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看看老毛子怎么评价奇瑞车2006/02/19
  • 林思云: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2006/02/13
  • 改变中国汽车质量差的坏印象2006/01/20
  • 通用发誓继续当“老大”2005/12/23
  • 日韩牌子汽车是怎么做出来的2005/11/29
  • 吉利汽车参加法兰克福车展2005/09/16
  • 750海归隐身奇瑞制造中国汽车2005/09/01
  • 一个河南汽车兵眼中的中越战争2005/07/29
  •  
    国内车坛巨头不可告人的忽悠伎俩
    时间:2006/03/20 出处:TOM汽车
    作者: tobeto76(tobeto76) 来自汽车论坛

    本人9年前从国内某大学汽车相关专业毕业,一念之差当了电脑贩子,没赶上汽车业的蓬勃发展,当然也没机会品尝现在这个圈子普遍开始的苦难):-~)。

    多年来一直在潜水,从没发表过一字一句,近年来看着各大巨头忽悠手段越来越恶劣,身边那些初次买车的亲友一地的血泪,憋不住来说两句。

    几年来学汽车的同学已经遍布该行业的角角落落,有些内幕他们说了要掉饭碗的,我说没事;-~)

    俺对积分记点不感兴趣,大家爱顶不顶。

    顺便一说,本人玩车也近十年了,大都是吉普车,对修车玩车小有心得。

    先说一下5大忽悠通用、南北大众、本田、丰田、日产

    通用

    通用的产品在国内是不强的,但他的公关能力绝对一流,人家有一整套的忽悠班子。

    前一段某网站有数百人召集统计凯越1。6奶油事件,一时间帖子满天,但一夜之间消失干净,强的不是一点点。

    水都进了机油了,一边告诉用户不影响使用,以便在保养时偷偷换缸垫,修车不让看好像只有通用做得出来。

    通用其实也不容易,他和福特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卖给美国大老粗的,如何征服东方喜欢细腻的人群。一开始拿出的产品还算地道(接近100%的利润呢),后来就没方向了,虽然欧洲有个欧宝但人家有独立股东,不同意。

    其实欧宝在欧洲也是烂车,全欧洲有句俗语:任何车开三年都变成一辆欧宝。意思是新车都爱坏。

    好在美国佬预见能力世界一流,早两年就把那个坑子大宇给并了(韩国车本来就坑,大宇是坑中至坑)。现在照搬大宇全系列,打上领结立马就高尚了,作为奖励让泛亚改改车头,给卡洛市加个尾巴全球首发,好歹让这批人干点活。

    美国人还是清醒地,知道大宇的车可以用,发动机尽量别用(韩国发动机世界追烂),所以千辛万苦找霍顿配套(霍顿和欧宝用一样的动力总成),百密一输,1。6大宇发动机的凯越还是出了问题(而且是娘胎里带来的问题)。

    有些型号的产量韩国大宇和通用是双计的,通用就挣差价。

    通用已经意识到大宇过两年会带来麻烦不断,现在正经考虑为中国设计本土车型了,但看来大海两边的意见不容易统一,搞了个5米长的美国车居然配2。4的发动机。以前是中国人看美国佬笑话,现在美国佬躲角落笑去了。

    一切看来都晚了,美国主子自己不行了。那帮兄弟已经有思想准备,万一真倒了国内也撑不住的时候,作技术的和搞市场都选择转行,在这行当再找个好待遇的不容易了。

    通用忽悠车型:
    凯越:开两年就知道了
    锦程:过了保修就知道了,车不挣钱我有挣钱的办法
    乐骋/乐风:有的跌了
    荣御:加长的欧米加,欧宝最烂的车,都出来20多年了
    筛欧:其实挺好,可这么小修起来呢么贵

