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北京的朝鲜驻华大使馆外部印象2006/03/07
  • 朝鲜战争后留中的美军战俘最后命运2006/03/02
  • 20年前汉城奥运会促民主2006/02/28
  • cctv幕后的阿富汗与朝鲜2006/02/28
  • 金正日之女金雪松揭开面纱2006/02/26
  • “同志加兄弟般的、鲜血凝成的友谊”...2006/02/26
  • 美国人至今想不通为何打不下上甘岭2006/02/25
  • 金正日有1200个头衔2006/02/25
  •  
    我们的领袖——金正日
    时间:2006/03/07 出处:朝鲜研究
    第一部  忘我精神


    一天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日日夜夜是在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工作中度过的。
      试举其中一天为例。

      1980年10月5日。

      清晨。
      这天,金正日同志和往常一样,也是在办公室迎来新的一天的。
      时值朝鲜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前夕,他为了作好大会准备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埋头于工作。身边的干部为他的健康担心,不肯离开他。
      金正日同志几次让他先回去休息,但他没有离去。
      “你实在不想回去,那好。”说着金正日同志便和他讨论在党代表大会准备工作中提出的问题,这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上午。
      金正日同志对党代表大会准备情况做了了解和指示,然后到一项重要建筑工地进行现场指导。
      那座建筑是要向党代表大会献礼的。他仔细地视察了建筑的各个部分,做了具体的指示,午休时间过了很久才离开工地。

      下午两点左右。

      金正日同志没有用午饭,却叫司机把车开往金日成体育场(当时的牡丹峰体育场)。
      他要到那里去观看将请金日成同志检阅的平壤市学生少年表演的团体操。陪同他的干部着急地说:
      “金正日同志!请您用完午饭再去看团体操。”
      他笑着说,“午饭可以推迟一些,可是和学生们约定的时间是不能误的,快走吧。”
      下午两点整,有5万名学生表演的大型团体操《跟随党的旗帜》彩排开始。
      金正日同志经两个小时观看了团体操,从序章到终章,对每一章都做了宝贵的教导。
      时间不觉已经到下午5点。

      下午五点左右。

      金正日同志一走出体育场,就驱车到了平壤第二百货商店。他想在这里了解一下,在党代表大会前夕对市民的商品供应情况。
      来到百货商店,他先到一楼的炊具柜台视察。
      “向党代表大会献礼的商品”摆满陈列架。他用手摸摸摆在那里的瓷器、玻璃器皿,还打开搪瓷器皿和铝制器皿的盖子看看,脸上泛起微笑。
      接着,金正日同志到二楼和三楼观察,看了看花阳伞、高跟鞋、新形的草编提包等商品。他指示:这类商品要根据年轻妇女的喜爱大量生产,而且要做得更漂亮。
      他花很长时间观察了百货商店,然后满意地说:
      “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前夕,生产了很多商品。售货台布置得很好。应该经常做到这样。
      “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地用国货供应商品的地方。
      “我国没有外国商品,这显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

      黄昏时分。

      金正日同志走出百货商店,又径直去中央通讯社办公大楼。
      当时,中央通讯社刚建成现代化的新办公楼,那里的干部和记者非常希望金正日同志到他们那里去,他体察他们的恳切心愿。
      金正日同志来到中央通讯社,把办公楼里里外外都看了一遍,并对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予以无微不至的关照。

      傍晚。

      金正日同志走出朝鲜中央通讯社的大门,又赶向苍光大街建设工地。
      那里的道路还没有整修好,坑坑洼洼的,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刚盖起来的30层住宅大楼的门厅。一位建筑工作者陪他登到最高一层的阳台上。
      新建设起来的苍光大街,美丽的夜景展现在他的脚下。
      他俯视着大街的夜景高兴地说:这条大街实在壮观,介绍平壤的纪录片,现在应该重新摄制了,今后要多盖这样的房子让人民住。

      夜。

      金正日同志吃过兼当午饭的晚饭,来到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室批文件。
      办公室的干部们想到这天要替他减轻些负担,把原定在这天呈递的一部分文件推到第二天。他知道了这件事,严厉地说:
      “下面递上来的文件,绝不应该耽搁。
      “耽搁多少时间,我们的工作就会停滞多少时间。要记住这一点。
      “再者,要想到下面的人该多么焦虑地等待文件批下来,从这一点着想也该赶快把文件批下去。”
      这天夜里,他把呈递上来的全部文件一一作了审批。

      10月6日 0点30分。

      深夜,金正日同志又出现在金日成广场主席台上。
      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平壤市百万群众的大示威队伍浩浩荡荡地走过去。
      庆祝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建党35周年的平壤市群众示威的总排练开始了。
      金正日同志站在那里两个多小时,对群众示威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凌晨3点。

