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惊变中的俄罗斯2006/02/17
  • 22年前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内幕2006/02/16
  • 苏联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勾结2006/02/15
  • 1991年红旗落地:苏联解体的悲剧并没...2006/01/31
  • 惊死恶魔波尔布特2006/01/16
  • 匈牙利事件50周年祭2006/01/16
  • 齐奥塞斯库举起的右手在空中2006/01/16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好书吗?2006/01/14
  •  
    苏联的告密大军
    时间:2006/02/19 出处:
      这是一支多么奇特的告密大军啊!它的成员的平均文化程度之高,
    古往今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知识的富有并不等于人格的高尚!知识的
    富有并不一定能够克服人性的卑劣和软弱!知识的富有未见得能够拯
    救人的心灵!瓦维洛夫固然是被当局打入地狱的,但如果没有那些犹
    大教授、犹大博士的助桀为虐,当局的政治迫害怎么可能那样的得心
    应手、那样的肆无忌惮!就这个意义又何尝不可以说:瓦维洛夫实际
    上是政治强权和文化败类合谋的牺牲品!

      “您是作为反苏破坏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外国情报机构的间谍而
    被捕的。您承认自己有罪吗?”

      “不,不承认。我从来不是间谍和反苏破坏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我始终忠诚地为苏维埃国家的利益而工作。”

      这些对话是在1940年8月12日, 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内部监狱
    里,在内务人民委员部经济总局侦察处副处长、国家安全上尉阿列克谢
    ·格里戈利耶维奇·赫瓦特与他的受审对象瓦维洛夫院士之间进行的。

      在铁窗下,瓦维洛夫度过了整整1700个小时。

      和几乎所有的苏联“国事犯”一样,瓦维洛夫也不能不以血肉之躯
    去感受“无产阶级专政”——他受尽了各种刑罚的折磨。苏联美术协会
    会员格里戈利·格里戈利耶维奇·菲利波夫斯基曾目击当时瓦维洛夫的
    惨状。1941年春天,菲利波夫斯基也被打成专政对象,呆在一座古老监
    狱的第二层的第27号囚室里。原来关押25名犯人的囚室,现在关押了200
    多名犯人。没有一块空地,小小的通风窗几乎不透空气,拥挤和闷热的
    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犯人的面孔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有人被拉
    出去枪毙,不断地有新犯人关进来。但有些犯人在这间囚室呆的时间特
    别长。如内战时期的骁将科热夫尼科夫、苏联主力舰的设计师布热津斯
    基、蒙切戈尔斯克采矿联合企业创始人马尼扬等名流。小小囚室真是卧
    虎藏龙。菲利波夫斯基被推进囚室时,从阴沉的光线中发现一个奇怪的
    人身陷囹圄却仍然气定神闲,不失大家气度——他就是瓦维洛夫院士。
    院士刚刚从夜间审讯室里回来;受审时,侦查员让他连续站了十多个小
    时。院士的脸是浮肿的,象一个心脏病人。双足因为长时间地站立,也
    肿得厉害,而且青紫斑斑。每天夜里,院士都要被带去受审,拂晓时,
    看守把他拖回来,扔在门边。这时院士已经站立不住了,只好拖着双腿
    爬到自己的铺板上,难友好不容易才从他肿胀得象紫茄子似的脚上脱下
    鞋来,而他就靠背支撑着,半坐在木板床上。根据档案记载,在狱中的
    1700个小时中,瓦维洛夫院士一共被这样提审了400次!

      15年后,关于瓦维洛夫的侦察案卷终于公诸于世。直到这时人们才
    发现,苏联安全机关对瓦维洛夫的兴趣由来已久——还在1931年,即当
    局对瓦维洛夫推崇备至之时,瓦维洛夫正处于一生中的巅峰之时,他就
    已经在苏联安全机关的“关照”之下了。这年瓦维洛夫刚刚创建了全苏
    农业科学院,召开了全苏抗旱工作会议,组织了苏联地理学会,从美国
    运回了苏联急需的大量栽培作物。而与此同时,以瓦维洛夫为主人公的
    第268615号秘密卷宗,就已经放在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保险柜里了。
    当瓦维洛夫在研究极地和沙漠地区的农业问题时,当瓦维洛夫在国际会
    议上作学术报告时,有关他的第268615号卷宗却在悄悄地加厚,扩散出
    一个又一个新的“病灶”。到瓦维洛夫被捕的那天,为他立的卷宗的数
    量已多达十个。

      总共十个侦察案卷,是由多少个耳目扫描出来的啊!这些耳目来自
    秘密警察方面,毫不足怪;令人大开眼界的是,这些耳目竟然也有来自
    学术界的。换句话说,瓦维洛夫早就生活在告密织成的罗网之中,而告
    密者中竟然不乏他的同行——生物学家。

      曾在莫斯科农业展览会上公开挖苦瓦维洛夫的亚库什金教授就是这
    样的生物学家中的一个。

      亚库什金教授供职于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是一位著名的十二月党
    人的后裔;那位十二月党人,用普希金的话来说,曾“拔出了杀死沙皇
    的利剑”。亚库什金教授也拔出了他的利剑,但却不是用来反抗不义,
    而是用来行刺自己的同类。他的利剑主要是——告密!

