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感动中国”与样板戏
|
时间:2006/02/25 出处:凯迪网络 |
从“感动中国”五彩缤纷万众瞩目的领奖台,到潮水般涌来的质疑、挑衅和蔑视,巨大人生落差在陈健内心激起的万端感慨,恐怕是外人难以感同身受的。
陈健,不过是一个情感细腻、心地善良的平凡者,不过是经常到不幸牺牲的青春同伴墓前看看而已。他本没有太崇高的信念和行动,但偏偏有人把他的“事迹”(如果能称为“事迹”的话)无限拔高,说他36年来年年扫墓,说他为了“守墓”放弃了回城的机会,说他为了恪守诺言与妻子离婚……终于在“感动中国”颁奖词中“煽”到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
我们先不考察陈健“守墓”种种细节的真伪,我们先假设陈健真的这样做了——笔者要问的是:一个生者为了给一个死者守墓而“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值得吗?是死人重要还是活人的幸福、骨肉亲情重要?这样无限拔高树立起来的“至圣”形象,除了让人望而生畏,又有多大的可模仿性?
其实媒体报道陈健事迹不久,和陈健一起插队的知青就不断有提出异议,但他们的声音却一直没有被采信。我们太需要“感动”,对难得一见的“道德英雄”不悭吝任何赞美的词汇;我们陶醉在“感动”里,对任何有损榜样“纯洁性”的细节都失去了敏感或故意的粗心大意。我们就这样把陈健“捧”上了天,以供更多的人仰望。同时,作为报答,我们也剥夺了陈健作为一个人,可以具有某些常人都可能具有的人性共同弱点的权利。
于是,当质疑的洪水终于冲开淤塞的闸门,令人感动不已的道德偶像一瞬间跌入深深的谷底。有人开始怀疑,陈健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本来就回不去;陈健其实并没有做到每年都去扫墓;陈健和妻子离婚只不过是双方性格不合;甚至有人怀疑陈健一开始就怀有改变自己命运的目的……我不想再看下去。我无法体会陈健此时此刻的感受,但我想他一定感叹这世界何以如此诡谲,人心何以这般变幻无常!
陈健留在逊克县为什么不可以既有对同伴的眷恋,又有现实的无奈?他已经无数次为牺牲的同伴扫墓,有一年没去或一年里少去两次又有何妨?他和妻子分离,为什么不可以既因为性格不合也由于妻子不理解他“守墓”的举动?
而我宁愿相信,陈健就是一个平凡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有作为一个人的善良、诚实和爱心,也有普通人常见的无伤大雅的弱点,比如自私、虚荣和一些小小的心机。这样一个陈健,是真实的,丰满的,亲切的,是可能出现在你我身边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仰望但可以借鉴学习的。
在样板戏中,我们看惯了“高、大、全”的英雄,高尚的不食人间烟火;也看惯了穷凶极恶的反动派,连梦呓也是害人的宣言。这种非此即彼、抹杀人的无限丰富性的二元对立思维,使高尚变成神话,使感动变得虚伪和脆弱。陈健的遭遇再一次提醒我们,历史可以落幕,精神的进步却多么迟缓和艰难。
“感动”的神话揭穿一次,公众的神经就麻木一层。明年,我们还拿什么来“感动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