      金正日同志对百万群众示威总排练做了指导之后,来到还在建设中的人民大学习堂。
      因为夜深了,干部们请他改天再来。但是,他说,应该在党代表大会以前讨论这里的内部工程问题,于是到人民大学习堂视察了内部的建筑。他登着还没有完工的楼梯,上上下下,对怎样安排内部设施做了具体的指导。然后,他要再看看将用在这里的备品和藏书。
      这时东方已现出鱼肚白。
      干部们踌躇了一会儿,请他就此回去。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说:
      “同志们和我都一样地在熬夜。
      “同志们说,在贯彻执行主席的教导之前无权休息,这一点我也不能例外。
      “现在休息又能休息多少呢。
      “就算新的一天的第一项工作,来看看吧。”
      清晨。
      金正日同志结束对人民大学习堂建设的现场指导后,便径直到二·八文化会馆去。
      二·八文化会馆将用作党代表大会会场。他亲自坐在观众席上望着主席团的座席,估量距离、角度和座席的高低,然后具体地指示如何改正主席团座席的位置。
      他为把大会场修整得完美无缺,细心地做了指导。当他走出二·八文化会馆的大门,东方的天边映出了火红的朝霞。
      早晨。
      干部们再一次请金正日同志回家稍事休息。可是,他向他们微笑说:“等一会儿就到上班时间了,让我们到街上转一圈吧。”
      轿车慢速行驶在大街上,他在车上一一指示在迎接党代表大会的时候,应该怎样把街道修整和点缀起来。然后,他就到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室上班了。
      金正日同志就是这样一天天紧张地度过的。


    时间和工作

      有一天,一位干部走进金正日同志的办公室时,金正日同志便把业已批示的一大抱文件递给有关人员,同时问他还有没有递上来的文件。
      那位干部回答说,因为今天金正日同志要指导重要会议,打算到晚上再把文件拿来。
      其实,他的桌上还有很多文件要审批。
      金正日同志开导他说:
      “现在就把文件统统拿来吧。何必等到开完会呢。可以偷空看嘛。”
      他显出意味深长的微笑说:
      “在时间紧的时候,怎么还要做完一件工作,再做另一件工作呢。只要能够的话,同时进行十项、一百项工作才好哩。”
      他虽然不甚在意地说了这些话,但却引起了那位干部对如何驾驭时间和工作问题的深思。那天晚上,那位干部又到金正日同志那里去汇报工作,不禁感到惊讶:原来放在他的办公桌上的一大堆文件,连同新呈递的全都不见了。
      白天,他为指导党的工作者协议会花了很长时间,真不知什么时候把那么多的文件都批示了!
      从那时过了大约半个月。
      金正日同志又把那位干部叫去,他要听取有关重要问题的汇报。
      他刚要走进办公室,就蓦地停住了脚步。他看到金正日同志正在聚精会神地审批文件,一旁还放着一架开着的录音机。那位干部很怕打搅他,站在门旁犹豫不决。
      这时,突然传出金正日同志明朗的语声:
      “为什么站在那里呀?快到这里来吧。”
      金正日同志的视线仍没有离开那个文件。
      那位干部慌忙向他问候,走过去坐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金正日同志便说:
      “订出计划了吗?你说给我听听。”
      金正日同志继续审批文件,好象是一件重要文献的草稿。
      那位干部开始汇报工作。他偶然抬头一望不由自主地停止了汇报。他怕金正日同志因为全神贯注于文件,把汇报中的重要问题放过去。
      金正日同志突然说:
      “你怎么停住了?继续讲吧。我在听着呢。”
      那位干部急忙继续讲下去。
      金正日同志一面审批重要文件,一面悉心听他汇报,有时表示赞成,有时问一问不清楚的问题。他突然说道:
      “等等,那要考虑一下。那是主席送的礼物,应该更好一些。”
      那位干部在做汇报时,有些为难的问题想另外请示他,可是他没有放过那些问题,并作了必要的指示。他就是这样,一面审批文件,又听录音,还听取工作汇报。这样过了一段时间。
    金正日同志关掉了录音机,打电话找一位干部说:新创作的歌曲听了两遍,歌词好曲子也有特点。接着他还向那位干部提出:要由哪个艺术团的哪个演员演唱。
      他放下电话,在已经审过的文件封皮上方,用豪放的笔触写了几点意见。然后签名批准。
      在这过程中,那位干部也做完了汇报。
      金正日同志说:“基本上可以。”对汇报提出了几点意见后,又打开了另一份文件。


