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老米身亡带走17亿美元秘密2006/03/17
  • 驳雅可夫《悼米洛舍维奇》2006/03/16
  • 小卡德罗夫:29岁的车臣新总理2006/03/16
  • 有感于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猝逝2006/03/15
  • 世界评说米洛舍维奇2006/03/15
  • 让历史还你公道吧:悼米洛舍维奇2006/03/12
  • 论米洛舍维奇的过失2006/03/12
  • 关于米洛舍维奇:我如何学会看真相2006/03/12
  •  
    海参崴社会经济观察
    时间:2006/03/17 出处:凯迪网络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17520&page=1

    中国教育都说海参崴历史上是中国的土地,有幸于04年9月秋高气爽气节去海参崴旅游,从绥芬河出关,东宁入关,看到了大片肥沃的、未开垦的原野、森林,美丽的大海,大好的一片疆土。

    本人是南京一家大企业的一般员工,在海参崴5天纯属私人旅游,和当地人士有些接触,留意观察的风地人情,经济状态。感慨颇多,一年来时时欲提笔记些东西,今天终于动笔,分若干个主题,不计结构,夹叙夹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结论是中国人如果到了海参崴,或者说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可以大有作为,关键的问题是俄罗斯政府不敢对中国开放。

    一.做客:

    我访问了一个俄罗斯家庭,也就是去吃顿晚餐。

    女主人是我妹妹和妹夫十年前在海参崴学习时的俄语教师塔吉亚娜.米哈依罗夫娜。总得感觉是人情世故都是一样的,夫妇二人,45年左右,一个女儿丽娜,2004年夏正好大学毕业,当时在LG在当地的公司上班,可能算是实习,可以说LG是当地最大企业了,投资当地唯一一家现代化的宾馆,公路边最多的电器产品广告就是LG。丽娜有一个男朋友,像是同学。

    丽娜是远东理工大英语专业毕业,和我用英语沟通。海参崴会英语的人不多,大学生英语也很差;除中国人和少数远东理工大中文专业学生(如我们的导游)外,无人会说中文。

    那天是去这家吃晚饭,前一天我在阿穆尔湾宾馆往这家打了个电话,号码是我妹妹十年前从老师那里要的,十年居然没变,觉得出乎意料;更巧的是,丽娜接的电话,我说明身份,我是有这家的俄文地址,可我不懂俄文,整个就是哑巴加文盲,她把我的话翻译给她妈,说欢迎我去吃晚餐,第二天下午五点有车来接我。

    第二天来了一辆破车,三个人,女儿丽娜和男友,米哈依罗夫娜。破车是丽娜男友的。那车的样式我有生以来只见过这一次,是白色轿车,车型大小和吉利相仿,有趣的是只有前门,没有后门,必须把前排座位翻起来才可以到后排,说这是破车是因为半面挡风玻璃上呈很大的放射状开裂。

    母女二人都是美人,我妹妹在俄罗斯时。当年母亲也就三十岁左右,真是风华绰约的年龄,没想到现在风采依旧,违反了俄罗斯老大妈的发展规律;照片上女儿还是一个小女孩,现在可真是一个美人,细细长长,完全是模特儿的身材,母女二人都是比较骨感的那种,就是以中国女人的标准来看都是比较苗条的,罕见。

    到这家离市中心车程15分钟,路上不堵车的,顺路访问了我妹妹妹夫以前读书的学校,学校就在马路边,可能是已下班的原因,没能进去。

    这家住的是很大的公寓楼,我在上海和北京看过这种公寓楼,十层左右,占地很宽,特有震憾力的那种,中国北方大工业城市的很多老公寓楼可能就是按苏联的样式盖的。十年前我妹妹在的时候这家就在这里,丽娜那时不过10岁,现在还在这里。