    通用从没指望客户当回头客,这点他自己很清楚,他的市场方针本来就是忽悠的。


    南北大众

    南北大众可是过过好日子的,当年我的兄弟能以6折的价格拿一辆大众车还送牌照和油钱让我老羡慕的(那是上海牌照啊)。

    现在那车市场价也差不多是当年的6折了。

    我可以肯定前两年大众的车身钢板及工艺是国内最好的(桑塔纳除外),这两年也学会减料了。

    大众最大的忽悠就在发动机上

    大众早期的发动机关键部件都是原装的,特别是5 v的机器,几乎原装整机进口,质量好所以娘胎里的设计缺陷不容易发生。

    所谓娘胎里的缺陷是指所有5v的机器正时靠皮带带动,一担行驶中断裂气门盖就可能完了,4s修修不少于2万。奇怪的是这种情况刚过保修期会发生,往往得自己掏钱。

    本来设计就有缺陷,大众在进入21世纪已经在欧洲减少采用5v的发动机。最要命的是国产的皮带机构质量不稳定,不好好保养很难撑过8万公里(原装的号规的)。要知道我的老吉普皮带20万公里一换的。

    还有那台明星级的1。8t,根本不适合城市工况,涡轮介入在1750转左右。一脚油门下去,电脑刚要喷油加力立马来一脚刹车给闷过去了,涡轮根本吹不起来,废油还减少了寿命。

    其实1。8t是属于高速和赛场跑道,堵在城里绝对是浪费。

    涡轮永远在转动磨损,总有失效的那一天(即便是失效了一般人也感觉不到),但换的费用是高昂的。1。8t是公车司机的最爱,前段时间和某机关的司机一起斗地主,这宝贝1。8t给他弄了不少私房钱,平均一年一个,坏了就换个翻修的充正厂,3千块到手。

    其实判断涡轮状况很简单,找个僻静字所,2挡低速给一脚狠油门,看1800转左右转速指针有没有短暂的停顿而后突然的爆发,如果爆发不明显,涡轮漏气了,没感觉到停顿那大事不好。

    其实大众也挺惨的,明知道1。8t的不适合装车他居然找不到合适的4缸替代机器,后来就有了被其他车厂笑话的85kw的2。0 8v。其实也是台明星发动机,20年前的明星,也够耐用,就是升功率太低了点,声音也比较大。

    年前那次同学聚会,有些争论,火起叫到:“你们干了这些年的发动机,你们给2。0的再加8个气门就那么难?南北大众的3个助工立马没声了。

    前两天还和一大众的哥们去看了看奇瑞的新发动机,在他脸上看到了一点羡慕,一丝无奈,外加一点无所谓。

    大众的忽悠车型:
    1。8t/5气门的passat/bl/golf:千万注意保养,买得起还得养的起,大众要养活那么多维修站真不容易。

    polo:配件贵到保险公司拒保,现在好了一点点。

    audi:算了,人家不在乎那点钱的

    桑/3000:拧螺丝的都拧得没兴趣了,就算给市府报数用。

    对于没搞好发动机建设,德国人已经开始后悔了,但他绝对不会告诉你。看看新出的领驭速腾,就知道他有多顽固了。

    帕萨特V6绝对是辆好车,可惜变速箱次了点(有手动就更好料)



    本田

    本田在国内日本鬼子中算老鸟了,一开始干的还算安分(回报太好),这些年也开始动歪脑筋了.

    本田分广州和东风,看似分属两地管辖,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两者产品线完全不冲突.日本人精明在于脚踏两只船可以左右逢源,规避风险,而这两家公司的整体发展纲领是统一的,野心的大大的.

    首先可以肯定本田的车的材料密度是比较低的, 外观体积可以唬人,用料就没人知道了.相对老款的雅格,新款的内饰宽敞光鲜了许多,但开起来总给人不踏实的感觉.

