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袁伟时: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启示2006/03/01
  • 大历史中的邓小平2006/02/22
  • 冬云:雄踞历史之巅的美国国父们2006/02/22
  • 人民文学——未完成的历史建构 2006/02/21
  • 朝鲜战争空战历史真相2006/02/20
  • 历史揭秘:处决刘青山张子善的前夜 2006/02/18
  • 历史上的弭兵之会2006/02/16
  • 寻找开封犹太人后裔 揭开历史迷雾2006/02/16
  •  
    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同志著作一览
    时间:2006/03/01 出处:凯迪网络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人

    文章提交者:钟吾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http://jds.cass.cn/Article/20051029151221.asp

    张海鹏(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3  更新时间:2005-10-29

    张海鹏 湖北汉川人,1939年5月生。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8月进入近代史研究所。先后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兼任政治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近代史系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专家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理事等。又曾兼任《近代史研究》杂志社社长、《抗日战争研究》杂志主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名誉院长。现有社会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主任、中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史兼及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以及台湾史等。

     

    著作:

    中国近代史稿(3册) 人民出版社1978、1984年,合著
    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 文字60千字,图 548 幅,长城出版社1984年7月
    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 地图出版社1984年12月 ;缩小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12月
    中国军事史略 自撰65千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合著 

    《历史不能忘记》丛书: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开篇语,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9月,与邓红洲合著

    辛亥革命史话,95千,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与邓红洲共著

    国耻百谈,中华书局,2001年,与邓红洲、赵一顺合著
    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与龚云合著

    论文集:

    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东厂论史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主持编辑: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1-3卷,1981-198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统编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故事丛书,共14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与徐辉琪共同主编

    中国近代史演义,署名陆仁,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5月,合编
     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95年7月,主编
     中华骄子,卓越使者,龙门书局1995年2月 ,主编

    人民警察必读丛书:中国近代史 (1840-1949),群众出版社,1999年5月,主编

    中葡关系史资料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主编 

    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主笔

    刘大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百年中国史话,四集,92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与王忍之共同主编

    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2000),5册,线装书局,2002年,与龚育之、金冲及、郑惠共同主编

    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与步平共同主编

    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人民出版社,2002年,与林甘泉、任式楠共同主编
     1979-2000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主编

    论文 :

    1.    李秀成-修正主义和投降派的一面镜子,《历史研究》1976年第1期 

    2. 应当如何看待义和团的排外主义 ,《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合著;收入《义和团运动史讨论

    文集》,齐鲁书社1982年 

    3. 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收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K3: 中国

    近代史》1984年第11期 ;近代中国研究网站http://modernchina.org.cn,2004-3-25 9:30:21;收入

    《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集》上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版;近代中

    国网·史学评论转贴2005-8-11 19:09:42;历史的天空(文史结合)网liusunxian.blogchina.com;

    历史课程网·专业历史教学网站 2005-11-14 http://hist.cersp.com/kczy/sxdt/200511/

    4. 宝善里炸药爆发时间考实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5. 也谈外国侵略与近代中国的“开关”,《红旗》1987年第6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战斗在马  克思主义的战线上》,1991年;收入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组编,沙健、龚书铎主编《走什麽路?》,山东

    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收入中国海关史学会编《中国海关史论文集》,1997年10月 

    6. 湖北军政府“谋略处”考异,《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7. 湘军在安庆战役中取胜原因探析,《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8. Peasant Wars in Modern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uses of Their or Success ,

    UNESCO Yearbook on Peace and Coflict Studies(1986),Greadwood,USA 1988.

    9.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0. 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收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科研处编《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成都出版社1992年4月 

    11.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评说,《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D1: 社会主义研究,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91年第11期;收入《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94年3月 

    12. 略论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农民战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科学》,社科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 

    13. 论黄兴对武昌首义的态度,《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收入《黄兴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1993年3月 

    14. 析黎庶昌《敬陈管见折》,《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5. 孙中山“社会革命”说正义,《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收入吴志良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澳门基金会,1994年3月 

    16. 论皖南事变之善后,《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12期;《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纽约哥大召开,1997年3月台北国史馆印行 

    17. 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真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5期 

    18. 孫中山〈民生主義〉の真義にっぃての試論《孫文研究》21期(日本神戶),1997年1月 

    19.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东瀛求索》第8号,1996年8月;《K3:中国近代史(人民大学报刊资料)》1997年第1期;又摘载Social Sciences in China(Beijing) Vol.18,No.3,Autumn 1997 

