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志德革命回忆录
|
时间:2006/02/24 出处: |
漫漫人生路 步步事业心 --
从参加革命工作至今,已整整六十年。在这六十年漫长的岁月中,生活中许 许多多的往事已经淡忘了。但那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执着奋斗的日日 夜夜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今天,当我看到晋城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 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晋城的振兴与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情景,不禁心潮澎 湃,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火热的年代,置身于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之中。
喜从革命跟党走
我于1928年出生于泽州县巴公镇山耳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在贫穷、饥饿 和战乱中度过了童年时代。 1945年当我17岁时,在山耳东村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活动。那时日本占领着 晋城,山耳东村隶属于晋北县第四区(四区区住地西四义村)。晋北县委的王维 庄,四区区分委书记靳习忠,区长张光明等同志经常在山耳东村活动,宣传抗日 救国的道理和共产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参加 了党领导的抗日活动。 1945年驻晋城日本投降后,1946年3月经区妇救会主席王云仙和农会常委陈歧 山的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上级任命我为山耳东行政村团支部书记, 历任民兵指导员、民兵队长。在区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锄奸反霸斗争,保卫 农村治安和群众的胜利果实。 1947年2月,二区区分委、区武委会调我到阳城四地委太岳军区参加军事培训 ,结业后在二区武委会工作。任武委会执委。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那时区 武委会组建了野战民兵连,我担任了野战民兵连指导员。组建野战民兵连的目的 是随野战军参加解放战役。我带领野战民兵连参加过山西省著名的四大战役中的 解放晋南运城、临汾的两大战役。参加运城战役是1947年9月至12月,我们的任务 是保护解放军设在闻喜县水头火车站的第八所医院及伤员的安全。参加临汾战役 是1948年3月至5月。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军火仓库、往前线送弹药。每次参战均在 三个月以上,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野战军分配的任务。 1951年,组织上让我到晋东南党校学习,结业后在二区区分委做组织工作。 1954年撤区后回县委工作,曾任组织部组织员、调研员、基点组长等职。1955年 任巴公乡乡长。1958年晋城、陵川、高平三县合并为晋城县,我任县农业部农业 科科长。1959年至1964年先后任县农业建设局、农牧局、农林局副局长,1965年 任水利局局长兼党总支书记。1968年至1974年先后任晋城县革命委员会常委、县 革委业务组和生产组副组长、3202工程晋城民兵团团长。 1974年至1980年先后任晋城县委农村政治部、农村工作部部长、农业办公室 主任、农业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至1985年任晋城县副县长,县委委员、晋城县 级市副市长、政府顾问。1983年被选为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 至1992年任晋城市郊区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一生中,经历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曾参加 过1948年的全民整党、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肃反审干运动,1954年的 "一化三改造"运动以及人民公社化、农业学大寨等运动。亲眼目睹了旧社会的黑 暗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看到了新中国的光明,看到社会主义事业 的蒸蒸日上和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祖国从衰败落后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变迁, 使我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 能够发展中国。我深信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所以从参加革命 起,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quot;一心一意跟党走,海枯石烂不变心。勤勤 恳恳干革命,风吹浪打志不移"。
乐为农业献青春
