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颜菁:同化最难同化的民族2006/03/11
  • 中东第三条道路是一个神话2006/03/11
  • 战机飞边境 美国打伊朗风声渐紧2006/03/10
  • 美国与本拉登:从扶植到反目2006/03/09
  • 以色列悄然重启对华军售大门2006/03/08
  • 关塔那摩的穆斯林囚犯2006/03/05
  • 泛突厥主义与“东突厥斯坦”迷梦2006/03/01
  • 伊朗流亡人士如何看美国对伊朗政策2006/02/23
  •  
    杨猛:寻找开封犹太人后裔
    时间:2006/03/11 出处:北京科技报
    开封博物馆尘封的蛛丝马迹

    2月9日,七朝古都开封。阳光打在人声喧哗的马路上,年味未退的开封街巷仍然流动着温暖和散淡。记者来到位于包公湖畔的开封博物馆时,这里并没有几个观众。据说,开封博物馆里就收藏着开封犹太人的珍贵史料。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封博物馆现在有三个陈列。除了“宋代历史陈列”和“开封革命历史陈列”,还有就是不为人知的“古代开封犹太人历史文化陈列”。

    “我们和以色列建交时间并不长。上世纪90年代开了这个陈列,因为比较敏感,犹太人历史文化陈列平时不对外开放,要参观必须有外事办的介绍信。多数是国外的犹太人来要求参观。”

    在开封博物馆吴馆长的带领下,记者穿过“游客止步”的博物馆三楼,工作人员打开一道厚厚的卷帘门,上到4楼,又折向一处更窄的通道,再打开一道铁门,登上十几步阶梯,几乎就在开封博物馆最顶端阁楼的位置,方进入总共面积不过100平米的“犹太文化陈列”。

    整个展室主要陈列了三块抢救时就已经风化严重,字迹模糊的石碑,这是开封犹太人修建的一座犹太会堂(也叫清真寺)中的三块石碑,是记录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为数不多的遗存。

    我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而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以色列就承认了新中国。实际上,如果一直把时间上溯,众多的研究学者相信,犹太人和中国的友好联系最远则可以追溯到汉朝。

    “历史上,曾经迁徙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很多都遭受过歧视甚至迫害,但是在中国,无论是在最早有犹太人活动记录的古代,还是后来的 二战期间,中国一直对犹太人善待有加,所以犹太人对中国报有十分友好的感情。而开封犹太人历史上非常活跃的商业活动和宗教活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一天,开封博物馆已经退休的老馆长,77岁的徐伯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光线昏暗的陈列室里,三块已经明显风化的石碑,记录了一段渐渐尘封的辉煌岁月。

    这三块石碑分别是:重建清真寺记碑,尊崇道经寺记碑,祠堂述古记碑。“它们记载了当年开封犹太人在鼎盛时期的一些活动。”开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

    根据记载,重建清真寺记碑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它记载了一次庞大的重修工程,把因为黄河大水毁于一旦的犹太人宗教场所予以修葺。而这个习惯上也被称为清真寺的犹太会堂的始建年代则更为久远:北宋1163年,当时的皇帝是宋孝宗。

    开封历史上曾经多次遭遇黄河大水,这座清真寺几度被毁。祠堂述古记碑的碑文显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位身居高官的叫做赵承基的开封犹太人后裔,重新出资修建犹太会堂的经历。赵是开封犹太人的一个显姓,是宋朝皇帝赐的姓氏。赵承基于清初任大梁道中军守备,率兵驻汴,是现在有史可查官做得最大的一位开封犹太人。在修建清真寺的时候,为了记录自己的功绩,他还顺便修建了一个赵氏牌坊。可谓中西合璧。