    夏和冬

      1975年7月的一天,正在东海岸地区进行现场指导的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到西湖水产事业所冷冻厂视察。
      干部们陪同他,先到速冻间视察。他一一察看了速冻设备,具体地了解了把鱼从栈桥运到速冻间速冻成块的工序,以及把速冻成块的鱼砖运到贮藏库的工序。
      然后,他说,要看看贮藏库里有多少鱼。
      随同的干部很着慌。他们想:贮藏库里的温度经常保持零下20度左右,而他穿着短袖夏衣,怎能让他送到那里去呢。
      金正日同志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便温和地说:
      “没关系。那是主席为了让人民能四季不断地吃到鲜鱼而建造的工厂,应该进去看看嘛。快开门吧。”
      干部们经他这么一说,无可奈何地打开了笨重的铁门。
      瞬间,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冷气。那天,外边的气温是摄氏25度,与贮藏库相差40多度,人们一接触冷气,不由一颤。
      可是,金正日同志眼望着墙上和大棚上结的厚厚的冰霜,走了过去。随同的干部们为让他走进这样的地方心里十分焦急。
      进去走了一段之后,只见走廊上有几个大木桶横摆在那里。有的干部想:这下有木桶挡路,他可能不会在这里久留,中途而返。他以为可以放点心了。
      然而,金正日同志一一察看那些木桶后,却问:要供给人民的鱼在哪里?
      “鱼供应到初夏也就所剩无几了。”
      “所剩无几?”金正日同志一听这个回答,脸色沉下来。
      金正日同志沉默片刻,便要到别的贮藏库看看。他绕过横列在走廊上的那些木桶向前走去。干部们想请他径直到存着鱼的第七号库房去。可是,他在下一个库房停下来问,这里放着什么?有人回答说,那里放着蔬菜。于是他说:
      “既然要察看一番,那就挨次都看一看吧。”说着最先走了进去。
      那里堆满了装在网兜里的包心春白菜。
      他说,在没有鱼可放的时候,贮放蔬菜也不错,不过这些如果都是鱼该多好啊。
      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寒气逼人,连穿着长袖工作服的人都感到冷了。金正日同志却穿着很薄的夏衣,干部为他又焦急,又担心。
      然而,他毫不在意地依次走进每个贮藏室去。看到空空的贮藏室,他不觉感到很遗憾。他说:
      “我们建设冷冻厂,为的是四季都向人民供给鲜鱼。
      “所以,冷冻厂应该经常是鱼满仓。”
      金正日同志把其他贮藏室都看过以后,才到7号贮藏室。
      在微弱的灯光下,现出了一层层推起来的大型冻鱼块。
      “这才看到了鱼呀。放到锅里好象都会活过来活蹦乱跳哩。”
      他高兴地摸摸冻鱼,还掂掂重量。他说,应该把各贮藏室都满满装上鱼,四季都向人民供给鲜鱼。接着,他对为此要采取的措施,作了具体的指示。
      从那以后,这里的水产事业所遵照他的指示,做到了冷冻厂整年贮满鱼,四季向人民供给鲜鱼。


    他为什么到海上去?

      这一天,元山的一家水产品直售商店格外热闹。
      原来,金日成同志到江原道进行现场指导,金正日同志为辅佐他的工作而同行。这天金正日同志陪着金日成同志到这个水产品商店视察。
      商店里堆着很多鲽、鳀鱼和别的一些鲜鱼。顾客们都一下买很多,把大盆或水桶装得满满的。
      金正日同志默默地看了一会儿鲜鱼销售情况,对这里的干部低声问道:
      “这些居民为什么要一下买那么多鱼呀?”
      道里的干部红着脸,没能马上回答。但他已觉得金正日同志是洞察一切情况后问的。
      说实在的,那个水产品直售商店并不是经常象这一天似地出售水产品的。所以,居民一见卖鱼,就要大量地买去。
      金正日同志透过窗户看着在商店外面等着买鱼的人说:
      “从那么多人赶来买鱼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并不是经常有鱼类的。”
      他说,如果经常有鱼卖,能按顿用小盆买几尾鱼现做着吃多好,何必要一下买那么多呢。
      金正日同志对低着头无话可答的干部说:“元山市民靠着海还不能吃到充足的鱼,这怎么行啊?”接着他又强调指出:
      “应该四季都出海,大量捕鱼,使商店柜台上总是摆满活生生的鲜鱼。”
      他又问,什么时候能使商店不脱销。一位干部回答说,近来由于海流变动,拥不到很多鱼。
      “你是说,海里没有鱼?”金正日同志不以为然地说,他当即指示:领导干部要想方设法多捕鱼,为此要做细致的组织工作,象现在这样只等鱼群游来,那当然不行。他开导他们说:
      “要遵循金日成同志的教导,探寻定栖鱼族和多产珍贵水产品的水域。坐小船出海要带上十种以上的渔具,既要捕鱼,也要采海带和裙带菜。”
      他还教导他们,要积极地发展中小渔业,经常供给人民以鲜鱼。
      第二天,金正日同志把前一天在水产品直售商店见过的道里的一位负责干部叫了来。
      那位干部一边担心不知又出了什么新问题,一边急忙赶了来。金正日同志愉快地对他说:
      “让我们一起到海上去兜兜风吧。”
      那位干部心里很高兴,他想:金正日同志自从来到此地视察,争分夺秒地工作,从没有休息,这回到海上可以休息一下了。
      当他们来到海滨时,起了风浪。那位干部很失望。他想,好容易才有了让金正日同志休息的机会,可是天公不作美,不得不作罢。他向金正日同志说,只好等到风息浪静的时候了。
      金正日同志却微笑着亲切地说:“无风无浪就不会感到出海的乐趣,我有意选了这样的天气,快把渔具准备好,出发吧。”
      这时他才领悟到:原来金正日同志并不是为兜风休息,要到海上去的。
      机船乘风破浪向海驶去。因为风浪很大,干部们再三请他进船舱,可是他一直站在甲板上俯视茫茫的海面。
      机船离岸驶了好久之后,金正日同志环视一下同行的干部,说:
      “来,在这里试一下怎么样,看来这里可能有鱼。”
      人们立刻下了网。他说:
      “今天我们的工作,要看捕鱼多少来评价。你们认为怎么样?”
      他这么说着帮着张网。人们请他不要沾手,他却说,如果连这种活也不沾手,何必到这里来呢,就在陆地上看捕来的鱼得了,来快拉网吧。
      人们开始拉网了。金正日同志卷起袖子使劲拉网。
      网一拉起,有胳膊粗的鱼活蹦乱跳,不知什么时候,海鸥也飞拢来了。
      “你们看,鲻鱼!”他满心喜悦地高声说“连鱼都捉到了。”
      一会儿,把鱼网拉紧,把鱼装在船上,大家干得很起劲。
      金正日同志提起一条条活鱼,指着说这是细鳞鱼,这是竹刀鱼,这是大杜父鱼。他还要再下一次网。
      网又一次投下了,接着开始进行拉网作业。
      金正日同志不顾海水弄湿衣服,全力以赴地拉网。这一回,网到的鱼更多。他高兴得不得了。活生生的鱼堆满舱,于是,金正日同志坏顾着干部们说:
      “你们说说看,海里是没有鱼吗?下了两次网,就捕了这么多鱼。”
      他说,只听一部分人说的话,自己却不下海看看,形式主义地干工作是不行的。
      他明确指出:
      “不能供给人民足够的鱼,并不是因为海里没有鱼,也不是因为渔船和渔具不够用。
      “问题在于水产部门领导干部满脑袋投机思想,不积极地进行组织工作,不设法采用多种方法大量捕鱼。”
      他朝道里的负责干部走近一步,问他们看到今天下网捕到的这些鱼,有何感想。然后他温和地接着说:
      “ 有一些干部说,海里没有鱼,可是我根本不相信那种说法。但因为不少人都在那么说,只好自己去亲眼看看这话是否属实,而且让你们也这样做,所以今天才来下海的。
      “今天,我下海来再次确信,微小渔业决不是象一部分干部所说的那种‘微不足道’的事,而是为了让我国人民吃到足够的鱼,必须狠抓的重要环节之一。”