    20. “告别革命”说错在哪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6期;《中流》1997年第2期转载;收入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组编,沙健孙、龚书铎主编《走什麽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21.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若干原则性争论,《炎黄文化研究》1996年12月;《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3期;收入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组编,沙健孙、龚书铎主编《走什麽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K3: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7年第8期 

    22.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K3:《中国近

    代史》1998年第8期 ;收入郭大松等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9-19 18:00:21发布),2004年3月11日 阅读590次;长江大学历史系网站2005年9月1日http://zhongwen.yangtzeu.edu.cn/history/XXLR1.ASP?精文阅读

    23. 一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K3:《中国近代史》1998年第6期 

    24.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若干史实的解说,台北《历史月刊》第121期,1998年2月 ;爱龙网www.ailong.com 2005年第四期总第38期

    25. 反省近百年中日关系的历史教训——在1997年11月东京第四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1期;转载D6:《中国外交》1998年第5期 

    26. 建国50年来中国近现代史の基本问题に关すゐ检讨及び研究课题の概述,近きに在りて(东京),

    1999年12月,第36号

    27.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析,《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K1 《历史学》(人民大学

    报刊资料)1999年12月;收入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第1-18页。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3-7 12:03:35;血铸中华网;近代中国网2003-3-1 22:28:15,

    阅读次数:2171;酒谭醉眼 http://jiutanzuiyan.ok100.net/;长江大学历史系网站2005年9月1日;

    博正学术2005-12-23  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4

    28. 居澳葡人“双重效忠”说平议,《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收入《史学新书评》(1998-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月;吴志良网站Dr. Wu's web site

    29. 刘大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师治学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0. 1998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31. 战士型的学者 学者型的战士——追念刘大年先生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1期 

    32. 1999年中国近代史学术动态概述,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33. 50年来中国大陆对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国父纪念馆编印:《第四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5月,台北;党的文献,2001年第5期

    34. 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人民大学报刊资料:K3《中国近代史》,2002年第三期;收入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下册2165-218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5. 200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动态概述,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6. 民國史研究的現狀与几个问题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转载:K4《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12期;又载中国史学会、云南大学编:《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第282-29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7. 200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

    39.辛亥革命を纪念する政治·学術の意义,孫文研究會編:《辛亥革命の多元構造》,日本汲古书院出版,

    2003年12月25日; 中国童军咨询网2005-3-21 9:27:09

    40.试论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简评《中日接近和“外交革命”发表引起的“外交新思考”问

    题, 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41.试论毛泽东的历史观,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5期;中共浙江省纪委、省检察厅主办:廉政在线

    www.zjsjw.gov.cn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2004-1-5

    42.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 学科春秋 / 学科发展 2005-03-23 

    43.关于台湾史研究中“国家认同”与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3-15-3版;新华文摘,

    2005年第10期;史学评论网http://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 2005-3-24;中华文史网2005-3-29

    44.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国家图书馆编:《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

    年6月

    45.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3期


    文章 :

    1.在光明日报座谈会上的发言,光明日报,1976年11月13日
    2. 伟大的历史使命,《北京日报》1978年5月13日 

    3. An English Fighter in a Chinese Peasant War——A.F.Lindley in the Taiping Revolution ,China Reconstructs, 1980.7. 

    4. 忠诚的友人 勇敢的战士--纪念呤唎参加太平军120周年,《历史知识》(成都)1981年第2期 

    5. 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与王才同署名,《解放军报》1981年10月4日 

    6. 四川保路同志军的组织者龙鸣剑,《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 

    7. 照相机的传入和中国近代早期的照片,《解放军画报通讯》1984年第1期 

    8. 呤唎,《清代人物传》下编第1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9. 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社科文献出版社1988年10月 

    10.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署名十合,《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社科文献出版社1988年10月 

    11. 怀念黎澍同志,《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2. 掀开近代反帝斗争第一页,《团结报》1990年5月26日 

    13.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习毛泽东有关论述笔记,《求是》,1990年第3期;《K3: 中国近代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0年第5期 

    14. 通俗历史读物的社会责任--评《中国历代名臣》中两篇近代人物传记,署名薛适,《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5. 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论及其指导意义,《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16. 纪念中国近代史开端150周年感言,《葛州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社科)》1991年第1期 

    17. 孙中山--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历史伟人,《中华英才》1991年第18期 

    18. 前驱伟业光照人寰--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解放军画报》1991年第10期 

    19. 《抗日战争研究》致读者,《抗日战争研究(创刊号)》1991年第1期 

    20.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Sun Yat-sen ,BEIJING REVIEW,VOL.34,No.41,October,1991. 