我从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到1992年离休,近50年的革命生涯,就有30多年在 农业战线上度过。从任乡长到任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副市长(县级市)三十多年 来,期间虽然职务有过多次变动,虽然晋城县的机构设置和领导层次有过多次调 整(仅县委书记就换了9任,县长换了11任)但是30多年来自己从事农业和农村经 济工作的性质始终没有变,连续在农业战线上干了30多年。可以说自己是农业战 线上的一名老兵。在农业战线上站过岗、放过哨、当过参谋和助手,被县领导和 群众誉为"农业通"和"农业专家"。 1952年,毛主席发出书记办社的号召,我积极响应。那时我在二区区分委工 作,与二区区分委书记卫象恭在大阳镇的张庄村蹲点办社。在办社期间,我积极 引导群众推广科学技术,改变耕作方法。首次推广了"单把犁"犁地,引进了玉米 优种,实行合理密植。在一亩六分水地上种植了优种玉米,经过合理密植,科学 管理,秋后亩产达到1865斤,创造了全县玉米亩产最高纪录。对此,我写了《水 地玉米亩产超千斤的秘诀》的文章,在《华北人民》杂志上发表了。这件事对我 触动很大,我第一次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也唤起了我渴求科学知识的强烈愿 望。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孜孜以求,对农业经济理论、 农业经济管理潜心研究。我曾多次参加了国家、省、地举办的农科、农经进修班 。其中参加过陕西省西北农学院农业专业技术的进修,两次参加了山西省农业干 部学校举办的县团领导农业农经培训班,多次参加过省、地科学技术培训班。我 经常阅读一些农业方面的科普书籍,特别是注重向科技人员请教学习,曾写下了 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使我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农科技术和农经理论,并通 过在实践中的应用,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为发展我县农业,振兴我县经济起了 积极的作用。 1955年,我在巴公乡任乡长期间,在巴公村(当时叫万丰合作社)蹲点,创 造性地搞了"小段作业"的劳动管理,并将这一办法总结成文,1956年在"山西日报 "头版头条发表。这一办法不仅在晋城县全县推广,而且一些县、社的领导也来巴 公参观学习。 1957年,我任县农业局副局长,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我 与农业局的干部在金村公社下乡蹲点。在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我们搞了对秸 杆根茬的再利用,即利用秸杆根茬沤制大堆肥。既增加了土地的有机质,又消灭 了越冬寄蛀,一举两得。农田基本建设在东六庄搞得最好。他们对一块块农田里 切外垫、垒堎平地、深翻土地、清除杂草,把堎边堎后 和田间地头的杂草清理得 一干二净,当是群众称之为"四面光,满堂红"。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后给予了高 度评价。在金村公社及时召开了全县分管农业领导和农业技术员会议,号召在全 县推广东六庄的经验。晋东南农业局植保站总结了这一经验并上报国家农业部植 保处,植保处牢处长两次到晋城总结经验。 1959年国家农业部植保处在晋城县金村公社召开了全国植物保护专业会议 ,使金村公社东六庄经验在全国推广。 1958年为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县委提出要在全县建立"四级农 业科学网"。我和农业局技术干部又到高都公社搞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县 委制定出了创办"四级科学网"基层组织的体制和办法。当时提出了公社办"四站", 即农业技术站、种籽站、土肥站、植保站。行政村有农科队,农科队做到四有, 即有房屋、有资金、有土地、有试验项目。生产队有三员,即技术员、种籽员、 植保员。从1959年开始到1961年全县30个公社都建起了"四站",606个生产大队建 起了农科队,2631个生产队设立了三员。全县形成了从县到公社、生产大队、生 产队的"四级科技网络"。拥有科技骨干300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近万名,成为晋 东南地区推广农业科技的先进县。 1961年华北地区在晋城县城关公社召开了华北地区"四级科技网"现场会 议。会议期间参观了城关、高都、金村等公社的"四站"。会议后山西省把晋城县 作为与全国科学先进典型的湖南省华容县齐名的科技先进县,1968年国家农业部 在湖南省华容县召开了全国性的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山西省把我县作为典 型推荐参加了此次会议。我作为山西省的唯一代表,代表晋城县出席了这次会议 。我在大会上发了言,并印发了我县推广农业科学四站的经验和材料,使这一经 验在全国借鉴推广。 1968年,任县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县委让我带职兼任高都公社党委副书 记。我和县农业局技术员聂安瑞等同志在秦庄大队蹲点。试验了旱地玉米"穴施种 肥"的种植技术,秋后平均亩产达到1456斤,亩产最高达到1810斤。这一技术在第 二年全县大面积推广,达到10万余亩。可以说作为毛主席当年提出的三大实践活 动之一的"科学实验"在六、七十年代,在我县的广大农村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 有色。"