    凌晨打来的电话

      1980年6月,一个凌晨。
      有一位干部在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很晚,到了凌晨,不觉伏在桌子上睡着了。
      不知时间过了多久,他象在梦境里似地听到了电话铃响。
      他被惊醒,急忙拿起话筒,传来了话务员和蔼的语声。
      “金正日同志在找你。马上就给接上。”
      一听这话,他挺起精神,整一整衣襟站起来。电话接上了,耳熟的电波声传入耳鼓。
      “金正日同志!我在接电话。”
      他赶忙打了报告,可是没有回音。
      他紧张地等候,时间一秒一秒地挨过,却没有回音。从灵敏度高的话筒可以听到金正日同志平静的呼吸声。他想,莫不是金正日同志拿着话筒打起盹了吧。他心里很难过。他闭着嘴,尽量不使自己的呼吸声传入话筒,以免打搅他这难得的休息。大约过了15分钟,突然传来了金正日同志温和的声音:
      “啊—对不起你啦。打电话找你,不觉打了个盹。”
      从他的语声可以听出他很疲倦。那位干部用有些打颤的声音说:
      “金正日同志,现在几点钟啊?这样每天熬夜怎么行呢?”
      “你又是这话。”停了一会儿,他象道歉似地说:
      “本想,夜已深了,明天再讨论。可是看着同志们递上来的文件,想起了一些问题,所以给你打电话的。请原谅。”
      那位干部再也说不出什么话,只是默默地聆听他的话,但不禁双眼噙满了泪珠。


    泉水

      金正日同志为了处理有关统一祖国的问题熬了一整夜,天一亮又为解决别的问题急忙上路到远离几百里的地方去。
      在轿车里,坐在他旁边的是接到他紧急通知赶来的一位干部。
      车子轻快无声地奔驰了一阵,拐进人烟稀少的山路。因为路坎坷不平,车也颠簸起来。陪他同行的干部因于心不安不时地望望他。
      直到接近中午的时刻,车子一直行驶在山路上,驶到能望见一口泉水的地方时,金正日同志突然叫车停下来。
      要到目的地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同行的干部都有些疑惑不解,但只好跟在他后面下了车。
      “喝一口清凉的水再赶路吧。”
      他一面说着往泉水那边走去。干部们这才知道了他的意图,紧跟着他走去。
      水晶般清凉的泉水一股股地涌出来。同行的干部给他舀一杯泉水递过去,但愿这杯泉水能给他解除一点疲劳。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说:
      “肚子饿时,喝点清水也不错。”
      瞬间,干部们才想到他没用早餐就上路的,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开路先锋