    今天这座清真寺已经完全消失,它的遗址现在被北方常见的胡同地带完全淹没。不过在考古学者为我们描绘的复原图里,后人还能想见它昔日的繁华和庄严。

    教经胡同的最后一户犹太后裔人家

    作为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的七朝古都,开封的建筑布局依稀可见当年雍容平稳的形态,甚至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内陆城市处变不惊不急不徐的节奏。从开封博物馆出门,绕过包公祠和包公湖,穿自由路,穿鼓楼广场,再北行千米,就来到历史上开封犹太人最著名的一个聚集地:教经胡同。

    徐伯勇告诉记者,博物馆三块石碑记载的犹太清真寺原址就在这里。如今,犹太会堂的遗址上已经被开封第四人民医院所代替。教经胡同就紧靠在第四人民医院的周围。

    “2004年,开封犹太人会堂的原址一度准备招标出售,我们几个联名写了报告,最后政府部门介入,明确表示不允许买卖这块地皮,一定要保留住开封犹太人不多的历史见证。现在那里还能找到当年犹太清真寺的一座保留下的古井。”

    2月10日中午,在开封第四人民医院后院锅炉房,记者找到了徐伯勇介绍的老井。为了让记者看得更清楚,正在往锅炉里续煤的师傅特地把地面上的煤渣扫干净,掀开一块简陋的木版,明晃晃的,一口阴冷的老井露了出来。

    “最早发现的时候,我还曾经跳进去,捡出了一只钢笔和几块银大洋。”开封犹太人后裔张兴旺这样给记者描述。随着犹太会堂的彻底衰落,如今这块井也只能抒发一下后人怀古的情愫。

    徐伯勇告诉记者,教经胡同早年叫“挑筋胡同”。因为按照犹太的风俗,为了纪念在和大力士角斗中扭伤了大腿的祖先,不食用牛羊肉的蹄筋,故此开封民间称之为“挑筋教”,犹太人并不认为这称呼含有贬义,文史中广泛采用。“后来冯玉祥时期,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就改成了教经胡同。”

    教经胡同分为南教经胡同和北教经胡同,和普通的北方城市的任何一条年久失修的胡同并无二致:坑凹的街道,因为阳光照射不到,有些地方还残留着积雪,狭窄的胡同两侧是逼仄的老式平房和新搭的违章建筑。

    如今南教经胡同只有一户人家是犹太人的后裔。敲开崔老太太的房门,面对记者的唐突造访,80岁的崔淑萍老太太并不觉得惊奇。她身板硬朗,底气很足:“这几年好多国外来的犹太人来这里找我,多的时候屋里站不下,当街站不少。”

    崔淑萍是汉族,他的丈夫赵平宇是开封犹太人的后裔,赵平宇去世10多年。崔淑萍有5个女儿,都不在身边。平时老太太一个人住。记者去的时候,她正在家里看《实话实说》。正对大门的桌子上就摆放着赵平宇和赵平宇母亲的照片,桌上墙上还有国外犹太人来访时送给他的纪念品,镜框里是崔老太太的女儿剪的“大卫星”窗花。据介绍,赵平宇人十分聪明,解放前曾经是国民党一家报纸的记者,解放后一直在开封税务局工作。

    老太太没有上过学,问起她为什么确信自己丈夫就是犹太人的后裔,她提高嗓门:“恁说咱为甚知道咱是汉族人?这个当然是从小都知道!”

    虽然他们已经没有多少犹太风俗遗存,但是世代相传让他们认定自己就是犹太人。

    据了解,至今许多开封犹太人后裔还保留着许多特殊的习俗,比如不吃猪肉,不吃动物的蹄筋,过安息日。一些开封犹太人后裔向记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人民医院和开封市卫生防疫站在防疫检查过程中,对包括张兴旺、赵平宇在内的总共十几个开封犹太人后裔做了DNA测定,显示开封犹太后裔与汉族血统融合的倾向,与国外犹太人比较亦不相同。