科学实验"如春风化雨,为晋城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一大批科技 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1969年南村公社环秀大队的小麦旱作使小麦亩产 达到514斤,1970年水东公社后峪大队的秋耕壮垡种植春谷,使亩产超千斤,巴公 公社渠头大队搞的轮作倒茬,变一年一季为两作制,玉米地套种油菜,油菜亩产 达250斤至300斤。川底公社的小南村在三类麦田中套种晚谷,亩产达到410-500斤 。这些试验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我县农业的增产增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晋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另一出重头戏是以改土治水 为中心的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晋城十年九旱的状况。 其一,拦河建库充分利用地面水,56年我在巴公乡任乡长工作期间带领巴公 人民修建了桥北窑村河的水库。全县从58年到61年在长、丹两河流域和部分有条 件的河流上建起了蓄水在百万方以上的水库10座,20万方以上的水库16座。特别 是建起了蓄水亿方特大型的任庄水库(58年规划,59年建成)和长河上的万里、 南庄坪、刘村、常坡、寺河、圪套等六座蓄水百万方的大型水库,基本控制了东 西部沿河两岸的洪涝水患灾害,并发展水浇地15万亩。 其二,在平川地带打中深井和深层井,开发利用地下水。在巴公、高都、北 石店、城关、南村等地打机井428眼,平田开渠,发展水浇地,在丘陵地带有水利 条件的地方建提水站,衙道乡建起了水电站和水轮泵站提水、全县建提水站68处 。同时,在现有水浇地面上,学习了河北省安国县平地园田小畦灌溉,水浇地达 到3.5万亩。 其三,在丘陵地区大搞里切外垫建设保土、保水、保肥"三保田"30余万亩。 其中没、大寨田10余万亩。 其四,在山区狠抓"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沟河打坝、建塘、修 池,充分利用一切水资源。如晋庙铺公社的大池头村搞了山顶植树,山腰打坝建 塘蓄水灌溉良田。在一些没有水资源的地方,大搞里切外垫,大石块垒堎,建设?br> 笳铮C嗵?.8万亩。 通过以上措施使晋城县的水浇地面积达到18.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4%。
在大搞水利建设中令我最难忘的是三件事。一是1963年的任庄水库抢险。任 庄水库1959年建成后,由于在以后的四年中水库的蓄水量超过了原设计能力,于 是在1963年遭遇特大暴雨侵袭时,9月13日大坝左侧出现了滑坡。当时情况十分严 重,大坝随时有决口的危险。一旦决口,将给水库下游特别是河南的沁阳、焦作 等地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面对险情,县委、县政府一边向省、 区报告,一边按照省委的命令立即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常三毛同志为首的抢险指挥 部,当时我担任抢险一线险情电话联络员。那时县委、县政府四大班子领导、机 关干部,县直各单位关门上阵。省、区和焦作市的领导也赶赴任庄水库坐阵指挥 。全县30多个公社动员了上万名群众投入抢险战斗,指挥部成员24小时值班。我 在水库大坝上,每隔20分钟向两省、两区和焦作市防汛指挥部电话汇报一次情况 。当时紧张激烈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天上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如注,地上泥滴 水溢,抢险人员人人都被泥水浸透了。分不清谁是干部、谁是民工,谁是领导, 谁是群众。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争分夺秒保住大坝。抢险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 无情的洪水象猛兽一样撕裂着大坝,沉入水库大坝的沙袋,一瞬间就被洪水卷走 了。人民的利益,就是共产党员的生命。就在大坝一泄即溃的千钧一发之际,随 着常书记的一声命令,县委领导首当其冲,奋不顾身地跃入缺口中,紧跟着成百 上千的民工也跳了下去,用身躯结成了一堵人墙,缓冲了大坝滑坡。紧接着打下 了近百根木桩,上千袋沙袋投入滑坡地带。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滑坡控制住了, 大坝终于保住了。抢险胜利后,任庄水库列入中央、省、地、县防汛重点工程。 经过多年治理,达到国家防汛标准。40年过去了,至今安然无恙。 第二件事是1964年四十里长河的弯河取直。长河水库1960年建成。1964年县 委向水利部门提出要对长河治理进一步规划。主要是湾河取直,沿河两侧打坝建 公路。根据县委的决定,我组织水利技术人员,亲临长河实地测量,边勘察边设 计,县委副书记李永德带领县治河干部和沿河两岸社队领导负责施工。那时的施 工方法主要是专业队沿两侧打坝。发动组织沿河两岸各村庄的群众填土造地,经 过四冬三春的奋战,把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基本变直,同时新垫土地3500余亩。 弯河取直后,又修了平坦的沿河公路。变水路为旱路,变弯路为直路,给川底、 东沟、下村公社的群众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 第三件事是郭壁提水工程。1976年县委决定在全县建设三项工程,即东焦河 的打坝工程、梯底打坝建库蓄水发电工程和郭壁提水工程。