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戳穿“女真满万不可敌”的大话
|
时间:2006/02/22 出处: |
一 明末的女真被认为是“满万不可敌”。例如《辽夷传》记载:“女真满万,势不可制。”[1]著名的清史专家孟森亦声称:古云‘女真兵满万不可敌’。[2]其实早在辽金战争期间就有这种说法了。《金史.太祖本纪二》记载:“辽人尝言女直兵若满万则不可敌,......”宋辽金战争的女真并非“满万不可敌”,只要读读《宋史》之《岳飞传》、《韩世忠传》、《吴玠、吴璘传》就知道了。这个本文暂且不论,单单评论一下明末的女真究竟是否真的是“满万不可敌”。
只要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在明末,女真(即后来的满清)与明军作战时,有多次是在兵力过万的情况下失败的。例如:
(1)宁远之战 后金军于天启二年围攻明辽东军事据点宁远城(城内明兵不满二万),被明军守将袁崇焕以红夷大炮挫败,有传言认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战中被红夷大炮击伤,后伤重死亡。此战努尔哈赤吹嘘后金兵力为二十万,而袁崇焕则说后金军有十三万,也有的明朝官员认为后金兵数为五、六万。
(2)宁锦之战 明天启七年,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率军围攻明辽东军事据点锦州及宁远城,受挫后回撤。此役明军的战术运用与宁远之战相比,有了进步。敢于屯兵出城外助守,据《明史纪事本末》之《宁锦战守》记载明军还在后金军后撤时进行了追击。此战后金的兵力一种说法为为五万至六万左右;还有一种说法是十余万至十五万左右。
(3)广渠门之战与德胜门之战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兵数万发动了首次入关征明的之战,兵锋直达北京城下,与明勤王之兵形成对峙。明勤王之兵有辽东的袁崇焕及宣大的满桂、侯世禄等、双方在北京城外的广渠门与德胜门爆发了激战,后金军受挫回撤。其后,“诸贝勒请攻城,(皇太极)谕曰:‘路隘且险,若伤我士卒,虽得百城不足多也。’因止弗攻。”[3]
(4)明军收复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之战 后金军在崇祯二年入关征明之后回撤,却还占据着明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明军在崇祯三年发动了收复四城之战,一举将后金军驱逐出关外。此役后金军仅大贝勒阿敏、贝勒硕托就率兵五千驻守永平;此外还有正黄旗的固山额真纳穆泰、镶白旗的固山额真图尔格、正红旗调遣大臣汤古岱等驻守滦州;再加上皇太极派往增援永平的贝勒杜度部,后金军兵力已过万人。(这一战意义比较重大,郑天挺先生指出,后金军于一六二九年守遵化、一六三零年守永平是关内驻防之始,但最终被明军民驱逐出关。《探微集》174页之《清代八旗兵和绿营兵》)
(5)后金军第一次攻皮岛之战 崇祯四年,皇太极首次派兵攻打明军的据点皮岛伤亡惨重,以失败告终。此役“据朝鲜将领林庆业观察,合四路后金兵‘步骑数万,凭陵冲突,遽塞沿路。’”[4]
由上述的不完全的统计可以证明,明末所谓的“女真满万不可敌”只不过是大话而已。
(二) 一支精锐军队的战斗力应该是全面的。在作战时,无论是野战、攻坚、还是坚守防御都应该有出色的表现。那么,女真人是否俱备上述各种的作战能力呢?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 (1)首先分析一下女真人的野战能力。 不可否认明末的后金军其野战能力与同时期的明军、蒙古诸部、关内的起义军相比较,要高出一筹。这一方面是女真人过惯了狞猎与掠夺的生活;另一方面还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有关。 不过,女真人的野战能力虽强,但也不能过份予以吹捧。就以女真人崛起的关键两场野战(即萨尔浒之战及山海关之战。女真人进行的其它作战都没有这两场野战经典,如松锦之战是以围攻为主的。)为例,女真人的获胜的原因之一都是以其对手没有形成绝对优势的兵力有关。 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兵力为五、六万至十万。明军是兵力是多少呢?明军据说号称四十七万,有学者比较了各种史料指出:“明军全部出动的兵员约在七八万以上,十万以下。”[5]而且由于轻敌分兵,被后金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此役明军“阵亡军丁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员名;马骡驼共二万八千六百余匹头只。今阵回见在并召集官军共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余员名。”[6] 山海关之战中,与满清及吴三桂军队作战的起义军,其兵力也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当时观战的一位朝鲜人甚至说:“以臣所见,胡兵似倍于流贼。”[7] 萨尔浒之战及山海关之战,与八旗军作战的两支不同的军队,其兵力都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所以,八旗军的胜利不值得过份吹捧。 可以认为女真人之所以能够在野战中取胜,主要是靠了比较出色的战术而已。(例如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等等)那种认为“女真满万不可敌”,给人一种女真人在战斗中取胜似乎靠的是蛮力的印象,其实是错觉。满人的体质并不象有些人吹嘘的那样好。皇太极是一个患有“鼻衄(估计是高血压的并发征)”的胖子,51岁时患“风眩(朝鲜的《李朝实录》仁祖卷四十四,页二十五称皇太极患“风眩“,相当于现代的中风)死亡;而多尔衮身体也不好,在39岁时行猎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而死;顾诚著的《南明史.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中指出:“清朝入关初期咤叱风云的领兵大将由于染上天花,迷恋女色和内部倾轧,凋谢殆尽。