      金正日同志为了把妙香山更好地修成人民的愉快的休息胜地,1981年5月亲自翻山越岭,开辟了妙香山的新的登山路线。
      在开辟登山路线的第一天有过这样的事。
      金正日同志和要陪他同行的干部们一样穿上登山服准备出发。他眺望着烟雾缭绕的妙香山峰峦,对妙香山历史博物馆馆长问道:
      “走哪条登山路更险些?”
      馆长不知他问这话的用意何在,踌躇一会儿,回答说,上万瀑洞的路更险。
      于是,他想了一下,环顾着登山队伍说:
      “那我们就先往万瀑洞登上去。”
      历史博物馆馆长一听这话,着了慌。到万瀑洞去要从岩石和悬崖之间走过,路非常险,曾有很多登山者中途返回。加上天又阴,不知什么时候会下雨,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他走这样的险路怎么行呢。于是馆长对他说,改天再登万瀑洞去好不好。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答道:
      “走路要费点力,才会有意义啊。”
      登山队伍出发了。他们经过武陵瀑布来到了游仙瀑布的顶上。这时变化无常的天气终于下起雨点来了。
      先于他们出发的登山组这时返回来了,他们全身湿透。他们报告说:再往上去路更陡峻,没有一处可以放心踏脚,岩石上满是藓苔,加上雨浇,简直就象冰一样滑,再往上登是有困难的。
      做向导的历史博物馆馆长觉得这正是他该说话的时候,也凑上去说,这样的天气要登上去是危险的。
      金正日同志宽厚地笑了笑说,在这样的天气去攀登险峻山路当然会有危险,而且吃力,可是,这样在最不利的条件下检查登山路线的安全情况,要比在天气好时更有意义。

      他说:
      “路是险峻,但很有意义。快登上去吧。”
      他带头攀险峻山路和悬崖。雨点越下越大。路越往上越难走。金正日同志一直走在最前头,鼓励大家。他说,登上万瀑洞的路虽然陡险,但一路上有许多瀑布,很有登山的乐趣。
      他一面艰难地攀登长了藓苔的山崖,一面向干部们一一指示,要每年给凿一凿蹬脚处,以免长藓苔;登山设施不够牢固的要改修一下;在陡险的悬崖上要装上安全钢索。 他们终于登上了可以望见飞仙瀑布和九层瀑布的最后一个山峰,这时天空变得万里无云,一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金正日同志站在大岩石上,久久地望着壮丽无比的瀑布,豪放地说:
      “飞仙瀑布真是壮观啊! 不到这里怎能说看到了万瀑洞呢? 这么艰难地登上来,还是值得呀!”
      过了几天之后,有过这样的事。
      连日来,金正日同志视察了万爆洞和上元庵一带,这一天早晨出发时,他给指定方向说:
      “只看到上元庵和万爆洞,还不能算尽赏了妙香山之美。还要去观赏毗卢峰。
      “在妙香山登山路线中,应该再包括登到毗卢峰的路线。”
      金正日同志决心去开拓妙香山的最后一道山路。
      毗卢峰在妙香山一带是最高的一座山峰,山势非常险峻,所以至今没人到过那里。
      人们认为让金正日同志到那里去,是决不应该的。历史博物馆馆长犹豫了一阵说,登毗卢峰的路还未开辟,这回要登到那里是有困难的。
      金正日同志却说:攀登还没有开路的山,更有登山的乐趣,让我们来开辟攀登毗卢峰的路不就行了吗!
      于是分成几个登山组,带着无线电话机各自开始攀登毗卢峰了。
      当走到一个峡谷时,迷了路。迎面是一堵有如刀削的峭壁,根本没有可以登脚之处。做向导的张煌失措了。
      金正日同志却笑着说:
      “你们看,连妙香山历史博物馆馆长都迷失了方向。只好由我做向导了。既然说千态洞长沟深邃,那就该沿着较大的水流逆流而上。大家跟我来吧。”
      登山队伍跟着他照原路走下来,然后沿着一股大水流逆流而上。他们一行在草高过人的丛莽中开出一条路,走了好长一段时间,做向导的突然发现他从前见过的大岩石。就这样,金正日同志找出了登山的路径,大家高兴得欢呼起来。
      但是路仍然很险。他们走了一程,前面是一片密密层层的丛莽,根本没有路。随员们说,除非开辟路径之后再往前走,不然不能再前进。
      金正日同志却豪情满怀,决定一面开路一面走,直走到兄弟瀑布那里,他说:
      “我们是毗卢峰登山路线的开路先锋。人们知道我们到过兄弟瀑布,也会跟着到兄弟瀑布去。如果我们没有走到兄弟瀑布就中途返回,那么人们也会象我们那么做。”
      随员们虽然再没有说什么,但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跟着他一边开路,一边前进。
      大家艰难吃力地开路往前走,终于来到了兄弟瀑布,登上了壮丽的毗卢峰顶。
      “终于到了!”
      金正日同志神清气爽地说,随行的人们也都感到心旷神怡。
      他一边俯瞰着脚下的绝妙景色,一边指示:今后要在这里修建亭子,把路径也好好修一修。他说:
      “今后,要让人们按着我们攀登的路线攀登妙香山。”
      同行的随员回味着他的话,想:一国的领导者为了给人民修一处引人入胜的景观,竟亲自做开路先锋……