当时,我任三项工程 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工程进行半年后因种种原因,东焦河、梯底两项工程停工缓 建,只留下郭壁工程继续施工。1977年郭绍文同志任县委书记时,在郭壁召开了 县委扩大会议,提出要加快郭壁工程进度。工程重点是15公里渠道配套,坂头山 顶修建变电站和城西发电厂到郭壁变电站12公里的架线工程。会上以县委副书记 贾专才为首组成了工程总指挥部。我任副总指挥,重点负责施工。常委扩大会散 会后,我和贾专才、申荣贵(水利局局长)三人就未回机关,留在工地与铺头公 社的领导研究,为开工作准备。我们跑了两天找石场,看工地,解决机关干部和 民工的生活后勤等问题。当时,县直机关除留下少数人员办公外,党政干部全部 上阵。并抽调了柳口、东下村、铺头、金村、钟家庄等公社的民工也投入施工。 在我们由工地回县后,随同县委领导在原电影院门前召开了县级党政机关和各单 位领导参加的郭壁工程动员大会。大会要求一天准备,第二天由单位领导带队奔 赴施工现场。施工开始后,县委提出了奋战八个月全面完成郭壁干渠工程。那时 间因为还有派性干扰,工地上提出了"白天打石头,晚上斗帮头"。就在那样的情 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顶着重重压力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工程不怕 苦,不怕累,无怨言、不计较个人得失,忍辱负重,兢兢业业的参加劳动。到77年 8月份,郭壁提水站工程基本竣工,郭壁干渠配套工程接近尾声。但12公里架线工 程还未开工,主要是缺乏材料。电杆没一根,电线没一条,经距没一件,很难开 工。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怎么办?县委领导在机关招待所召开了晋城驻地 各大厂矿企业单位领导会议,动员他们有物出物,有料献料,支援工程建设。会 后,贾专才找我谈话说:"老董,你担任过3202工程领导,有组织施工经验,县委 研究让你担任架线工程总指挥。电业局的三个局长担任副总指挥。工程任务必须 一个月完成。"就这样把架线工程的任务放在了我和电业局领导身上。我们接受任 务后,把指挥部设在二圣头村。除电业局机关全体人员都上了工地外,在全县30个 公社抽了300名电工。指挥部成员分工负责,电杆由苗局长负责解决,其他材料以 我为主和电业局技术员冯双孩准备,电业局常书记负责经距加工,牛局长负责施 工。分工后大家雷厉风行,立即行动。苗局长亲自定货,亲自押运,把电杆从晋 中介休电杆场运回晋城。我和冯双孩不分昼夜地到各厂矿单位翻仓倒库找材料, 边找边送交常书记加工。就这样在10天左右时间里就完成了全部材料的准备工作 。在材料准备期间牛局长组织架线人员进行培训。架线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最 大的问题是没有运输工具,没有汽车,没有施工机械。为保证施工进度,就发动 搬运站组织了100辆平车,一根一根往工地上运。没有机械,手工操作,一开始每 天只能焊接立杆三根,我们就昼夜苦干,这样从一天三根提高到7-9根,大大提高 了效率,缩短了工期,于10月中旬提前8天完成了架线任务,并且节约了大量的资 金。10月底将水提上了山。11月5日至8日晋东南地委行署在晋城召开了晋东南地 区14个县、市五级干部农业学大寨晋城万人现场会。晋东南行署领导为郭壁工程 剪了彩。大会参观了郭壁提水工程和全县其他工程。 回想那时的日日夜夜,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人民 群众不图名、不图利 ,自强不息,无私奉献,靠双手建起那样大的工程,凭的就 是对党的忠诚,对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这种信念和精神,也是我为党 的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动力源泉。
历经坎坷志更坚
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平坦的,每个人在人生之路上都来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坎坷 ,接受这样那样的考验。对我来说,这种考验莫过于文化大革命了。 1965年期间我任水利局局长兼党总支书记时,1966年文化革命一开始,我就 受到了冲击。一些人给我列了三条罪状。把我积极工作,听从县委领导,服从上 级指挥,说成是县委走资派的黑干将;把我抓农业和水利科学技术业务说成是走 白专道路;把我重用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说成是重用坏人(科技人员中有少数同 志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对我进行了无休止的批斗,白天斗、晚上斗、大会斗 、小会斗,还对我实行了两年的监督劳动改造。虽然那时我对文化革命的做法不 甚理解,但我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对得起自己的 良心,我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党,对不起晋城人民的事。我相信党和人民迟早会 对自己作出一个公正的评价。在那动乱的年代里,自己虽然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 打击,在身体上受到极大的折磨,但令我最痛心的是剥夺了我为党工作的权利。 1968年,晋城县成立革命委员会,我被广大群众选举为县革委会常委,常委分工 让我负责农业工作。我深深感到党对我是信任的,对我过去的工作是肯定的,群 众对我是理解和支持的。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为党做好工作的信念。