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无关吗?
|
时间:2006/02/25 出处:解放日报 |
新华社21日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 见》,至此,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3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过,也有 人认为,建设新农村只是农村的事,与城市关系不大。还有人以为为了建设新农 村,国家会相应放慢城市化步伐。那么,专家就此问题是怎么解答的呢?
城乡统筹是总方针
《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报道写道:国研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解读今年 一号文件新意时说:新农村建设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是以工支农、以城带乡方针 的一个具体化。1998年中央提出要推进农业和农村战略结构调整,后来又提出农 业和农村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这都是一些总方针。现在提出新农村是实现总 方针的一个抓手。 所以,我们应该从城乡统筹和以工支农、以城带乡这个大背景下来理解中央 为什么提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 的综合概念。总体目标是争取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内,使得农村的面貌大为改 观,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三个支柱:第一要立足于农业、农村,要把农业和农村建 设成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但是绝对不要理解成是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 ,更要跳出农业和农村来谋划解决好三农问题。第二个支柱就是以工业反哺农业 ,按照目前中央的思路,不是要对农民实行普遍的农业补贴,而是公共财政要覆 盖农村,就是要解决与农民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公益事 业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第三个支柱是城市带动农村,为农民进城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是新农村建设重要推力
《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写道:从现实的政策走向来看,“首先是以工补农 ,拿钱———这是最实质的‘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 长谢扬解读说。 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的看法则是:1950年和1984年都提过“新农村建设” ,但一直是局部性的、就农村谈农村,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一次, “ 新”在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战略思路发生了转变。“我们完成了一个 初步的工业化,但留下了两个反差鲜明的社会,现在是要重新构造社会的统一性 。” 其背后的意义是:这不再单单是农村内部、农民自己的事,而是全社会、各 行各业共同的事,城市要成为其中一支重要的拉动力量。
解决三农要靠两条腿走路
《瞭望新闻周刊》发表特约评论员的文章说: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 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新农村 ,并不是要忽视城镇化,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为了更好、更 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 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时适度地转移农 村人口,缓解农村的资源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 期我国农村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进城务工农民也不可能都在城市定居 ,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因此,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任务。 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扩大内需, 为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农民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 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但是,不能把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与 国家扶持对立起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很多方面,都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本应由国家来提供,但过去由于国情国力的原因,只能是“农民的事业农民 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 任。我们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 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农村建设项目也有不同的属性,有的具有公益性, 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就应当主要由国家来投入;有的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 情,如农业生产、农民建房,就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 ,则应当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总的看,国家与农民在 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是一种互为补充、有机结 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替换、非此即彼的关系。 建设新农村不等于不要城市化
《半月谈》的一篇报道说: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研究员 指出,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 是认为农村落后都是因为农业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 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廉价产品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 慢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发展;二是认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城镇化,农村凋敝 和衰落是难以避免的,现在应主要发展城镇化,而不应把精力放在发展农村上。 “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曾业松说,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要全面理 解。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城镇化是大趋势。城镇化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 展。中国的城镇化正在以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但必须认识到 我们推进的城镇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最终是要形成城镇和农村良 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方面。”中央党校经济 学部教授施虹博士说,“提出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说不重视城镇化和工业化,而是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发展新农村,统筹兼顾。经济发展需要工业和农业、 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当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远远快于农村发展时,农村就 会成为发展的瓶颈。”
不能就农村建设新农村
《新京报》在报道最近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专题研讨班时写道:一位与会人员记录下了胡锦涛这样的讲话:“解决好三 农问题仅靠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力量和资源是不够的。”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牢 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 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 放活”的方针。 “这又在指导思想上与以前不一样了。”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 师王天义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通过城乡互动来建设新农村,就要改变 过去那种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的建设办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前脱离农村建设了城市,现在认为也可以就农村建设 农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农业本身是难以让农 民富裕起来的。” 目前的小农经济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农民增收的最主要的方式应该 是在农业之外。 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是一场改革,改革的目标 要基本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让农村宜居,增加农民收入。
“此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研讨班传递出的一个信号是,解决三 农问题是全党、全国的工作安排,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认为只是农林水利等涉农 部门的事情。”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虎林说。
新农村有利于推动城市化
《南方日报》发表署名“周虎城”的文章说:农村公共品建设有利于推动城 市化进程。一个好的城市化,不是说“化”到农村的时候,那里是凋敝的、冷清 的、荒芜的。如果以两极分化的背景来进行对接,恐怕这个城市化不仅难度将大 大增加,而且可能是贫民窟云集的城市化,那么所带来的社会失衡将几乎是必然 的。而一个健康的、发展的、欣欣向荣的农村才是城市化的自然过程。因此,在 一个两极分化的状况下,城市化是崴脚的城市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