    下班

      电影试映会,深夜两点多才结束。
      干部们希望金正日同志赶快回家休息,急忙走出来送他。
      但走到外面一看,本应该等候在那里的司机不见了。不知是怎么回事,金正日同志也不找司机,登上车握住了方向盘。
      大家焦急地找司机,埋怨司机不该擅自离开岗位。这时有一位干部对他们说:
      “司机那么做也许是有缘由的。”
      曾有过这样的事:也是在夜深时分。
      准备马上举行一部电影的试映会,这时金正日同志突然把司机叫了来。
      干部们猜想,也许要改日再举行试映会,今天先回去。司机急忙来到他跟前,金正日同志向他要轿车的钥匙。一听这话,司机茫然不知所措,在场的人们都给愣住了。
      金正日同志温和地笑笑说,现在开始放电影,要很晚才能结束,所以要自己开车,让司机早回家。
      “啊?……绝对……绝对不能那么做。”司机急得向后退了一步。
      于是,金正日同志严肃地悦:你非那么着,那么只好取消今天计划举行的电影试映会了。
      司机无可奈何地交出了钥匙,但他想决不能照金正日同志的吩咐先回家去。
      金正日同志看透了他的心思,便说,我不见你回家去,就坐着不动。这样硬是叫他先回去了。
      司机想到不该无谓地浪费他的时间,只好噙着泪离开了那里……
      当时目睹过这一情景的干部说:“准是今天晚上他又叫司机先下班的。”
      本以为金正日同志会立刻动身回去的,但他扫视着人们,象是在找人。人们疑惑地朝后看,原来他找的是站在最后面的电影翻译员。他大声叫他说:
      “走吧。快上车吧。”
      他打开车门等他上来,而翻译员再三谢绝。
      可是,翻译员终究没能拗过他,只好上了车。等他一上车,金正日同志一边起动一边问他:
      “现在可以径直回家了吧?”
      翻译员的家在西平壤车站附近,离这里很远,他想如果坐车回家去会更多地耽误金正日同志的时间,便说要去工作岗位,因为他的工作岗位离这里近一些。
      车即刻开动起来,走不多时间就到了他的工作单位的门前,于是,他很快下了车。
      “我在这儿等你,快去拿你的皮包吧。”
      翻译员听到透过车窗传出来的他这句话,感到浑身僵住了:本以为自己是在为金正日同志着想才这么做的,实际上却更加耽搁了他的下班时间。
      金正日同志看到他的充满歉疚不知所措的神情,便再次对他说:不必多想,快去把皮包拿来吧。
      翻译员想到再不该多耽误他的时间,一口气跑过去把皮包拿来了。
      汽车重又奔驰起来。街上万籁俱寂,只有街灯在困乏地眨着眼。
      金正日同志看出翻译员心情不安,便问起了他的家庭情况:家里有几口人,妻子做什么工作,有几个孩子,他们都在哪个学校读书。
      他这样亲切的问话,倒更使翻译员感到惶愧。汽车驶过普通平原奔向翻译员家附近的大街,又往胡同拐了几次,一直开到了翻译员家的大门前。
      金正日同志没等他说出表示感谢的话,就说回家太晚了,对不起,多注意健康,然后掉转了车头。
      翻译员望着他的车驱散着晨雾远去,心情沉重地想,金正日同志这时候才回家呀。
      但翻译员没有猜对。金正日同志的汽车并没有往市内他家的方向驶去,而是转向下堂里那边。那是去电影制片厂的路。

    汽笛声

      1974年5月,金正日同志到我国北方进行现场指导,在一个深夜乘火车来到了先锋车站。
      前来迎他的干部们请他到住所去。
      可是,他却说:
      “我到住所去,就要麻烦那里的同志们,我就在这车厢里睡吧。”
      这时,长长的一列货车轰隆隆地通过了站区。
      车站上,夜里也是沸腾的。
      干部们想,在这样噪音不断的地方,金正日同志怎么能休息呢。于是,再次请他到住所去。可是他反倒动员他们说,你们也够疲倦了,快去睡吧。
      金正日同志所在的车厢的灯光久久地亮着。干部们焦虑地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叫他休息好呢?一位干部指示车站的工作人员,要使列车不鸣汽笛,放慢速度通过站区。
      站区逐渐安静下来。一列列火车屏声静气地通过站区。
      干部们很怕有列车鸣汽笛或发出巨响,仍然担心地守立在站区。
      过了一些时间,金正日同志突然打开车门出现在车厢门口。
      他向急忙跑到他跟前来的干部查问,为什么工作不分昼夜的铁路这样清静。那位干部犹犹豫豫,不知该用什么话来回答。于是,他又问:
      “为什么听不到汽笛声?”
      那位干部只好照实向他说明了一切。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他早已猜想到是这么一回事,便温和地说:
      “睡在列车上听不到汽笛声,怎么能入睡呢?列车的汽笛声就是祖国的呼吸声,列车的跑动就是祖国的脉搏跳动。让它们和往常一样鸣着汽笛奔驰好了。
      “那样我也才会入睡的。”
      虽然他的语声温和低沉,但有力地扣动了人们的心弦。
      他又回到车厢里去了。
      站区和往常一样沸腾起来,响起了亲切的汽笛声。