    21. 珍珠港参观随感,《真理的追求》1991年第12期 

    22. 余仲勉日记并说明,《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中华书局1991年9月
    23. 记檀香山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 1期 

    24. 近代边疆研究与现实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
    25. 记台北黄兴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
    26. 刘大年(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3月
    27. 辛亥革命(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3月,与刘大年、  杨天石共同署名
    28. 促进海峡两岸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交流,《江海侨声》(江苏)1992年5、6期;《民国春秋》1993年   第1期
    29. 历史和现实:“一国一制”和“一国两制”研究,《统一论坛》1993年第2期;《海峡评论》(台北)1993年  第2期
    30. 探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点的有益之作 --杜恂诚新著《中国传统伦理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读

    后记,《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十年来的研究工作,《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第15期,1993年3月
    32. 中国历史将要良性运转--毛泽东与近代中国历史的随想,《海峡评论》1993年12期
    33. 记澳门“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4. 一个蹩脚的文字游戏-与王晓波教授商榷“不完全继承的理论”,《海峡评论》1994年第3期
    35. 驳永野茂门,《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
    36. 《马关条约》关于战争赔款的规定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北京日报》1994年6月22日
    37. 勿忘国家耻 励精图富强--甲午战争百年祭,《海峡评论》1994年第8期
    38. 论台海两岸暂时分离的由来--评台湾当局“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光明日报》1994年9月28日; 收

    入国台办新闻局编《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1994年重要谈话和文章选编》,九州图书出版社1995年2月 

    39. 中国的统一要靠中国人自己-书生议政:年终看两岸关系,《海峡评论》1995年第1期 

    40. 台湾与祖国共患难-回顾《马关条约》割台百周年,《海峡评论》1995年第4期 

    41. 警世甲午 醒世亦甲午-评电视历史纪实片《警世甲午》,《人民日报》1995年5月20日 

    42. 回归前的思考-澳门史研究中的新观点,《百科知识》1995年第5期,总190期;《K3:中国近代史(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95年第8期 

    43. 一片揭露日本侵华罪证的报道--谈《「虎头要塞」:日本法西斯的罪证》,《中国教育报》1995年6月4日星期刊 

    44. 牢记百年之耻 发奋振兴中华--论马关条约与近代中国的落后,《台湾研究》1995年第3期;《海峡评论》1995年第6月号 

    45. 《张西曼文集》跋,张小曼编《张西曼文集》,1995年6月 

    46. 近代中日关系史是侵略与被侵略、反侵略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5年7月15日 

    47.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出发点,《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8期;《K3:中国近代史(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95年第11期;收入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组编,沙健孙、龚书铎主编《走什麽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48. 在第三届中华民国史国际研讨会上的贺词,,《民国研究》(南京)第2期,1995年 

    49. 向青少年朋友推荐新书:《记住这段历史》,《中国青年报》1995年8月22日 

    50. 多行不义必自毙,《中国青年报》1995年8月29日 

    51. 澳门史研究:前进和困难—国内澳门史研究的动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5期;澳门文化司署:《文化杂志》,第26、27期,1996年夏秋季号;《K91:中国地理,(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95年第10期 

    52.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海峡评论》1995年9月号;《日本学刊》1995年第5期;《侨报》(纽约)题目改为《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1995年9月14日 

    53. 近代中国丧失发展机遇的省思,《北京日报》1995年10月19日 

    54. 在祝贺刘大年同志80华诞座谈会上的致词,《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55. 用《百科知识》迎接21世纪--贺《百科知识》出版200期,《百科知识》1995年第11期 

    56. 从史料解禁看“一国两制”的历史根据,《海峡评论》1995年11月号;《侨报》加正题《蒋介石也主张过“一国两制”》,1995年12月7日 

    57. “战争!日本空袭珍珠港!”-珍珠港博物馆巡礼,《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3日 

    58. 议和大纲、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谈判、庚子赔款(词条),廖一中主编《义和团大辞典》,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12月 

    59. 清除殖民文化心理 挺起中华民族脊梁(三人谈),《光明日报》1996年2月27日史《新华文摘》1996年4月号转载;收入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组编,沙健孙、龚书铎主编《走什麽路?》,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1月版 

    60. 里斯本访史散记,《澳门日报》1996年3月17、31,4月14日 

    61. 留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6月19日 

    62. 不能否定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6期;收入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组编,沙健孙、龚书铎主编《走什麽路?》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1月版 

    63. 《陆荣廷新论》序,《陆荣廷新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9月 

    64. 《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跋,《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1996年 

    65. 百年沧桑话香港,《求是》1997年第6期 

    66. 香港地区是怎样被英国“割让”和“租借”的,中华名人协会等编:《香港新纪元》,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67.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天津《今晚报》1997年7月1日 

