”的初阶,离展开艺术创作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对历史真 实进行抽象、梳理,寻找到复活历史、还原历史的线索。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所阐释的,“要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真实的历史过程,说明历史的发展”,“ 不要把历史当作范畴的排列顺序和僵死事实的搜集。”(马克思、恩格斯《德意 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我们应该把创作的焦点对准人物的 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展示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追求和奋斗,展示人物所作 所为与历史潮流、历史趋势之间的关系,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反映和勾勒出历史的 整体风貌,从而实现历史剧作为表达和传承载体的基本功能。
五 关于新历史主义的创作理念 众所周知,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 条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铸 就了民族的灵魂。可以说,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文 化能不能实现民族化、大众化,能不能成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从而能 不能兴旺发达的大问题。
我们尊重自己的历史,反映它、表达它,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 历史的辨证性的发展,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而是要以历史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剔除其过时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 与时俱进的姿态,结合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特点加以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 新。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历史剧创作所必须承当的使命和责任。而要实现这一 点,在历史题材的选择、史料的梳理以及历史剧的创作方面,存在着一个方法论 的问题。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的方法论,我们的历史剧才有可能真正充当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载体。
从《雍正王朝》到《汉武大帝》、《雍正王朝》,胡玫导演始终秉持着“精英制 作、精品追求”的创作理念。《雍正王朝》剧组是被国家广电总局命名的“优秀 摄制组”,这个组的核心人员也成为后来《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的创作主 体,即主要是以总导演胡玫和总摄影池小宁为创作核心组织起来的一个电视剧的 精英制作群体。
“精英班子”必然主张以“精英制作”手段从而阐释“精英文化”实现“精品追 求”。因之在创作命题一提出,就首先选择最优秀最富于想象力和创作力的编剧 ,以求表达和传承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文以载道,乃是一种必然的文化追求。
只是,如果仅仅将目标仅仅局限于为精英阶层而创作的理念层面上,那样,视野 就未免太小了。必须考虑中国观众的受众群体中还有大量历史文化知识贫薄以至 文盲的现实;因此,尽管精英阶层始终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旗帜和标杆,但也 必须顾及和考虑最大多数的普通观众仍然是文化、思想以及艺术最富于价值的传 播者,他们也才是形成最高收视率的主要源泉。
因此,真正的难点是如何使创作理念既能从“精英”层切入,又能从“大众”面 走出,既以精英”为纲,又以“大众”为目标,力图使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能够 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满足和刺激大众群体的娱乐需求。
六、新历史主义就是“与时俱进”的历史现实主义 在立意涉足以影视艺术完成史学表达即历史剧创作之初,首先应注意这样两个方 面的基本事实: 一是马克思关于历史的发现:“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 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 历史的是政治变动。”而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可以“由这一时期的生活 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恩格斯:《 卡尔?马克思》) 二是传统史学表达存在着严重不足或说缺陷: 1、传统史学表达给了人朝廷的观念,但是没有国家的观念; 2、传统史学表达告诉人们个人的作用,但是没有群体的观念;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3、传统史学表达只讲过去的事情,不引导人们研究今天的事情; 4、传统史学表达只告诉人们一件件的具体事实,却不告诉人们这事实中的原理。 那么,传统史学表达为什么存在如许诸般不足?分析后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一 个因素是传统史学表达者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他们忽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 值。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历史镜头的聚焦点,已经从对古人充满感情的描写, 转移到了对今人生命的直接关怀。