    男主人在家,晚餐如果用中国人请客的眼光看实在是太不怎样了,实际上不仅俄罗斯人如此,就是美国人请客也不外如此,相比之下中国人的饮食无愧于文化二字。

    那天的晚餐是:一人一个碟子,里面一半米饭,一半放了只炸鸡翅,上面浇点番茄酱;桌子中间放一个不锈钢碗,平平一碗切片的西红柿;一小篮小桃子;我带了瓶红酒,开了;我带了盒夹心巧克力,开了。就这些。去西方人家做客吃饭,带红酒、巧克力和花总是没错的。我倒是想从国内带些别致的礼品的,事前根本就不知道能否联系上,也就没带。去这家做客的当天在当地超市买了一瓶江酒,一盒巧克力。

    中国人吃饭主要是吃,我觉得西方人吃饭主要是聊。

    夫妇二人在公司打工,男主人好像是一家保险公司职员,女主人现在在一家银行的人事部工作,属于一般工薪家庭,无车,住房也就是当年的福利房,大概现在私有化的,房子结构比较有趣,一室一厅一厕:面积:一大厅约30至40平方米,厨房会客全在其中,可以算两厅;一室16平方米,仅此而已。以中国人的眼光,当年我妹妹去的时候,这样的住房似乎对一家三口不算太小,现在看就有点小了,而且女儿早已长大成人了,准备嫁人了。

    还养只大猫,像京叭狗大小,是我见过最大最肥的一只猫了,抓伤了我的手。

    这家正在做装修,家里几乎没有家具,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观察了一下装修的标准,也就和现在中国家庭一般的装修相似。卫生间也就是一个浴缸和一套洁具的大小,四至五平方米,不外大理石台面磁砖贴面等;室内墙壁白涂料,墙上打个一两排橱柜,地板;到里面房间一看,居然因为装修一家三口打地铺的;灯还没装好,就是一个灯泡从顶上吊下来。据说俄罗斯做建筑装潢特别慢,他们认为是慢工出细活。出关的时候,在东宁俄罗斯一侧,看到在盖一幢小楼,三大间房盖三层,类似于中国农村自家盖的房子的大小,导游说已经盖了一年了,我们看到的时间居然还没封顶。

    我带了些我们全家的照片,我妹妹夫妇二人都是女主人的学生,妹妹妹夫的恋爱故事发生地就是海参崴,现在已结婚生子了。我给女主人看了这些照片,谈论了一些关于我妹妹同来海参崴一批人的情况,等等。

    这家人看起来是特别本份,有人情味的那种,我接触的西方人士,一般都不是工作接触,都属于私交,感觉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目前表现得比中国人淳朴。

    聊聊,看了些照片,拍了些照片,我想有空扫描后上发出来。

    九点,原班人马把我送回宾馆,在宾馆门口,两位美丽女士和我分别行拥抱礼道别,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行拥抱礼,加上两位女士的高个,真是让我颇感局促。

    二.海参崴的市容和道路:

    海参崴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相当于中国的省会城市场,但从市面给我的感觉只能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市容不好,脏乱,建筑道路外观陈旧;从入俄罗斯开始我的一个感觉就是人气不足,该做的事没人做,在市容上的反映就是:卫生,道路和建筑的修缮不足。

    从去过海参崴之后,我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由原来无所谓的态度,变成了坚决的反对,我开始鼓励每一个认识的中国人,华人,多生孩子,不仅国家,更是为种族。后面的贴子中我会根据我的印象,专门谈海参崴人少对经济生活各方面的正负影响。

    出国门之前,中国一方导游说,人家很卫生的,抽烟的同志不要乱扔烟头等等,鬼话。大街上猛一看还干净,细看角落,时时会发生烟头,纸屑。问题是既使是商业街都找不到一个垃圾桶,在马路上看到的烟头绝对不可能全是中国游客扔的;城市最高点在远东理工大内的一个山坡上,整个是一卫生死角,满地的烟头啤酒瓶纸屑;在海边散步时还能发现用过的避孕套。不过大巴、商店里等相对封闭场所不见人抽烟,这一点中国也做得很好。海参崴的市容卫生绝不好于中国的一般小城市,如过说不是更差的话。比如说中国的边境城市绥芬河和东宁的主要大街真的比海参崴干净。