      亚库什金教授的个人遭际堪称九曲十八弯。1920年,他因为与苏维
    埃政权没有共同语言,而从沃龙涅什跑到克里米亚,后来又试图随撤退
    的弗兰格尔将军的部队一起逃跑。但在最后一分钟,他被人从驶往土耳
    其的轮船上推了下来,国外定居的美梦因此化为泡影。他不得不在克里
    米亚躲藏起来。直到二十年代末,估计当局已经记不起他这位当年的反
    对派了,他这才走出隐居地,到拉莫尼的一个甜菜种植实验站找到了一
    份工作。可惜他看错了气候,1930年大逮捕的“第一次浪潮”就把他卷
    了进去。在那些年中,当局很喜欢抓农学家、育种学家,让这些“破坏
    者”对苏联农业的破产负责。许多无辜的学者有去无回,亚库什金教授
    却安然无恙,甚至在出狱时还受到了奖励。多年之后,他这样坦白:“
    1931年,我在沃龙涅什被释放后,立即被国家政治保卫总局雇为秘密工
    作人员,一直干到1952年11月1日或者是1952年, 才从这种工作中解除
    出来。”

      但亚库什金教授并不完全是被迫的。作为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
    秘密工作人员,亚库什金教授的主要任务是监视瓦维洛夫院士。他乐于
    接受这样的任务。亚库什金教授自信他并非庸才,雄心勃勃,要在苏联
    学术界出人头地。学术成就比他领先了十万八千里的瓦维洛夫,因此必
    然被他视为天堑。这并不是故意将亚库什金教授漫画化——亚库什金教
    授武大郎开店的专长,在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无人不知。该学院的一个
    研究室,他上任之前本来是人才济济,他上任未久,学术带头人便一个
    个地调出,以至于该研究室再找不出一个能超过他的人。既是迎合当局,
    也是出于嫉妒心,亚库什金教授把举报瓦维洛夫院士当作了自己的“第
    二职业。”“作为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秘密工作人员,我经常往总局寄
    送侦察告密信,尤其是关于瓦维洛夫院士的。”1955年亚库什金教授这
    样对检察长说。第一封这样的告密信是在1931年9月份寄出的。 在这封
    长达十页纸的告密信上,亚库什金教授逐条证明。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
    是反苏活动的巢穴,而它的所长则是育种和良种繁育领域中反苏活动的
    组织者。

      亚库什金教授对他的“第二职业”固然是非常“敬业”,但他毕竟
    未曾与瓦维洛夫朝夕相处,因而即便是削尖脑袋,也挖不出关于瓦维洛
    夫日常活动的大量情报。这就需要在瓦维洛夫身边安装“窃听器”。

      头号“窃听器”非瓦维洛夫的老部属——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引种
    研究室主任亚历山大·卡尔洛维奇科尔——莫属。

      亚历山大·卡尔洛维奇科尔,俗名“科尔”,比瓦维洛夫年长整整
    十岁。和亚库什金教授一样,也自命不凡地认定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学者,
    因而也对生物学界众望所归的瓦维洛夫充满了妒意。这位老资格的学者
    因为学风上的不严肃,总是无法取得能够与他的资历相称的学术成就。
    相反,倒是惹来麻烦。还在1924年,科尔就因此常常与瓦维洛夫发生冲
    突——瓦维洛夫从遥远的考察地寄回的种子,一旦落到科尔的手上,就
    很容易变成一堆废物——不是把种子的标签弄丢了,就是种子因保管不
    当而发不出芽来。瓦维洛夫虽然以好脾气而著称,但也无法原谅这种对
    事业极不负责的“散仙”风度,多次批评科尔。自视为瓦维洛夫的“老
    前辈”的科尔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过失,而是坚信,瓦维洛夫是在小
    题大做,是对他这位“老前辈”的“大不敬”。于是恼羞成怒,与瓦维
    洛夫展开了几次公开“论战”;但每一次他都占不了便宜。他渴盼着复
    仇的机会。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不失时机地向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科尔怎么能够忍心放弃呢?便毫不犹豫地向自己的老上级投井下石。关
    于瓦维洛夫日常活动的大量情报从此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瓦维洛夫身边的另一个“窃听器”,其得来在安全部门而言则纯属
    意外。1937年9月3日,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普希金试验站的高级研究员
    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西多罗夫主动找到国家安全局驻普希金诺城
    侦缉员,“我想报告有关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的领导(瓦维洛夫、亚历
    山德罗夫)的破坏活动的情况,由于这些破坏活动,区分抗病和抗害虫
    的农作物品种的工作遭到了失败”。瓦维洛夫所谓的破坏活动当然是捏
    造出来的,西罗多夫主动告密的真实原因在于,瓦维洛夫认为这位过去
    的研究生业务算不上精通,因而没有为他开设专门的实验室。西罗多夫
    的告密信在安全部门看来简直就是至宝,这封告密信因而被作为基本的
    揭发材料之一,收入了关于瓦维洛夫的第268615号案卷;西罗多夫本人
    也很快升任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副所长。五十年代,西罗多夫的这段历
    史被曝光,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当然再也容不下他——但是没有关系,
    苏共列宁格勒省委马上为他在另外一个研究所谋到了一个相同的职位。
    这样做是必须的——如果告密所得终究还是要失去,谁还愿意再向当局
    出卖自己的良知呢?