    68. 回归:下一个是澳门,《环球企业家》1997年第4期 

    69. 黄炎培与近代史研究所的交往,朱宗震等主编《黄炎培研究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 

    70. 英国割让香港—旧中国屈辱的象征,中组部《党建研究》1997年第7期 

    71. 香港回归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武汉《改革纵横》1997年7月号 

    72. 中国近代荣辱撮要,军事科学院《国防》1997年7月号 

    73. 《佗城开基客安家》序言,丘权政主编《佗城开基客安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12月 

    74. 评胡绳著新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光明日报》1998年1月6日 

    75. 中共党史之前史的巨著—读再版的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转载《Z1:图书评论、出版工作》1998年第6期 

    76.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光明日报》1998年2月3日;《新华文摘》1998年第4期;韩国中国学研究

    中心《中国学志》1998年第四期 ;光明网http://www.gmw.cn;转载单强等编著:中学生探索学习丛书:抵抗忘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80页。

    77. 吴天颖著《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日本语版序文 ,《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外文出版社1998年 

    78. 出版讽刺小说的讽刺——评大众文艺版“中国古典小说大系”第二辑,《新闻出版报》1998年6月15日,署名“易笑翁” 

    79. 造就大师级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8年9月16日 

    80. 当代日本人眼中的侵华史,《北京日报》1998年11月1日第四版;摘载《北京晚报》1998年11月4日报刊文摘版;转载《新华文摘》1999年1月号 

    81. 20年:中國近代史研究正在走向成熟,《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5日 

    82. 对“戊戌维新的再思考”的再思考 ,天津《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增1期 

    83. 学习范文澜和罗尔纲的治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8年12月31日 

    84. 范文澜和罗尔纲的治学精神,《科学时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月15日 

    85.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考,《光明日报》1999年3月12日 ;近代中国网转发自血铸中华网,文章来

    源:《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03-3-12 22:32:50,阅读次数:2640;水木清华历史版精华区

    BBS 水木清华站 bbs.n;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国近现代史http://www.nuist.edu.cn

    86.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与左玉河合作),《光明日报》1999年4月26日

    87. 香港对于21世纪中国人的意义—评论与引言,香港《亚洲研究》1999年第30期 

    88. 《中国工人运动史》评介,《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6期;《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6期 

    89. 回归之际话澳门,《求是》杂志1999年第23期 

    90. 建国50年来中国近现代史の基本问题に关すゐ检讨及び研究课题の概述,《近きに在りて》(东京),1999年12月,第36号 

    91. 警惕日本的动向,《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92. 吕秀莲嗜“台独”如命,绝没有好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16期,2000年4月28日第一版

    93. 一个战士学者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人民日报,2000年5月9日“纪念与回忆”版

    94继承光荣传统,追求发展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建所五十年,光明日报历史周刊,2000年5月26日

    95. 读刘大年的《如何评价张学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6月6日;张友坤编著:《张学良世纪风采》,华文出版社,2000年6月

    96. 开拓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6月8日

    97. 发扬吕振羽用唯物史观探索中国历史进程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6月22日;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三期;收入王忍之、刘海藩主编:《吕振羽研究文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5月

    98. 二十世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三个标志性年代,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第十一版;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7/36/20001019/277691.html

    99. 追思胡绳同志在建树中国近代史学科中的功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11月23日

    100. 编辑《刘大年文选》的回忆与思考,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101. 一个战士、学者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追怀马克思主义历史家刘大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12月19日

    102. 战士型的学者 学者型的战士——记刘大年的学术生涯,《刘大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103. 《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序言,臧运祜著《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

    104. 佐藤猛夫著:《幸运的人》中文版序,王德讯等译《幸运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05. 为建设一流研究所而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8月14日

    106. 牢记历史的教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6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8月30日

    107. 为什么要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0月30日

    108. “汀、贺大捷”与北伐战争的地位及作用,咸宁日报,2001年11月13日

    109. 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序,王宏斌主编:《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12月

    110. 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收入郑惠 姚鸿编:思慕集—怀念胡绳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厦门大学历史系网站2003-1,http://history.xmu.edu.cn

    111. 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序言,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12. “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划时代的历史转折—“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13. 学习罗尔纲治学精神 深入研究太平天国历史,载方之光 易家胜主编:《太平天国史新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14.把认识提高到“三个代表”的高度——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人民大学重要讲话座谈会发言摘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5月16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2硕士生党支部网页·2002级研究生党支部>>党政理论