    海参崴的中心就是两三条商业街,沿街的楼样式上看比较有历史了,欧洲古典风格,最高四五层楼,外观都比较陈旧,一条大街上有一两幢楼外搭着脚手架,看来是在修缮;整个海参崴很少见到建筑工地,建筑物都比较旧,城市内的大部分居民住宅和建筑和中国城市相似,或者说中国城市居民住宅和苏联相近,盒子形状,大概中国开放前的居民楼就是苏联的无风格建筑;城市道路窄而陈旧,四车道就算是宽的了;市中心广场海边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前的海边人行道旁甚至还有几百米的铁轨,看起来已经报废了,但也没拆除,铁轨上和周围垃圾较多,不成堆,星星点点的。

    沿街商店,都不大,几十至一百平多方米的店面,有一家渔具商店连着枪店,有幸看到了各种长短枪,手枪最便宜的一千卢布,中档手枪不过1500卢布,(当时1人民币兑换33至35卢布,估计现在涨了),类似AK47的步枪1万卢布,军火真的便宜;最大的最高档的可能也就是意大利超市了,占三四个楼层,每个楼层的面积最多不会超过南京大桥南路家乐福楼层面积的一半,里面东西比其它地方贵好多。

    车站和港口靠在一起,俄罗斯导游称为港站,这个俄罗斯导游是远东理工大三年级中文系学生客串的,丹妮娅,或者是丹娘,穿长袖长裤的白色运动外套,一付很老实害羞的模样。港站里里外外有很多售货亭和大小相似的小店,也有摆小摊的。摆个冷柜冰淇淋的,摆个了中国一样的烧烤架卖猪肉串的,卖生啤的帐篷;还有两个老太太看上去很穷,衣衫破旧。一个摆着个烟摊,特别是三五等名牌外烟是按支计价卖;另一个摆着一口锅煮着羊肉串,一篮子面包片,一瓶番茄酱,十个卢布两片面包片加一串羊肉串,时值中午,我买了一份,味道一般,不好吃也不难吃。站外广场边还有一个中国人摆了个配钥匙的摊点,和在中国的钥匙摊相仿。这个广场的列宁像、港口和火车站等等我不多描述了,很多游记都有。广场有一条小巷,沿山坡而建,拾阶而上,全是小售货亭和地摊,这种售货亭类似于上海、南京的街边报亭,一个亭子一类商品,比如烟酒小食品,化妆品,洗涤用品,还是练摊的卖服装,也有卖蔬菜的,等等,100米长,很窄的一条坡道,被各种摊子一占道,只容两三个人并行,坡顶就是无特点的公寓楼。这条小道很热闹,一看就是本地人采购。感觉这条道上的商品有两大类,一是自产的食品,蔬菜面包烟酒等,二是,产地中国的消费类工业品,服装,洗发水等。

    在广场边不远的海边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大楼,很旧的一幢楼,水泥外墙,大约10层,三十米宽,远不如现在中国一般城市的区政府大楼;大楼沿街,铁栏杆围住的面积只略大于大楼占地面积,远没有中国大军区那种气派,我是南京人,中国大军区机关的架势俺可是见多了。大楼隔条街就是海边,泊着大小几艘军舰,我是军事盲,对军舰不做评论,因为是闹市区海边,舰体也不太,想来不是什么重要的战舰。

    另外,俄罗斯远东地区就是海参崴周围的干线公路的水平,大约只相当于中国的省道,四车道,不封闭,进城的地方可能是六车道。可能因为人少的原因,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平时道路并不拥堵。我们到达当天是星期日傍晚,大量去郊外度假的海参崴居民开车回城,在进城的几公里上发生的堵车,这是我那几天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遇到的唯一的一次堵车。

    三,海参崴的IT水平

    说起来也许大家不相信,就在去丽娜家做客的当地下午我和几位同伴在海鲜市场边海滨吃烧烤,周围有很多当地的年轻人,旁边一桌四人,两男两女,二十岁左右模样,俄罗斯女孩装扮普遍比较鲜丽些,是不是不良青年难以区分,但男孩的打扮更能准确反应一群年轻人的素质和阶层。这四个人中的二个男孩让我看得比较放心,便提着酒杯过去攀谈,英语,发现四位都称是远东理工大学生,二三年级,和中国本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会说英语,而且四个人英语的表现比中国一般本科生的水平更差。

    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会儿,男孩说,留个通信办法吧。我说OK,最方便的莫过于E-MAIL了;E-MAIL?四个人都很诧异,什么是E-MAIL?

