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韩寒开始死嗑白烨
|
时间:2006/03/10 出处:新浪论坛 |
今天有个朋友死磕了,说,我在给一个说你不好的家伙的博克上留言,但刚留完就被人删了,我都没备份,所以继续留,也不备份,那边继续删,我继续留,那儿继续删。 这种双方都死磕的精神在赛车上是很需要的。 而那头也很牛,在线删贴,闻所未闻。 前几天看新闻,里面有这么一句:昨天,白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80后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文学的造诣上,而是在做人的道德水准上。” 自己被批评了,批评他的人道德水准就有问题了。关键是,说我一个人做人水准有问题算了,毕竟是我一个人说您不是了,但他以深邃和联想的眼光指出,这是一代人的问题。我能理解,评论家自然有看个书名就有对书的内容进行评论的本领。 前天晚上,一个远方的朋友打电话梢来一个同样远方的还不认识的朋友的支持。同样的谢谢。在那无聊的争论中,很多人的目光集中在那些语气助词上,也是可以理解的。除了这个,还能反驳些什么呢。千万揪住了别放啊。好笑的是,另一方装可怜博同情,博客直接都不营业了。其实,我们只是观点不一样罢了,但那里一头咬定,是因为“我对韩寒的文章评价不高,所以他才写文章骂我”,您真行,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还能替别人进行心理描写,那这算不算诽谤啊。既然说到道德, 那咱们就说道德。 我们先看看一个南方都市报的新闻的报道: 【 2005年度大事:在顶着“文学评论家”头衔写评论贝拉文章的同时,白烨坦然地以出版策划人身份,接受上海《新书报》记者采访,谈策划、推出贝拉的过程,谈“百万美元卖版权”事宜。7月6日,在北京某报对“蔡小飞自杀”事件所做的报道中,白烨告诉记者,他从这一事件里看到了80后“或多或少,形式各异的思想焦虑问题”。 白烨最近这段时间有些流年不利的意思。早年,他一直与著名出版达人安波舜合作,通过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小说出版品牌与渠道做起了文学商人。可惜的是,2003年底,一场过火的热炒让白烨颜面扫地。为了给由安波舜和白烨共同策划的小说《911生死婚礼》造势,白烨、王干、张颐武、叶舒宪等一批批评家相继发表文章,歌颂女作贝拉在爱情小说方面的造诣。白烨毫无保留地表示,在国内文坛,贝拉可以被认为是无可替代的爱情小说家。这种搀杂着商业利益的文学评论,当然很难让读者信服。于是策划者又抛出了“国外公司天价购买版权”的谎言,试图推波助澜。白烨也在接受采访时大谈“百万美元版权”事宜。不成想半路杀出个莽撞记者,将谎言戳破。 贝拉一役,白烨败得灰头土脸。他于是改弦更张,转向了“80后”批评,并又慢慢以“80后第一批评家”的身份,重振精神。六七月间,天津“少年作家蔡小飞”自杀一事成为网络焦点。7月中旬,在接受杭州一家媒体采访时白烨明确称,此前就知道有”蔡小飞“这个人,他还出版过两本书,获过一次奖。最后,白烨以一个“80后”权威的口气,将“蔡小飞”安排在“80后第二梯队”就座。不久,真相大白,蔡小飞实无其人,自杀事件只是一出“网络行为艺术”。】 这件事情让白烨高度上升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地位,不光活人能拿来文学评论,死人能拿来文学评论,连不存在的人都能进行评论。评论家到了这份上,人神共仰。那911这事情是怎么回事呢?那是白烨策划的一本书,白策划就是白策划,到头来还是白策划一场。因为出版的书和自己有关,所以势必要夸奖,但不幸的是这次过头了 我们看看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中国的小说被好莱坞以百万美元买了版权!” 多么好的消息啊!一时间这个消息成了中国多家报纸以及海外网络的大标题。可事实证明这不过是出版商精心炮制的一个“策划”,一个天大的骗局和谎言。版权的事子虚乌有 ,甚至美国人根本不接受“9·11”题材的小说和影片,因为那是他们心底太深太深的伤痛。他们至今还没有从中恢复过来。 这本中国小说就是旅居加拿大的上海女作者贝拉写的《911生死婚礼———我的情爱自传》,它于去年由北京“现代SNP创作中心”策划出版。策划人安舜波曾对《中华读书报》等媒体记者说,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董事会已一致决定购买这本小说的电影版权,版税高达102万美元,占中国年度向外输出图书版税的近一半,而且影片将由全球走红的《泰坦尼克号》的导演执导。安舜波何许人也?他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布老虎丛书”的策划人,出版过卫慧《上海宝贝》的编辑、出版商。 尽管已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1秒30万公里,然而人们仍然可以利用种种信息不对称进行各种各样的欺世盗名活动。相对于一本几十元的书来说,搜集这样的信息成本太高,于是人们宁可上当受骗,也不一定真正去跟出版商较真。也因为这样的欺世盗名成本太低、利润太高,于是,不断地有人在这条道路上一往无前。 