    115.提高对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办:邓小平理论

    研究,2002年第5期,2002年5月20日

    116.我院开展台湾史研究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第50期,2002年7月19



    1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关于建设数字化研究所的基本设想和我们的困难,两岸三院信息技术应用交流研讨会,2002年7月19-20日 http://sym2005.cass.cn/file/02-4.doc

    118.一定要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7月23日

    119.堅持百家争鸣 繁荣历史科学,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历史,2002年8月27日;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29/163/20020827/808736.html

    120.百家争鸣 促进历史学繁荣—在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开幕词,(澳门)市民日报,2002年9月30日第七版

    121.张海鹏同志1998年5月18日给列宁侄女的信,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

    义研究中心,第二十八期(总369期),2002年10月30日

    122. 强迫台湾实行社会主义不会有好结果—“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根本方针,(台北)海峡评论,144期,2002年12月1日出刊

    123. 维护祖国统一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12月26日

    124. 中俄关系中文文献目录·序言,薛衔天 周新民主编:《中俄关系中文文献目录(17-20世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25. 张海鹏与宇野重昭对话录:在共同历史认识的基础上走向东北亚的发展,日本《山阴中央新报》,2003年1月4日,14版

    126. 在新中国史学成就与未来研讨会上的发言,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27.对谈者:宇野重昭/张海鹏:日中国交正常化30周年にぁたり「「歷史認識」のギャップをどう乘り

    越えるか ,宇野重昭编:北东アジアにぉける中国と日本,补论,第247-256页,东京都国际书院发

    行,2003年3月31日

    128.中华民国历史的全面研究与编撰(与汪朝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编:《21世纪初中国

    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对策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

    129. 透过莫理循的眼睛,光明日报,第2版·书评·2003年5月22日;新华网读书频道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5/27

    130. 伊原则周著: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析·序,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

    131. 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为建设一流研究所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4-3

    132.学习当人民代表,百年潮,2003年,第4期

    133.台湾选举与政治生态的观察(与卢晓衡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专报,第28期,2003年5月12



    134.应大力强台湾史研究(与汪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37期(总2581期),2003年5月18日

    135.电视剧《走向共和》引起观众历史知识的错乱,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40期(总2584期),2003

    年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3年第16期(总第277期)6月5日出版;中央政策研究室《政研内参》,6月5日;中国与世界,2003年第2期 ...www.zgysj.com/2003/zs0302e.htm;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9-19 18:00:21

    136.是一部历史政论剧,而不是历史正剧—关于历史剧《走向共和》的零星感想,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6期

    137.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宣扬什么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社科党建》,2003年第6期

    138.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首都理论界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座谈会发

    言摘要: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 经济日报,2003年7月9日第三版;同日网络版

    139.胡锦涛七一讲话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办:《邓小平理论

    研究动态》,2003年第5期(总第47期), 03-7-10

    140.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7月17日;社会科

    学管理与评论,2003年第3期(总第19期)

    141.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9月23日热点纵论

    142.中国共产党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楷模,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9月25日

    143.纪念开罗宣言 捍卫中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人民网>>海峡两岸>>大陆传真>>时政要闻,2003年12

    月0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3年第35期(总第296期),12月15日出版;台湾研

    究,2003年第4期(总第64期);臺北,世界論壇報,2003年12月31日,2004年1月1日

    144.发扬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的开拓精神——纪念范文澜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4-1-13;学术批评网·史学评论 2004年1月19日

    145.纪念二二八义举 认清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3-2

    146.在纪念台湾光复59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0.2万) 华夏经纬网 www.huaxia.com 10/26/2004/08:59

    147.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序言,近代史所编:近代中国与界—第

    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148.治所与治学肩挑双但 论史与论政心忧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年7月29日2 版

    149.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年8月11日3版

    150.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执笔 张海鹏),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史学 2005年8月16日7版

    151.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彪炳史册(与杜继东合作),台湾工作研究,2005年第9 期

    152.中葡关系史·序,黄庆华著:《中葡关系史》,黄山书社,2005年10月版

    153.专家张海鹏安然做客新浪谈台湾光复60周年实录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7:45

    154.抗日保台 心向祖国—评日据时期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与杜继东合作),光明日报·要闻 3版 2005年10月24日;新华网摘要发了通稿

    155.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和法理无法改变,人民网>>纪念台湾光复六十周年,2005年10月27日10:22;新华社摘要发了通稿

    156.正确处理历史认识问题,构筑亚洲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年11月3日,人民网等各网站转载

    157.略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两个领导中心,(台北)海峡评论,2006年1月1日


    讲座 :
    1. 中国近代史讲座(共16期) 《解放军画报》1982年第10期-1984年第1期
    2.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国近代史简明读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8月

    3. 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斗争,总政宣传部电视录像带,2001年4月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