    大学生?二年级,三年级?远东理工大?不知道E—MAIL?我心里大是惊异。

    我就尽可能地用英语做了一下解释,他们点头,好像听说过。

    谈话中我也尝试聊电脑游戏,网络对战,他们当时的反应就是一片盲然,最后我想作为远东最高最好学府的远东理工大,现代通信办公手段的电子邮件应该会教学生使用吧,结果还是不懂。

    当时我想这可能是特例,这四个小朋友太没素质了,也许是街头小混混。

    当晚到丽娜家做客,临走当然要留通信办法,我同样说,我留我的E—MAIL 给你。

    提问:什么是E—MAIL?

    我只好解释,如果你有一台电脑,连上互联网,就可以很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联系。我说我的邮箱是YAHOO的。

    提问:什么是YAHOO?

    我晕啊

    我说YAHOO是世界上NO.1的一家互联网站,美国的,解释半天,丽娜和她男友稍点头说,好像听说过。我狂晕啊!

    丽娜,英语专业本科刚毕业,二十岁,入LG实习,何至于此?可想而知,远东理工大就没有对全体学生开放的互联网,包括校园局域区,根本没有!甚至连计算机都严重不足,可能除计算机专业学生外,其它专业学生就没机会用计算机。

    我也问了中方导游和俄罗斯导游,海参崴有无地方可以上网,回答是不知道,不过好像有家网吧,每小时100卢布,不过从没去过。是啊,这么贵,谁去?

    在海参崴几天,海关、银行、宾馆、商场去了不少,只在两个地方见过真正的PC电脑,一是海关验关小间里,一个工作人员一台电脑,据说俄罗斯和中国间海关的设备是中国送的;二是,在海参崴最高档的意大利超市的顶层的一个摊位前看到一个小伙子用一台笔记本,在玩赛车游戏。

    商店和收费公厕则是用收银机。收费公厕门口一般坐一老太太,桌上一台电话机大小的收银机,还可以打印收据,这倒是比中国的公厕强,而且,老太太的打扮一般都很高雅,看来在俄罗斯看公厕的收入也是不错的。

    宾馆、银行货币兑换处、赌场则根本没有电脑的影子,手工记账。

    街上行人的手上身上显得远比中国大街上的人简洁,女士一包,男士更是连包也不带。很少有人拿手机、数码摄像设备,也没有人用耳机边走边听音乐。

    大街商场逛了不少,却没看见一家卖电脑整机和主要配件的店,在整个海参崴我没见到过CRT显示器;小配件,比如耳机一类,只放在一些综合商场的一两个摊位中。手机也是如此,就看不见大的手机商店,只在综合商场里有一两节柜台,可想而知款式少,价格高。

    从绥苏河入俄罗斯,导游就说了,本地移动通信只有限在滨海边疆区的区域网,当地移动通信网络不和全俄罗斯的联通,当然就更不可能全球联网了,这倒更像中国的小灵通。

    在海参崴好像年轻人用手机比较多些,比如:我在海鲜市场遇上的四个人中的一个男孩有一只三星手机,彩屏还带摄像,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了;丽娜工作了,也配了只手机。三十岁以上的人就好像压根没有手机,在海参崴我就没听过手机响。

    可想而知,什么宽带入户,电话网升级,在过去十年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在海参崴就没有发生过。我妹妹老师家十年前的电话号码六位,现在依旧。丽娜家在做装修,我也注意了,根本就没有网络接口;问到PC机,丽娜说很少有家庭有,也许在他们的脑海里,PC机还只是高档办公室设备。

    在阿穆尔湾宾馆房间里的电话也很是搞笑,红色,很破,是带拨号盘的那种。

    可见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整个IT和通信技术整个落后了10年。我记得,中国95年的时候,PC机和互联网在大城市就开始兴起了,最少当时的在校大学生没有不知道互联网这个名称的,也没有从不接触PC的。中国的互联网已经遍及了广大中小城镇,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且价格便宜俄罗斯远东地区的IT应用和消费水平和中国的水平比真的是10年都不止。