即使最终被揭露,这只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也几乎不会有人去对出版商进行处罚,《著作权法》对类似的欺诈行为没有规定;个体的索赔即使成功,对于索赔者来说也是得不偿失,而对于欺诈者来说则是毫发无损。因为,中国的法律,至今没有“法律适用”条款,对于同样的“普遍的侵权”,没有同样“普遍的赔偿与惩罚”,官司还得一个一个地打。 所以,著名出版人敢冒身败名裂的风险,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身败名裂的风险,于是就有把中国式谎言“推向世界走向全球”的可能。 需要拷问的,不是出版商的道德,而是我们的法律法规。 而在这法律之外,还需要拷问的是我们的评论家们。 不可思议的是,对于这样一本根本就还没有英文版的言情小说,好几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文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还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研究员们,也出来哄抬这本书,说贝拉“走向了世界”。他们可都是国内一流学府、一流研究机构的一流学者、教授、博导、评论家啊,看看他们的头衔和名字,一个个如雷贯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白烨;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王逢振;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孟繁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 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叶舒宪。 据说,在中国,所谓作品研讨会,参加的评论界知名人士,都是“许以重金”买来的。法学家们被辩护律师邀请进行某个案件的论证会,在我们这里也不新鲜。虽然我们不敢肯定捧贝拉的那些文学教授们,即属上述“评论家”之列,但是,一个人,别说是名学者名教授名专家,就是一个普通人,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也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了。 普通老百姓可以不核实真假虚实,作为评论者怎么可以只听一面之词就信口开河地廉价吹捧?最起码,通篇看一看小说总是可以的吧?读完以后,他们还会作出“她是独树一帜的,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摩登写作”、“这是21世纪的新的中国开始尝试给予世界新的形象”、“她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悲伤,进到一个关心整个人类命运的崇高境界……几乎没有哪位当代中国作家像贝拉那样如此地关注人类共同的灾难,并对人的心理世界予以了如此深刻的洞察和揭示”诸如此类的评价吗? 我们的著名学者、专家、评论家们,不至于在最基本的问题上失去判断力吧? 那又是什么使他们失去判断力了呢?】 我们再看看白先生的一篇文学评论。 【《上海宝贝》:以情取胜 作者:白烨(作家) 近年来,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纷纷登台亮相,而又以卓富活力和魅力的女性作家居多,这几乎已成为当代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上海女作家卫慧,即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生于杭州,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卫慧,曾先后做过记者,编辑,电台主持、咖啡店女侍,广告文案,乐队鼓手等丰盈而深刻的体验,也给她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卫慧的创作,以前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已相继出版《蝴蝶的尖叫》、《水中的处女》、《像卫慧那样疯狂》、《欲望手枪》等小说集,部分作品被译介到美国、德国、日本等地。《上海宝贝》为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上海宝贝》主要写女大学生倪可步入社会之后,青春的躁动与活跃的心性,使她在做女侍,写小说的同时,总以导情觅爱为快,但找到一个良善而英俊的男友天天,又结交了一个来自德国的情场老手马克,使自己身陷温情与欲的漩涡,当她难以自拔时,天天因吸毒身亡,马克也因任满回国,她更悯然所失,不知自己是何人,从一种迷失走向另一种迷失。作为《上海宝贝》的最早一个读者,我一口气读完作品,感觉新奇而异样。作者的感觉好,文笔也好,那是一种灵慧敏动的感觉,一种真气通人的语言,叙述又情文相生并充满自信,你不由得被她引领着,进入到女主人公倪可所置身的那种环境与情境,去感受那些让人陌生又让人新奇的“另类”们的情感生活。