    “愉快的休息”

      1974年夏天,天气非常闷热。
      可是,金正日同志依然埋头于工作,根本不想休息。
      有一天,他突然把有关干部叫了来,告诉他们做一下准备,下个星期日到郊区去,也可算休息。
      干部们都希望他能休息一下,高兴地想:这下可如愿以偿了。
      他们屈指企盼的星期日早晨,金正日同志坐的轿车驶出了繁华的首都市区,车窗外丰收在望的田野象一幅图画展现在眼前。
      金正日同志对窗外望了好一会儿,然后打开了小型录音机。和他同车的干部们以为他要欣赏音乐,也倾耳聆听。出乎意外,录音机里传出了耳熟的金日成主席的声音。
      “这是主席昨天做的教导。他对平壤市的一些建设项目工程停滞不前,表示忧虑,教导我们要赶快采取措施。”
      金正日同志在奔驰的车上也字字句句地仔细研究金日成主席的教导。他的一个休息日就这样开始了。
      上午10点钟左右,汽车到了目的地——一座人工湖边。
      “这里真是个好地方。是引起人们无限感怀的地方。”
      他感怀深切地说,这里的大海一股宽阔的人工湖,蕴含着应该世代相传的关于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颂歌。
      当干部们安排这一天的日程的时候,他走进湖畔的住所,打开手册,打电话找了几位干部。
      他向他们转达刚才在车子里重听了一遍的金日成同志的教导,并指出了贯彻这一关于平壤市建设的教导的具体途径。
      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的党的工作者前来拜见金正日同志。
      干部们深怕打搅金正日同志难得的休息日的平静,想把他们打发回去。
      这时,金正日同志打完了电话,走出来瞧着手表问道:
      “没有人来找我吗?”
      当他知道地方党的工作者到了,很高兴地迎他们,并带他们走进屋里。随行的人们都有些愕然。
      原来,金正日同志已在前一天晚上给地方党的工作者打了电话,叫他们到这里来的。干部们不知道有这回事。
      快到午饭时间了,可是他继续听取地方党工作者的工作汇报,并对提出来的各种问题分别予以解决和加以指导。
      随行的干部告诉他时间已过,他说就要结束了,可是他的谈话却持续好久,上午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金正日同志用完午饭才愉快地对干部们说:
      “该办的事办完了。我们到湖上去钩鱼和游泳吧。”
      他和随行的干部们一道高高兴兴地到湖边去了。
      金正日同志边游泳边向他们讲:游泳在体育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各种游泳的方法以及有关国际游泳比赛的知识。
      过后开始钓鱼了。
      夕阳西斜,钓鱼的乐趣真是不同一般。
      金正日同志刚抛出鱼钩就钓上来了一条挺大的鳜鱼。
      “看吧,我起头了。”
      大家一看他先钓上一条大鱼,都着急了,这里那里地换着位子,全神贯注地钓起了鱼。
      他们接连钓上鱼来,一阵一阵地响起欢呼声。然而,金正日同志却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位干部小心翼翼地走近他一看,鱼儿直枪鱼饵,可是地沉入深思之中,眼盯着水面却视而不见。那位干部告诉他鱼饵要给抢走了。他这才拿起鱼竿说:
      “啊,我在想别的事来着。”
      他说,坐在湖边,思路畅通起来,回到平壤要马上去见艺术工作者。
      他说,前些日子看了一部新的作品后,提出了修改方向,可是创作人员说,有一个场面他们实在没有把握。因此一直想着那个问题,现在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
      原来,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解决艺术创作中提出的问题。
      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这天傍晚,他和干部们分手时,愉快地说:
      “今天是一个愉快的休息日。”
      他的愉快的休息,就是工作。