    由于车架比较单薄,本田在隔音方面采用了比较多的吸音材料(欧洲车比较多采用车架隔音,辅助以消音材料,既安全又耐用)。比较下来隔音效果还是一般,和欧洲豪华品牌差异明显。

    本田在定价方面下了大功夫,比欧美同级别一流品牌的定价都低很多,又比同级别二流品牌都高一点(仗着以前积累的好口碑),看似厚道其实非常狡猾。

    本田雅格和同在国内日本同级产品产品相比技术含量最低,由于成本控制老到,雅格的单车利润绝对最高。

    据我所知,雅格的单车利润甚至比国内生产的aBB的某些车型都高,黑的不是一点点。

    本田也生产了些低价产品,老实说价格还不算太过分,可想而知用料就更省了。罐头皮一般厚的车皮、做样子的保险杠产生巨大的后期维护成本,保险公司肯定非常头疼。

    花钱也就算了,要知道我们开吉普的有句名言:血比钱贵啊!

    更和况现在路上虎狼横行,危机四伏,开个薄皮车在路上心理问题严重。

    还有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忽悠,所有本田车的油漆绝对在国内合资车车厂里算是差的,甚至比有些国车还差。本田车漆的厚度和附着度都没达到他自己的本土标准。敢情是钢板要省,连油漆都要省。

    本田忽悠车型:

    飞渡三箱:后面没有加强钢梁,后面来一下就变2箱了,随便碰一下保险杠都是大工程(离他的屁股远点)
    奥德赛:重量和GL8差这么多?还比GL8大?

    其他懒得说了



    丰田

    现在说说本田的死对头丰田。本来上汽打算和丰田合作的,结果人家看不上,只好转向德国大众,结果丰田一晚就晚了十多年。

    其实也不晚,来的正是时候。

    如果说本田脚踏两只船,那丰田踏的船就多了,广州、长春、成都、天津,满地开花。

    照理说汽车制造业应该集中规模,不该如此分散,实际上体现了小日本的精明。

    丰田选择的合作方都有一定的汽车制造硬件基础(广州除外),能马上投产出车。

    再者,小日本太了解我们,知道借力打力,利用各个地方的攀比心理,充分获得优惠条件。当然丰田还是比较着急的,毕竟人家都早抢好地盘了。

    现在我们看到有趣的一幕,各个日本车厂在破旧厂房里造最新款的车型,而上海大众在最现代化的厂房里造20多年前的车型。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造日本车不需要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顶尖技术,主要靠先进管理和优秀工艺。难怪日本人讥笑德国佬在水晶宫厂房里造车却卖不掉。

    老实说丰田用料不像本田那么节省,定价看似比较厚道,难道就不忽悠了?

    非也,少挣点钱丰田根本不在乎,造车的就数他有钱,人家眼光放的比较远,先要消灭主要对手,当年在美国就搞过这一套。

    当然也没厚道到不挣钱,比方说花冠这车,外观和内饰完全和国际同步,甚至内饰还更好些,在看不见的地方,副气囊及一些电子安全辅助系统都不见了。要知道花冠在国际上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先进的豪华的小东东都配齐了。