历史学的现代进步体现在史学家开始直接用史 学来关照今天人们的生存和幸福问题,包括道德、情感、痛苦、渴望,过去、今 天和未来的三维时间观念被空前的浓缩了。 既然现时的经验要比以往的经验更 为重要,那么“我在历史中”就转变成了“历史在我中”,即今天的人们要用生 命高峰体验的电火与那神秘深邃的历史永恒之光对话。“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人人都是今天的历史学家”,史学表达是为了今人而表达,决不是为了昨 天而表达,强调历史的现时性,正是科学文明发展后人对自己生命的深刻反思的 必然。 与此同时,“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更是要求史学表达以人文 姿态直接关怀今人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史学表达只有从“论他”转变为“论 我”,才能在受众中引发深刻的反思和强烈的情感共鸣。现代人之所以要观赏历 史剧,是因为他想在历史剧的史学表达的历史联结中看到人类生命的透明性和丰 富性,包括那种来自历史时空深处的渴望、憧憬、追求、奋斗、呼吁、伸张和教 益,以便开启自我智性和人格发展的新纬度,以迎接未来(明天)更加艰难的挑 战,追求更加美好的幸福,从历史剧的史学表达中获取某种感性和理性的体验。 因此,历史剧不再是简单的一个连通古今的载体,它更是一种论述人类和民族 生命的作品本体,其史学表达直接激发着今人的生命活力,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 存在方式,为他们获得了进取的动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对接和传承,使今人能“诗意地在这片土地上栖居”。因此,以人文精神关照 史学表达,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实主义。
七、服务于“国家主义”的政治取向 在新历史主义的艺术实践和思考中,还总结提炼出了“国家主义政治观”,也就 是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必须落在有利于并服务于中国国家利益这一政治基本点, 以此来统领影视艺术的历史政治表达。
所谓“国家主义史观”是一种方法论,在本质上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 主义的,有助于我们站在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立场来检索历史、思考昨天,有 助于我们的影视作品能够穿越狭隘的民族史观的迷障和壁垒,更加客观、真实地 反映历史的真相,从而完成像雍正、康熙、刘彻、乔致庸等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 的还原性形象及其艺术定位。
现在回过头去看愈发清楚,例如《雍正王朝》最为难能可贵的正是其“国家主义 史观”的立场。在既往的文学、影视乃至历史著作中,凡是关涉有清一代历史事 实与历史人物时,总是或多或少夹杂着一定程度的汉民族主义成分在其间,有关 雍正皇帝有口皆碑的穿凿附会式的野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由某些史 传作者民族主义史观的狭隘与偏颇造成的。
而这部电视剧的创作者们站在“国家主义”的高度,突破了狭隘汉族主义的民族 心理界线,首先对统治中国三百年的清王朝给予正统主义的中华国家认同,从而 确认了正面表现和选材的表达模式,更以绝大的历史勇气评出一网口在其头顶的 文字狱谴责心结,正面切入雍正的诸多政治作为——承认它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诸如整饬吏治、实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火耗归公”等等新政 措施,承认他有效地革除了康熙盛世光环掩饰下的政治腐朽弊端,十三年间便使 国库银两由七百万两骤增到五千万两,为乾隆时代的“十全武功”、“全盛之世 ”铺平了道路。 因此,该剧从新历史主义核心国家主义角度对雍正当政的十三 年政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恢复了雍正王朝和雍正的本来面目”,立体展示了 一个励精图治颇有作为的历史时代,是一次对民间流传野史版雍正皇帝和满清王 朝的“拨乱反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无疑是影视工作者和历史学家 联手对历史迷雾与壁垒的一次大胆穿越和突破。
雍正活着是个悲剧人物,死后的二百六十多年间依然是个悲剧人物。电视剧《雍 正王朝》则以充满人文关照精神的历史正剧的表达形式,在荧屏上再现了历史的 崇高、历史的壮烈、历史的冷峻、历史的悲情色彩和历史深邃的沧桑感,使电视 剧立体地展现了雍正王朝的政治面貌,从而创作出一部有气魄、有份量、有深度 、有突破的精品,同时,也较好地实现了人文关照的初衷。
自1999年1月《雍正王朝》播出以来、继之2005年《汉武大帝》元旦播出,2006年 《乔家大院》新春播出,历时前后六、七年的打磨和超过150集的历史正剧的创作 实践,胡玫逐步提炼、形成了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剧 特别是历史正剧的创作方法论,那就是:以国家主义政治观定位创作的政治方向 ,以人文关照姿态梳理史料,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切入史实,以现实主义的艺术表 达复活历史精神,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影视实现 创作目标,这种历史(正)剧的创作方法论也就是“新历史主义”。
因此,“新历史主义”艺术理念的提出,与其说仅是一个概念上的标新,不如说 在概念上是一个区分,使诸如《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之类 的历史正剧能与屏幕上的其他一般历史剧鲜明地区别开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创作态度和创作实践,而这种态度和实践 ,决不仅仅属于《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我们深信,更多 的影视工作者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会有更丰富的探索和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