      出于同样的原因,瓦维洛夫身边的另一个"窃听器"在真相大白之后,
    甚至未曾受到一点点报应。他是生物学博士格里戈里·尼古拉耶维奇·
    什雷科夫。他的几乎所有同事都能背出他在1938年3月7日写给安全部门
    的信。当时,曾经附和斯大林同志卖力地吹捧李森科的苏联农业人民委
    员雅可夫列夫以及苏共中央农业部部长鲍曼刚刚被斯大林同志投进大狱。
    什雷科夫闻讯,立刻致函安全机关,控告他的顶头上司瓦维洛夫是雅可
    夫列夫和鲍曼的同党。他振振有辞地说:

      在消灭……雅可夫列夫、鲍曼之前,应当弄清楚,他们在破坏农业
    科学的组织、试验站和进行新品种的试验方面干了些什么事情。我愈来
    愈确信,这方面也有瓦维洛夫的一份功劳,他是我国作物栽培学领域中
    科研工作的实际领导人……实在是很难想象,复辟资本主义的人们会绕
    过瓦维洛夫这样在农艺学(尤其是旧的)的广大人士中有威望的人。我
    不认为,瓦维洛夫作为一个以其右倾信念而闻名的人,一个出身于百万
    富翁之家的人,会不参加他们的组织。

      控告信通篇都是猜测,没有任何事实根据。但有没有事实根据对当
    局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封控告信被毫无保留地作为起诉材料,也收
    入了第268615号案卷。什雷科夫为此深感自豪,在朋友们面前禁不住吹
    牛:“啊哈,是我把瓦维洛夫送进大牢的!”象这样的犹大,在斯大林
    时代结束之后竟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他仍领导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
    的一个研究室直到垂暮之年。

      并非所有的告密者都是象亚库什金教授、西罗多夫研究员和什雷科
    夫博士这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小丑。甚至于善良的知识女性,也要被
    当局强迫加入“犹大”队伍,细胞遗传学专家叶连娜·卡尔洛夫娜·爱
    梅博士就是“女犹大”中的一员。爱梅博士一时冲动,把她的几篇学术
    论文寄给了几家境外学术刊物;还有人举报,她曾经与外国学者谈过话。
    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那就足以使那些人在内务人民委员部里
    消失得无影无踪。爱梅博士却从内务人民委员部奇迹般地生还。其实并
    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她之所以安然无恙,唯一的原因是当当局以暂不追
    究她的“里通外国”之罪为条件要挟她定期密告瓦维洛夫的言行时,她
    签字认可了。爱梅博士监视瓦维洛夫实在是太方便了——她与瓦维洛夫
    的妻子亲如姐妹,常常去瓦维洛夫家玩。但善良的本性无时无刻不在折
    磨着爱梅博士。在垂危之际,她终于向她的家人含泪自白:多年来她在
    当局的胁迫下不断地作伪证,陷害她最敬爱的导师瓦维洛夫。

      这是一支多么奇特的告密大军啊!它的成员的平均文化程度之高,
    古往今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知识的富有并不等于人格的高尚,知识的富
    有并不一定能够克服人性的卑劣和软弱!知识的富有未见得能够拯救人
    的心灵!瓦维洛夫固然是被当局打入地狱的,但如果没有那些犹大教授、
    犹大博士助桀为虐,当局的政治迫害怎么可能那样的得心应手、那样的
    肆无忌惮!就这个意义又何尝不可以说:瓦维洛夫实际上是政治强权和
    文化败类合谋的牺牲品!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