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良崮战役“土八路”吃掉王牌军的原因
|
时间:2006/02/26 出处:新华网 |
经典战例回顾"孟良崮战役“土八路”吃掉王牌军的原因"军迷必读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不承认不行,也许历史就是这样
历史上许多成功和失败事例非常重要,通过分析对比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解决目前国企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还能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虽然历史上每一件事不可能在今天社会中重演,但本质、发展规律、成功与失败结果不会变,如果不尊重历史,不承认现实,就不能解决好今天面临的问题。
一九四七年解放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党以绝对优势兵力大举进攻解放区,扬言几个月之内消灭共产党。敌军步步逼压,我军节节后退,战略上处于防御阶段。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又四面逼围的情况下,孟良崮战役打响了。下面从生产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场残酷的虎口拔牙之战:
1.人才方面。整编74师是国民党的王牌军,官兵久经沙场战功显赫,经验丰富。做为一个整编师要求很高,从师长到下面基层军官,大部分是军校毕业生。下属各兵种如步兵、炮兵、通讯乃至军医都是从专业对口学校毕业。74师指挥官在抗战时被国民党授予抗战英雄,据说过去于共产党交手中从没输过,用现在话讲,既有文凭又有实战经验,人才济济素质高。
2.资金方面。74师曾是保卫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都师、“御林军”,官兵们不愁吃穿,物资充足,供应有保障。该部队实行双薪制,每月所得薪水比当时国民党其它步兵师官兵高一倍,蒋介石宁可饿着别的部队也要确保74师供给,资金实力雄厚。
3.技术装备方面。从上到下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按照当时美军标准和编制配置。官兵们在美军顾问团指导下进行训练,机械化成度相当高,用那时世界先进水平衡量也是一流部队。当时美军顾问团团长在南京检阅了出征前的74师之后,竖起大拇指对蒋介石说:有这样军队,中国天下是你的了。
从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看,74师是国民党军队中最优秀代表,其他国民党军队少有能与之相比。人们从教科书中都学到过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劳动资料(资金和技术装备)、劳动对象。前面二要素已具备,只剩第三要素。下面我们看看与74师作战的共产党部队情况:
1.人才方面。当时我军连长、排长中90%不识字,或者说文盲。团长、营长中80%在当兵以前没读过书,多是当兵后通过部队文化教育才认识一些字。军长、师长也大体如此,谈不上博览群书,要找一个专业对口、有毕业文凭的指挥员和其他军事人员可能是凤毛麟角。
2.资金方面。当时部队从最高军事指挥员到下面每一名士兵没有一分薪水,也没稳定资金来源。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49年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来不发薪水。官兵吃穿很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冬季还穿着单薄的夏季服装,不少人长年累月穿着草鞋奔波,物资供应非常困难,生活十分艰苦。
3.技术装备方面。当时自己不能生产武器,也没外国向我们提供,所有装备都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五花八门。有国民党、日本和美国造的,还有其它国家造的;零配件不通用,子弹打完了或零部件坏了只能当烧火棍;常常有枪没弹,有弹没枪,或弹炮口径不一。全部装备要靠人拉肩扛、牛马相助,没一点机械化可言,差别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编制配置齐全、军规管理严格、战史辉煌、阵容豪华的王牌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情况下,几乎一夜之间在孟良崮上被一群“土八路”消灭干干净净。如果在解放战争中后期被消灭,还有情可原,因为那时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国民党不再占优势。然而,事实似乎跟人们开了个大玩笑,思维方式来个大颠倒,蒋介石没想到,其他人也没想到,如果按照现在的企业管理思路分析对比,前者必胜后者必败。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和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在军事上的胜利与国民党在军事上失败,用单纯军事理论解释不清,从人才、资金、科学技术等军事力量上也找不到任何辩解的理由,教科书上生产力的三要素在这里一点作用没有。人们只能从军事关系(人与人关系)上去寻找答案。其实过去和现在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有人说,孟良崮战役胜利是偶尔的,那么长达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可能年年偶尔。
当士兵利益逐一得到满足,并通过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得到了可靠保障,他们实现了理想,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士气高涨带动全军上下斗志昂扬,尽管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丝毫不影响广大官兵精神面貌。
虽然军事成功不代表经济成功,但实质相同,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先进工作方式,就能创造良好人与人关系环境,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积极性。没有人才会吸引创造人才,低才能的人得到超常水平发挥,没有资金、技术能够想方设法克服,能实现在旁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同样,人与人关系恶劣就是人才、资金、技术十分充足,多数人积极性依然调动不起,外表看起来文化程度高、经验丰富、物资雄厚,但仍旧难逃失败命运。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军事胜利,不象现在国企管理把成功希望寄托在各级有才能指挥员身上,或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因为我军指挥员文化程度很低,99%的军官没上过军校,这方面不抱很高奢望。国共两军之争与其说是军事力量之争,不如说军事关系之争;社会中各实体竞争与其说人才、资金、科技之争,不如说监督、责任、分配管理之争;实际上是两种体制形成的人心、意志、毅力、艰苦奋斗、团结精神的充分体现.
长期实践证明,当底层人员积极性调动起来后,高层领导即使想不到或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下面人员能替你想到;上面领导认为困难大、难办成的事,下面人员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办成,并解决的比领导想象更好。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没想到一锅夹生饭被你们煮熟了。任何一个高层领导要想在战略、战术、技术管理上样样精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上、下之间配合、协调。有的学者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毛泽东抓住了每一个兵,而蒋介石只抓住一些黄埔军官。一个领导者不踏踏实实地解决好底层人员利益,总想摆弄一些个人技巧证明自己比别人能干、聪明,最终一事无成。
人与人关系没解决好、落后、腐败,底层人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象现在的国企一样,上面领导想不到或考虑不周全,下面人员也“想不到”或“考虑不周全”;上面认为难办的事,下面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何必自找麻烦。谁都不是主人,没一点主动性和责任心,大家眼睛盯着上面,看你能拿出什么高招。在这种环境中,即使一些职工凭着良心做一点,有时也遭来同事非议:“你那么积极干嘛!做的再多、再好功劳还归上面,是领导者有能力、管理好的结果,他们去领奖、升官、发财,你永远是个无产者”。有什么样的管理体制下面职工必有什么样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来没人说得人才、资金、技术者得天下,古人格言排除了生产力各种因素。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毛泽东讲话中用的最多词语是:“人民力量”、“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各种场合一遍又一遍重复,因为他很清楚今天的成功是怎么得来的。民心就是底层人员利益和愿望,得民心就是满足或解决好,这句话含义很深,说明了人与人关系在人类社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古人对历史最有力概述,军队是如此,企业、国家和社会更是如此。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 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