如:豫亲王多铎病死于顺治六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病死于顺治七年,肃亲王豪格在顺治五年死于狱中......巽亲王满达海顺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罗洛浑顺治三年病死于军中,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病死于顺治九年三月,饶余郡王阿巴泰顺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亲王博洛顺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罗谦郡王瓦克达顺治九年八月病死......仅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自顺治五年最后一次统兵出征湖广以后,到八年就因年高处于半退休状态,至十二年病死。看一下上面列举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顺治九年,清朝赖以开国的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已不复存在。这些亲、郡王死时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年轻,济尔哈朗算是最长寿的,也只活到五十七岁(《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赵开心传》记:“满洲兵初入关,畏痘,有染辄死)”。
(2)接着分析一下女真人的攻坚能力。 女真人是半农耕半游牧的。它与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区别之一就是女真人是有固定的定居点的,而蒙古等游牧民族则是“逐水土而居”。 女真各部各筑城池以自守。努尔哈赤曾经说过:“我等诸国所恃,惟城池也。”[8]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战争中,进行了多次对各类城堡的攻坚战。(如辉发城之战、乌拉城之战、叶赫城之战等)按道理说,后金军应该积累了大量的攻坚战经验,其攻坚能力非常强才对。可是事实正好相反,后金军的攻坚能力并不强,其攻坚手段亦非常有限,一般是凿城、强攻配合用间而已。在宁远之战中,守城的明军精心进行了军事部署、加强了反间、再配以红夷大炮助战,一举粉碎了后金军的进攻。这战充分暴露了后金军攻坚能力的脆弱。(清人修的《明史袁崇焕传》称:“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明将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先后在辽东大力修筑城垣、堡垒,布置辽东防线,成功地把后金挡在关外二十多年。在明朝坚固的防线及严厉的经济封锁之下,后金曾经一度陷入困境。(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天聪实录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人民死散殆尽。”) 为了挽回危局,皇太极不得不挺而走险,绕过辽东防线经内蒙古进入关内抢掠。 后金为了加强攻坚能力,打破明军的辽东防线,决心学习汉人的火炮制造技术,以缴获的明军枪炮为模式,利用投降的明人终于仿制成功。并组建了掌管红衣大炮的八旗汉军,在攻坚战中广泛使用。《清实录》描述的大凌河之战:“至红衣大炮,我国创造后,携载攻城自此始。若非用红衣大炮攻击,则于章子台必不易克;此台不克,则其余各台不逃不降,必且固守,则粮无由得,即欲运自沈阳,又路远不易致。今因攻克章子台,而周围百余台闻之,或逃或降,得以资我粮糗,士马饱腾。以是久围大凌河,克以厥功者,皆因上创造红衣大炮故也。”[9] 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指出:“满洲语所称汉军为‘乌珍超哈’而不称为‘尼堪超哈’者,推其原故,盖清初夺取明室守御辽东边城之仿制西洋火炮,并用降将管领使用,所以有此名号”。 虽然,满清用红衣大炮在大凌河之战及松锦之战中成功地摧毁了明军的一些城堡,但直到明亡为止,明军的辽东防线并没有被满清彻底摧毁。 皇太极利用红衣大炮的确是提高了八旗军的攻坚能力,不过掌管红衣大炮的是八旗汉军,满人(女真人)攻坚时不得不依靠汉军。这不能代表当时满人(女真人)的攻坚能力增强了。只不过说明皇太极巧妙地运用了“以汉制汉”的手段而已。
(3)女真人的坚守防御能力 上文已经指出,女真人是有筑城池以自守的传统的。按道理说,后金军应该积累了大量坚守防御的经验,其坚守防御的能力非常强才对。可是事实正好相反,后金军坚守防御的能力并不强,比起明军差得远了。 皇太极也承认后金军的坚守防御能力比不上明军,他以永平四城之战为例,称:“我兵之弃永平四城,皆贝勒等不学无术所致。顷大凌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犹死守,及援尽城降,而锦州、松、杏犹不下,岂非其人读书明理尽忠其主乎?自今凡子弟年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皆令读书。”[10] 皇太极是一个善于向汉人学习的人。为了加强攻坚能力,他引进了汉人的火炮制造技术,组建了掌管红衣大炮的是八旗汉军;皇太极认为明军能“读书明理尽忠其主”,所以明军的坚守防御能力比满人(女真人)强,为了加强满人的坚守防御能力,皇太极要满人“凡子弟年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皆令读书。” 从皇太极开始,在满人当中开展了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满人似乎开始对自身的坚守防御能力有了信心。早在清入关之前即已实行了八旗驻防之制。入关之后,八旗驻防制度更有重大改进,使之在全国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驻防线:运河驻防线(京师、德州、京口、杭州)、黄河驻防线(德州、开封、西安)、长江驻防线(江宁、京口、荆州、成都)、东南沿海驻防线(杭州、福州、广州)、此外还有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及甘肃新疆驻防线等等(清廷根据旗民分治的原则,在驻防地为旗人筑城别居,或者在城内划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称之为“满城”。)