革委会成立后 ,把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局合并为农业委员会。我担任了农委常务 副主任主持工作。由于派性的干扰,工作困难重重,不能正常进行。那时随着社 会上两派斗争的步步升级,革委会机关内部两派斗争也愈演愈烈。农委的公章被 派性组织抢走。为了工作我用个人的手章代替公章坚持办公,结果手章也出了问 题。个别人私自刻上我的手章到农委下属单位的财务上取款。在畜牧站兽医院私 自取款3000元,还在其它几个单位取款数千元。手章也不能用了,怎么办?我就 用签字的方法代替公章。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可笑,但在那个特殊的的环境下 ,为了工作也只好出此下策了。 文化革命对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和不幸。但从另一 方面来说也使自己经受了考验,磨练了革命意志。在那动乱的年代里,我坚持党 性原则,不论情况如何复杂,环境如何残酷,始终响应党中央号召"抓革命,促生 产"不动摇。在农业系统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农业系统和广大农村还是保持了 相对稳定。
余热生辉再奉献
1992年12月我从县政协主席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离休。但是我觉得自己是 一个共产党员,在共产党员的词典里没有离休二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自己 的理想,是入党时对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所以给自己定了八个字"离而不休,再献 余热"。于是退下来之后,我仍然坚持工作。按照郊区政府的安排,担任了政府顾 问,协助政府抓农业工作。后来县里老龄委员会成立,我又担任了县老龄委主任 。同时还兼任了"关工委主任"和"老促会"主任职务。 1994年从各个岗位上退下来的领导同志越来越多,这时我向组织建议辞 去了"关工委"和"老促会"主任职务,让位于其他同志,只留下"老龄委"主任的职 务。1998年"山西省农村老龄工作晋城现场经验交流会"后,8月我因身体状况退出 了老龄委主任工作岗位。 担任这些工作期间,我以满腔的热情协助县委、县政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认真抓了"三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在老龄工作方面,认真学习,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老龄工作规划,发展 了县老年福利基金30余万元,乡镇、村300余万元。建立了养老各项制度,部分村 发放了养老金,制定老年养老协议书等。我经常给下面出点子、想办法,解决工 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督促检查老龄工作的落实情况。那时县里给我配了一辆 小车,为我下乡提供了便利。几年来我跑遍了所有的乡镇,特别是在一些乡镇和 行政村抓了试点,发现典型及时推广,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县的老龄工作。在全县 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如巴公镇东四义村、西寺庄村办养老院的典型,下村镇 杨庄村老年参加活动和关工委关心教育下一代典型,金村镇霍秀村老年创收基地 的典型,南村镇马匠村、东常村组织老年人学习的典型,特别是巴公镇南山村在 老有所乐方面,1996年投资20余万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起老年活动中心。从 结构设置、室内装修、仪器设备、外围环境非常壮观,在省市都是一流的。通过 典型引路、面上推广,促进了全县的老龄工作。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 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在全县取得了全面的进展。在我担任老龄工 作领导时,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山西省三次在晋城召开老龄工作经验交流会, 都参观了泽州县的各个典型。南村镇成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十佳单位"。我个 人也多次被省、市老龄委、省关工委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获"省关心下一 代工作委员会"金质奖章。 五十年的革命生涯,给我留下了不尽的美好思念和回忆。我由一个普通的青 年农民成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是党对我关怀、教育、培养的结果。 几十年来,我情系人民,廉洁从政,兢兢业业,为党做了一些工作,为人民 为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党也给了我很多荣誉。我曾20多次受到过省、地、市 、县的表彰奖励。我从内心里感谢党。我现在虽然已是76岁的人了,但是为共产 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在激励着我。老骥伏 励,志在千里。我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党发最后一点光,散最后一点热,在生 命的旅途上再多一行人生绚丽。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