    丰田多聪明啊,省几斤铁能省几个钱,少个电脑模块好几千呢。

    偶尔发现花冠的保险杠内衬居然是泡沫塑料,不是一般的诧异。

    花冠1。8tmt要13。9万,focus 1.8t mt 12.9万,而国际价格要倒一倒。忽悠不忽悠大家都知道。

    忽悠车型:
    特瑞:整个一大脚面的,轴距是较短,轮距更短。

    威驰:夏利2000穿件西装贵3万,最便宜的还不生产。

    陆巡4500:工作用车这么贵,明抢国家,v8的爱宰谁宰谁。

    睿智:加个真皮天窗贵3~4万

    霸道:最值钱的空气悬挂没有了

    考斯特:好贵的中巴呀




    日产
    日产在国内铺厂子的时候在世界上已经没啥声音了,台湾人和日本人偷偷摸摸把设备搬进来的时候国家项目审批还没通过。

    甚至日产自己都不知道中国有个轿车项目,都是下边的公司在搞,搞一款当时已经停产多时的蓝鸟车型。

    后来这款拉长了头和屁股的烂鸟居然进了那年b级车销量的前五名,把当初所有迷信日车又没大把银子的客户一网打尽。

    几年后靠着蓝鸟这混血车东风日产居然被日产公司转正了,当然这时候的日产自己也被个法国人救活了,也出法日混血车混日子了。

    再话说那个拉长了十几工分的蓝鸟重量却比短的还轻,可能忘了加骨架,这车被撞了以后不是一般的难看。

    领教过蓝鸟的吸能的车主的第一反应就是把车修好卖了,没撞的往往会继续提心吊胆的开着因为这车撞过和没撞过在二手市场都不值钱。

    后来出的阳光老实说比大哥蓝鸟扎实多了,也风光了一阵子,后来也没声了,毕竟同级别最新的车也卖的比他低。

    当年蓝鸟的利润对东风日产来说真是美好的回忆,到现在他定价的时候还是很不甘心。

    没办法,市场不是当年满地凯子的市市场了。价格是没法定高了,想点忽悠的办法吧。

    手法和老大哥丰田如出一辙,所以就有了天籁的cvt换4at,唉,乌鸦一般黑。
    忽悠车型:

    蓝鸟:据说又换服装鸟,可惜还是没骨质。

    阳光:十年前的还那么贵,样子还没原来的大方。

    颐大:是三箱的可咋的看都比例失调,好像已经被撞过鸟。

    麒大:保险杠好嫩那,很难相信法国佬能靠这杠子拱出一个车位来



    谈谈国内车厂的代表:奇瑞,中华,吉利

    先说它们厚道的方面:定价够厚道,没有他们所有合资厂定价都会比较轻松。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免得成托。

    奇瑞的忽悠在知识产权上,由于奇瑞的高层都是汽车专业科班出生,很多人在

    合资车厂混了多年,在车型的选择和规划方面是非常准确老到的。一开始靠盗版打天下,积累资本,学不到的索性就偷,(当然给钱人家也不卖给你)。

    在专利像废纸的现阶段此招够卑劣但绝对有效。想当年奇瑞连车辆上市目录都

    是从上汽假作卖身骗来得。(后来和上汽决裂,上汽把股份扔回奇瑞,真没眼光啊)

    作为最大的国内自主品牌,奇瑞的远见令人佩服。在仿造的阶段就预研了全系

    列自主车型,毕竟盗版大王的称号背一辈子是没出息的。

    奇瑞在定价的时候有意无意忽悠一把,总是在确保价格优势的时候预留了减价

    空间。于是就出现了奇瑞老是推出更好更便宜的新车型让先前车主吐血。

    感情是奇瑞永远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别问他车价啥时候到底,成本到底多少

    ,挣不挣钱估计他自己都不知道。

    奇瑞就是个搅局的,搅了所有造车的好事。希望他永远搅下去。

    忽悠车型:新出的型号,等着降吧,千万别冲动。

    奇瑞用的钢板够厚,但别打算收藏个1~2百年,早烂了。




    中华

    中华车设计初衷是一款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精英商务车,用中华作商标也彰显了相当的品位。