    最后得出结论,开封犹太人后裔的血统,是源于伊拉克两河流域的一支犹太人,还和亚美尼亚犹太人及阿拉伯犹太人比较接近。这指明了古代开封犹太人的出处。

    作为最早也是最大的开封犹太人主要的聚居地,犹太会堂和教经胡同最终的命运变迁多少让人感叹。

    张兴旺介绍,随着黄河多次大水决堤,1842年犹太会堂终于被夷为平地。“1912年民国政府给开封犹太人的7个家族发了地契,1913年,犹太后裔又把会堂原址的近10亩地一并卖给了基督教会,得了1300大洋。开封犹太后裔于是流向各地。”

    此后,这个曾经记载着开封犹太移民历史的最重要的一块地区随风消逝。

    张兴旺:追寻自己的根基

    墙上挂着和以色列驻华大使的合影,客厅悬挂着犹太教哭墙的大幅照片,窗户上有一面以色列国旗,家里到处是和犹太人有关的东西。

    张兴旺,被称为是现在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一个开封犹太人后裔,他是开封市政协委员。几经周折,记者在离开开封前找到了张兴旺家。犹太教名“摩西”的张兴旺留着浓密的大胡子,头戴紧贴头皮的犹太教黑色圆顶小帽。 “圣经上说,这顶帽子是上帝用黑天鹅的羽绒织成的。”张兴旺体格粗壮,浓密的络腮胡子,鹰钩鼻,略陷的眼窝,从外形上看确实不寻常。

    “1992年有一个统计,开封犹太人后裔的数量为618人,据我的调查,这些人有很多都散落在全国各地,有个别后来移民到以色列,现在生活在开封的犹太人后裔,我统计是200多人,这还包括统计了犹太后裔女儿家的孩子,以及女婿家的孩子。基本上,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母系民族,而中国的犹太人因为汉化,是父系传承,已经不具备作为一个民族单独存在的基础。”

    “过去我们这些后裔的户口本上都是写的‘犹太族’。后来人口普查让在汉族或者回族之间选择,因为犹太民族在中国不存在了,我们只能是犹太人后裔。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我的生活习惯更接近于回族,所以我选择了回族。”张兴旺娓娓道来。

    张兴旺对自己的犹太人祖先极为认同。近年来他还专程和一批开封犹太人后裔,一起去学习希伯来文化。甚至在生活习惯上、装束上也开始恢复犹太人的一些传统习俗。

    “最早开封犹太人后裔浮出水面是国民党时期做人口普查,都是自己报的,因为也没有家谱啊什么的,都是口头沿袭。1952年国庆,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开封犹太人后裔的代表艾凤鸣和石敏英专门进京祝贺,还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我1947年就出生在教经胡同,很多犹太人后裔都住在那里,从北宋来到中国,至今已经1000多年了。开封犹太人号称七姓八家。就是主要有7个大姓:赵,艾,李,张,石,金,高。另外包括源出张姓的章姓,总共8个家族。”

    这些姓氏的由来,也充满了历史印记。比如,“李”由“列维”而来,“石”由“示巴”而来,“艾”就是“亚当”,赵姓,则是中国宋代皇帝的赐姓。

    开封犹太人浮出水面之后,不断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不乏海外的犹太人团体来到开封,动员开封犹太后裔重回老家定居。

    “都被我们拒绝了。”张兴旺说。“1995年,美国一个犹太机构专门来开封,经过寻访,动员说服我和另一个叫石福兴的犹太后裔一起移民到以色列。我们拒绝了。他们找的犹太后裔都是老师和医生这种职业。认为这样移民到以色列可以很好地生存。”张兴旺本身是一名体育老师,退休前一直在开封的一所中学教授中国式摔跤。

    “虽然我们血液里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但是我们生长在中国,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国有感情,我们都是爱国的。”

    事实上,开封犹太人后裔要想恢复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存在很大的现实难度。

    根据以色列《回归法》的有关规定,以色列只承认母系制度传承下的是真正的犹太人,也就是说母亲是犹太人才算是犹太人,而开封犹太人历史上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是父系传承,已经不符合以色列的有关承认犹太人身份的规定。“而且,不懂希伯来文,不懂犹太的宗教仪式和教义,融入当地社会已经不现实。”张兴旺说。