可惜的是,尽管从皇太极开始,在满人当中开展了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然而有清一代,满洲八旗的坚守防御能力从来没有达到明末辽东明军的水平。(八旗驻防的据点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辛亥革命时期纷纷失陷,八旗军脆弱的坚守防御能力暴露无遗。就以辛亥革命为例,在短短的四个多月里,先后失陷的八旗驻防的据点包括有南京、镇江、杭州、乍浦、福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潼关、伊犁等)
(4)女真人的水战能力 上面所说的野战、攻坚及坚守防御都是体现陆军的战斗力。现在补充一点,除了陆战之外,一支军队是否俱备水战能力以及水战能力的高低亦非常重要。 早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中,就有了水战的纪录。(征东海萨哈连部)然而八旗直到雍正才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水师营。(在此期间,满清克皮岛、复台湾均依靠汉人之力。)“‘守洞庭而平吴逆、战重洋而歼蔡牵、下长江而制粤寇’[11]等等,均非八旗之力。终清一代,八旗满、蒙水兵始终末能达到汉人甚至汉军的水平。”[12]
(三) 综上所述,满清八旗并非是一支作战能力全面的精锐部队。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军队能够在入关后迅速击败李自成的起义军及南明弘光政权,占领北京、南京,从而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呢?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上文已经指出,明末辽东明军在野战能力不及满清军的情况下,利用修筑城垣、堡垒,布置防线的方式,成功地把后金挡在关外二十多年。同样,李自成的起义军其野战能力也不及满清军,但是却没有办法象辽东明军一样,在华北利用坚城布置防线来阻滞满清的进攻。原因就在李自成对辖区内的官绅地主进行了不合时宜的追脏助饷政策。从而把官绅地主这个有实力的阶级推向了敌对位置。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山海关一战失利之后,起义军辖区内的官绅地主纷纷迅速发动叛乱,推翻当地的起义军政权。顾诚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书后附录的《山海关战役后三月内官绅地主叛乱情况表》中统计共有八十多个地方州府叛乱。而这些地方的义军政权也随之瓦解。李自成本人率领的起义军不敢在北京、太原、西安固守,显然不是偶然的。在不能利用城池坚守的情况下,李自成的起义军只能和满清进行野战,在满清骑兵的迅速跟踪追击下,损失惨重。
南明的弘光政权也一样接连犯错。先在继统问题上发生纷争;接着内部党争亦越来越激化;犹为失策的是掀起“逆案”、“顺案”,把很多官绅地主推进了满清的怀抱。相反,入关后的满清在政治上广为招徕官绅地主、经济上维护官绅地主的利益,宣布发还被起义军夺去的一切旧产,停征辽饷、剿饷及练饷等等,从而获得了北方官绅地主的拥护。满洲贵族通过和官绅拥清派的联手,其实力与入关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言了。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后金(满清)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正是蒙古插汉(察哈尔)部东迁辽东,把辽东搞得天翻地覆,奴儿哈赤才有机会乘乱崛起;蒙古插汉汗虎墩兔在与蒙古其他部落的内战中损失惨重,后金皇太极乘机派兵出击,插汉汗虎墩兔在逃避的途中“在边外连遭两月大雨,马死了三分之二,达子亦死了很多,”[13]后金就靠这样的好运气统一了漠南蒙古;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克明京师,明将吴三桂放清兵入关,接着出奇不意的击败了李自成,进入前明都,坐享渔人之利,靠好运气入主中原。南明弘光政权的一系列失策,使后金异常顺便就渡过天堑长江,占据南京。后金就是靠着一个接一个的好运从侏儒变成了巨人,所谓的“女真满万不可敌”只不过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大话罢了。
[1]《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102页 [2]《明清史讲义》下册第383页 [3]《清史稿太宗本纪一》 [4]孙文良、李治亭著的《明清战争史略 》第五部分之《后金首次攻皮岛失利》转引的《明清史料》乙编 [5]孙文良、李治亭著的《明清战争史略 》第一部分之《战后双方力量的对比》 [6]孙文良、李治亭著的《明清战争史略 》第一部分之《战后双方力量的对比》转引《三朝辽事实录》,卷1(王在晋著) [7]《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第58页 [8]《满洲实录》卷八,天命十年八月初九 [9]《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第173页 [10]《清史稿太宗本纪一》 [11]《清史稿兵志》 [12]《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第51页,定庄宜著 [13]《明清史料》乙编第二本,第11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