    可惜,可能是找不到国内一流的配套厂商,第一批中华的某些细节特别是内

    饰细节实在是糟蹋了中华的设计初衷,粗糙的工艺加上不稳定的质量控制让华晨

    只好通过不断的减价来寻求市场突破。

    第一批车的坏口碑拖累了中华的壮大,到后来事情一件件的发生使中华错过了

    开拓市场的最好时机,真是可惜了。

    要说中华有忽悠的地方那就是在动力配置上,照理说按照中华的底盘水准配

    2。0的绝对是鸡肋,2。4的也只能算勉勉强强,用三菱发动机大大减低了中华的操纵感觉和档次。

    可惜按照中华现在的定价和市场情况中华要再成为高级品牌几乎不可能了。

    或许当初中华多练练内功再上市就不会如此尴尬了。

    最新的消息:尊驰降价以后没车可供,没见过这么笨的,还不如不降呢




    如果说奇瑞是科班出生,那李书福就是臭屁匠

    当初李家兄弟起家靠的是东拼西凑搞摩托车,质量够烂名字倒响亮:吉利牌

    摩托车不行的时候,老大李书福心一横:造汽车。

    要说老李胆识超人,传统汽车工业的五大工艺配套设施吉利都没有,他照样把车

    给造出来了。

    车身买的夏历现成的,塑料件和内饰找的乡镇注塑厂,发动机买的夏历多余的产

    能,剩下的哪儿都凑得出来。

    老李碰到的最大的麻烦不是造车,而是上目录。为此老李可是拼了老命了。

    最终,九死一生、功德圆满。

    在大家都在上油水颇厚的中高级车的时候,老李却盯上了国内最便宜的轿车(夏

    利很郁闷,居然有人会逼他降价)。

    老李要一网打尽的是国内数量最大的汽车消费群体,毕竟有车没车区别大了。

    吉利在项目开发法方面一直比较保守,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书福居然把上海

    大众退休的老总请了过去,在我看来这几百万花得得太值了,在上海大众绝对没

    机会真正发挥一个造车人的创造力。

    要说吉利有忽悠的话,就在新车型的推出方面。到现在吉利都没有能力设计一款

    全新车型(或许也不想花这冤枉钱),所有车型的鼻祖都是那款赖以起家的夏

    历,吉利把夏历的潜力真是发挥到了极致(有三箱、跑车、hrv旅行车,就差suv了)。

    顺便说一下,买吉利车就别指望开到个十年报废,几百万的模具和几千万的模具

    还是有区别的,至少从线上下来的每辆车尺寸都不一样(毫米级)。

    也别考虑转手的问题。3~5年整辆车就贬没了。




    抽空谈谈法国的psg

    其实法国车的类型有些类似日本车,油耗低,舒适,最长使用寿命比德国车短,

    价格也比德国车便宜一些。

    当然,和日车比还是有明显区别。用料比日车扎实、外观设计更漂亮新潮、但

    质量也比日车差些。

    当年第一批搞合资的车厂中就有法国人的影子,那就是败走羊城的广州标致。广标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法国人非常固执,只愿意组装整车而不愿意零件配套本地化。造成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在相关车型在法国停产后在市场上找不到维修配件,很快就砸了牌子。

    再者标致的合作方广汽在当时实力背景根本没法和一汽二汽上汽相比,在市场上打不过对手也是失败的关键。

    法国人吃了一堑却没长一智,后来东风雪铁龙项目又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一厢情愿的把当年欧洲最佳家庭用车拿来国产。

    在现在看来这决策再厚道不过了,可十多年前全国红红火火的是公务用车市场,能有能力消受的起富康的家庭估计全国加起来也就千把个。(真不知道二汽是咋做的市场调查、如此不合时宜。)

    于是东风雪铁龙就成了全国汽车界的笑话,在上汽大众挣回一个大众正准备挣第二第三个的时候,这位仁兄居然连贷款利息都快还不起了(或许是接受了广标的教训,雪铁龙一进来就在湖北搞了全套的配套,整个盘子除合资双方提供启动资金外,有近百亿的各式贷款)

    东风雪铁龙从成立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作汽车界的反面教材,翻身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家骄春天来临后才证明当初的决策不是一无是处,就是太超前了。

    也就是这两年,饱受苦难的psg才敢把退出中国快十年的标致品牌引进生产,可见当年的打击对他伤害之深。

    其实雪铁龙和标致品牌没有高低之分,定位对象稍有差异。雪铁龙朴素内敛些,标致更年轻、时尚、新潮一点。两个车70%的部件是通用的。

    不过这两年好像差异越来越小了。

    psg在我看来忽悠的较少,还是第一家降价补偿的汽车厂。

    我想psg不是不想忽悠,实在是混得太惨没机会忽悠一把。



    在很多网站都有人很关心我在这时候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告述大家:

    我虽是汽车专业毕业,但从没加入过任何一家汽车公司,我保证公正地评价他们.