    所以,虽然有年轻的开封犹太人后裔想要移民以色列,张兴旺并不支持。“心里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就足够了,毕竟中国才是我们的家。”

    对于开封犹太人后裔的研究,揭开了犹太人定居中原的历史迷雾。加入中国籍的美裔著名犹太学者、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先生认为:“在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犹太人和作为宗教的犹太教已不复存在。”众多研究学者支持这个观点。


    石俊英:犹太金店商祖父的零星记忆

    历史上,犹太人不仅出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基辛格、斯皮尔博格等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犹太人更是凭借其与生俱来的经济头脑,成为商界的宠儿。经商,是犹太人的看家本领。开封犹太人并不例外。

    开封鼓楼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所在。作为屈指可数的老字号“万福楼”,记载了开封商业史上的一段辉煌。万福楼的主人就是一名开封犹太人后裔石磷青。在开封一处老城区的街巷,2月10日,记者寻访到了石磷青的孙女石俊英。

    石俊英今年66岁,出生时爷爷已经故去,爷爷的故事是听父亲讲起的。石俊英的堂姐石敏英就是当年进京并受到毛泽东接见的开封犹太人后裔代表。

    石磷青早年在金店当学徒。有一年慈禧太后微服路经开封,正好路过石磷青的店铺,听到里面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忍不住想打一只凤冠。石磷青出色的技能为他赢得了名声。

    石磷青后来一直做到开封最大的金银首饰店万福楼的最大股东,另外经营的布店还在郑州、上海、徐州开设了分店,生意遍布大半个中国。后来万福楼在战火中几乎毁掉。石磷青的儿子,也就是石俊英的父亲一代,多数没有继承家业,而是在各行各业发展,有的做了 邮政局的雇员,有的到建筑单位谋职。曾经是血液中的经商传统,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慢慢地消融。

    告别的时候,石俊英的老伴周全根告诉记者:“过去我们的户口本上,她的民族一栏都写着‘犹太’,后来换户口本的时候改成了汉族。过去填犹太族,并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只是忠于历史。现在,我们也希望尊重历史,恢复自己的犹太人后裔的身份。”

    像大多数开封犹太人后裔一样,石俊英不会讲希伯来语,也不懂犹太教的教义。走在大街上,她像每一个遇到的开封老太太一样普通。他们平静地生活在古老的开封,但是心里却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体中还流淌着另一个遥远的民族的血液。

    在中州大地河南开封,生活着一个依然不为更多人所知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宣称从两河流域风餐露宿跋涉而来,从宋代开始就在河南开封定居的犹太人。

    历经千年风霜,如今物是人非,他们的风俗已经消失殆尽。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封犹太人后裔正渐渐退去神秘的面纱走入公众视野。而争议也再度出现:他们究竟是不是犹太人?他们何时来到中国?又是怎么来的?

    “现在生活在开封的犹太人后裔,懂祖宗语言的,懂犹太教义的基本没有了。生活基本同化了。”开封政协委员犹太人后裔张兴旺说。

    2月9日和10日,记者走访了3户有代表性的开封犹太人后裔人家。发现除了坚守的血统和零星的习俗,今天的开封犹太人后裔面对的是一条无法跨越的时间长河。

    开封博物馆的前任馆长徐伯勇给记者介绍,古代犹太人在定居开封的鼎盛时期,人口曾经达到500家,4000多人。如果以多数学者公认的宋真宗时期作为犹太人开始定居开封的起始时间算起,1000多年是几十代的光阴。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同化的犹太民族,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如云汉飞星一样隐入历史的幕后?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找到了各种答案。徐伯勇的分析包括两点:首先,中国一直友好对待外来的犹太人,犹太人和当时各族人都享有同等的待遇。犹太人也可以做官,通过学习四书五经也能够考取进士、举人,这种宽松的社会氛围,开始让犹太人这个古老的民族慢慢融入到中华主流社会。其次,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开封犹太人开始和其他民族,比如汉族和回族通婚。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教授在 哈佛大学的一次讲演中提到:在犹太民族大离散的历史上,像开封犹太社团这样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同化于客居地文化和社会之中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其本质性原因实在只有两条:一是开封犹太人始终与客居地中国的其他民族和宗教集团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开封犹太社团在其存在的最后200年里处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