    说句玩笑话作为比较:中国妓女都在网上找嫖客,中国拉人力车都有了手机。

    四.中国对海参崴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影响

    这个主题实际上应该是第一个要谈的,另外一个应该要谈的应该是人口问题,海参崴的很多现象实际上是这两个问题的现实表象。

    先说中国对该地区的影响。

    场景一:海关出入境大厅

    在绥芬河准备入俄罗斯,绥芬河和俄罗斯远东边境小城格城间有二十多公里的山间铁路连接。

    在绥芬河海关大厅中,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比例是十比一,中国人占了绝大多数。

    中国人大部分是游客,轻装,最多背上是双肩旅行包;有小部分人,大约也就二十来个人,行李略多些,有些拉杆箱,大一点的旅行袋一类,还着些几个电饭锅等小电器,有点像农工进城,或者说像春节回家时大小包比较多的样子,据说这些人是长期在远东地区工作或定居的中国公民。

    在大厅中俄罗斯人就非常显眼了,不是因为他们比较俊,而且因为他们的行李,当时大厅里也就十来个人,年纪从六七十年但十二三岁不等,用男女老幼这个词形容这群人一点都不夸张。他们的行李的大小是我从来没看见的,行李除每个人可能有个自已的随身小包外,每个人都有两个标准统一的彩条塑料编织袋,口袋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中国工地用来做为隔挡的那种彩条编织布,想来也是取材于中国。惊人的是口袋的尺寸,一米长,每只包都被撑得饱饱的,宽和高都是五十厘米的样子,无论男女老幼,一人两只这样的满满的包。一个壮汉勉强可以扛一只这样的包,两只一起扛就几乎不可能了。实际上他们也没人费劲去扛起这样的包,都是放在地上拖,一手一个地拖,壮汉拖这两个包看上去还行,可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拖这样两只包,看上去就有点可怜了,不过还真有六七十岁的小老太太在这群人中干这个活。因为要在地上拖,我留意到包底部纳了很厚的好多层的塑料布。这些人显然是有组织的,在候车大厅里见到了一群,行李堆到一起,十来个人围行李坐着,当然这十来个人就是小到十来多,大到六七十岁,年龄性别种类特别全。

    这些人就是俄罗斯在两国间倒包的人,包里的东西也就是中国的布料、成衣、毛毯等各类纺织品。据导游说,这些人是受雇于人的,每天一个来回,带两只包,一百元人民币。这些商品就进入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各地的私人小服装店。

    反正那天我在候车大厅里就没看见有一个中国人是干这个的,而我看到的俄罗斯人都是这样的配置。

    中国人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旅行团。

    两国都海关比较有趣。

    中国海关中,虽然俄罗斯人行李多,人少,但是先放中国人,中国人先验关上车。后来到了格城的俄罗斯海关,俄罗斯人先过关,中国人靠后。双方约定俗成,倒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种在两边间的倒包,十年前我妹妹出国的时候是这种,现在还是这样,这么原始的贸易,问题肯定不在中国,而是俄罗斯,如果一天允许中国发一个车皮的纺织品往远东地区,这些倒包的职业也就不存在了。倒包的办法不过是俄罗斯人利用海关政策带些免税商品。

    场景二:火车上

    绥芬河到格城间二十多公里铁路,山间,好几个隧道,开开停停,散步似地开了两小时,也就和自行车差不多。火车车厢是中国的老式客车车箱,陈旧但不破旧,很干净。

    两边都是大山密林,越近对方海关的铁路边,就看到了几处俄罗斯边防军岗哨,也就是一两个持枪士兵。

    我比较开心是看到旁边铁轨上停着一列货车,挂着平板车厢,上面堆满原木,长度和车厢等长,口径50厘米以上。问导游,说中国有老板在远东地区承包森林,雇中国人专事砍伐,满足中国市场。

    就是写这篇文章的2005年8月18日前两天,听说离海参崴几百公里远的一个小镇上,有中国公民被抢500万卢布,和若干美元,好像报道说那被抢房子里住得是中国的林业工人,印象至深,原来这帮人这么有钱。