倪可作为现代都市的青春女性,在许多方面都有追新求异的理想性追求,在情爱生活上更是如此。但现实生活并不刻意成全她:她找到有情有义的上海男孩天天,但有爱无性;邂逅了精通男女之事的德国男人马克,却又缺情少爱。现实就是如此地残缺,如此地不圆满。倪可不能没有爱的抚慰,又不能没有性的释泄,而这只能在不同的对象身上去分别兑现。她因而痛苦,因而迷狂。也许你难以认同这一份随意又执着、浪欲合一的理想终因现实的大打折扣而造就成的三角关系,是如此地坦荡、真诚而又自然,自然有其情理作为现实一种存在,尽管这很无奈。卫慧在《上海宝贝》里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那种始终不减其浓度的激情喷吐。作品一开首,便以倪可的口吻托出了一个愤世嫉俗又至情至性的“另类”女性,然后一切都顺势而来,寻情觅爱也就成为“上海宝贝”生活乃至生命的要义。她光明正大地追求新奇的性;也严气正性地去追求新异的情爱,那种双重的进取激情和出自一己内心命令的敢作敢为,正是她作为“另类”存在的全部意义和证明。难能可贵的是,卫慧不仅有这样一份成“另类”女性张月的心力,也有一份为“另类”女性造影的才力。她那充份感觉化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表达,藻思洋溢,锋发韵流,加之叙述的直情遥行、倜傥不羁,使故事的铺展,情性的渲泄同时进行,人物由于始终处于激情迸发的漩涡,一笑一频都格外感人和动人,最终使你为这样一位心高气傲又情浓义重的新女性揪心不已,甚至在合上全书之后仍记惦着她可能会有的种种命运。《上海宝贝》好读,也耐读,但并不以故事取胜,它藉以取胜的是作者以充沛的激情所塑造的女主人公特异的爱情。《上海宝贝》这部作品的问世,也是一个有力证明,证明在抒写情爱尤其是抒写新一代男女青年的情爱追求方面卫慧别有造谐,大有作为,她完全可能扮演一个传达时代的情爱新声的代言人的角色。】 我们搜索各个网站,马上可以知道的事情是,白烨是曾策划了铁凝的《大浴女》、皮皮的《比如女人》、卫慧的《上海宝贝》及旅加女作家贝拉的《9.11生死婚礼》等知名作品的人。完全是一个出版商人,出版商,图书策划人还能是评论家,这就好比评委是选手他妈一样的不能让人信服。况且,随便搜索就能搜索到白烨对自己策划出版的图书之溢美之词。难以想象,一个《上海宝贝》这样大风大浪里过来的人,居然还有能触动他内心的词汇。 这个文章我们说的是文学评论家的道德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理解,白烨先生内心深处觉得那几本书很好,并加以策划和夸奖。但是,你信不信?首先,文学评论家就是一个没有必要存在的名头,文学是虚的,评论是空的,文学评论居然还成了家,那是什么事物?文学评论家对于社会和真正的文学来说,是毫无价值的。既然不幸存在了,就要公道的存在。我的书的所有出版都没有组织过任何的研讨会和文学评论家的评论。这年头,图书评论就像叫外卖一样,需要了打个电话,等一会就会有人送上来,想吃什么口味的就有什么口味的,自然,不能白吃的,要给钱。如果我需要,可以随时组织很多号称文学评论家的人对我进行赞美,钱还是出版社给。这才是文学的悲哀,原来文学评论和恐怖活动一样,都要进行组织啊。中国这么多混口饭吃的文学评论家,都是混饭吃,何必装孙子。都跟小姐一样,收多少钱,给多少服务,给少了,表扬之余指出一点不知所指缺点,给多了,被评论者就是时代的经典,是“她是独树一帜的,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摩登写作”、“这是21世纪的新的中国开始尝试给予世界新的形象”、“她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悲伤,进到一个关心整个人类命运的崇高境界……”。有哪个敢站出来说一句,我没收过别人钱,替人说过话。我敢对世界说,什么是光明和磊落,人,可以有争议,不可以卑鄙。你们呢。要不就是朋友间互相吹吹捧,轮轮奖,串串门。 准王蒙乱搞,贾平凹性交,余华写屌(这字太牛了,我得下载别的输入法才能打出来),我写个屁众文学评论家皆假装惊倒,这也太装纯情了。咱四本小说里男女主人公还没上过床呢,怎么不见人说我纯洁啊。别装了,上海宝贝都挺过来了,还能被一个屁字给熏了,矫情。 有个成语叫尊老爱幼,尊老没错,但后面还有爱幼。这是指在生活中,如果双方发表个看法还要看谁岁数大,就叫打着尊老的名义倚老卖老,那我是不是要躲在爱幼后面装受伤啊。也别以为一帮人可以狗撒尿似的划个圈,所有人都想跳进去,然后你们看顺眼的就留下,不顺眼的就踹走,认识的给了钱的说好话,不给钱的不认识的就暂时留圈观察。谁稀罕?反正我不稀罕。 这文章只举例让大家看看中国文学评论家中典型的经典事例。让大家看看“宽厚的胸怀,优秀的人品”是什么样的。 还有,白先生以后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顺带说起我的时候别把我书名写错了,您看的那本是《通稿2003》,不叫《2004通稿》。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把被评论者的书名都写错,而且错的挺多,那好像也是道德问题。
-------------------- 没想到这家伙这么能整字.80后那拨最喜欢HH和GJM了.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