    尽管从古至今有许多犹太人来华定居,但是中国的土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原发性的反犹主义。究其原因,潘光分析说:其一,反犹主义源自根深蒂固的宗教偏见,这一点在基督教欧洲表现得最为明显。然而,总体来说,中国是一个深受儒教、佛教和道教影响的国家,基督教传统在中国没有根基,因此这种伴有宗教偏见的反犹狂热在中国没有思想基础。

    其二,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华文明和犹太文明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两种文明都相当重视家庭联系和教育的作用。虽然他们都吸收了很多不同的异域文化,但是其核心却一以贯之,从没改变过。在一块1489年建立的石碑上,开封的犹太人写下了这样的话:“其儒教与本教,虽大同小异,然其立心制行,亦不过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和妻子,序尊卑,交朋友,而不外于五伦矣。”这些都是反犹主义思潮没有能够影响中国民众的深层原因。

    17世纪后,清王朝逐渐走上闭关锁国之路,这就使开封犹太人在其存在的最后阶段处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如开封的最后一位犹太拉比去世后,就无法再找到新的拉比;开封的犹太会堂被洪水冲垮后,后辈们竟不知如何修建新会堂;由于与其他地方的犹太人没有联系,开封犹太人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最终同化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也就是必然的了。

    2月9日,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的刘百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强调,开封犹太人的同化与消失,是各种因素推动的,包括科举、通婚,以及自然因素。“我更倾向于认为,环境的恶化是重要的原因。”

    刘百陆分析,犹太人最早定居开封,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经商,当时开封人口达到100多万,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人口甚至比今天的80万左右还要多。后来历经朝代更换,开封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急转直下,后来沦为边陲。这对犹太人影响很大,相当一部分迁走。再加上自然通婚、科举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于是慢慢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本报上期报道《寻找神秘的河南犹太人后裔》引起读者浓厚兴趣。以色列政府和研究者又是怎样看待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本月17日,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在大使官邸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开封犹太人后裔是不是真正的犹太人?

      北京科技报:大使先生,采访您是因为一个有趣的话题。不久前我刚刚去了河南开封,那里有一群自称是和您属于同一个民族的犹太人的后裔。关于这个故事您听说过吗?

      海逸达博士: 关于犹太人在河南开封的事情,有一些研究曾经介绍过,也有许多学者关注过,比如我的好朋友,加入了中国籍的美裔犹太人沙博理先生,就对于这些问题很有研究。至于我本人,对于各国的文化和历史都十分感兴趣,当然也包括发生在中国的这些历史故事。

      北京科技报:以色列政府怎么看待这些声称是犹太人后裔的人们?以色列承认他们是犹太人吗?

      海逸达博士:我想说的是,做一个犹太人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首先,你要熟练地学习和掌握犹太教的文化,这并不是一种宗教的扩张,而是成为犹太人的一个核心价值的体现。皈依犹太教的确很不容易。

      并且,依照犹太人的传统,只有母亲是犹太人,才能判断他是不是一个犹太人。也就是说要是享有回归权的话,必须从他本人的母亲是不是犹太人来判断。因此,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开封犹太人后裔)并不符合犹太人的条件。而且也没有充分的历史档案加以佐证。因此从犹太人的角度看,(开封犹太人后裔)不属于真正的犹太人。

      北京科技报:那么,以色列的学者对于这个奇特的现象又是怎么研究的?