    好,就是应该多去俄罗斯搞原材料。

    导游说,这段铁路在中俄对立期间实际已损坏严重,后来是在中国的敦促下,由中方出钱才修复的,包括俄方的格城海关楼都是中国人出钱出力建的,那楼是当地最新的一幢建筑了。为加快和简化中国游客入境审批手续,鼓励对方海关工作效率,黑龙江甚至给对方海关人员放钱,可能是公对公的,就是承担部分人员工资。

    中国黑龙江地方政府还出钱出力,为俄罗斯创造其它进行双边贸易的条件,推动他们和我们合作,包括修对方境内的公路。

    我的感想是,中国现在对远东地区的一套就是西方对中国的一套,我们用过的一个带贬意的词表达就是:经济入侵。

    好啊!就是要经济入侵。

    但是从倒包现象依然存在这点来看,莫斯科也是高度警觉,限制开放远东地区和中国的双边贸易;如果俄罗斯开放远东地区的纺织品市场给中国,只怕这些倒包族一下子就会断了生路。

    场景三:与丽娜等年轻一辈的交谈

    我问过上面提到的那些海参崴年轻一辈人,你们到过莫斯科吧,他们说,海参崴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没有就过莫斯科,莫斯科到海参崴9000多公里,特别是二三十岁年轻一代,是在苏联解体之后长大的,经济上都不允许他们到莫斯科去,到他们祖国的西部发达地区去旅行。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到过中国,其中大部分人最南到过大连,还有人到过上海。绝大部分人到过绥芬河,他们一方面是看看中国,见见世面,但来中国的人一定会大量带中国的工业品回海参崴以补贴旅费,或多少挣点钱。就是说到过中国的人比到过莫斯科的海参崴人多。

    俄罗斯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穿彪马,ADIDAS等品牌运动补,都是来源于地摊和私人小店,这种产品肯定不是正品,都是扛包的从中国倒来的假冒品。

    我在想,通信原始,路途遥远阻隔了远东地区和俄罗斯西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点意味着什么?

    场景四:阿穆尔湾宾馆房间

    电视机是21寸康佳,老到中国家庭已经考虑淘汰的程度,阿穆尔湾宾馆可以说是当地最好的宾馆之一。当然当地NO1的唯一现代化宾馆是LG开的,从外面一看就是以国际标准服务的宾馆。至于说阿穆尔湾宾馆,呵呵,我下面用专门章节描述,用我的眼光说,连中国县级招待所都不如。

    场景五:海参崴有多家较大规模的中国餐馆

    我们总共在四家中餐馆用过餐,而且主要安排的就是中餐。两家是中方人开的,一家是俄罗斯人开的。

    我在别人的游记里看到过他们写到阿穆尔湾宾馆一楼迎海的北京饭店,我们天天吃早餐的地方,中国人开;

    另外两家我们用过中餐和晚餐,都是家常菜。

    在俄餐厅只吃过一次。

    在海参崴中国餐厅多,规模大。海参崴的餐厅有一百个餐位就可以算是大的了。

    关于餐厅我将归入服务业来讲。

    场景六:公路上

    回程我们从海参崴出发,往中国东宁,一路上大部分是未开垦的土地,突然会看到有塑料大篷,导游说,这是中国人在这里种菜,俄罗斯人懒,不肯精耕细作,只会种土豆等懒人蔬菜。

    我靠,这里土豆西红柿都这么贵,种菜真是好生意,应该鼓励有技术的中国农民到海参崴种菜,去垦俄罗斯的地。

    总结

    从海参崴到东宁坐三四个小时汽车,饱览了没有被污染的森林原野之后,突然远处出现了大批高高的吊车,所有中国人的反应就是中国到了。这是东宁正在建设一个边贸城,从商业到服务业,到色情业,全套配置,中国政府官员和大小款足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国外才有的腐败了,作为小老百姓,正不知道是哭还是笑。

    从我看到的这些,我觉得中国人对海参崴为中心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且经济的影响力是难以阻挡的,假以时日,假以耐心,呵呵。。。。。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