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谈“馒头事件...2006/02/24
  • 追寻“260年前北京知青”2006/02/23
  • 一个北京女人对北漂一族的告白2006/02/23
  • 王威:我的北京 此地居然形胜2006/02/20
  • 《武林外传》北京征集热心观众2006/02/20
  • 冯唐:浩浩荡荡的北京2006/02/20
  • 邓小平最后时刻 江泽民坐镇北京2006/02/19
  • 北京二环全线有3G手机网信号2006/02/17
  •  
    萨苏:北京胡同记事之 玩泥巴
    时间:2006/02/25 出处:
    “玩泥巴时候的朋友”,这是一种传统上对童年好友的昵称 -- 但和青梅竹马肯定不是一个意思。玩泥巴其实也有高下之分,比如萨一位兄弟喝多了曾吞吞吐吐的说过小时候喜欢撒尿和泥,酒醒后又抵死不认,大概就因为这种玩泥巴的手段未免落了下作。真正玩泥巴玩出些水平的,七十年代北京孩子们玩的“胶泥”可算其中之一。

    萨小的时候,胶泥是北京小孩儿一个重要的玩意儿。这东西其实就是黄土的提纯物,含粘土比较多,有一点儿象原始的橡皮泥,其优点当然就在于没有成本喽,而且基本是要多少有多少,用之不竭。个人认为,玩胶泥对儿童创造力的开发,绝对超过今天的变形金刚。

    当时北京因为知青回城,劳动人民纷纷大兴土木,忙于在胡同里修建违章建筑,以便从新疆,东北回来的大姑娘小伙子们赶快成亲安家。这号称“盖小房”的运动,充分调动了中国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人民战争威力无穷,直把四九城的老宅院都弄得跟马蜂窝或者地道战一样地形复杂,在冯巩版《没事偷着乐》里面,依然可以找到这段历史的影子。

    盖小房纯属传统建筑,投资有限,工艺原始,黄土便是不可少的材料,于是街头常常可见馒头状的沙堆黄土堆,要玩胶泥,从其中可以淘出极好的大块儿原始材料,再经过用水炮制去芜存精,便成胶泥,可以用来作各种器物,桌椅板凳,房屋车船,极有雕塑效果,唯保存时间不长,干燥后多破裂失形,未免令人惆怅。

    自然,看这个工艺流程,那时爱好艺术的弟兄们因为鼓捣胶泥把衣服弄成烂烂黄袍的不在少数。这在七十年代可是要挨揍的,原因在于此时布依然属于凭票供应商品,不可以随便糟踏,而且家长尚不知洗衣机为何物,每天用搓板用到发狂的妈妈们对于玩胶泥的黄袍怪们有些变态可以理解 – 忽然想到黄袍怪中也不乏温柔贤淑的女生们,不知道今天当了妈妈的她们是否还会想起玩胶泥的古怪时代。

    不过,大家乐此不疲,没有电子游戏,没有MP3,弟兄们玩玩泥巴还犯了法不成?

    于是放了学,在工地旁边一玩两三个钟头,误了功课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工地的主人对于“偷”胶泥的小贼多半极为宽容,常常可以看见某个前建设兵团大哥抽上颗劣质烟,在小贼们身边一蹲,作艺术欣赏状的场面。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的?

    本来孩子们玩胶泥的作品也就是桌子椅子,盆子碗这类没有多少想象力的东西。知青大哥们看多了就不免指点指点,而他们的指点有的时候就带点儿暴力倾向。

    “盒子炮”就是他们指点下的作品。

    说来吓人,其实“盒子炮”的构造相当简单,就是用胶泥做成一个四方体,把中间挖空,变成一个壁薄底儿厚的泥盒子罢了。玩法是在柏油路上洒些水,将这个盒子高高举起,口朝下向路面上一摔。如果密封良好,盒子里面的空气就会被压缩,将盒子涨破,于是发出砰的一声巨响。盒子炮因此得名。这个简单热闹的产品得到了大多数眼高手低的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并不断改进工艺。居然有人发现在底部预留一处比较薄的“炮洞”可以大大增加爆破的声势,假如作得好,其声威不亚鞭炮。今天看来,这和反坦克火箭的聚能爆破工艺有极大相似之处,可见人民的智慧何等不可小觑。

    盒子炮因为在胡同里制造不可思议的噪音而遭到了居委会大妈的反对,但因为大妈的孙子孙女也乐此不疲,最终无法取缔。

    也有少数因为玩胶泥得了真传的。

    知青中颇有一些人才,郁闷的兵团生活使他们往往专注于某一行当,并在其中取得相当成就,比如我二姑在东北学会了手风琴,回北京后达到上台汇演的水平,三姑则专心中医,每天早上习惯背汤头歌诀,弄得萨脑子的硬盘里至今保存“穿山甲,王不留。。。”一类古怪的信息。胶泥能够直立,是雕塑得好材料,喜欢艺术的知青也不在少数,看到孩子们摆弄胶泥,有的就会发出“孺子可教”的感慨,而作一点艺术启蒙的工作。

    我们邻居的大三就受了某人的点化,结果他做出的作品今天想想仍然让人“肃然起敬”。记得曾见他用胶泥制作一牛车,长度约一尺,已经接近工艺品。那牛只有半身,一蹄抬起,一蹄着地,颈肩肌肉虬结,牛身直接连接车厢,车两轮,虚画幅条,上有一伞。有趣的是车厢盖板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平卧一人,头枕双手。这东西大三自己也很喜欢,准备烤硬保留下来,而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

    前几年回北京,想求韩美林先生一幅画,有人指点说 – 找大三阿,他现在和韩先生“铁”着呢。

    果然一切顺利。

    胶泥随着“盖小房”运动的渐渐结束无疾而终,今天北京已经看不到孩子们玩胶泥的场面了。也是,现在的北京虽然又是一个大工地,不过建筑材料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没有了黄土这材料,就算还想玩泥巴,难道让孩子们和水泥去?

    听说现在的孩子们都改到网上弄个虚拟世界玩泥巴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