      海逸达博士:据我所知,以色列的大学课程并没有关于在中国的犹太人后裔的内容。但是就以色列的学者和民众的常识而言,我们都知道犹太人历史上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国的哈尔滨和上海生活的经历。

      北京科技报:像开封犹太人同化这种历史情况,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中间曾经有过吗?

      海逸达博士:我相信,而且可以确信,这是唯一的一个犹太团体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的例子。你知道,我们犹太人内部是十分团结的,一直习惯独立生存,非常不容易融入其他社会。唯独中国和世界不同。在中国的开封犹太人的最终消失,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

      犹太人为什么浪迹天涯?

      北京科技报:很多读者通过我们对于开封犹太人后裔的介绍,对犹太人的历史很感兴趣,是什么原因,让你们的祖先选择了一种浪迹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是天生冒险的本能?还是因为战乱?

      海逸达博士:犹太人在历史上曾经屡次从自己的土地上被放逐。

      公元前586年,犹太人的第一圣殿时期,被放逐巴比伦,是犹太人颠沛流离生涯的开始。此后罗马统治拜占庭时又多次被放逐。8世纪,基督教和世俗社会处于统治地位,罗马教廷又对犹太教徒进行了宗教迫害,犹太人被从一个城市赶到另一个城市,甚至压缩居住和生活的区域。甚至他们的职业也被严格限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开始在世界广泛分布。

      北京科技报: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这些所有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是否存在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和矛盾?犹太民族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你们的凝聚力主要依靠什么?又是来自哪里?

      海逸达博士:所有的犹太人都是同一个民族。从犹太人的传统到我们的宗教,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价值核心。至于说到矛盾,其实任何人与人之间都可能存在矛盾,犹太人当然也不会例外。因为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会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是大问题。我们的想法是,所有的犹太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国度,那就是以色列。以色列的犹太人是共存共荣的,我们在创造着同一个文化。

      北京科技报:现在有没有统计,除了以色列本土,全世界的犹太人的数量是多少?

      海逸达博士:目前全世界的犹太人是1400万,其中550万生活在以色列,其他主要分布在美国(300万),还有俄罗斯、法国、阿根廷等国家。对于海外的犹太人,以色列政府鼓励并且欢迎他们回来,以色列的大门永远为犹太人敞开。如果哪里有迫害和排犹主义存在,都可以回来享受以色列这个国家给予他们的保护和权利,我们希望,全世界的犹太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度。

      历史的恩恩怨怨依旧难了

      北京科技报:事实上,以色列目前处在一个十分麻烦的地区。我们很想知道,以色列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不是同样充满了麻烦?

      海逸达博士:人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现实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就是生活在那里。我想,快乐并不一定非要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多大联系。正如一个农民,可能兜里没有钱,但是在节日的时候也会享受到欢乐。我并不否认中东紧张的局势,我们还要面临战争和恐怖主义,面临汽车炸弹,这些都不是好事情。但是处于这种紧张状态中,也就适应了,平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也正是因为这种紧张,以色列人民才更珍视生活,更积极面对生活和享受生活。

      北京科技报:在采访开封犹太人后裔的时候,有一些人告诉我,根据最古老的文献,实际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曾经拥有同一个祖先,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兄弟之间会反目成仇很多年?

      海逸达博士: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说上2个钟头。从历史上说那就扯远了。最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属于闪族语系,具体到种族则不一样。就像亚洲人还分蒙古人种等等一样。我们之间存在人种的区别。至于长相上则很难区分。比如在中国,也有很多人以为我是阿拉伯人,我去新疆,还有人当我是维吾尔人。

      北京科技报:最后一个问题,以色列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有很多中国人可能做好了去观光的打算。大使先生能不能告诉我们,以色列是安全的吗?

      海逸达博士:的确,去以色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以色列有非常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在以色列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安全的,以色列不是一个向恐怖主义低头的国家,有非常严密的反恐措施。事实上,每逢周末,以色列的海滩上总会有几万人,他们在安全地享受太阳,享受生活。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