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北京:设首都特别行政区面积扩八倍?
|
时间:2006/03/22 出处:第一财经日报 |
常菁 将北京变成首都特别行政区,并且面积扩大8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个设立首都特别行政区的建议引起了各方关注。一旦这个建议得到批准并付诸实施,一个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600万人,海岸线长达511公里的“大北京”将恢弘展现。北京现有面积为1.64万平方公里。
该建议的主要作者,中国政治学会会员张子云19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正式提出该建议。王如松告诉记者,议案已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张子云认为,当下中国已逐步形成对经济极具意义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由于各种体制特别是行政区划方面的原因,相对较为分散、薄弱,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不够,京、津两地对周边地区带动与辐射亦最不明显。设立首都特别行政区就是为彻底扭转这一状况,促进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勾勒
《关于设立首都特别行政区的设想》(下称“建议”)涉及到京津冀三地的行政管理、产业布局、城市环境、资源整合、科技人才等方面。
建议的另一作者,中国企业联合会信息中心主任于武介绍说,建议中规划的大北京将北接内蒙古和辽宁,南与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接壤,西邻山西省,东到渤海。
张子云认为,河北省承德、张家口两地远离河北省的核心区,中间又被京、津阻隔,无论从规划角度、交通角度、经济角度,还是管理角度,都是由首都特别行政区管辖更为适合。
张子云表示:“任何一个大经济圈必须有一个中心,这些中心对整个经济圈都有强大的吸引力。环渤海经济圈之所以散,就散在没有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经济中心。”
张子云说:“从地理位置看,天津可以说是中心,但是可能北京、河北、辽宁、山东都不会认可天津的实力和领导地位。只有把京津冀三地整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心,才能对辽宁和山东有吸引力,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圈。”
按照建议设想,设立首都特别行政区,将使北京城区交通压力、居住压力、发展压力得到减轻和舒缓,并包括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这无疑将为中央行政办公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北京现有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合并成立中央城区,这一区域应着重规划成为中央行政办公核心区域。
“设立首都特别行政区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张子云强调说,“国外有大洛杉矶,大伦敦、大巴黎、大东京等先例,国内也有了大重庆的先例。只要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合理规划,首都特别行政区就会展现眼前。为不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产生冲击,方案的最终通过和实施时间可放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适当时间。”
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张可云教授对记者表示,大北京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
“从目前的形势和情况来看,这种大规模调整是不现实的,毕竟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我个人可以预计,至少在‘十一五’期间,这种调整是不会实施的。”张可云说。
“如果实施大北京的规划方案,将会在很多方面会产生问题。首先,如果调整了,作为一个城市而言,大北京实在大了,会带来很多管理上的难题。其次,天津和河北是否愿意,不能因为地区之间经济合作存在问题就强行合并,简单的合并不一定会带来发展。”张可云说,“在我看来,加快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不是简单地靠行政区划的调整来完成,而是应该通过中央明确机构设置、明确地区优惠政策来完成。”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对记者表示,京津冀的发展应该着眼于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尊重市场规律,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从国外的区域发展来看,行政区划的分割并不会影响一个区域间要素的正常流动。而国内,由于行政考核的需要,各行政区划都不希望要素流出,从而遏制了要素的正常流动,也就大大影响了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明确表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不存在龙头之争,指出京津冀地区应一体化发展。点明了今后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与各方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合作共赢的思想,这也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成功的经验。”周民良说,“应该把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结合起来,政府应该专注于基础设施共用、环境污染共治、能源基地共建,重大问题共商,同时,引导市场上的企业、资本和技术在这一区域的结合与重组。”
王如松表示,他个人是赞同大北京设想的,这个设想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缓解资源匮乏的压力。“但是现在的建议在可行性、严谨性等方面还需大大加强,大北京设想的实施更需要反复论证、慎之又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