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交流50周年:日本青年仍不了解中国2006/03/15
  • 妓女间谍祸害中国50年2006/03/15
  • 超级富豪,印度压过日本2006/03/15
  • 日印关系拉近 共商“牵制中国”2006/03/13
  • 日本为何能在战后跃居世界第二2006/03/13
  • 在中美两国购买丰田车的不同经历2006/03/10
  • 像日本人那样做学问2006/03/10
  • 萨苏:猪在日本2006/03/09
  •  
    谁在塑造日本青年的中国观
    时间:2006/03/15 出处:光明网
    田木

    在政治观上近乎白纸的日本青少年,面对着一个日趋保守化的社会环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田木报道最近日本媒体报道,一些日本高中教师做了一个教学实验:结果发现他们的学生在了解了日本侵华战争之后,会改变对中国的厌恶感,并表现出理解。

    残缺的历史教育

    “如果年轻一代不了解日本负面的历史,将无法在国际社会中与邻国建立良好关系。”进行实验的老师的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据记者了解,在日本目前全国5000多所博物馆中,没有一所能展示日本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的全貌。一本厚达300页的历史教科书,谈到日本对亚洲的侵略问题也只不过2页,更不要说对侵华战争的详细介绍了。

    “缺失性”历史教育的后遗症是很明显的。一位最近结束在日本研修、专门从事青年工作的人士发现,由于日本的教科书里从未对那段侵略历史做过详细确切的记述,因此对于日本大多数青年来说,中国在他们眼中是被割裂的,他们只知道以盛唐为代表、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的古代中国以及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中国,而饱受西方列强蹂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近现代中国,对于他们来说却印象模糊甚至是一片空白。

    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要求日本停止参拜靖国神社、正确对待历史,一些日本青年人显得不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日本学生说,“那场战争是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法避免的。而在当前的和平环境下,几名中国留学生竟然残忍地杀害了曾经给予他们诸多关照的日本人一家五口,这才是真正的罪恶,难道中国人不该反省、不该对日本人道歉吗?”

    爱渲染的媒体

    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中国人在当地犯罪的报道时常成为热点新闻。最近发生的华裔女子杀害两名日本儿童的事件,至今仍在日本各大媒体占据重要位置。

    据当地华文媒体报道:事后家住东京的一名华人父亲如往常一样送女儿上幼儿园,他一跨入幼儿园就感到气氛异常,几位正在交谈的幼儿家长没有像往常一样打招呼,而是在看到他的一瞬间,不约而同地僵硬了身影,停止了交谈,并躲躲闪闪地向他投来一丝丝警惕、蔑视、惊恐、疑惑的目光。这位华人父亲立刻意识到,刚刚发生的华裔女子杀童案引起的社会性惊悚和震撼正在发酵。可想而知,在媒体营造的“恐怖”气氛下,担心自己儿女安全的日本父母还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与中国人的孩子一起玩耍?

    被日本媒体渲染的除了在日华人的负面形象以外,就是所谓的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前面提到的那位青年工作者说,在日本青年人中,对中国各种各样的看法都存在,但“最普遍的一种想法则是恐惧——日本一些媒体有关“反日情绪”的不负责任的报道,使相当一部分日本青年对中国望而却步。今年刚刚来上海留学的一位朋友在出发前就曾被人劝阻说,中国人都恨日本人,去中国留学太危险了”。

    危险的“流行文化”

    当今的日本青少年对政治普遍漠视,这也让他们处于一种很容易被蛊惑和塑造的境地。

    小林善纪就非常善于抓住日本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这位在日本颇具人气的漫画家巧妙借助流行文化传播保守化的政治理念。日本青少年对漫画有狂热爱好,因此这种做法“无往而不利”。一位坚持日本应正视历史的东京大学教授对此感叹说:“如果我写一本反映有关战争责任的历史事实的书,在日本最多能出版几千册,而且普通的国民是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是从事研究这方面的人。而一本漫画,要出10万册或上百万册。”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青年人大多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上中产阶级生活为荣,但当经济泡沫崩溃之后,年轻的日本人发现,过去引以为荣的生活目标变得毫无意义。在日本经济衰退的同时,中国却正在崛起,大量的日本企业向中国投资。面对国内心存幻灭感的日本年轻一代,小林善纪问:“难道我们要成为中国的奴隶?”

    与小林的“直抒胸臆”相比,在日本流行文化中隐含的保守化思潮可能对日本青年人有更为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秀之町太就在电影《大和号:最后的战役》落幕时,流下了眼泪。在看完这部描写二战中日本海军战舰“大和号”的电影后,秀之町太感受到了一股从所未有的“爱国热情”。所以他并没有为一个20多岁的大男孩哭鼻子感到不好意思,况且和他一块来看这部电影的三个伙伴都哭了。

    日本一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裕吉田认为,《大和号》在用一种新的日本人视角来看二战,“更强调牺牲而不是侵略”。他认为这是美化战争的一种新现象。

    “在所谓的‘失去的十年’之后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许多日本年轻人在民族主义中寻找自我安慰,”裕吉田说。

    真不知道,正在成长的一代日本青少年,整日浸淫在此种流行文化氛围中,会给未来的中日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