    那些车厂当初利润丰厚的时候它们还都比较规矩,相对当时的进口车价和主要购买群体,挣的钱还不算太过份.我就不来搅他们的好事了.

    现在,竞争激烈了,老百姓也愿意买车了,理应争取好好做人,以诚信服天下.没想到正相反,一个比一个狡诈,一个比一个会忽悠.同样的事情在他们老家绝对是不敢干的.

    我就在想,所谓的一汽二汽上汽广汽一味的纵容它们,岂不是成了走狗和帮凶?可惜了,外国主子不会感谢你的,他看中的只是市场而不是帮你设计美好的将来.谁把你当根葱啊.

    上汽醒了,终于搞自己的汽车了(二十年啦),不知道我那看了十年报纸的同学现在在干啥呢,想当年他就告述我德国人从来没打算教他们设计汽车.

    我相信国车的忽悠是少的,有也是迫不得已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谁老实谁第一个玩完.对他们来说,积累经验、撑下去是最关键的。

    要知道老百姓第一次买车可能会上当,但一辆车又不能开一辈子,下次呢?



    关于福特
    本不打算评价福特的,因为福特在国内的布局还不明朗,还没法给他下最终的定论。而且福特的品牌非常杂,嫡系的加上收购的有十几个,实在太大了,没法具体概括。

    现在只能对国内的挂福特标的车型做点初步分析。

    之前就说过,和通用一样,福特是北美大老粗的最爱。更强的是,买福特车在美国是一种爱国行为,在美国有一群铁杆非福特不买,那群人把自己看成最正统的美国人,福特是他们永远的偶像(日本车他们是再好也不会买的)。

    老实说福特车的质量在美国都是偏下的评价,内饰水平在我看来也是朴素过了头,和欧洲的真豪华和日本车的假豪华都不是一个水准的。福特车还非常不会省油。

    所有的这些毛病真正的伏特铁杆都不在乎,因为他们喜欢的是一种精神而车子本身反而不重要了。

    废话少说,福特车的精神里有一条就是要足够的便宜,多少年来福特都是通过大量的生产来实现低价的目标。可放眼全部福特畅销产品,哪款适合中国市场?

    不可能是那近三吨的公羊皮卡吧,所以说几乎没有适合的产品。

    接着就只能开始忽悠了,第一款车嘉年华绝对是个目的不纯的产物。眼看着冤家通用拿那款老赛欧挣大钱,福特拿来的是差不多大,动力更先进但绝对更难看的嘉年华。

    福特定的价格还比赛欧高,可能福特认为嘉年华保持了福特一贯的运动特质。可是有多少买这一档次车的用户还讲究运动性能。

    结果就是新鲜了一段时间就没人问荆了。

    接着来忽悠的就是蒙蒂欧了,福特口口声声是欧洲设计,可事实上应该是台湾设计,因为欧洲版的内饰可能不合爱面子国内用户的口味。

    老实说,蒙蒂欧的定价参照欧洲版则绝对的厚道,参照台湾地区的售价则高了一点,你愿意相信到底来自哪里呢?

    最后来的我认为应该是福特最适合中国市场的一款车子,那就是福特福克斯(这车在美国本土反应一般却在世界范围得到追捧),定价也是比较公道的。

    可惜还是先到台湾去优化了一番。

    总之,现在在国内生产的都不是原汁原味的福特,希望福特其特有的电汽小毛病别在国内普遍发生,中国人可没有福特情节。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