    喜悦

      1982年4月,我们民族的喜庆日4月15日即将到来的一天。
      这天傍晚,金正日同志视察了即将竣工的一座建筑,并做了具体的指导。
      这样花去了很长时间,再过30分钟左右,他要去参加另一个活动。然而,他叫几个干部坐上他的车,说:“……现在要去看看纹绣大街。”
      一位干部对他说,时间不够了,最好改天再去纹绣大街。
      金正日同志笑了笑说:
      “纹绣大街上盖起了现代化住宅,人民该多么高兴啊。人民的喜悦,也就是我们的喜悦……时间不够,就去转一圈也行啊,
      他说着,执意上了车。
      他坐的车奔驰在一派节日景象的首都大街上。不久车子驶到纹绣大街的江岸路。
      金正日同志拉下了车窗玻璃,望着灯火辉煌的住房大楼,不时向随行干部提问。
      当汽车驶到纹绣大街的主要地段时,他不时叫车子停停再开,有时数数楼房的层教,有时估量阳光能不能照进住房。
      他还了解了商业网和学校的部署情况。这样穿过一条条街道后,他现出了满意的笑容。
      “纹绣大街上的房子盖得都挺大,挺和谐。道路修成了环行路,这很好。在很短的时间里,平壤市又出现一条新大街。
      用这样的大街装点市容,平壤市就更显得壮丽了。”
      他提出了加紧进行纹绣大街第二期工程建设的方向。
      当车子驶在中心大街望见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的住房时,金正日同志面带欢欣的微笑叫车停一停,同行的干部不觉着急地说:
      “现在剩下的时间实在不多了。”
      他笑着说:
      “时间再紧,也不好就那么从这里过去呀。稍停一会儿吧。”
      干部们没有领会他的意思,惊讶地望望车窗外,那里没有什么异样的情景。
      车子停下来,金正日同志望了望窗外,然后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车里突然变得异常寂静。
      过了一会儿,他不禁欣喜地说:
      “你们听见那笑声吗?从前这纹绣平原只能听到蛙叫声,今天现代化城市平地而起,各个窗户里都传出欢笑声了。”
      这时,大家也听到了从住宅大楼里传出的幸福的笑声。
      那是人民的幸福在增大的声音。
      那天晚上,金正日同志尽管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听到他们的笑声,好象了却了一切忧虑,脸上泛起满意的微笑。那笑声和歌声越来越大。
      那正是金正日同志的喜悦。


    铃声

      清晨,首都的街道还很静。
      有一辆轿车悄悄地行驶在首都的街道上。
      金正日同志透过车窗望着清晨的首都街道沉入了深思。
      车子绕过平壤车站驶入中城洞住宅区,这时从敞开的车窗突然传来了叮当叮当的铃铛声。
      金正日同志叫车停下来,打开军门走下车,朝铃铛声传来的方向走去。
      有一个穿着干净的卫生服的妇女,站在载着冒着热气的大铝桶的手推车旁,轻轻地向着住房摇响铃铛。
      不一会儿,从各住房的大门走出许多正做饭的妇女,她们手拿着器皿,各自盛上一些东西说说笑笑地返回去。
      金正日同志一步步走近她们,可是因为天还没有大亮,加上他穿戴很普通,谁也没有认出他来。
      “你在卖什么呀?”
      他这么一问,那位妇女回答说,卖的是汤。
      等到人差不多都走开的时候,他向售货员一一了解:汤的价钱,原料由哪里供给,人们的反应如何,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项服务工作的。
      这时有一位老大娘出来买汤,她大加赞扬说:
      “中城饭厂响应党的号召,每大早晚把好吃的肉汤送上门来。夫妻俩都上班工作的人家就不用提了,所有的人家都在感谢他们。这位售货员虽然年纪很轻,大家都管她叫‘福铃大娘’,来欢迎她哩。”
      “老大娘,看你说到哪里去了。只不过卖点热汤……”
      年轻的售货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金正日同志愉快地笑着对她说:“可不要以为这是卖些汤给人们吃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你这是在做为人民服务的好事。”
      他还说,不要光卖汤,还要做人们喜欢吃的爽口的泡菜啦、拌干鱼丝啦、山菜等各种副食品,早晚出来卖,人们会更高兴。
      售货员爽快地回答说,他们还没有想到那些,今后一定那么做。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说:“你们要能那么做,可要感谢你们啊。今天,这个街道上只有你一个摇着铃铛送货上门的服务员,可是明天会增加到十人,后天会增加到百人。”
      他说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之后,离开了那里。
      在他的背后又啊起了那个“福铃”声,那铃声就象愉快的歌声。
      金正日同志在大街上转了一圈之后,径直到主管人民生活部门工作的干部的办公室去了。
      那位干部清早就来上班,刚打开窗户,突然金正日同志走进房间,不由得一怔,不知如何是好。然而,金正日同志说出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话。
      “我清早在街上转了一圈,见到了令人感动的美举。”他讲了每天早晨摇着铃铛去卖汤的售货员的事,然后说:
      “听说你每天早晨到街上观察一番,那你可能也看到过那位女服务员。我们对那样的服务员不应该漫不经心,应该学习她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要以那种精神教育所有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
      那位干部听了他这一席话,满脸发烧,象把炭火盆扣在头上。
      他在上班时也听到了那个铃铛声,可是他没把它联系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来认识。
      从此以后,在首都住宅区的各处,早晚就都响起了“福铃”声。人们当然不会全部知晓那个铃声中蕴含的故事,但是,人们从那个铃声感受到了党的恩情。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12337&page=2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